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户源于何地,尚无文献可考,艺人相传,说法不一。一说源出眉县、户县,故称“眉户”,眉县和户县一带位于秦岭太白山麓,自古盛行民间歌曲,眉户曲起源于这些民间歌谣,古称“清曲调”。眉户曲在华阴和华县一带逐步发展为眉户戏曲。一说源于秦穆公宫廷的一种宫词曲,最早流行于雍邑(今陕西凤翔县)。因唱腔、音韵委婉抒情,词句通俗易懂而备受民众赞扬。如晋陆机说:名激情唱,榜人纵棹歌;唐李白道:“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一说源于晋南的蒲州、临猗、临晋一带。
但可以肯定的是晋南眉户是由陕西眉户演变而来的!它的唱腔中既有眉、户二县的太白山歌,也有华阴、华县的民间小曲,更有晋南的民歌调。一说源出华阴、华县,因曲调悦耳动听、迷人,陕西有将“胡”作“戏”解之说,故称“迷胡”,即迷人的戏的意思。华阴和华县是周朝郑国地域,眉户可能受到“郑声”的影响。由此眉户在关中分为东西两路,关于东路眉户,流传有“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指吊线木偶),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
清朝乾隆年间,随着秦腔等各地戏曲艺术的发展,眉户逐渐被搬上了舞台,形成了一定数目的剧目。抗战时期,延安称“眉户”,所以今称眉户者居多。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在陕西,有人把唱曲与民间秧歌、社火相结合,以小调曲子为主,发展成为小戏,逐步由“地摊子”搬上舞台。这一时期,在晋南也有“地摊子”艺人吴小宝、王喜荣、王胜才等开始把眉户搬上戏台演出。
同治、光绪年间涌现出一批艺人和一些专业戏班,如月月红、柴寅娃的少华班,活动于陕西渭河以南一带;印福、杨老四等人由“花鼓”改唱眉户,活动于渭河以北地区。初期剧目,多为由小丑、小旦、小生搬演的小戏,如《张琏卖布》、《刺目劝学》、《闹书馆》、《李彦贵卖水》一类。艺人在演出过程中,不断从地方大戏中吸收唱腔、锣鼓、伴奏曲牌、身段、扮相、服饰等,用以丰富自己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力。
陕西的眉户多借鉴秦腔,山西的眉户则多借鉴蒲剧,遂逐步发展为能够表现历史故事题材的戏曲剧种,能演出《蝴蝶杯》、《串龙珠》、《八件衣》等一类戏。但长期以来,眉户仍以小戏为主,并在民间一直保持着既无妆扮,又无表演,一唱到底,全无白口的清唱形式,与眉户戏一并流行。
抗战时期,在党文艺方针的指引下,晋南名艺人李卜到达延安传授眉户,当时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及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眉户形式反映边区人民斗争生活,编演了《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剧目,为新秧歌剧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艺术条件,也为眉户演出现代戏打下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华阴县眉户剧团,山西临汾地区眉户剧团,临猗县眉户剧团以及四川广汉县剧团等专业团体。创作和改编了不少现代戏和历史故事戏,以现代戏《梁秋燕》最驰名。
华阴眉户戏有哪些表现形态?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西安鼓乐,流传于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之后又融入了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西安鼓乐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
西安鼓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风格多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其中还包括有套曲、散曲、歌章、念词等。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阿布扎比会议上,西安鼓乐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
2、绥米唢呐是陕西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传统民俗艺术形式,绥米唢呐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陕北绥米唢呐音乐曲牌曲目丰富,种类繁多,风格各异。
3、白云山道教音乐由三部分组成,即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是以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白云山道教音乐,并成为道教音乐四大流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派。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音乐之一。
4、宜川胸鼓是以鼓舞为基础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它历史悠久,经由古代战争中人们擂鼓助战,传递信号,击鼓庆捷的形式演变而来,原名花鼓。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宜川县文化馆获得“宜川胸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5、华阴迷胡是陕西华阴当地的一种传统戏剧艺术。华阴人过去一直把当地的“迷胡”叫曲子,或小曲,可见它还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戏剧。“地摊子”是华阴迷胡最具有典型性的演出空间,俗名也叫“板凳曲子”,其特点为叙事性的套曲演唱,因此也叫清唱曲子。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华阴市迷胡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华阴迷胡”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百度百科-西安鼓乐,百度百科-绥米唢呐,百度百科-白云山道教音乐,百度百科-宜川胸鼓,百度百科-华阴迷胡
苦寒梅香电视剧分集剧情介绍
华阴眉户戏最初的形态是小曲,只是一种韵句的说唱自乐,俗称“念曲儿”。后来,艺人们逐渐加强了它的戏剧性和音乐化,转化为坐场演戏,演出还很随意,化装也较简单。
华阴眉户戏演唱一般是由锣鼓开场,演唱者轮番出场念唱,配以伴奏,最后由锣鼓收场。随着演出形式的不断多样和完善,华阴眉户戏的演唱不久就出现了走马的表演形式。
这种表演是以竹和纸制成马的模型,演者穿插于中间,双臂提着竹马,随锣鼓节奏进行各种骑马的舞蹈表演,因此也叫”跑马”,艺人们在舞台表演时,可以随时穿插演唱。
后来,有个姓张的生意人,对民间小曲兴趣很浓,他为小曲和民间歌谣编了许多曲调,影响很大。因“张”字是“弓”字与“长”字相背而成,因此他的代表曲作就叫”背弓”,每个唱段结尾的曲调,都采用了背弓起,背弓落的连接形式。
另据传说,当时还有一个姓胡名月的人,长期流落他乡卖唱,他收集和改编了许多曲调,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影响也很大。例如,华阴眉户戏曲调里的困江龙、大凄凉、小凄凉等调都是他编的。他的代表曲调就是月调,在唱法上采用的是月调起、月调落。
再后来,张、胡二人相识,他们一面协同做生意,一面编唱歌谣曲谱,两种演唱曲调便因此合流。到这时候,华阴眉户戏真正形成了。
过了几年以后,由于某种原因,胡月出走失踪了,张先生四处打听找寻,但终无下落。由于这个原因,有人就附会说眉户戏就是“觅胡”的意思。
新中国成立前,陕西华阴县主要的同乐会有马村班、司家村班、寨子村班、赵坪村班、王道村班、上洼村班、南营村班等30多个,他们都能独立开台演戏。
在这一时期,华阴眉户相继也出现了一些颇有声誉的艺人,如一枝花油糕旦、黑牡丹屯子、高桥娃启善;此外,还有吴思谦、锅罗张忠义、宁寿娃、刘良娃、赵长河、崔春华等。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华阴县成立了革新剧团,开始只演秦腔,后来也趋向于眉户戏演出。演出的《曲江打子》、《张连卖布》、《寡妇改嫁》等剧目轰动三秦大地,并连连在陕西省获奖。当时的主要演员有张秀芳、姚振华、杜建兰等。
20世纪60年代,华阴剧团改名为华阴眉户剧团,专演眉户现代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造就了像雷开元、卫赞成等一些很有造诣的戏剧演员。稍后的有党安华、孙玉香等,他们的演唱也有一定的群众影响。
华阴眉户戏的剧本非常多,有的是传统眉户剧,有的是移植的,大多是历代民间文人所作。
有些演员也能编剧,当代民间剧编者如西王村的王营屯,康营的陈志正等,他们都曾经创编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眉户剧和老腔剧本,在演唱活动中广为流传。
华阴眉户戏的主要传统剧目有《大上吊》、《火焰驹》、《三进士》、《劈华山》、《如意壶》、《顶缸》、《杀楼》、《打懒》、《重台》、《放饭》、《反大同》、《白玉兔》、《铁角坟》、《打灶君》、《烙碗计》、《安安送米》、《观音堂》、《送京娘》、《花亭会》、《兰桥会》、《多落娶小》、《打砂锅》、《合家欢》、《陈姑赶船》、《抱琵琶》、《珍玉山》、《卖庙郎》、《月明楼》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华阴眉户戏在民间的活动还很活跃。这一时期的主要艺人有王振中、孟君礼、梁抗占、杨存言、炱根石、同栋生、赵宪臣、王屯号、王丙文、田永常、赵麦花、雷志义等。
在这些艺人中,张秀芳演出的《杜十娘》曾在华阴地区汇演中获二等奖。艺人贠振鸣在戏曲钟楼杯大赛中获一等奖。他们都为华阴眉户戏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苦寒梅香》讲述了梅香和李峰一对患难情侣在灾难、坎坷、困境中相互扶持、终成眷属的故事,李峰为帮助梅香而摔成植物人,梅香为救李峰牺牲自己的幸福为其治病,两人历经磨难,最终收获幸福。该剧颂扬了主人公重义舍利、勇于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展示出普通人的善良、坚韧,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该剧已在华阴迷胡剧团开排。
为提升华阴迷胡的影响力,力争将华阴迷胡打造成继华阴老腔之后的又一张文化名片,去年以来,华阴市委、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扶持迷胡新戏的创排及文化惠民演出。
今年,华阴市文广局、迷胡剧团结合华阴“文化兴市”战略及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有利时机,加大扶持文化创作力度,新创排了扶贫快板《精准扶贫就是好》、迷胡小戏《致富花开》《月照瓜园》、小品《搬迁》等作品,受惠群众8万余人。新剧《苦寒梅香》的开排,将使华阴文化活力不断增强,华阴迷胡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以上就是关于陕西特色戏曲文化:陕西眉户戏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