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建筑一般是指
多层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10米,小于24米(10米<多层建筑高度<24米),且建筑层数大于3层,小于7层(3层<层数<7层)的建筑。但人们通常将2层以上的建筑都笼统地概括为多层建筑。
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将住宅建筑依层数划分为: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
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扩展资料:在现阶段我国的都市里,多层住宅多属于中高档住宅,购买者一般是为了追求较高的生活品质,合理的户型设计和优美的社区环境是关注的焦点。多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对比:1、一般情况下,高层的建筑标准、建筑质量要高于多层,如居住在较高的楼层,则视野较开阔,空气质量较好,噪音低。2、高层的得房率比多层低,即购买相同建筑面积的住房,高层的套内建筑面积低于多层的套内建筑面积。
3、高层的物业管理费比多层的物业管理费高。
什么是一类、二类、三类高层建筑
一类、二类、三类高层建筑是指高层建筑的一种划分方式。具体如下:1、按名称分:可分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
通过名称可知,居住建筑是以人群居住为主要功能用途的一类建筑物。
主要是民用房,如小区、公寓等。公共高层建筑是以公共设施为主的建筑,比如,医院,百货楼、展览馆、博物馆、宾馆、图书馆等等。2、按层级分:按层级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以居住建筑为主,当居住建筑为19层高,或者19层以上的高度的时候,这个建筑就叫做一类高层建筑。10层到18层的住宅称为二类建筑。
10层以下为三类建筑。3、按公共建筑分:公共建筑中如果建筑高度超过50m,则被划分为一类建筑。如果建筑高度不超过50m,就属于二类建筑。
扩展资料高层建筑的建筑要求:①总平面布局要加大防火间距,处理严重的日照干扰,为大量集中的人口疏散和停放车辆安排通道和场地。②在符合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将多层重复的建筑平面布局标准化、统一化,以满足主体结构、设备管线、电气配线分区、防火疏散等竖向设计技术的要求。③合理布置竖向交通中心,确定楼梯、电梯的数量和布置方式,保证使用效率和防火安全。
④内外建筑装修、构造、用料和做法必须适应因风力、地震、温度变化等所引起的变形和安全问题。⑤在建筑艺术方面要考虑高大体型在城市和群体中的形象和全方位造型效果。
多层民用建筑之间防火间距不小于
正常情况下不小于6米,符合要求时防火间距可减小,或者不限防火间距。注:1 相邻两座单、多层建筑,当相邻外墙为不燃性墙体且无外露的可燃性屋檐,每面外墙上无防火保护的门、窗、洞口不正对开设且该门、窗、洞口的面积之和不大于外墙面积的5%时,其防火间距可按本表的规定减少25%。
2 两座建筑相邻较高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或高出相邻较低一座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屋面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3 相邻两座高度相同的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相邻任一侧外墙为防火墙,屋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其防火间距不限。4 相邻两座建筑中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相邻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且屋顶无天窗,屋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对于高层建筑,不应小于4m。5 相邻两座建筑中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且屋顶无天窗,相邻较高一面外墙高出较低一座建筑的屋面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开口部位设置甲级防火门、窗,或设置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规定的防火分隔水幕或本规范第6.5.3条规定的防火卷帘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对于高层建筑,不应小于4m。
如何理解“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这句话
24m是区分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界限。而其根本的目的是针对建筑消防来划分的。
高层建筑由于楼层高一旦发生火灾,上层逃生是比较困难的。
因而其防火等级一般比多层建筑要高。但由于建筑的用途不同其功能有所区分。民用建筑以住宅和公用建筑如商场为例。公用建筑由于其人流动量大,而且可能堆放易燃物,一旦发生火灾危害大,因而防火等级要求较高,而住宅人流动量小,且一般几乎不会堆放易燃物,所以防火要求可适当下调。
综上,因而出现高度大于24m的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但住宅建筑可以适当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