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性别问题
谈城市就不能不谈城市的社会关系,社区,功能,印象,记忆,历史,交通组织,建筑组合,公民,制度框架、城市治理......。
城市有没有风格?如果你问一位建筑师他的风格是什么,他可能提供给你各种各样的反馈——形式、媒介、信息、品牌、语言、方式......的确,风格是建立在这些事物上面。其实我们都在追求一个理想化的生活状态,而城市正是起到包容这种理想化状态的作用。
古代的城市和今天的城市在作为居住和生活等各种需求方面出现很多差别,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在建筑的居住性上东西方有明显不同,基于建筑的材料和牢固程度,东方建筑的构造普遍不适合今天人的生活居住要求,这就存在一个如何改造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城市多数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建筑,至今仍在居住,我们可能生活在几十年前的建筑里面吗?西方建筑稍加改造就可以提供厨卫和电梯设施,低矮木构的东方建筑在可利用方面实在是欠缺太多。最近的一次实例就是作为政治形象的天安门,为了国庆观礼的需要,在1971年拆建做了大规模的重修,增加很多现代设施,这才达到实用目的。
这就是在中国大量的城市历史遗存被摧毁的原因,保留了人文记忆和历史素材、风俗特征的城市节点在短短几十年时间消失殆尽。福州的三坊七巷在十几年前险遭李嘉诚的地产公司全盘拆除,李氏只在拆了一条巷子的时候遭遇了金融危机,盖了一个社区建筑也就是今天的“衣锦华庭”就收手了。现在的三坊七巷严格说只有“三坊六巷”,2009年经过大规模的重建以期成为城市的旅游区,重建就需要增加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排污、天然气、消防等等设施,这里现在已经成为福州的城市标志。
图注:福州的上下杭传统街区,成为为数不多的城市文化地标。也让这座革新后的城市具有了历史回忆。(江海阳摄影)
每个城市都在渴望新的地标建筑出现,以当代文明来重新定位城市价值。比如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巴鄂博物馆,超未来意识的空间画面让这座西班牙小城成为旅游目的地。北京的CBD地区可谓高楼林立,中国尊,国贸二期,央视大楼,人民日报......各种形态各异的建筑比邻而建,但是在当代人看来它们和上海的浦东没有区别,也就是你把楼建的再高大,形态再不同,都已经被贴上“同质化”的标签。
城市正在丧失“性别”。也就是中国城市越来越趋向于“中性”。沈阳在建东北亚第一高楼,高度达到了五百八十米,青年大街上住宅和办公和酒店形成城市屏障。我寻找沈阳的古迹发现只能看到一些零碎的点,大帅府、清故宫、东陵、北陵,城市并没有因为这些骨干“点”而形成互相关联的网络,更没有历史“面”的出现。常州也只是在大运河两侧新建了一些仿古建筑,留下一些江南建筑的特征,天宁寺里也保留不多历史,至于市井居住的“青果巷”只剩下破旧的几座民宅,被新建高楼包裹住,城市记忆就在这里被撕裂。
图注:沈阳的大帅府,成为这座城市仅有不多的文化印记,也让城市在除去现代化外衣以后,还能有一个仅存的内核。(江海阳摄影)
我谈这些的目的是想说城市照明是不是也要趋向于极度雷同?伴随着城市的无标签化,照明也变成通俗事件?城市照明做为一个新鲜的课题,如何能让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并且有内涵呢?灯光能不能更有价值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