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有古建筑,常州天宁寺便是,它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1号。
常州天宁寺始建于唐朝贞观、永徽年间,即公元627—655 年。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有东南第一丛林之称。
常州天宁寺的天宁宝塔是其古建筑之一,也是景点之一,天宁宝塔始建于2002年4月,于2007年4月30日开光。
总建面积2.7万平方米,塔高13层153.79米,为国内4000多座宝塔之最;从底层地宫到顶层钟楼,整座宝塔以佛教文化为主线,以东阳木雕、扬州漆器、常州乱针绣、惠安石雕等手工艺术为表现手法,巧妙地诠释了大乘佛教的诸多教义。
天宁宝塔在外形上采用了唐宋古塔的风格:八角飞檐,形态端庄,简洁粗犷,气势宏大;塔身装饰也沿天宁禅寺袭唐宋建筑的风格:华贵而不繁复,简洁亦显大气,虽无雕梁画栋之美,却有古色古香之韵,透出一股庄严之气。
扩展资料
天宁寺的主要景点:
1、千手千眼四面观音
跨进山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站立在莲花座上的千手千眼四面观音。它高4米,全部以香樟木雕凿,贴上金箔。这种布局,在其他寺院是少有的。
为什么要在山门殿塑这尊“四面观音”呢?因为观音对众人不分贵贱尊卑,一视同仁,又因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所以特别受人喜爱。把她供奉在这里,使人们从前后左右都能看到他,以遂心存喜悦,祈求吉祥的心愿。
2、日晷
这两块集天文科学、考古研究和实用于一体的石板称为“日晷”,是测量季节和时间的,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了。目前我国现存的古代日晷中,采取这样的形制,是绝无仅有的。“精确度相当高,可与北京时间接轨”。
原先的两块日晷,一块在抗战期间被日寇毁坏,另一块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早已模糊不清。现在的这两块日晷是在寺院修复后期,经上海天文台研究人员精心勘测设计,于1991年按原样复制成的。
3、大雄宝殿
主殿是大雄宝殿,殿顶重檐九脊,高25.8米,进深28米,面阔26.4米,铁力木大柱高约30米,是全寺最大的佛殿。整个大殿建筑具有众多的砖雕饰件,这是天宁寺的一大特点,为江南其他寺院所不及。
大雄宝殿的正脊和戗脊,几乎全是用砖雕饰件嵌砌而成,以专门定制的砖雕,打磨雕凿出多种人物、飞禽、花卉等图像,风格纤细典雅,形象生动传神。
这些饰件都采取中间镂空的“透雕工艺”,既科学地减轻了屋面负荷,又能减弱风力。上端配有“倒挂花篮”和“卦络”,体现出富丽华贵的宫殿装饰风格,其细微有致的结构,充分反映了江南砖雕的特色。
参考资料:
开化有哪些重要文物古迹
一、两种新的疗法都是利用电 *** 来矫正脊柱.
二、有做官的屋脊两端各按一只龙吻
还有的民居正脊中按一个“镇风狮”
是用陶烧的一种辟邪物。
三、正脊由一层砖砌筑而成
屋面铺灰陶小瓦
屋檐下有木雕装饰
前有单步梁
两扇对开木板门
直棂窗。
四、其屋顶主体部分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
五、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构成的歇山式屋顶
是须有五品以上官府或官员才可建造的。
六、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
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
装饰丰富多彩华丽
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七、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共九脊组成
故亦称九脊殿。
八、黄色琉璃瓦覆盖
屋顶正脊两端饰有鸱吻
戗脊一端饰有戗兽。
九、重檐歇山顶式宫殿建筑
正脊中双龙抢珠。
十、主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
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
十一、济南祝康正脊中医医院户外拓展。
十二、歇山式屋面有一条正脊
四条垂脊
四条戗脊
故又称为“九脊殿”。(正脊造句lishixinzhi)
十三、济南祝康正脊中医医院“治未病”授牌仪式暨大爱基金发布会。
十四、阳坊药王庙现存后殿的正脊为硬山筒瓦调大脊
两端安螭吻
陡板正中雕刻“二龙戏珠”的龙纹砖雕
宝珠被祥云拱托
二龙张牙舞爪
欲试吞珠。
十五、从此
在紫霄宫大殿正脊上
有四个娃娃各站一方
兢兢业业地拉着四根银丝
日夜保住宝瓶端端正正地立着。
十六、从立面形式上
正脊垂脊及戗脊为叠瓦脊
大门为版门
直棂窗
斗拱为偷心造五铺作斗拱
梁架用叉手。
十七、而宅子正脊上的吻兽
和如龙鳞一般纷披的屋瓦
就成了这一簇光晕最漂亮的底纹。
十八、重檐歇山式屋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
正脊和垂脊上装饰着吻兽。
十九、据介绍
脊吻又名鸱吻、鸱尾、正吻等
是中国古代大型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特有装饰
用来表示这类建筑的重要地位
有辟除火灾之意。
二十、2014年1月
文物部门现场巡查时发现法定寺大殿前檐开裂、下陷
前檐抱头梁脱隼、西侧垂脊脱落、瓦屋面变形、正脊附近部分铜瓦破损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十一、这个穴是奇经八脉的交会穴
通督脉
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
二十二、当沟
亦称当沟瓦
形状多为半圆形或近半圆形
是瓦垄装饰件
即用于屋脊上两个筒瓦瓦垄之间与正脊、垂脊或戗脊之间的部位。
二十三、按照古时屋顶的规制
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
歇山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
所以这种形制的大殿也被叫作九脊殿。
二十四、尹凡进入殿内眼前一亮
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前后出廊硬山式
殿顶铺黄琉璃瓦
镶绿剪边
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
历史上各朝代陶瓷器有什么特点
1—双溪口遗址[中村乡双溪口村北500米山坡上·新石器时代—春秋·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6米。1978年5月发掘,出土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着黑陶、印纹硬陶等陶片。印纹陶纹饰有瓦纹、方格纹、曲折纹、席纹等。石器有单孔斧、三孔斧、锛、镞、网坠等。破坏严重。
2—鲤鱼山遗址[池淮镇池淮畈村南200米·新石器时代——战国·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1800平方米,1984年8月发掘,出土泥质红(灰)陶、夹砂陶、印纹陶纹饰有编织纹、回纹、弦纹、曲折纹和米字纹。石器有:有段锛、刀、镞、网坠等,还有陶网坠。破坏严重。
3—下界首瓷窑址[华埠镇下界首村东北300米·宋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2100平方米,堆积厚度不等。1982年2月发掘,生产器物主要有韩瓶,胎色灰青,釉层薄,色青绿。其次是碗,胎色红褐。窑床已毁。窑具仅见束腰形圆柱垫具和垫饼。
4—龙坦窑址[苏庄镇龙坦村东山坡上·元—清·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7500平方米,堆积厚度1-2米不等。主要有碗、盘、炉、盏等。多数是青花,其次是白釉、影青、褐釉等。碗、盘底部多有涩圈。青花纹饰主要为花草和文字。尚存窑床遗迹。窑具有匣钵、垫饼。(见《考古》1995年第8期。)
5—余公墓[黄谷乡阳光村内·明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占地21平方米,座南朝北,分拜坛和墓室两部分,都用青条石和石板砌成。拜坛半圆形,有墓碑1通,上刻“余公之墓”。墓室前筑四柱三间三楼石牌楼1座,上立牌匾有隆庆三年(1569)年号。保存良好。
6—双溪桥[城关镇小桥头村内·明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处古溪和马金溪的交叉处,故名。始建于宋政和年间,明嘉靖间李候文重建。三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古溪,长25米,宽4.5米,中孔拱跨11.5米,矢高6米,拱圈纵联砌置。桥墩迎水面做出分水见尖。桥面用石板铺砌。
7—敦睦堂[村头镇小溪边村·明—民国·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共有两进,中有天井,平面内呈凸字形,占地面积约204平方米。第一进大厅面阔三间,通面阔10.50米,通进深10.9米。硬山顶,阴阳合瓦,前檐柱上有一组斗拱支托檐檩,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前廊后卷棚,八角形柱础,厅后隔板上方挂“孝友”匾一块,时“明万历丙午年”第二进民国时重建,面阔三间,通面阔9.1米,明间两缝五架抬梁有后廊。后金柱上有对联一幅“开国宗支繇夏禹,赐封衍派自康王”。
8—致福堂[塘坞乡高朱村张家·明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东朝西,现存一进。前原有四柱五楼挑檐牌楼式门楼,中有天井。该堂面阔七间,通面阔19.77米,通进深12.3米,总面积约243平方米。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前卷棚后双步,次、梢间皆五架穿斗式。硬山顶,阴阳合瓦,有屋面板。马头墙墙体用鹅卵石砌筑。平盘斗、雀替、牛腿及卷棚檩上雕刻精细,三架、五架梁及卷棚下曲梁两端皆用丁头拱承托。前檐金柱下为方形石柱础,四周雕刻神话传说故事,非常精美。明间檐下有“天宠嘉宾”匾,堂内悬挂有汪庆百书“致福堂”匾。三合土地面。
汪庆百,字元履,号生洲,芹阳镇(今城关镇)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03)进士。初授行人,天启初就职礼部。崇祯三年主纂《开化县志》,次年补太常寺少卿。崇祯十二年为南京工部尚书。
9—爱敬堂[霞山乡上田村内·明—清·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座东朝西,共三进,依次为戏台、大厅、后堂。面积约760平方米。正厅五间,通门阔17.8米,通进深8.3米,明、次间均为五架梁前卷棚后单步梁。月梁断面矩形略外弧,两端饰龙须纹线眉月状,并用丁头拱承托。柱础有八面形和鼓形两种,其下皆置覆盆。硬山顶并有封火墙。第三进民国建。“爱敬堂”匾额为明大学士商辂题。
10—永锡堂[霞山乡上田村内·明—清·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凸字形,座东朝西,共三进,依次为戏台、大厅、后堂。面积约690平方米。第一进戏台悬山顶,正厅面阔五间,通面阔18.3米,通进深9.6米。明、次间均为五架梁前卷棚后单步梁。明间月梁上雕刻人物故事和凤穿牡丹;两端用雕刻山水风景的雀替承托。以鼓形柱础为主,下置覆盆。硬山顶,阴阳合瓦。
11—大宗伯第[大溪边乡大溪边村·明—清·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中轴线上依次为戏台、正厅、楼房三进,占地1440平方米。正厅面阔九间,通面阔34.9米,通进深11.25米。明、次、梢间均为五架梁前后步梁。柱头卷杀,雀替雕刻简单。鼓形或质形柱础。硬山顶。
12—太和堂[黄谷乡方田村内·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平面纵长方形,座西朝东,共三进,依次为戏台、大厅、后堂,均五间。通面阔16.3米。四柱三间五楼牌楼式大门。第一进戏台两边有厢房。第二进通进深8.6米,明、次间两缝均为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明间额枋上挂“太和堂”匾。瓜楞形柱础,下置覆盆。硬山顶。第三进有楼,地面高出二进0.31米,屋面与二进同。
13—西来岩[城关镇玉屏公园内·清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朝东,光绪《开化县志》载:西来岩,县西山。原名锡赉庵,邑候吉祥创建。始建于乾隆四年(1739),建筑面积126平方米,面阔和进深各三间,通面阔12.8米,通进深7.3米。明间两缝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牛腿、月梁、雀替雕刻人物故事。后檐墙嵌“灵岩”碑刻,上有“乾隆四年”年号。此为改名“西来岩”之由。
14—詹氏坊[音坑乡杨家村口·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通高6.5米,明间宽2.3米,次间1.1米。唯明间有楼,正面有“德照彤管”石匾,背面有“乾隆四十五年”记年。次间两柱冲天。《开化县志》有记。
15—胡氏节孝坊[杨林镇川南村东200米·清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柱三间五楼砖石牌楼。高约7.1米,明间阔2.65米,次间1.2米。主体结构为青石、砖雕构件组成。主楼面用斗拱支托,明间额枋有云状雕刻。明间枋上镌有“旌表已故儒士李廷禹之妻胡氏节孝坊”横写2行16字,并有“道光二十九年”年号。《开化县志》有记。
16—田畈钟楼[何田乡田畈村东南200米·清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道光年间。座东朝西,平面近似正方形。面阔和进深各三间,通面阔6.6米,通进深6.75米。重檐攒尖顶,梁架不详,共有柱16根,鼓形柱础,下置方形石板。河卵石砌墙,东、西各有拱圈门。
17—杨氏节孝坊[音坑乡汶川口村内·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道光乙巳年(1845)。四柱三间三楼石牌楼。高约7米,明间阔2.45米,次间1.19米。正楼牌匾刻“敕建叶学杰之妻杨氏节孝坊”,并有“道光乙巳年冬月”年号。正脊两端设鸱吻。
18—敦伦堂[马金镇高韩村内·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纵长方形,尚存两进。第一进有歇山顶戏台。第二进五间,通面阔18.4米,通进深9.05米。明、次间两缝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月梁两端用雀替承托。牛腿雕刻龙、狮。瓜楞形或鼓形柱础,下置覆盆。硬山顶。
19—壕岭关[杨林镇壕岭村西1000米·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东北、西南走向,用粗石条砌成。前门砌成券顶,上有“壕岭关”楷书阳文石匾,边款楷书咸丰七年建及监工姓名等。后门用条石搭成梁式。关的横断面呈梯形,高3.8米,厚4.8米,残阔6.4米。该关与江西德兴交界,当时为军事防御工事。
20—银岭关[杨林镇下庄村西南1.5公里·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建于清乾隆年间。关用粗石条错缝砌成。高3.6米,厚6.41米,残阔4.1米。券顶门宽1.82米。与江西德兴交界,当时为军事防御工事。
21—思本堂[何田乡晴村·清咸丰八年(1858)·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尚存两进,门楼1966年重修。第二进大厅,面阔三间,通面阔12.7米,通进深9.7米。明间两缝五架前双步后单步梁,前后平身科置斗拱两攒,承托挑檐,两边有丁头重拱。各进悬挂匾额一块。石柱础,下置覆盆。硬山顶。
22—程氏节孝坊[张湾乡余田畈村内·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四柱三间五楼砖牌楼。明间阔4.2米,次间1.8米。用砖顺缝砌成,层层叠涩挑檐。楼面阴阳合瓦有瓦当。整座牌楼嵌满各种题材的砖雕,有人物、山水、鸟兽等。有“大清道光乙酉年”年款。
23—凌云寺[苏庄镇余村古田山上·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共两进,中设天井。建筑面积128平方米。第二进堂面阔三间,通面阔9.2米,通进深5.75米。穿斗式与抬梁混合梁架结构,明间两缝为五架前双步后单步梁,牛腿刻花草,方形石柱础。硬山顶。左右山墙上分别嵌有明万历、乾隆、嘉庆时碑刻。大门门楣上有“凌云寺”石匾并有“同治九年庚子孟秋”年号。
24—方永同公祠[苏庄镇唐头村内·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朝东,分戏台、厅、堂三进,总面积790平方米。戏台明间月梁上有斗拱两攒支托檐檩,牛腿刻人物故事。第二进面阔五间,通面阔16.9米,通进深11.35米。明间两缝为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鼓形或方形木质柱础。彻上露明造,硬山顶。
25—汪岭桥[中村乡茅岗村皇林·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横跨皇林溪。全长27米,宽5.5米,矢高8.9米。桥面用大河卵石铺筑。拱圈纵联砌置,其顶端的一侧嵌有“汪岭桥”石匾。是开化县最大的单孔石拱桥。
26—爱日堂[大溪边乡墩上、墩下村内·清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依次为戏台、大厅、后堂三进。四柱三间五楼牌楼式大门,上有砖雕“宋名臣第”匾额,整个门楼嵌满各种题材砖雕。第一进戏台,天花上有彩画,檐柱牛腿均为人物故事。第二进面阔三间,通面阔13.1米,通进深11.85米。明间两缝为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金柱用雕花八角形石柱础,下置覆盆。硬山顶。第三进楼1964年重建。
27—余氏祠堂[苏庄镇余村内·清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朝东,有戏台、厅、堂三进,中隔天井,天井两边为厢房。第二进面阔五间,通面阔18.95米,通进深8.5米。明、次间两缝皆为五架前卷棚,三架和五架梁均用雕花平盘斗拱支托童柱,牛腿雕狮子戏球。硬山顶。
28—永言堂[塘坞乡正大村内·清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南朝北,有戏台、大厅、后堂共三进。第一进戏台,罗锅式山墙,明、次间为五架抬梁式。第二进大厅五间,通面阔17.8米,通进深8.05米。明间两缝五架梁带前、后廊,三架梁两端饰云头。前檐柱牛腿上有装饰性斗拱。柱础有鼓形和方形两种。硬山顶有望板,彻上露明造。
29—姜家祠[苏庄镇苏庄村内·清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现存戏台、大厅两进,占地面积628平方米。第一进为歇山顶戏台,各构件雕刻精细。第二进五间,通面阔19.3米,通进深13.8米。明、次间两缝皆为五架梁带前、后廊。童柱与五架梁间均用雕花平盘斗拱支托,金柱均用木质瓜楞形柱础,下置覆盆。
30—华严古刹[华埠镇孔桥村孔埠桥南端·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据民国《开化县志稿》载:华严禅院建造年月无考。清咸丰五年毁,光绪二十年顾文叔、应桂馨倡捐重建,座北朝南,有前厅、大雄宝殿、观音堂三进,占地面积720平方米。面阔均为三间,明间两柱上各有对联一幅。梁架结构较复杂,三架梁、五架梁、牛腿等均雕刻精细,有人物、动物造型。薄青砖砌墙,阴阳合瓦。硬山顶。1994年重修。
31—汪氏宗祠[马金镇霞田村内·清—民国·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共有戏台、大厅、后堂三进,占地面积760平方米。各进间有天井。戏台重檐歇山顶,有藻井,五架抬梁带前卷棚,正面明间曲梁上有民国六年记年。大厅五间,面阔18.2米,五架梁带前卷棚后单步,金柱下设八面形石柱础。砖砌墙,硬山顶。门面有鹿衔草等知恩图报之类故事的壁画。
32—启瑞堂[马金镇霞山一村内·清·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和汪氏宗祠合为一个省文物保护单位,包含在汪氏宗祠内。
33—继续堂[马金镇石柱村内·清·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朝东,共有戏台、厅、堂三进,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第二进面阔五间,通面阔14.2米,通进深6米。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式,牛腿雕刻人物故事。第三进地面高出0.8米,梁架与二进同,雀替丁字形。整座建筑河卵石砌墙,三合土地面。
34—馀庆堂[齐溪镇岭里村·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共有三进,进与进间有天井,占地面积329平方米。为公用性建筑。硬山顶,马头墙。第二进大厅,面阔三间,通面阔10.05米。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前双步。天井有条石及鹅卵石砌筑,砖石墙,鼓形石柱础和六面形木柱础。整座建筑雕刻简单。大门前有张瑞荣敬立“孝廉方正”方形石旗杆墩一对,上有“皇清宣统三年”年号。
张瑞荣,字玉叔,世居岭里。宣统辛亥以孝廉方正应北京保和殿殿试分选六部主事赠五品诰授奉政大夫。
35—鸣凤堂[齐溪镇余家村·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朝东,依次为戏台、大厅、后堂。第一进戏台藻井上有壁画,并有“乐韶舞”、“歌应南风”匾,整体结构完整。第二进面阔五间,通面阔10.75米。梢间山墙上有人物故事壁画。
36—攸叙堂[塘坞乡矿山村·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南朝东北。共有三进,进与进间有天井平面呈凸字形,占地面积约724平方米。为公用性建筑。第一进戏台,有楼。通面阔20.5米。第二进大厅,面阔三间,通面阔14米。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前卷棚。天井四周檐柱上都有牛腿,天井全部用青石板铺砌。整座建筑用砖错缝砌墙。青石条门框,砖叠檐门罩,门楣上墨书“勋贤世家”四个大字。
37—移睦堂[何田乡田畈村·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汪氏祠堂,位于何田乡田畈村·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座西朝东,该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戏台、正厅、后厅三进,进与进间有天井。占地600多平方米。第一进戏台70年代重修,一、二进间两边回廊有楼且木雕刻精美,惜有损毁,第三进天花上设圆藻井三个。
38—钟楼[马金镇霞山二村内·民国·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明弘治年间始建,咸丰丁巳年(1857)毁,后几经修建。现建筑为民国年间重建,座南朝北,四方形三层木结构,面积108平方米。面阔、通进深各三间,通面阔、通进深均为10.4米。重檐歇山顶,内有天花,梁架不详,共用柱16根,天花上挂明万历铭文大钟一口。东、西山墙各嵌民国碑刻1通。
39—启敬堂[塘坞乡西庄村内·民国·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朝东。共有四进,分别是前厅、后厅、堂、楼。面阔都为三间,通面阔11.2米,占地面积约387平方米。硬山顶,有屋面板和搏风板。整座建筑雕刻精细,纹饰有婴戏、花鸟、狮子戏球、人物故事等。墙用青石块和黄泥砌筑,三合土地面。
40—六合同春[林山乡田后村·民国·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由六姓氏合资建造之祠堂。共有两进,中有天井,总面积256平方米。第一进戏台,明间采用减柱方法,面阔五间,通面阔13米,明、次间作戏台,前檐柱被减。第二进地面高出一进0.35米,面阔三间,明间两缝七架抬梁带前后廊,次间七架穿斗式。前檐柱横断面为梅花形,整座建筑河卵石砌墙,石灰粉刷。三合土地面。
41—石像牲[城关镇高坑坞村石井东100米·宋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原墓地面积约315平方米,1958年前后被毁。现墓穴前尚存石翁仲2尊,高2.6米;石马、石羊、石狮各2尊,有轻微残损。据民国三十八年《开化县志稿》载:为宋吾满前之石人石马。吾满:宋三衢太守吾谓之次子。
42—狮山摩崖石刻[池淮镇芹源村狮山·宋—明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该石刻座东朝西,有字迹5处。其中“崇岗”两字最大,楷书阴刻,字径高0.6米,宽0.5米。竖刻落款年代:绍定壬辰年(1231),作者不详;另一处竖刻两行“福建按察副使方豪至嘉靖八年(1529)仲冬”,字径高0.16米,宽0.15米。其余作者、年代均不详。
43—十八洞摩崖石刻[菖蒲乡宋村十八洞内·明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据光绪《开化县志》载:“明正德丙子(1516)九月进士方豪告别先陇因游此,题名于石。”整幅石刻楷书阴刻,字径高约1米,宽0.7米,每字约为0.1米见方。现保存完好。方豪(1482—1528),字思道,号棠陵,棠陵村(今金村乡金路)人,官至福建提刑按察副使。
44—中共浙皖特委旧址[何田乡柴家村·1936年·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1936年8月13日,“中共开(化)婺(源)休(宁)中心县委”改为“中共浙皖特委”,机关所在地设在何田乡柴家村福岭山。旧址为二层砖木结构,座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阴阳合瓦,硬山顶,马头墙。大门左侧门框上留有当年红军标语的落款“红军政宣”墨迹。
45—中共开婺休中心县委旧址[长虹乡库坑村·1935年·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中旬成立“中共开婺休中心县委”,机关所在地设在库坑。后经县党史办多次考证确认,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闽浙赣省委”秘密机关曾在这里建立,时间1935年7月初至12月,历时半年。后转移到江西婺源县鄣公山。旧址为二层土木结构建筑,建筑座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悬山顶,黄泥墙。
46—烈士纪念碑[何田乡中学内·1967年·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1967年8月间,何田乡政府和当地群众为纪念二战时期牺牲的七位红军战士而建。墓与碑用砖砌筑,外粉刷。碑身呈品字形,正中隶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阳文,两边各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诗句。
47—烈士墓[霞山乡政府大院边·1951年·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该烈士墓座南朝北,位于205国道边的霞山乡政府大院边的茶山间,由四座小墓呈一字形排列,用青石板、石条、鹅卵石砌筑。总阔5.65米,高3.30米。墓中分别葬着1949年—1951年间为革命光荣牺牲的10位烈士。墓碑分别由开化县人民政府、马金区公所敬立。
48—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华埠镇孔埠大桥南山坡上·1938年·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七·七”事变,1938年立“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并建“七七亭”。碑青石质,高1.75米,宽0.9米,厚0.055米,碑阴刻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额。亭曾毁,1985年重建。该碑重新立于亭中。保存完好。
49—犀牛化石遗址[塘坞乡洪村西500米山洞内·更新世·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洞深约5米,宽2米,高2米。1982年在该洞内发现犀牛牙齿、上下颌骨、腿骨等部位的化石。经鉴定,距今至少一万年。化石现存浙江省自然博物馆。
50—西岩洞(崇文书院旧址)[大溪边乡阳坑口村后山·南宋—清·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据光绪《开化县志》载:“西岩……少监程俱常隐此。同治间创建崇文书院于岩前。”
程俱,字致道(1077—1144),南宋进士,北源村(今长虹乡)人。著有《麟台故事》、《北山小集》等,均入《四库全书》。现崇文书院只剩残垣断壁。洞内留有石墩石桌,石桌上刻有大清光绪年号。
51—新四军整编旧址[华埠镇工商弄、城关镇政义坊弄·1938年·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1938年2月中旬至4月上旬,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共七千余人,先后集中在开化县城和华埠镇进行整编。整编期间在华埠镇的后街、武官衙门口、华阳小学等一些显眼地段,书写了:“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大字标语口号。根据实地调查,当年陈毅在华埠的住处(现华埠镇工商弄24号房子)尚存,墙外标语隐约可见。该建筑为清代三进徽式砖木结构楼房,有后花园。清砖黑瓦,有马头墙。总面积1081平方米,现分别为工商弄16、17、18、19、20、24号,现有四户人家居住。城关镇政义坊弄21号面积240平方米,其中公用面积146.23平方米,私房1户面积80平方米。
52—登云桥[大溪边乡阳坑村·1923年·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纵联砌置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桥长10.1米,宽5.5米,高4.55米,拱跨9.7米,。桥拱用方正粗石条砌成,桥面用石板铺砌,东端有引桥,有10多级石级,桥西头一廊房墙上有“德业流芳”碑记,时“中华民国二十一年”。桥拱顶端北侧嵌“登云桥为木结构建筑。”石匾一块。桥上有廊,阴阳合瓦,五架抬梁左右单步,脊檩上书“中华民国拾贰年岁次造”等字样。
53—华德堂[马金镇石柱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胡氏祠堂。共有二进,中有天井,占地面积约312平方米。第一进有戏台,牛腿、雀替有各类彩绘。天井构筑较精细。大门门罩用砖叠檐翘角,下有砖雕,门框砖砌,河卵石砌马头墙。
54—翕和堂[马金镇杨和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张氏祠堂。共有二进,中有天井,占地面积约345平方米。两进面阔都为五间。大门门罩用砖叠檐翘角,下有砖雕,门框砖砌。硬山顶,阴阳合瓦,有勾头滴水。据传从马金九里坑迁居于此,为五兄弟之一,建祠堂名“翕和堂”,义为和谐、和睦。
55—敦睦堂[马金镇举林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郑氏祠堂。共有三进,进与进之间有天井,占地面积约348平方米。第一进面阔三间,有梅花和圆形柱。第二进面阔三间,屋面阴阳合瓦有屋面板。第三进有楼。
56—光启堂[马金镇排田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郑氏祠堂。共有三进,进与进之间有天井,占地面积约420平方米。为砖、石、木结构建筑。第一进戏台,歇山顶,牛腿雕刻精美。一、二进中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大门门罩用砖叠檐砌筑,两边各有一券顶小门。
57—裕昆堂 [马金镇岩潭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余氏祠堂。座东北朝西南,共有三进,各进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第一进戏台,两边有楼。第二进大厅,明间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第三进有楼。整体建筑雕刻简单,鹅卵石砌墙为主。
58—孝思堂[塘坞乡洪村·民国·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汪氏祠堂。座东北朝西南,共有三进,各进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大门前有廊,占地面积约607平方米。第一进戏台。第二进大厅,明间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第三进有楼。整体为砖木石结构建筑。
59—凤山堂[塘坞乡朱坞村·民国·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张氏祠堂。共有三进,各进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占地面积约390平方米。第一进戏台。第二进大厅前卷棚额枋上雕刻龙凤,非常精美。第三进有楼,高出二进0.7米。中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大门上砖雕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60—三治堂[音坑乡青山头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郑氏祠堂。座北朝南,四柱三间五楼牌坊式门楼,门面砖雕精美且保存完整,青石条门框。共有三进,各进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占地面积平方米。第一进戏台。第二进大厅明间五架前双步后单步梁。1998年重修。据《郑氏宗谱》记载,该村郑氏唐武德年间由安徽歙县迁来,始迁祖为太常寺少卿郑元畴。
61—文昌阁[苏庄镇苏庄村·民国·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共一进,占地面积约7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楼阁建筑。重檐歇山顶,阴阳合瓦有屋面板和搏风板。面阔、进深各三间,共用柱18根,牛腿、雀替有雕刻。
62—敦怡堂[村头镇小溪边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座北朝南,共有三进,各进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占地面积约469平方米。第一进戏台。第二进大厅前金柱枋上雕刻八宝图案非常精美。第三进有楼。大门框用青石条构筑,有砖雕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其中有“萝蔓世家”四个大字,但破坏严重。
63—林氏节孝坊[桐村镇王畈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座东朝西,四柱五楼砖牌坊,明间阔2.38米,次间阔1.53米。整座牌坊用砖砌筑,唯最高楼上嵌“圣旨”石匾,明间门楣上嵌“旌表已故儒士苏必亮之妻林氏节孝坊”石匾,石匾右边书:“大清道光乙酉”、左边书:“继男正元建”。
64—詹氏祠堂[林山乡舜山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共有三进,一、二进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廊有楼,占地面积约576平方米。第一进戏台。第二进大厅牛腿、平盘斗、雀替雕刻非常精美。第三进后重建。大门为四柱五楼翘角门楼,左右各有一小券门。
65—永祚堂[塘坞乡洪田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朱氏祠堂。共有三进,一、二进间有天井。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第一进戏台,歇山顶,单檐翘角。第二进木构件雕刻非常精美。
66—庆善堂[塘坞乡洪田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张氏祠堂。共有三进,依次为前厅、后厅、后堂,木构件雕刻简单。各进间有天井。占地面积约335平方米。第三进有楼。
67—集贤祠[长虹乡霞坞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共有三进,依次为戏台、厅、后堂,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牌坊式门楼,第一进戏台,一、二进间天井两边厢房有楼。
鉴别成化年武士壁虎花瓶
各朝代特点如下:
1、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2、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3、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4、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5、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6、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
7、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扩展资料:
瓷器产地分类:
1、越窑:
该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系对杭州湾南岸古越地青瓷窑场的总称。其形成于汉代,经三国、西晋,至晚唐五代达到全盛期,至北宋中叶衰落。中心产地位于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始终以生产青瓷 主,质量上乘。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评述茶碗的质量时写道:"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 ;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煮饮绿茶,故极推崇越瓷。
2、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临城一带,唐代属邢州,故名。该窑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产白瓷,质地细腻,釉色洁白,曾被纳为御用瓷器,一时与越窑青瓷齐名,世称"南青北白"。
陆羽在《茶经》中认为邢不如越,主要因为他饮用蒸青饼茶,若改用红花比较,或要反映真实的茶汤色泽,则结果正好相反,所以两者各有所长,关键在于与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一带,因北宋属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青瓷,是古代第一个官窑,又称北宋官窑。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4、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禹县,此地唐宋时为钧州所辖而得名。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至今仍生产各种艺术瓷器。
5、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北曲阳润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时属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烧制白瓷,五代有较大发展,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称为"芒口"。
五代、北宋时期承烧部分宫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铭文。宋代除烧白瓷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
6、南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室南迁后设立的专烧宫廷用瓷的窑场。前期设在龙泉(今浙江龙泉大窑、金村、溪口一带),后期设在临安郊坛下(今浙江杭州南郊乌龟山麓)。
两窑烧制的器物胎、釉特征非常一致,难分彼此,均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铁足"之称。
16世纪末,龙泉青瓷在法国 场上出现,轰动整个法兰西,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称呼它,只得用欧洲名剧《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长袍来比喻,于是"雪拉同"成为青瓷的代名词。当今龙泉窑又有新的发展。杭州南宋官窑遗址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
7、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至今遗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献上将浙江龙泉官窑称为哥窑,实为讹传。
传世的哥窑瓷器,胎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以灰青色为主,也有米黄、乳白等色,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有大小纹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俗称"金丝铁线"。从瓷器的釉色、纹片、造型来看,均不同于宋代龙泉官窑。
8、建窑:
在今福建建阳。始于唐代,早期烧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产兔毫纹黑釉茶盏而闻名。兔毫纹为釉面条状结晶,有黄、白两色,称金、银兔毫;有的釉面结晶呈油滴状,称鹤鸽斑;也有少数窑变花釉,在油滴结晶周围出现蓝色光泽。
种茶盏传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称之,如"曜变天目"、"油滴天目"等,现都成为日本的国宝,非常珍贵。该窑生产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较厚,含铁量高达10%左右,故呈黑色,有"铁胎"之称。
9、景德镇窑:
在今江西景德镇。始烧于唐武德年间,产品有青瓷与白瓷两种,青瓷色发灰,白瓷色纯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之誉。它在宋代主要烧制青白瓷。元代为宫廷烧制青白瓷,上有"枢府"字样,还烧制青花、釉里红等品种。
至明代它成为全国瓷器烧制中心,设立了专为宫廷茶礼烧制茶具的工场。这时青花瓷有很大发展,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爱。此时,釉上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种相继出现,还烧造了多种名贵蓝、红釉、甜白釉瓷器。
清代时它又创制珐琅彩、粉彩等多种新品种。自宋代开始,景德镇瓷器就远销日本,明清时大量输入欧洲,同时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兴窑:
在今江苏宜兴丁蜀镇。早在汉晋时期,就始烧青瓷,产品造型的纹饰均受越窑影响,胎质较疏松,釉色青中泛黄,常见剥釉现象。于宋代开始改烧陶器,及明代它则以生产紫砂而闻名于世。
11、德化窑:
福省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如今德化县内保存着宋元时代的碗坪和屈斗宫等窑址。
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烧造印纹陶器,唐代已开始烧制青釉器,宋代生产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致,瓷器产品开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经进贡朝廷,得到帝王的赏识。明、清两代,德化瓷器大量流传到欧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对欧洲瓷器的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瓷器
纹饰的鉴定
纹饰鉴定的主要功能是鉴定古陶瓷的时代。一些窑,特别是名窑的典型纹饰,也有助于鉴定器物的窑口。
一、纹饰种类及纹饰的时代总体趋势
1.陶瓷器上的纹饰,习惯上按其所在部位及制作工艺,可分成胎装饰与釉装饰两类 胎装饰:陶瓷器上举凡刻、划、印、剔、堆、贴、镂、雕、塑,等等纹饰,工艺上均是以硬质工具在胎体上作成,大多于上釉前施工,亦有少数作于上釉后。 釉装饰:用釉料、彩料在胎体上描绘图案、书画等,工艺上是以毛笔之类的软工具施技,不触破、更不损伤胎体。大家知道,釉装饰中又有釉上彩、釉下彩之不同。 胎装饰乃元代以前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 釉装饰为元、明、清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
2.时代总体趋势
新石器时代:各种彩陶,属彩装饰。这种低温彩的装饰功用,类似于后来的釉。(仅是装饰功用,它没有釉所有的保护胎体等功用。)各种灰陶、黑陶、红陶、褐陶等上的刻、划、堆贴、锥刺的云雷纹、绳纹、平行线纹等等,属胎装饰。显然,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比灰陶等数量少些,可以认为新石器时代陶器以胎装饰为主。 原始青瓷:全是胎装饰,有印花、堆贴(如S纹)等。 东汉六朝青瓷: 胎装饰:刻、印、镂、堆、贴、雕、塑等类胎装饰为主,占此时期装饰的绝大部份。 釉装饰已经萌芽,出现了下面一些形式:褐色点彩,出现于三国至西晋晚期,到东晋已经成熟并流行起来;三国吴时,出现釉下褐色彩绘,但未形成风气,所见标本目前仅一件。这个时期的釉装饰,无论点彩、釉下彩绘,均为高温釉料作成,与胎体一次烧成,即为高温彩釉,以铁、锰为呈色剂。 隋、唐: 这是我国陶瓷各种纹饰,装饰手法大发展的时期,刻、印、镂、雕、贴、堆等胎装饰继续发展,以唐三彩、长沙窑彩绘、巩县青花为代表的釉装饰得到空前发展,我国陶瓷装饰出现新气象。但胎装饰仍是主要形式。 胎装饰;在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及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各大名窑,"重釉不重纹饰",故纹饰很少。这不多的纹饰几乎全是刻、划的莲瓣纹之类的胎装饰。此外,长沙窑有堆、贴、模印等胎装饰。 釉装饰: 点彩、条彩、斑彩,这是高温彩釉,以铁、锰、钻等为呈色剂。长沙窑、越窑、邛窑有。 彩绘:这是此时期大量兴起的陶瓷装饰工艺,继承六朝传统,以长沙窑最为丰富,越窑巩县窑有少许。常见有褐、绿、兰、红等色,以铁、锰、钻为呈色剂。彩绘无论釉上釉下,均是高温彩绘,一次烧成。 三彩:前编已经讲过,唐三彩是一种低温二次烧成的釉彩,呈色剂主要有铁、锰、钻、铜等。这是我国陶瓷釉装饰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有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以浙江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唐代青瓷,尽力在提高釉本身的装饰效果,即釉没有作成纹饰,仅釉的色泽美就充 分美化了瓷器,此时已较为成功,较为明显。如越窑釉的"千峰翠色",装饰效果就极佳。 宋: 此时我国陶瓷器大大发展,在陶瓷装饰上是胎装饰与釉装饰并重。比较起来,胎装饰使用较多,而釉装饰亦得到更大发展,其发展速度超过胎装饰。 胎装饰;以印花、划花、刻花为主,雕、塑、堆、贴、镂等技法用的较少。以定窑系白瓷印花,耀州窑系青瓷刻花划花,青白瓷系列划花最有代表性。 釉装饰: 有进一步发展。在我国陶瓷史上,是最为重视釉本身对陶瓷器的美化装饰作用的时期,也最成功,真正实现数百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釉质如冰似玉,釉色雨过天青,千峰翠色的愿望。此时期釉本身的装饰效果(不依靠图案纹饰)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有若干影响深远的创造。 均窑创造了窑变釉(两种以上釉合用变化出的特殊釉)、铜红釉。 汝窑、官窑、龙泉窑,均重视釉本身的美化装饰作用,只凭单色釉本身就制造了极佳的装饰效果,釉的凝重、深沉、含蓄、厚润(有的时期,釉厚超过胎体厚度),极好地美化了瓷器,达到它种装饰手法达不到的装饰效果。 官窑、哥窑创"金丝铁线","鱼子纹"等开片釉,为釉装饰工艺开辟新途径,即釉色不同有不同的装饰效果,釉的形式有差别,更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装饰效果,开片纹以其似残而非残的特殊形式,创造了一个新的美学情趣。 彩釉结合的装饰:釉装饰的不断发展,宋代出现了磁州窑系的釉上彩或釉下彩装饰工艺与釉结合的新型装饰工艺,白釉釉下黑花,釉上红绿彩就是典型。主要形式是绘画、诗文。也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结合的个别例子,但很不成熟。 青花瓷这种釉下装饰工艺,继承唐代传统,有少量生产。宋代青花数量虽少,意义却比较重要,它使唐代开创的这种釉下装饰工艺没有中断,得以延续,就为宋以后青花的大发展提供了工艺技艺传统。 元、明、清: 釉装饰极大发展,胎装饰急剧衰落,以景德镇窑为代表。 元代以青花、釉里红成就最大。元青花上承唐以来釉装饰工艺技术而大加发展,下启明清青花的黄金时代。元代首创的釉里红,使釉装饰获得一个新品种,更受社会喜爱,为釉装饰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活力。单色釉也承宋代风范,龙泉窑在元初仍然处于高峰。另外创造了高温兰釉。铜红釉也有发展。 明代釉装饰进入绘画时代,以青花为主流,发明,发展了五彩、斗彩、素三彩等。 清代的釉装饰更发展到极致,以各种彩瓷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色釉。彩瓷中以粉彩为代表,到中晚期占主导地位。
作者:『湘妃竹』2007-5-9 17:00 回复此发言
--------------------------------------------------------------------------------
2 纹饰的鉴定
明、清时期,也还有一些胎装饰瓷器,但与大量的釉装饰比,微不足道,略而不述了。
二、纹饰的主要形式、题材及其时代特征
前面曾经提到,纹饰是鉴定古陶瓷的内容之一,元代以后尤其重要。
l.纹饰的形式 古代陶瓷器的纹饰,从形式上可分为几何纹与绘画两类。从美学角度讲,几何纹是图案化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描绘,这在现代派绘画艺术里,以极端化了的形式表现得尤为充分、彻底。比如三角形可能表达了山,云霄纹中的圈、弧线,可能表达了良然界的云和雷,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弧线三角纹(半山文化)可能表达了狂风、巨浪,等等。绘画,无论写实写意的,都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观察,运用人的感觉、认识、理解来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而最受人的意识(哲学、美学等)的制约,最具社会性、时代性,因此,具有较重要的鉴定意义。
2.纹饰题材 我国几千年陶瓷器的纹饰题材,除几何纹外,绘画类主要为植物、动物、文字,及其他次要的题材。(前面讲过,几何纹也可能表现的是上述题材中的一类或几类。)人们在陶瓷器上描画什么,表达了他们对它的一种感情:热爱、希望、追求、吉祥等,总是体现了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又无不受每个时代的主导意识(前已论说到,时代的主导意识往往是统治阶级、统治民族的意识,有许多时候就是最高统治者如帝王个人的意识)的影响,也是时代主导意识的反映、折射。因此,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表达不同的内容。比如,所谓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封建时代用来表达仕大夫(知识分子)个人的气节、风骨,现代多用以表现国家、民族的气概、精神。又如,龟,在秦汉至唐代,均被视为一种吉祥物,是长寿、稳固的象征,元明以后,则是一种秽物。因此,我们可以反过来,从绘画纹饰的特征,来判定它们产生的时代,从而借以推断陶瓷的时代。同一时代各地的风土民情、地理环境不同,可能形成风俗习惯、爱好的不同,反映在绘画纹饰题材上,风格手法上,就有地域差异,如北方人多爱马,南方人多爱牛。北方人性格豪放,绘画风格便粗犷些,南方人醇和,纹饰风格纤细,等等。这样,陶瓷器上纹饰的鉴定,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鉴定器物窑口。
3.几种主要纹饰的时代特征
①莲花:最早出现于东汉,跟佛教文化有关。因为莲花在佛教中是一种圣洁物。因为佛教在我国虽几起几落,却也久盛不衰,影响到社会各阶级、阶层,深入到文化意识的各个领域,因此,莲花纹在瓷器、陶器纹饰中经久不断。 东汉;用高温釉画成单个莲瓣。 酉晋后期出现莲瓣纹,一件器有几个莲瓣。六朝时期莲瓣的特征是短、肥胖、粗大,多为刻花。 唐代的莲瓣也还比较肥胖,排列比前朝紧密些,多为刻花。 北宋的莲瓣纹,莲瓣稍瘦,排列紧密,多刻花、划花。 南宋莲瓣细长、排列紧密,形似菊花。 元代:莲瓣肥大,莲瓣与莲瓣间有空隙,瓣中绘有杂宝,"有些不可名状。瓣中绘杂宝之风格,明、清尤甚,至今不灭。 明代:早、中期的莲瓣较宽大,排列渐紧,瓣与瓣间空隙渐小,以至于无,莲瓣完全联在一起。 清代:明末至清末,陶瓷器上的莲瓣逐步变形,即所谓异化,图案化,或似象非象,已不再具有严格的宗教神圣意义了。 元、明、清的莲瓣以绘画为主,极少有划花、刻花。
②牡丹:陶瓷器上用牡丹作为装饰纹饰始于唐代,这与唐代人(或说武则天)偏爱牡丹有关。牡丹花象征富贵荣华。 宋代:花形较写实,花朵硕大,以磁州窑的白底黑花牡丹为代表。四川彭县磁峰窑白釉印花牡丹也硕大写实,多与凤合画,因当地盛产牡丹,即"天彭牡丹"。 元代:青花瓷上多见,牡丹往往画成缠枝花,花瓣不填满色,留白边。牡丹叶多画成葫芦形。 明代:变化多而迅速,各朝几乎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几句话所能归纳得了的。较为显著的特征是多同各式凤组合成凤穿花,寓富贵无边的吉祥意。 清代:也有牡丹与凤同画的。清代中晚期往往把牡丹插在花瓶里,寓"一品(瓶)富贵"之意。
③菊花:象征长寿,又用以表现人的不屈不挠的气节,此明显从菊花有耐霜雪的特性引申发展而来。 宋代:形式上刻、画均有,刻花以耀州窑为代表,画花以磁州窑系为代表。宋代的菊花比较写实。 元代:元代菊花纹以青花瓷上为典型,特点是花瓣多不填满色,留白边。花蕊多,多画成网络状葵花形,或成由里向外旋的螺旋纹。大多菊花画成缠枝花。 明代:明初菊花还用得多,花单独用。明后期多同有关人物画在一起,如陶渊明爱菊图之类。明代菊花的特点是:花瓣变得比较小,花蕊变大作旋涡状。 清代:菊花亦有画者,但无多少特征。雍正粉彩品上所画菊花生动形象,色泽娇艳,大有呼之欲出之态。
④梅花:宋代始多见于陶瓷器上。宋初钱塘人林逋(967-1028年)中年隐居于西湖孤孤山,调鹤种梅,不趋名利,不应召作官,亦不经商求富,热爱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淡泊无为,品质高洁,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时人把他与梅、鹤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的情景,称之为"梅妻鹤子"。(林逋确也终身未娶。)宋代陶瓷器上始多见梅花,恐与林和靖爱梅关系重大。因林之爱梅受到仁宗皇帝嘉奖,为一时佳话,故成时尚。 宋代:多折枝梅花,形式上多刻花,印花。 元代:花瓣留白边--可见花瓣不满色、留白边,乃元代花瓣一特色。陶瓷器上始见松、竹、梅"岁寒三友图"。(这恐与元代汉族知识分子不满异族统治有关。)又见有月影梅--梅花和弯月组合的画面,寓清白高洁。 明代:前期多月影梅、松竹梅。梅花多画成圈状。后期至清代多见喜鹊闹梅。 清:康熙、雍正时,多"冰梅纹"(开片地梅花),品种有青花、红彩等。
⑤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是一种寓意长寿,祥瑞的动物,较早出现于铜器,书画类艺术品中,为艺术家们常用的题材。在陶瓷器上鹤较多出现,是明宣德时期,有"西王母骑鹤图"等。之后,明代弘治、嘉靖、万历,清代康熙渐多。清代瓷器上常见松鹤图,寓意"松鹤遐龄",及云鹤图,寓"云鹤仙境",均带浓厚道家文化色彩。
⑥鸡:鸡为六畜之一,虽不很高雅,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为官、民生活必不可少。又鸡多产,又暗合中国传统文化祈求多子的象征,故也常作为陶瓷器的装饰纹样。最有名的鸡,是成化斗彩鸡缸杯上的鸡。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一代名品,从成化后历代多有仿者,以康熙仿得较为成功。清代鸡的形象更多出现于陶瓷上,如五鸡图--寓意人间五伦,及子母鸡等。 现在将成化斗彩鸡缸杯与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作一比较,提供一个鉴别真仿品的鉴定方法、要领的例子。
作者:『湘妃竹』2007-5-9 17:00 回复此发言
--------------------------------------------------------------------------------
4 表十五 成化、康熙斗彩鸡缸杯比较表
形制
成化: 高3.3,口径8.3,足径4.1厘米
康熙:高3.4,口径8.3,足径3.7厘米
胎釉
成化:敞口,卧足,胎体轻薄浅牙白色釉,釉面莹润,足边(足跟)一周 无釉
康熙:造型、胎釉同成化
款识
成化:底心青花双方框六字两行楷书
康熙:款式同成化,但六字几将杯底占满,线粗、色重
纹饰
成化:纹饰及款识的青花线条纤细,色浅淡,绘画简洁生动
康熙:青花线条粗,色重、青花山石上加饰浓重青花色点,彩料中有很多细小颗粒,绘画较板滞
作者:『湘妃竹』2007-5-9 17:05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纹饰的鉴定
⑦龙: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就是龙的传人。(龙的文化意义,可参阅罗二虎著《龙与中国文化》,三环出版社1989年。)龙的形象大量广泛出现在我国玉器、石器、铜器、绘画、木雕、漆器……几乎所有的艺术品上,中国人生活所接触的一切方面都有龙的形象存在。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也是这样,出现得既多且早、从未间断。由于前面我们论说的原因,每个时代的龙都有其时代的特征。我们认识了这些特征,就可以用来帮助我们鉴定器物的时代。正由于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十分普遍,所以掌握这些特征,对鉴定陶瓷器尤为有用。 历来研究龙的人很多,专门研究陶瓷器上龙的形象者也不少。本书先概括介绍一下陶瓷器上各个时期龙的纹饰形象,作为提要,再附上一篇较详尽的研究文章及纹饰图,作鉴定参考。 六朝:龙成鳄鱼形状,神态凶猛。 唐:龙的形象富有生气,为一般动物样,没有神圣、威严意味。 宋代:据许多学者研究,中国的龙,此时才与封建帝王的权威有关,成为帝王象征,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因为宋代磁州窑、定窑、吉州窑等窑产品上都有龙纹出现。宋代的龙纹形象威武,极有神彩,象征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元代龙纹的特点是:龙头小、身细长,有背鳍(脊),有三爪、四爪、五爪几种爪、鹿角、方格鳞、龙身矫键灵活,充满生机。形式有云龙、赶珠龙、龙凤。刻、印、画都有。 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明代陶瓷器上的龙,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 洪武、永乐:大体承袭元代的风格。 宣德:龙身开始变得粗一些。此时又有一种飞翼龙出现,这种形式的龙,此后明代各朝的清代康、雍都还有。还有所谓香草龙--龙尾呈多枝卷草形,为此时前后特有。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 嘉靖:龙的形体多样。一是常见的行龙,穿云破雾。二是出现正面龙:龙体不作横三曲状,而作竖立状:龙头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头面正对观赏者,故名。三是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清代: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各朝的特征是: 顺治、康熙: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乾隆: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多见龙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象征男女爱情。又多二龙戏珠。凡此说明龙的纹饰寓意已大为世俗化。 嘉庆以后的龙纹,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历代龙纹演变详情见附录五。
⑧鱼:陶瓷器上鱼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作为装饰纹饰,如著名的鱼纹盆。从那时至汉代用得不太多。大约在唐代,鱼纹开始较多的出现于陶瓷器上,并被付予吉祥意义。鱼谐余,象征宝贵有余,年年(连年)有余,表达生产落后社会里人们希望生活富裕宽绰,有余有剩。 唐代:鱼的形象充分写实,较为形态生动,许多窑都有瓷塑玩具鱼,长沙窑有绘画鱼、印花鱼、模印贴花鱼等。 宋代:在唐代写实风格影响下,有较为写实的,也有较为抽象的,以后者最具时代性。磁州窑器上所画鱼即属后者,线条简洁,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勃勃有活力,动感特强,有后来写意画的韵味。龙泉窑青瓷的模印双鱼纹即为前者,均为写实性的阳文,形象比较呆板,少活力。 元代:青花瓷上绘画鱼纹较有特色,多画鲑鱼:撬嘴、高鳍,圈状珍珠鳞。鲑谐"贵",寓"宝贵有鱼"意。又有一种鲶鱼,鱼鳞呈网络状。鲶谐"连",寓"连年有鱼"意。 明清时期,陶瓷器上鱼纹更多,青花器上更常用。鱼的形象一般都较生动。
以上就是关于常州有古代建筑吗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