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画家。江宁(今南京)人。一作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后在开宝末年(公元975)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徐熙生卒年不详,但可知其卒于宋灭南唐之前。他出身江南名族,一生以高雅自任而不肯出仕。善画花竹、禽鱼、蔬果、草虫。他经常漫步游览于田野园圃,所见景物多为汀花野竹、水鸟渊鱼、园蔬药苗。每遇景物,必细心观察,故传写物态,皆富有生动的意趣。在画法上他一反唐以来流行的晕淡赋色,另创一种落墨的表现方法,即先以墨写花卉的枝叶蕊萼,然后傅色。他在所著《翠微堂记》中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当时徐铉记徐熙画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图画见闻志》)
宋代沈括形容徐熙画“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梦溪笔谈》)。宋代《德隅斋画品》中著录徐熙《鹤竹图》,谓其画竹“根干节叶皆用浓墨粗笔,其间栉比,略以青绿点拂,而其梢萧然有拂云之气”。米芾又谓他画花果有时用澄心堂纸,用绢则“其纹稍粗如布”。这种题材和画法都表现他作为江南处士的情怀和审美趣味,与妙在赋彩、细笔轻色的“黄家富贵”不同,﹝指黄筌与黄居父子﹞而形成另一种独特风格,被宋人称为“徐熙野逸”。然而《图画见闻志》中记徐熙为南唐宫廷所绘的“铺殿花”、“装堂花”,于“双缣幅素上画丛艳叠石,傍出药苗,杂以禽鸟蜂蝉之妙”,“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存生意自然之态”。这种富有装饰性的绘画,也构成了徐熙绘画的另一风貌。
徐熙画花,落笔颇重,只要略施丹粉,骨气过人,生意跃然纸上。时称“江南花鸟,始于徐家”。“下笔成珍,挥毫可范”。其作品,有“意出古人之外”而创立了“清新洒脱”的风格。可谓“骨气风神,为古今绝笔。”徐熙擅长画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鱼虫、蔬果。他经常游山林园圃,细察动植物情状。他与后蜀黄筌的花鸟画为五代两大流派,两派的风格不同,各有不同。他所画花木禽鸟,形骨轻秀。独创“落墨”法,用粗笔浓墨,草草写枝叶萼蕊,略施杂彩,使色不碍墨,不掩笔迹。一变黄筌细笔勾勒,填彩晕染的方法。然当时黄筌在画院占优势,掩斥徐熙不能入画院。直至后来徐才出名。米芾说:“黄筌画不足收,易摹;徐熙画不可摹。”推崇备至。《宣和画谱》中辑入徐的作品有249件,《鹤竹图》辑入《德隅斋画品》,但传世真迹甚少。另有《雪竹图》,有谓风貌与徐熙类似,现藏上海博物馆。后人将其与后蜀黄筌并称为“黄徐”,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评,为五代、宋初花鸟画的两大流派之代表。
作品欣赏:
五代 徐熙《雪竹图》立轴 纸本 设色 51.1x9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雪竹图》描写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木竹石。
画家用烘晕皴擦等法,描绘竹石覆雪的景象。下方是大小数方秀石,不重勾勒而用水墨晕染出结构,留白以示积雪。石后中间是三竿粗竹,挺拔茁壮,细枝遒劲,残叶纷披。旁有数竿被雪压弯或折断的竹子,或粗或细,或断或弯,又有数竿细竹穿插其间,显得姿态多变,情趣盎然。左旁则现一段枯树,枝杈被折,或勾叶,或晕染留白,映衬雪景的萧瑟。而在刻画上,勾皴与晕染,粗笔与细笔,浓墨与淡墨,墨染与留白,兼施并用,同样是谨严的写实作品,与北宋盛行的“细勾填彩”、务求逼真的画风相比较,显得率意而出格,然而却也更多变化,更富情趣。
关于此图的“落墨”笔法,谢稚柳先生在著文介绍《雪竹图》时曾这样阐述:“所谓‘落墨’,是把枝、叶、蕊、萼的正反凹凸,先用墨笔来连勾带染的全部把它描绘了出来,然后在某些部分略略的加一些色彩。”也就是说,一幅画的形和神,都是用墨笔和墨色来“落定”,着色只是辅助。
图幅中大石左侧的竹竿上有篆文倒书“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此卷曾经近代上海大收藏家钱镜塘(1907—1983)收藏,钤有“海昌钱镜塘藏”文长方印记,另有钱女“惠翔心赏”朱文长方印记。
关于《雪竹图》的创作年代,目前尚无定论。最早的年代定在五代南唐,为徐熙的作品,是谢稚柳(1910—1997)的意见;最晚是元代,这是徐邦达(1911—2012)的看法;而西方研究中国书画的权威之一高居翰认为是北宋。
《豆花蜻蜓图》五代 徐熙 团扇 绢本设色 纵27厘米 横23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豆荚蜻蜓图》局部
此图是散页,不知旧在何集册中,其作风甚为古朴。下押徐熙印,不可靠,但却是北宋早期徐熙派的画幅。
画中蜻蜓造型丰满,背部与腹部的结构经墨色分染后,产生毛绒的视觉效果。这对翅膀的渲染,虚实得体,白粉复勒主翅脉,用笔极其熨贴,轻盈灵透的双翅与墨染的身体虚实相生,妙不可言。在“勾勒法”、“勾填法”的基础上,画家又直接以点染和撞粉法,传神描绘出豆花的娇嫩与豆角的饱满。这幅画不过咫尺大小,表现技法却极尽丰富多变。所以,简单地看待徐熙的“野逸”风格不免失之偏颇。
五代 徐熙《飞禽山水图》 立轴 纸本 设色 151.1x9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无款,谢稚柳考证徐熙真迹,或传派作品,神品上上。
五代 徐熙《梅花双鹤图》 立轴 纸本 设色 169.5x8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为徐熙所作。
徐熙画笔质朴简练,黄筌画笔富丽工巧,分别开创了画史称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两大花鸟画体系,直接导引了花鸟画在两宋的鼎盛时期的到来。
徐黄皆多产画家,仅《宣和画谱》记录的画迹就分别达到二百五十九件,三百四十九件。只是鹤画不多,徐氏为《鹤竹图》一件,黄氏也不过《竹鹤图》三件、《六鹤图》二件、《双鹤图》、《独鹤图》、《梳翎鹤图》、《红蕉下水鹤图》各一件,总共九件而已,今皆不传。据说黄筌任职后蜀画院待诏时,奉诏在偏殿壁上为鹤写真,作《六鹤图》,计绘"唳天、警露、啄苔、舞风、梳翎、顾步"情态六种,"精彩更愈于牛",画成之后,竟被真鹤误以为同类而相与亲近,偏殿由此得名"六鹤殿",其写实本领之高强可见一斑。
两宋的画院制度保证了花鸟画创作的高度繁荣,高手迭出,佳作累累,连宋徽宗赵佶也画过《瑞鹤图》之类以鹤为主要题材的作品。匀净的石青天空勺祥云缭绕的楼宁之间翻飞着仙鹤二十,白羽黑翎,仙姿翩翩,显然已不是一般的写生之作,而是为赵宋朝廷祈祷于安祥瑞的寓意画了。
五代 徐熙《玉堂富贵图》纸本 设色 纵112.5厘米,横38.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花中之王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自古以来被人们所喜爱,同时,也是历代画家用来表现吉祥、富贵、美好的题材。如把牡丹与白头翁画在—起,就叫作“富贵白头”。中国古代著名花鸟画画家徐熙的这幅画,将牡丹和玉兰、海棠相配,因此得名《玉堂富贵图》。
《玉堂富贵》此图是一幅竖轴画,画中牡丹、玉兰、海棠布满全幅,花丛间有两只杜鹃,图的下方,湖石边绘了一只羽毛华丽的野禽。枝叶与花鸟,先用墨笔勾出轮廓,然后再敷以色彩。玉兰、牡丹、海棠,白的淡雅,粉的娇媚,在石青铺地儿的映衬下,更现端庄秀丽之气韵。这种满纸点染,不留空隙的画法,显然是受了佛教艺术的影响。
徐熙虽身居画院之外,但在李璟、李煜两朝仍享有盛名。据说,后主李煜对他的作品十分看中,收藏其名迹很多,并将他的画挂于宫中。这种被称为“铺殿画”、“装堂花”的殿堂装饰画,据《图画见闻志》载:“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态。”我们在此看到的《玉堂富贵》图,可能是这类挂在墙上的有装饰意味的绘画。但不同的是,此画以淡墨勾线,造型生动,以淡彩敷色,给入超逸清雅之感,从中不难看出徐熙也能工精巧一体的花鸟画。
五代 徐熙《花蝶图页》 纸本 设色 25.1x25.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图幅中大石左侧的竹竿上有篆文倒书"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经谢稚柳鉴定并撰文,认为五代徐熙所作。
曾经近代钱镜塘收藏,钤有"海昌钱镜塘藏"朱文长方印记。另有钱女"惠翔心赏"朱文长方印记。
无款,谢稚柳考证徐熙真迹,或传派作品,神品上上。
感谢收看,敬请搜索关注“阳阳说画”,谢谢!
百花各有其司花之神,你知道十月花神是什么花神吗?
中国花鸟画起源可以追溯到 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概括的说:“形成于唐,成熟于五代,而兴盛于两宋。”盛唐时期,花鸟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画家往往专功一科,故而优秀的花鸟画家层出不穷。到了五代,花鸟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黄筌与徐熙便是其中两位最有成就的代表者。黄筌与徐熙以异曲同工之妙的创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光彩夺目,对后代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由于这两位画家的画风不同,以致称其“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黄筌,字要叔,四川成都人。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唐天复(901-903)年间,花卉画家刁光胤入蜀,黄筌13岁师从之,当时就显露出他的绘画才能。17岁已经在前蜀画院里当待诏。他一边向师傅学习,另一边又博取诸家之长,花卉并取法滕昌佑,山水松石学李升,鹤师薛稷,人物龙水学孙位等,博取众长,自成一家。故而黄筌的造诣,六法俱备,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厚遇。黄筌一生没有离开画院,累加晋封。他的儿子居宝,居寀,兄弟黄惟亮也同在书画院里任“翰林待诏”。故而他的画风影响北宋前期百余年,成为当时品评花鸟画的标准。黄筌作画很重视写生,所绘画的题材多为宫廷中的珍禽,奇花异草等,甚至他个人为了创作,自己也会去培植花草养殖珍禽。
关于黄筌的创作有不少生动的传说。相传蜀主孟昶命黄筌在偏殿的墙壁上画六只鹤。他画的六只鹤,体态生动,栩栩如生,致使真鹤飞来立于画侧。蜀主叹赏。故而赐店名为“六鹤殿”。后来蜀建八卦殿,落成后,命黄筌于四壁画四时花卉、鸟雀、兔雉。其年冬天,五坊使在这座殿前呈“雄武军”所献白鹰,看到殿上所画雉鸡,就不断张开翅膀飞起来去扑它。蜀主遂命翰林欧阳炯撰《壁画奇异记》以旌之。
写生珍禽图——图卷,绢本,设色画,纵:41.5cm,横:70.8cm,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为手卷,是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此画描绘了鹊鸽、麻雀、鸠、蜡嘴、蚱蜢、蝉、蜜蜂、瓢虫、牵牛等二十多种昆虫、禽鸟,但每一件动物都刻画得十分精确、细微,甚至从透视角度观之也无懈可击。标志着中国画中的花鸟画从早期的粗拙至此已经臻于精美,中国的花鸟画家已经具备完善的写实能力。但各自独立,显然不是一幅有统一构思的创作,而是一幅写生稿。此画左下角还有“付子居宝习”的题字,很可能是给他儿子(黄居宝)习画用的示范作品。这一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强调写实、重视动物的各自形态特征和它的质感。例如:乌龟壳的坚硬、蝉翼的透明等,都描绘得非常精细。仅从这幅稿本上即可了解黄筌的作品之精妙,可以想象到黄氏其它作品的巨大魅力。正由于黄筌长期不懈地细致观察并坚持写生,经过不断的磨练,才能获得如此成功,并成为一个画派的开创者。据《宣和画谱》著录,黄筌作品有三百几十件之多,但至今只有《写生珍禽图》一件尚存,故而此画尤为珍贵。
黄筌的画法是“勾勒填彩,旨趣浓艳”,就是先以线条勾勒轮廓,然后填以浓重的色彩。画鸟羽毛丰满,画花浓丽工致,他其风格特点是用笔工稳精细,重在赋色。另外美术史家认为,黄派在唐以来凹凸花的基础上,完成了“没骨花”的画法。《洞天清录》集中说黄筌的画“真以粉堆,而不作圈线”。这就是典型“没骨法”技法。沈括《梦溪笔谈》谓:“诸黄(黄筌及二子居寀、居宝)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轻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勾廓填彩,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方法,但与早于此图的唐代人物画与山水画相比较,此图勾轮廓的墨线大都非常轻细,似无痕迹,所赋色彩,也明显区别于唐画的浓烈艳丽,而是以淡墨轻色,层层敷染,更重质感。这种绘画风格,注重表达物象的精微、逼真,我觉得似乎有些接近于现代的照相再现。
徐熙,钟陵人(今江西进贤西北)。他出身“江南名族”,先人历代做官,虽未出仕,却以高雅自许,自称“江南布衣”。他祖父徐温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义父,李昪于徐温死后篡夺杨吴德政权自立,所以徐氏家族便与南唐统治者形成一种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南唐统治者对于徐氏家族备加礼遇;另一方面,徐氏家族中的某些人则对于南唐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政治态度。徐熙的情况正如此,他个性是“淡泊宁静”,毕生精力专致绘画。政治上他始终恪守和朝廷不合作的态度,以江湖处士的身份往来于朝野间。一生虽置身于皇家画院外,却创作了很多杰出作品。他的艺术地位决不低于画院人士,是一位具有高度艺术修养和独创天才的画家。他不随“时尚”,不专画名卉珍禽,由于遨游山林园圃,视野宽广,题材丰富,所以所画题材多为花竹林木,菜蔬药苗,蒲藻虾鱼。他不局限于前人“法度”,作品常能“意出古人之外”,创立“清新洒脱”的风格。
徐熙绘画的主要特点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画面以墨为主,用笔墨画出物体的形态,然后略施色彩。故而显得笔意贯注,一气呵成,使画境既呈古旷悠远之意,色彩与墨迹不相掩映,又蕴藉勃勃生机。而此技法,前无古人,后有来者,开辟了水墨写意画的先河,打破了唐以来花鸟画细笔填色的表现程式。宋米蒂就曾评曰:“黄筌画布足收,易摹;徐熙画布可摹。”
雪竹图——图卷,绢本,墨笔画,纵:151.1cm,横:99.2cm,藏于上海博物馆。这件作品不见与任何著录,画法奇特,这种画法在传世10余万件中国古代绘画中,仅此一例。据谢稚柳先生考证,这就是像迷一样的“落墨法”。此图水平及其高超,与记载的徐熙作品风格完全一致,且年代在五代-北宋初年,可以说是代表徐熙风格的惟一作品,也可能是他的学生所作。该幅作品,描绘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木竹石,构图新颖,层次丰富。下方是大小数方秀石,不重勾勒而用水墨晕染出结构,留白以示积雪。石后中间是三竿粗竹,挺拔茁壮,细枝遒劲,残叶纷披。旁有数竿被雪压弯或折断的竹子,或粗或细,或断或弯,又有数竿细竹穿插其间,显得姿态多变,情趣盎然。左旁则现一段枯树,枝杈被折,或勾叶,或晕染留白,映衬雪景的萧瑟。而在刻画上,勾皴与晕染,粗笔与细笔,浓墨与淡墨,墨染与留白,兼施并用,同样是谨严的写实作品,与北宋盛行的“细勾填彩”、务求逼真的画风相比较,显得率意而出格,然而却也更多变化,更富情趣。
徐熙画花卉,多用“澄心堂纸”(纸质近于生宣,有吸水性)。所有的绢,绢纹稍粗。这非常适合他的画风。南唐后主李昪很重视徐熙的作品,当时“集英殿”中收藏了不少他的作品,并常把徐熙的花鸟画挂于宫中,称其为“铺殿花”或者“装堂花”。即以装饰强的花果铺满画面。名门出身对于徐熙的性格有潜在的影响,高贵的地位及其他的“鬼斧神工”足以与黄筌相媲美的画史地位。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概括了他们两人所处地位、接触的环境的不同,用时也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及审美观点,表现手法的不同。黄筌父子画珍禽瑞兽,奇花怪石。他们所画的花鸟都是培养在“绣闼雕栏,金笼翠绿”之中的丰满肥硕的生物,适合帝王、显贵的欣赏情趣,所以在画院得到发展和重视,以至被北宋画院奉为规范,风靡百年之久。与黄家的富丽一格相比较,徐熙的画被评为“野逸”。徐熙过着游山玩水的悠闲生活,他所看到的是田野自然情景,他画的花卉禽鱼,都是生活在大自然中、毫无粉饰、不失本来面目的生物,所以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据说入宋后,黄筌在皇家画院占优势,硬将徐熙的画排斥在画院之外。但是宋太宗赵炅看到徐的《石榴图》后,曾叹赏曰:“花果之妙,吾独知有熙矣!”并将此画遍示画院里的画家,说是“俾以标准”。
所谓“黄徐异体”,也就是指以黄筌父子和徐熙为代表的两种不同的花鸟画体裁。黄徐异体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绘画流派,各有千秋,具有相互不能替代的艺术特色,对后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曾专门加以分析评论说,黄筌与徐熙犹如“春兰秋菊,各擅重名,下笔成珍,挥毫可范”。
参考文献:
[1]杨维,林建群.中国美术史——古典美学思想与优秀作品赏析[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徐建融.中国美术史[M].上海书画出版社.
[3]李乡状.工笔画技法与欣赏[M].吉林文史出版社.
[4]金纳.工笔花鸟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朱丹,女,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中国画研究。
什么事凌霄花
中国的花朝节由来已久,而且百花各有其司花之神,你知道十月的花神是谁吗?
一年之中的第十月,这是属于芙蓉花的季节,因此十月花神就是芙蓉花神。
在中国民间,芙蓉花神有几个代表人物,我们一一介绍。
首先是比较统一的说法,十月芙蓉花神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美女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昶的宠妃徐氏,被封为慧妃,貌美如花蕊故称为“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之美是“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除了姿色过人,花蕊夫人还善作宫词,是一位女诗人。
宋太祖赵匡胤在黄袍加身之后,取代后周,建立了宋,他南征北伐,目标逐渐指向后蜀。
花蕊夫人屡次劝孟昶励精图治,但孟昶却总认为蜀地山川险阻,不足为虑,一味地纵情玩乐。
当赵匡胤的大军真的兵临城下时,孟昶手握十四万蜀兵竟不战而溃,最终投降被杀,而美貌的花蕊夫人则被赵匡胤霸占,成为了赵匡胤的宠妃。
后来,赵匡胤知道花蕊夫人会作诗,就让她随便作首诗,于是花蕊夫人便作了一首《述国亡诗》:“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赵匡胤被花蕊夫人的一腔故国之思所打动,将花蕊夫人封为贵妃。花蕊夫人虽然没为孟昶殉情,但她却在之后的日子里瞒着赵匡胤,偷偷祭拜孟昶的画像,被发现以后,只好谎称这是张仙送子的画像。
花蕊夫人后来因介于宋廷权力之争,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触犯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的利益,在一次打猎时,被赵光义一箭射死。
民间相传,花蕊夫人被杀时,鲜血染红了地上的芙蓉花,人们为了纪念她,尊她为芙蓉花神。
这就是花蕊夫人版本的芙蓉花神,在我们的认知里,花神都是女子,殊不知中国古代还有男花神一说,而十月也有男花神,他就是范成大。
范成大是南宋名臣、文学家,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晚年回到故里苏州居住,随地就势筑亭建榭,院子里种满了芙蓉花,酷爱芙蓉,还写有《携家石湖拒霜》、《窗前木芙蓉》等赞美芙蓉。
后人谓芙蓉二妙:美在照水,德在拒霜。中国民间视其为夫妻团圆之物。
除了花蕊夫人和范成大,还有其他说法,比如貂蝉和石曼卿也都被称作芙蓉花神。
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戏吕布的典故流传至今,可惜这位绝代佳人最终结局成谜。
而另一位男芙蓉花神石曼卿则是一位大文豪,据说在石曼卿死后,有人在开满红花的仙乡芙蓉城遇到他,石曼卿说他已经成为芙蓉城的城主,所以后人就将石曼卿当作十月芙蓉的花神。
凌霄花是紫葳科、凌霄属攀援藤本植物,拉丁学名:(Campsis grandiflora)分布于中国中部,性喜温暖湿润、有阳光的环境,稍耐荫。
借气生根攀援它物向上生长,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边缘有锯齿,花鲜红色,花冠漏斗形,结蒴果,喜欢排水良好土壤,较耐水湿、并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
有药用价值,有行血去瘀、凉血祛风的功效,也具观赏价值。
凌霄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里就有记载,当时人们称之为陵苕,“苕之华,芸其贵矣”说的就是凌霄。凌霄花之名始见于《唐本草》,该书在“紫葳”项下曰:“此即凌霄花也,及茎、叶具用。
以上就是关于江南花鸟始于徐家,徐熙野逸派花鸟大师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