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注销异常经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公告,北京天尔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私募机构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被立案侦查。
比如北京天尔投资公司负责巴铁基金理财产品咨询和承销,其对项目的描述是“预期年化收益高达14%,资金投向高收益债券和PPP政府项目”。然而经过监管部门层层“穿透”后发现,投资人的资金被嵌套在销售机构的P2P理财和类私募产品中以规避监管,实际是一个正在亏损中的试验轨道项目,底层资产的投资风险极大。向下穿透底层资产,帮助投资者看清了项目的真面目,让虚假私募管理人现出原形,又让违规投向房地产、非标资产等领域的理财资金再无可乘之机。
2017年11月17日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要实行穿透式监管,对于已经发行的多层嵌套资产管理产品,向上识别产品的最终投资者,向下识别产品的底层资产(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除外)。
无论是向上穿透还是向下穿透,都反映了“穿透式监管”让资产更加透明的巨大威力。在金融行业综合经营趋势加剧的背景下,金融产品的交叉性、跨界性、风险传染性更加明显,金融乱象时有发生,监管部门实施穿透式监管,能够看穿条款、投资目的、资产和资金流向,治理金融乱象,起到真正防控金融风险的作用。随着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工作的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穿透式监管将更加完善。
银行理财新规不再穿透底层资产是什么意思
穿透原则”,这个词来源于2016年全国银行业监管会议讲话稿:“看得见,管的住”、穿透式监管”,主要针对交叉金融产品风险管控,也是同业新规“实质重于形式”的延伸。什么叫看得见?那就得看透,产品透明度问题。现在的金融产品(包括信贷产品!),参与方很多,例如有好几家银行,券商,基金子公司,信托,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中介机构(评级、审计、律师、评估),跨行业,跨市场,异常复杂。往往是银行通过这些机构,将自有或理财资金通过特定目的载体(信托计划、基金、资管计划)进行投资,标的如信贷收益权、应收账款收益权、结构化配资、两融收益权、信用债等等。我们要搞清楚的是最终资金流向哪里?央票?金融债?企业债?信贷收益权?这些信贷收益权背后又是哪些企业的贷款?贷款投向什么项目?“穿透”就是你要刨根问题,拆穿哪些拗口唬人的法律金融术语。
什么是理财产品穿透登记的最新相关信息
一级市场:发行加量,招标偏弱。
二级市场:债市继续震荡调整。
监管升级成趋势。上周银监会发布6号、46号文和53号文,提出治理银行套利、防控十大类风险和“四不当”整治,涉及银行各类资产。对信贷资产强调地产融资趋严,地方债务严控;对债券类资产提出控制回购杠杆,产品杠杆设上限,产品底层资产杠杆穿透;对理财重申16年7月理财新规各项规定;对同业业务严格监管,包括控制同业增量、穿透管理不得多层嵌套、治理同业空转行为。后续需要关注政策执行力度,若严格执行,金融去杠杆将带来资产价格调整。
等待监管细则落地。15-16年利率市场化带来银行息差收窄,倒逼银行扩张资产负债表套利,同业存单爆发式增长,催生地产和金融市场泡沫。近期监管开始不断升级,未来MPA考核和大资管新规约束表外理财扩张、同业存单监管约束表内同业扩张,资金流向将从表外回归表内、小行回归大行,资产配置将从高风险往低风险转移,利率债长期受益。但短期债市仍会面临资金面、监管细则落地带来赎回冲击风险,短期债市震荡、等待政策落地,上调10年国债利率区间3.1-3.5%。
理财产品穿透登记新规:银行在登记时要遵循分层登记原则,先登记理财产品首次投资的各类资产管理计划和协议委外信息,再登记持有所有底层基础资产和负债信息,不得省略资产管理计划和协议委外直接登记底层信息。
以上就是关于“穿透”能让资产更透明吗?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