建筑节能30%,50%和65%是怎么来的,建筑节能
根据我国建筑节能发展规划,从1986年起逐步实施节能30%、50%和65%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所谓30%、50%和65%分以下三种情况:在严寒和寒冷地区,是指新建住宅建筑在1980-1981年住宅通用设计(代表性住宅建筑)采暖能耗[折算成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用于采暖消耗的标准煤数量,Kg标准煤/(m2·年)]的基础上分别节能30%、50%和65%。
具体来讲,是要节约相对数量的采暖用煤。
在夏热冬冷地区,是指在1980-1981年当地代表性住宅建筑夏季空调加上冬季采暖能耗[折算成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用于夏季空调和冬季采暖消耗的电能KW·h/(m2·年)]的基础上分别节约30%、50%和65%。在夏热冬暖地区,是指在1980-1981年当地代表性住宅建筑夏季空调加上能耗的基础上分别节约30%、50%和65%。
建筑节能65%的标准是什么
根据我国建筑节能发展规划,从1986年起逐步实施节能30%、50%和65%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所谓节能65%,分以下三种情况:1、在严寒和寒冷地区,是指新建住宅建筑在1980~1981年住宅通用设计(代表性住宅建筑)采暖节能[折算成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用于采暖消耗的标准煤数量,kg标准煤/(㎡ 年)]的基础上节能65%。
具体来说,是要节约相应比例的采暖用煤。
2、在夏热冬冷的地区,是指在1980~1981年当地代表性住宅建筑夏季空调加上冬季采暖能耗[折算成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用于夏季空调和冬季采暖能耗的电能KW h/(㎡ 年)]的基础上节约65%。3、在夏热冬暖地区,是指在1980~1981年当地代表性住宅建筑夏季空调能耗的基础上节约65%。在我国,目前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0%以上。我国北方采暖城市居住面积只占全国城市居住面积的10%,但建筑能耗却占到40%。
我国建筑在使用中最大的能耗是采暖和制冷,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每平方米采暖能耗约是发达国家的3倍,而我国集中采暖大多为燃煤供暖,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因此,减少建筑能耗是减少社会能耗,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在建筑能耗中,通过门窗流失的能耗占到了51%以上。
据了解,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门窗都是非节能型的塑钢和普通铝合金门窗,节能门窗仅占窗户总量的0.4%。在欧洲,使用高档节能门窗的比例已达到门窗总量的67%。因此在家居生活中,选用密封性能好、传热率低的节能门窗,将大幅度减少建筑能耗,为改善生态环境做一份贡献。
节能建筑的建筑节能
21世纪建设科技的主旋律中国的建筑节能,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建筑业在墙体改革及新型墙体材料方面有了发展。
与此同时,一批高能耗的高档旅馆、公寓和商场出现了。
如何在发展中降低建筑能耗,使之与当时能源供应较紧缺的现状相协调,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为此,建筑节能工作首先从减少采暖能耗开始,1986年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在1980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30%%,《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它的颁布,开启了我国建筑节能新阶段。以它提出的指标为目标,建筑节能的设计、节能技术纷纷发展起来,一系列的标准和法规先后制定。20世纪90年代,建筑节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节能工作有效开展。
1990年,建设部提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战略目标。1994年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建筑节能作为项目之一被郑重提出;从1994年起,国家对北方节能建筑实施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一批节能小区相继建成。1995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并于次年执行,修订后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第二阶段建筑节能指标提高到50%%。
同年,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这个专门的规划以及1996年9月建设部发布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和《市政公用事业节能技术政策》,为其后建筑节能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也表明建筑节能地位的空前提高。建筑节能的地位最终由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确定下来,建筑节能成为这部法律中明确规定的内容。21世纪的到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领域明确了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科技工作将“四节一环保”作为科技攻关的主要方向,取得了明显效果。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部分地区执行更高的65%节能标准。2008年《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施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对民用建筑领域的全面覆盖。在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中规定,2009年底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提高到90%以上。
除新建建筑外,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也有效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一批成果和经验。而兼顾土地资源节约、室内环境优化、居住人的健康、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目标绿色建筑,成为新世纪建筑节能发展的亮点。绿色节能建筑:未来科技住宅建设的主旋律绿色建筑是生态环境与建筑有机结合,在建筑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高效、舒适空间的建筑。近10几年来,绿色节能建筑成为建筑节能中的一大亮点,体现了新世纪建筑节能更高的追求目标。
进入21世纪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保证了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2001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编制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2004年建设部针对北京奥运会,开展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课题研究,形成了我国第一套绿色建筑项目标准。同年8月建设部颁布实施《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次年,首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揭晓,40个项目获得此项殊荣,中国在推进智能与绿色建筑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5年,历时5年编制完成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颁布施行,自此,绿色建筑的评定有了明确依据。
“十五”期间,重点攻关计划“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和评估体系研究”项目完成。2006年,建设部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8月,《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出台,2008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进一步规范和细化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根据评价标识工作实际情况,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使用规定》,进一步完善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申报评价程序。一系列工作,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绿色建筑技术发展。
经过多年的攻关和研究,绿色建筑形成了六大技术体系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及运营管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具体性能进行实测,给出数据,实现定量化检测标准,达到标准的即为绿色建筑。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执行节能65%的标准,但是与相同气候特点的欧洲相比,还是落后了一个阶段,建筑的单位面积采暖能耗是国际上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需要进一步提高节能标准适应未来发展的趋势。
中国要在能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寻求快速发展,赶超发达国家,能源的瓶颈愈发显得凸出,一方面要积极的寻找更有效的能源和可以支持持续发展的能源,另一面,必须进一步节能降耗,以低于发达国家的单位能耗标准发展经济,才能支持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国家建筑节能65%,75%标准是怎么定义的
通常说的建筑节能是以上世纪80年代建筑的平均能耗做基准。我国的建筑节能也是经过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节能30%,也就是能耗是基准建筑的70%;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技术上再节30%,也就是能耗是基准能耗的50%(70%*70%≈50%);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基础上再节30%,也就是能耗是基准能耗的35%(70%*70%*70%≈35%),1-3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