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刚落幕,新能源、智能制造、交通强国等等再次被划重点,而下周一又迎《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出台......这里我们不谈新能源车,毕竟三岁孩童都知道它是未来 汽车 产业的核心方向,本文我们把重点放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四化”下的 汽车 零部件的上涨逻辑和投资机会。因为撇开新能源车这个概念,其实全球的 汽车 产业已经有百年 历史 ,当下也正处于各种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层出不穷的大变革时代,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作为整车组建的不可或缺分子, 汽车 零部件无疑是引领行业变革和创新的基础载体,意义非凡。
首先,国内乘用车需求回暖,带动 汽车 零部件不断增长。去年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99.1万亿,同比增长6.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创富速度逐年提升。而今年虽然受累新冠,但我国早已复工复产,刚结束披露的三季报就能看出国内经济的复苏。在这样的国民经济发展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之下, 我国 汽车 消费的需求也在日益回暖。 从微观交强险数据可见,2019 年 11-12 月传统车同比销量就已结束近 2年负增长实现持续转正。而今年4月 汽车 产销分别完成210.2万辆和207万辆, 环比增长46.6%和43.5%,同比增长2.3%和4.4%,月增速为疫情爆发后的首次增长,当时的销量更是结束了连续21个月的下降。而截至今年9月中汽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9月产销分别完成252.4万辆、256.5万辆,环比增长19.1%和17.4%,同比增长14.1%和12.8%。 汽车 产销已连续6个月呈增长,并且销量增速已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0%以上。简单理解就是1-9月的 汽车 产销同比降幅继续收窄,整车行业正在快速复苏。
然后,目前我国的人均 汽车 保有量整体偏低,尤其是在广大的二三四五线城市,因此汽消市场仍具有广阔前景。与我国14亿的人口总数相比,我们的千人 汽车 保有量从2003年的17台发展到2017年的156年,用时14年。而2018年销量下降后的人均保有量不用计算也都知道不会高。所以,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 汽车 市场之一,销量占据全球总销量的1/3,但国内的人均保有量却仍然处于中下游水平,无论是对比人口总数还是对比国外的发达国家,尤其是对比日本、美国这种 汽车 大国,我们的 汽车 需求还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未来 汽车 消费潜力依然较大。
最后,如果再从更生活化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二胎已全面放开,甚至有大咖发声应该放开三胎,这些都势必催生更多的私家车需求。另一方面90/00在接下来的10年20年会成为 社会 的消费主力军,而他们区别于80/70之一就是消费观的不同。前辈们主张“别人家有的,我家也要有”“越大越好”的消费。而出生环境更优越的 90/00则是通过个人消费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倡“过渡消费”。所以,未来10年国内乘用车消费潜力依然强劲,自然带动 汽车 零部件的长期受益。
1、电动化
新能源车已经是耳熟能详的概念,无需多费笔墨即可知道它对 汽车 零部件的业绩带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电动化)下的 汽车 ,必然会对某些传统的 汽车 零部件造成冲击,传统动力系统零部件包括发动机、涡轮增压、变速器、燃油系统、排气系统、油箱系统等,如果它们不能顺应趋势做好升级或改革,影响相信会较大。而在这种电动化趋势下,对新能源 汽车 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需求将增加,影响也会更大,毕竟动力系统的成本占整车的50%。关于这个“三电”模块或者里面的核心-电池产业链,可以回看我们上两周的文章《新能源车上游材料之电池》并找到对应的零部件上市公司即可,这里不再赘述。
不过值得稍作提醒的是,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会迫使整车厂商从采购单个零部件转变为采购整个系统。所以,虽然我国依然是制造大国,国外厂商为了降低成本,依然会增加国内 汽车 零部件订单,但以后零部件企业的模块化供应、系统配套将更受益。
2、智能化
汽车 零部件的智能化,更多指的是智能 汽车 产业链中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主要包括上游传感器感知层、中游识别&算法决策层以及下游的操控系统执行层。
上游感知层核心零部件有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首先ADAS众多功能中如车道偏离预警、车道保持辅助、全景自动泊车等均需要借助摄像头来实现。据预估,摄像头随着ADAS渗透率的提升,市场规模将由2016年的2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0%。相关上市公司例如布局了智能驾驶传感器的宝隆 科技 (新三板),又例如亚太股份,它参股前向启创20%股权,主要产品涉及ADAS系统的行人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驾驶员疲劳监测、交通标志识别、全景泊车辅助等,而且参股苏州安智10%股权,产品主要为智能雷达及智能摄像头系统,还参股了杭州智波10%股权,主要开发毫米波雷达。然后第二个重要零部件是毫米波雷达,作为ADAS的核心传感器,主要用于测距测速。但这种关键技术目前主要被博世、大陆、电装、奥托立夫等国际零部件巨头垄断;国内方面,德赛西威的毫米波雷达已获得电咖 汽车 的高端品牌ENOVATE订单,主要为其实现自动泊车功能;还有华域 汽车 的24GHz毫米波雷达已经量产并配套荣威MarvelX。最后就是激光雷达了,核心技术同样在国外公司(美国Velodyne、Quanergy和德国Ibeo)。目前谷歌和百度的无人驾驶试验车均采用了美国Velodyne的激光雷达,而国内激光雷达企业多为初创公司(北科天绘、禾赛 科技 、速腾聚创等)。
中游是在图像识别及编程算法的决策层,这个层面的核心技术目前主要由国外巨头掌握,例如被英特尔收购的以色列公司Mobileye,而国内的就是已经开发出双目摄像头并正在研发具体算法的德赛西威。最后看一下下游的执行层,因为是对中游指令的执行,技术难度较中游更低,因此该领域国内零部件公司可通过将电子信号引入执行机构从而实现零部件电子化升级,如EPS电子助力转向、IBS智能刹车系统、EMB电子机械制动、EVB电子真空助力等。相关上市公司例如布局了智能集成式刹车系统的拓普集团。
3、网联化
业内普遍共识:电动化是 汽车 等领域的上半场而已,而智能化和网联化才是下半场。所谓的 汽车 网联化或车联网,简单理解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建立车与人、车与路、车与车、车与外界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车辆智能化控制和智能交通管理等等。“网联化”这个概念其实是我国在研究制定《“十三五”新能源 汽车 战略规划》时就提出的。随后智能 汽车 和 汽车 网联化就被反复提及,而发展到今年,年初的2020年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就成了“新四化” 汽车 零部件比拼的新秀场,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技术展会上,今年展示的 汽车 零部件在电子化、智能化和网联化上的占比都较往届更高,结合度也更深。例如腾讯智慧出行发布的“生态车联网”,含「腾讯随行」和「腾讯爱趣听」两个新品,就是依托人工智能、高精地图、仿真平台、社交体系、移动支付及网络安全,将传统交通运输业和互联网进行融合,从而解决新生代车主想“全时在线”、“离线会焦虑”“开车会不自觉想看手机”的问题。而这个产品目前腾讯已经与22家车企展开了合作。撇开这个展会,其实随着互联网和5G技术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已经加入车联网,而且出现越来越多的“跨界面孔”:通信设备巨头华为和LG纷纷成为“ 汽车 零部件供应商”,BAT巨头则投身车联网场景应用。一句话总结:“智”能引路、“网”联世界, 汽车 零部件在新四化下加速发展,有望助力中国实现 汽车 产业真正意义上的“弯道超车”。
疫情之下,重新思考汽车“新四化”
汽车新四化是: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
1、电动化指的是新能源动力系统领域;
2、智能化指的是无人驾驶或者驾驶辅助子系统;
3、网联化便指的是车联网布局;
4、共享化,指的是汽车共享与移动出行。
在新四化当中,以电动化为基础,以互联化为纽带实现大数据的收集,逐渐达到智能化出行,或许将成为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终极目标的可行途径。
当“新四化”浪潮席卷汽车产业,中国消费者的反应也最快。这一特点在消费端呈现的结果是,中国车市成为当前最活跃的“试验场”,互联网汽车、新能源汽车,不断冒出的新技术、新概念,刺激着中国年轻消费者的购买欲,也刺激着汽车厂商敢于用新技术和新概念包装车型、推向市场。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渗透,新四化将对未来出行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即车不再只是车。从技术和价值链两个维度来分析,汽车产业最具颠覆性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新四化”,即电动化是基础,网联化是条件,智能化是关键,共享化是趋势。
无论是不是出于主观意愿,2020年初全球爆发的疫情将让“非接触”这一概念成为新的流行,这也意味着,世界将加速向数字时代的演进。放在汽车行业来看,数字化转型已经在销售端呈现倒逼之势——重新思考新四化这一命题,信息技术的演进仍然是主导力量。
汽车新四化趋势已经是业内的共识话题,虽然政策层面从未明确提过这一概念,但从整车厂到零部件无不摆出了各自的“新四化”战略,大有应战未来之驾驶。
然而,对于“新四化”的积极布局,并不能掩盖国人盲目跟风之秉性,新的技术和产品布局通常耗资巨大,对于汽车来说牵扯到研产供销的复杂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这四化,是汽车行业产品、技术和使用服务的发展趋势,很多企业上了大量的新能源产品、跟互联网公司合作上车联网系统N.0,布局出行行业等等,动作很多,但背后却不见深层次的战略逻辑。
战略逻辑是什么?站在未来,倒推现在。
如何找到这条逻辑主线以确认自己在未来的行动计划?了解本质,找到驱力,了解当下行业变革的本质。
汽车行业经历了三次变革,目前正经历第四次:
第一次是汽车从无到有,感谢奔弛;第二次是汽车从贵到便宜,感谢福特;第三次是汽车工业从粗放到精益,感谢丰田。
这一次变革的本质,是汽车从机械到智能,而根本驱力是信息技术的变革。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新四化包含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四个内容,但根本上来说,只有智能化具备颠覆性的力量,因为智能化的方向与当下信息技术变革重叠。数字产业也称为第四产业,而智能革命就是第三产业向第四产业转换的表现。
因此,抓住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思考汽车行业未来的变化趋势并寻找对策才是根本。
在这轮革命中,汽车行业将出现以下变化趋势:
1、企业文化/战略:开放与变动
信息的本质,是因交换而有价值,这意味着行业要求开放性。
汽车企业由于产品的高度复杂性和专业性,因此OEM作为“总成”一直把握着产品标准的绝对话语权,但在智能高度发达时代,共享经济行为普及,这一标准的制定者可能变成掌握着消费者行为数据的互联网出行平台。车企过去曾是非常封闭的,即是产品属性要求,也是车企自身的战略——为了保证自身话语权,车企是极不乐意开放自身数据的。
但汽车行业即将面临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不得不联合起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技术标准的通用性,并尽快将这种主动权把握在OEM手中,而不是被动的等着消费者在尝到了共享经济下互联网产品的甜头,由行业中参差不齐的参与者来进行渗透和改变。
车企战略应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更多体现为企业里人的开放性素质,以及通过组织架构的灵活性和韧性,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第四次行业革命的本质,是信息化发展到另一高度时带来的智能化,想想信息化革命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什么?更早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企业,更快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从而把握竞争优势。
2、企业性质:转型服务商
因为任何信息皆服务。因此,汽车行业向服务业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丰田、通用等早已付诸行动。
劳动力和投资等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转移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是事实,这就是所谓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经济重心从第二产业往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以汽车行业的新四化为代表的制造业的集体智能化转型,成为关键性事件。
因此,车企都计划转型成为服务和出行公司,有三种思路:
— 产品即服务
这是强产品竞争力时的做法,当产品设计的足够好时,很多售后服务就变得没有必要。比如电动汽车没有复杂的内燃机系统,降低了很多维修服务需求。
— 服务即商品
当产品必须配备服务时,那么将服务当作商品,进行标准化、系统性的生产与销售管理等,提升服务质量,从这一思路出发, 对于产品的研发设计也将带来极大的影响。
— 企业即平台
企业不仅生产和售卖汽车,还集合以出行行为为中心的各种服务提供给消费者,这就要求企业具备消费数据平台的功能。当服务成为商品时,企业的平台化趋势就更加明显。未来,你可能不在乎使用的是什么品牌的车,但这台车上有没有你习惯使用的APP则是不可忽略的问题。
3、汽车产品:高通用性和易用性
信息产品的趋势是工具性,便捷易用,因此汽车产品的工具属性将进一步扩大。目前汽车还是家中的重大物件,甚至是与个人情感紧密相关的空间,因此被赋予很多个性色彩。而在汽车的使用行为大规模普及以后,更多的汽车将只扮演交通工具的角色,因此对于产品的通用性和易用性有很高的要求。
通用性:产品品质适用于更广泛的环境、路面和人群,以及具体操作方式,比如租赁车辆的使用体验在不同品牌间实现通用。
易用性:车辆更好操作, 比如更加友好的HMI设计,以及由触屏向智能语音的发展等。
当然,个性化的需求仍然存在,但将是更小众的市场。
4、渠道:直营化、平台化
任何服务最终都是平台之争。
汽车行业历史悠久的品牌专卖授权制度,是平衡主机厂资金风险和经营压力的产物,而信息技术变革则让求变的企业寻求更加直接的顾客数据,比如特斯拉,世界上第一个直营的汽车品牌,已经在这个领域获得初步成功,并强化这一趋势。
直营化:无论是存量市场的现实还是国内销售管理办法的变化,车企都不得不寻求品牌渠道的直营之道,当分散式的4S店逐渐变化为汽车超市,顾客的品牌接触就无法继续假手于人,车企必须自己面对顾客,才能收集真实数据,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平台化:当顾客能够在一个地方同时看很多车时,体验成本大大降低,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高频功能将被聚集到更加黄金的地段,而低频功能则可以放在偏远地区。4S功能被拆分,更有效的组合起来。
5、品牌:生态化
站在未来社会,预测那时的汽车品牌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汽车行业将成为信息产业的分支,消费者对于汽车品牌的认知不取决于是哪个品牌制造生产的,而是在这台车上是否有我能使用的服务。因此,每个车型都要努力成为适合客户个性需求的小型生态圈。客户不会在乎开的是大众还是奔驰,只在意是否能够匹配自己的数字ID,实现安全便捷的出行,提供良好的车内空间体验,比如车内能够直接集成客户的社交、消费等各种应用,实现车与生活的无缝衔接。
当然,汽车品牌并不会消失,仍然会有人为了兴趣爱好而购买车辆使用,只是那将是小众而复古的癖好,无法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行为。
对于汽车品牌来说,未来的价值在于更早的联合正确的平台,抢占客户未来消费行为的心智空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以上就是关于十四五掘金之汽车产业链:不止是新能源,全产业都将迎来机会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