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称,他所在企业的人力成本支出占营业额的比重,已从两年前的12%增加到30%左右。一面是中国不断看涨的劳动力成本,另一面则是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成年劳动力每月约合一千多元人民币的薪水,李新所在的公司开始拓展海外分厂,三家工厂先后在越南、印尼落地。与阿迪达斯相比,老对手耐克转移生产基地的步伐迈得更大。从2005年开始,耐克逐年增加越南工厂在其制造业中的比重,到2009年,越南和中国的订单比重同为36%。连续两年反超之后,2011年,越南的比重升至39%,而中国降至33%。
这并非耐克和阿迪达斯的第一次工厂迁徙。两家品牌发源于欧美的"候鸟型"企业对成本非常敏感。上世纪七十年代,其主要生产基地在日本,由于日元升值,日本劳动力成本上升,它们将生产基地转移到韩国和台湾地区;1990年代,又因成本原因陆续把订单转移到中国大陆。而今,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则成为新的乐土。耐克和阿迪达斯的迁徙也带动了一些台资背景的代工厂转移。2012年年初,在香港上市的九兴控股公司关闭了一家在东莞的来料加工厂房,同时继续提升在印尼的生产能力。源自日本的休闲服装连锁品牌优衣库(uniqlo)也把东南亚视为下一个迁徙地。
年,优衣库在上海和深圳建立生产部门。到2007年前,90%的优衣库产品皆由中国制造。但2008年后,优衣库逐步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2011年中国的比重减少到80%。这一年的年报显示,公司计划积极拓展在亚洲其他国家的生产,以便降低成本,"目标是把三分之一的生产转移到中国以外"。除了服装销售商,食品企业对价格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北美一家知名食品企业近两年开始直接从海外进口产品,该企业一位员工称,"每一个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都要有至少一个或者几个后备国家。一旦中国失去竞争力,可以马上将订单转移。
不久前,中国欧盟商会面向在华欧盟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22%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将投资转向中国以外的市场。当被问及动机时,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即是成本不断攀升。这份调研数据显示,消费品企业比工业品企业更倾向于撤离,这与前者对价格更为敏感有关。"与工业品企业相比,消费品企业的生产转移更快,"李新说,"5年时间基本可以完成"。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十年前,我们有七成会员企业的产品以出口为主,三成企业面向中国市场,"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说,"但现在,这个比例恰好反过来了。"尽管中国作为制造基地的吸引力正在降低,但作为市场的吸引力却正在上升。记者联系采访阿迪达斯、耐克等数家跨国公司,他们集体表示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在将越来越多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之外的同时,耐克、阿迪达斯和优衣库将中国的定位从生产基地向核心市场转变。阿迪达斯宣布在天津新建一个北方物流中心,与苏州工业园内负责中国销售的物流中心遥相呼应。耐克的路子如出一辙。2009年耐克关闭其在中国唯一一家直营工厂太仓工厂后,耗巨资在太仓打造了一个全球第二大物流中心,交货时间因此缩短15%。它们还计划开设更多的门店,并把眼光瞄准中国二三线城市。这两家老对手,陆续将生产撤出中国,却比赛着把中国市场作为主要驱动力。暂时落后的阿迪达斯集团,其全球ceo赫伯特·海纳近年来不断增加到中国的次数,他把中国亲切地称为"我们的明星市场"。
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数据也显示,74%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在其全球总体战略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报告描述说:"以前,中国主要是世界工厂,而当今和未来,中国将成为我们产品的最终世界市场。""十年前,我们有七成会员企业的产品以出口为主,三成企业面向中国市场。"20年前,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就来到中国。他的华南美国商会,代表了1800多家在华南投资的美国企业。他说,"但现在,这个比例恰好反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