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高飞昌?一路“买买买”的吉利又盯上一个新猎物。6月7日,华菱星马(600375)发布了“控股股东转让所持公司股份公开征集受让方的进展公告”。据该公告显示,在公开征集期内共有一家意向受让方递交了受让意向书及相关申请材料,并支付了认购意向金人民币3000万元,而该受让方是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吉利商用车”)。
这证实了此前业内传出的吉利将要收购华菱星马股份的消息。6月7日,经济观察网记者就此向吉利商用车进行咨询,该公司一名内部人士未提供更多的信息,仅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
据了解,华菱星马股份转让的消息最早出现在4月26日。彼时华菱星马表示,接到马鞍山市国资委通知,其实际控制人马鞍山市人民政府正在筹划与公司相关的重大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而后的5月22日,华菱星马表示,其控股股东安徽星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星马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马鞍山华神建材工业有限公司(华神建材)拟转让所持华菱星马8468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5.24%。由于星马集团是华菱星马的控股方,因而转让完成后华菱星马的实际控制人将变更。
星马集团在转让华菱星马股份的同时也开出了一系列条件。例如,拟受让方或其实际控制人所控制的企业集团,2019年经审计的合并报表总资产应不少于人民币2000亿元,净资产应不少于人民币500亿元;盈利水平方面,应该最近三年连续盈利,经审计的合并报表每年利润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亿元。此外,拟受让方或其所属的企业集团应具有乘用车和商用车生产资质。
正是因为这些硬性条件,让业内认为吉利将会是一个潜在买家。因为,在国内能够满足上述条件的企业并不多,全国仅有一汽、东风、长安、广汽、上汽这些大型国企满足条件,但同是国企的身份被视为“可能性不大”。而民营企业中能够满足条件的只有吉利控股。根据吉利汽车的财报,其近三年营业收入均超过1000亿,而且连续三年盈利,年度盈利约100亿元,而吉利汽车的母公司吉利控股的资产规模更大。更重要的是,吉利同时拥有乘用车和商用车业务。
据了解,吉利商用车旗下的品牌包括远程汽车和伦敦电动出租车两个品牌,前者是吉利在2016年收购东风南充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的基础上推出的。为打造远程品牌,吉利控股表示要投资70亿元建设新能源商用车基地,包括年产10万台新能源商用车和5万台燃气发动机。不过,远程汽车目前的主要车型为中大型客车和轻卡,且该品牌发展较为缓慢。有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远程汽车总销量为4446辆,仅为同行业龙头企业如宇通客车、金龙汽车等的月销量。
公开资料显示,华菱星马的主要业务集中在重卡、专用车及汽车底盘、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涵盖重卡 底盘、重卡整车、混凝土搅拌车、散装水泥车、混凝土泵车、半挂牵引车、工程自卸车、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这些均是吉利商用车目前尚未涉足的领域,因而两者之间存在“优势互补”的可能性。
“拟通过本次公开征集转让的方式引进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实力强的战略伙伴,后续在资金、管理、业务等方面为华菱星马提供支持,从而提升华菱星马的规模和盈利能力,保持华菱星马持续、稳定发展,做大做强华菱星马汽车品牌。“华菱星马在5月23日的公告中表示。
近两年,华菱星马的销量与业绩表现均处于下滑之中,这成为其想要寻求外部支持的重要原因。根据华菱星马发布的2019年财报,当年其营业收入为63.82亿元,同比下降12.47%,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为0.43亿元,同比下降27.27%。而扣非净利润方面,2019年为-0.30亿元,同比2018年下降2339.71%。销量方面,2019 年华菱星马销售中重卡16,795 辆,较上年同期下降 17.19%;实现专用车上装销售 12,001 台,较上年同期下降 8.35%。2020年第一季度,华菱星马营业收入10.70亿元,同比下降44.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9亿元,同比下降1941.73%。
事实上,吉利控股已经成为业内广为人知的“大买家”,今年业内的多起资产并购过程中均传出过吉利或将出手的消息。这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近几年吉利控股通过收购、合资、内部孵化等多种手段,已拥有了多达12个汽车品牌,构建起全球罕见的多品牌架构,品牌数量仅次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吉利旗下的品牌包括吉利、沃尔沃、领克、宝腾、路特斯、伦敦出租车、远程商用车、太力飞行汽车、几何汽车、Smart汽车、极星汽车、枫叶汽车等,覆盖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车、飞行汽车和出租车。而如果华菱星马成功加入,吉利将完善目前的商用车业务链条,并且吉利控股的品牌总数将一举超越大众集团。
此外,由于华菱星马作为一家成熟的上市公司,是一个现成的资本运作平台,这对吉利的吸引力颇大。一直以来,吉利不断“买买买”的扩张发展,使其资金压力成为广受业界争议的话题。对此华菱星马表示:“华菱星马作为全国重要的重型卡车、重型专用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相关资质齐备,可以为拟受让方提供上市公司这一资本运作平台,借助于拟受让方的资金、管理、业务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华菱星马现有的制造能力和多年的产业布局,实现拟受让方与华菱星马的优势互补。”
对吉利而言,收购华菱星马所付出的代价并不算大。华菱星马确定的转让价格拟不低于人民币5.14 元/股,最终价格将依据相关法规并在拟受让方报价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若以5.14元的价格算,8468万股意味着仅4.35亿元的资金。据了解,自4月26日股份转让的消息公布以来,华菱星马股价不断上涨,已从4月29日的4.98元上涨至6月7日的9.04元,一个多月时间里股价接近翻倍。但即便按照翻倍后的价格计算,收购价也不会超过10亿元。
吉利控股曾不止一次表示过要成为世界级汽车集团的决心,而当前其构建的多品牌发展模式,是其实现全球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事实上,纵观全球排名靠前的顶尖汽车集团,如大众集团、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丰田汽车、PSA集团、福特汽车等等,无一不是有着完善的商用车和乘用车布局,并且在商用车领域竞争力不俗。而吉利通过华菱星马入局商用车涉足重卡和专用车,将补齐其多品牌架构中尚缺少的一块重要拼图。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汽车的全年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吗?
2016年汽车市场平稳增长,各大车企的市场表现也连连告捷,刷新高度。各大车企最新发布的销售数据显示,2016年长安品牌乘用车总销量128万辆,居自主第一;长城汽车2016年累计销量达到107.4万辆,成为自主品牌中第二个销量破百万辆的汽车企业;吉利汽车2016年累计销量76.6万辆,超额完成销售目标。还有奇瑞、比亚迪、广汽传祺、江淮、上汽乘用车等企业,也在2016年取得良好的销售成绩。
2016年自主车企销量势如破竹,原因何在?车业杂谈认为,离不开以下原因。
自主品牌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产品改款速度、新品推出速度,都加快许多。
一般来讲,新车上市后2-3年才会进行大改款,但是自主品牌在近年来动作频频。以上汽名爵为例,旗下名爵锐腾2015年3月上市,2016年12月份完成大改款,仅用1年半左右的时间就对产品进行了更新。
而谈到加快新品推出速度,吉利汽车和奇瑞汽车表现极为突出。2016年吉利汽车在SUV市场相继推出了博越、帝豪GS、远景SUV三款SUV产品。在轿车市场,新推出的帝豪GL也在竞争激烈的轿车市场快速取得月销量过万的好成绩。2016年奇瑞汽车进入战略2.0时代,旗下轿车产品艾瑞泽5自3月上市后,销量不断攀升,已成为自主品牌轿车列队中的重要一员。在SUV市场,奇瑞推出的瑞虎7凭借良好的产品力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以及销售成绩,而旗下小型SUV产品瑞虎3X在定价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加之产品力的背书,也有望在未来取得较好的市场表现。
自主品牌向上突破,在产品势头正强的情况下,品牌得到提升,使得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度提升,反过来促进销量增长。
2016年是自主品牌发力的一年,SUV领域的哈弗H6成为了业内的神话,月销量突破7万辆的成绩让众多SUV产品赶超无望。还有传祺GS4、长安CS75、吉利博越等车型凭借越来越强的产品实力,成为了SUV市场的香饽饽;上汽旗下荣威RX5也一度成为了SUV界的“网红”,产能远跟不上订单量的增长。这一切都表明,自主品牌已经向着新的品牌高度出发。
另外,在自主品牌迈向高端化的进程中,传祺GS8、长安CS95的亮相是自主品牌向高端化迈进的信号。而吉利LYNK&CO品牌以及长城WEY品牌的发布则意味着自主品牌正式进军高端,将进入与合资一线品牌竞争的行列。
1.6L小排量购置税减半政策对车市刺激作用明显,对车企销量的提升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购置税减半政策从2015年下半年一直持续到2016年年末,对车市的刺激作用明显。中汽协数据显示,2016年11月份,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共销售187.6万辆,同比增长20.5%,高于乘用车总体增速3.3个百分点,1.6升及以下乘用车占乘用车销量比重为72.4%。2016年1-11月份,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共销售1562.8万辆,同比增长22.5%,占乘用车销量比重为72.1%,比上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
特别是2016年12月份,财政部发布消息称:自2017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将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自2018年1月1日起,恢复按10%的法定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购置税优惠力度减小,也消耗部分消费者2017年的购车需求,许多消费者为了赶上政策的末班车,都赶在年底前提车,12月份4S店一车难求的情况也成为了常见之事。
总体说来,2016年的车市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车企也迎来销量的大涨。值得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了自主品牌在产品和品牌建设层面所取得的良好成绩,鼓舞人心。不过,进入2017年,有购置税优惠力度减小、排放法规加严等不利因素,也有市场刚需不断的利好;总体来说,国内汽车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车企来说将充满挑战。
从“不可能”到递交材料,吉利为何回归A股?
吉利汽车是常见的国产汽车品牌,那么吉利汽车的年销量为什么会不及预期呢?大家请看我接下来详细地讲解。
一,吉利汽车为什么年销量会不及预期
每年的第四季度,尤其是12月,是汽车企业赶赴年度使命的关键一年。《商学院》记者注意到,2018年12月,吉利汽车销量“猛踩刹车”:2018年12月,吉利汽车(含领克)总销量93333辆,同比下降39%,环比下降34%。吉利汽车在公告中解释称:“虽然批发销售水平相对较低,但相应的零售水平仍然稳定,反映了管理层积极将经销商总库存管理到健康水平的决心。”吉利汽车对此作出了回应。《商学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销售数据反映了当月制造商对经销商的批发销售数量。12月份销量的变化是吉利汽车积极管控的结果。目的是帮助渠道优化短期结构性库存。减少对流动资金的占用。从长远看,我们将更好地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为2019年打下坚实基础。“
二,吉利汽车今后的发展战略
2016年,吉利汽车年销量仅为76.58万辆。“20200战略”是指到2020年,通过推出30种新产品,实现2020年产销200万辆的目标。一段时间以来,业界一直在质疑吉利汽车。然而,随着吉利汽车销量的增加,这种疑虑逐渐平息。然而,吉利已将2019年的销售目标定为151万辆。许多人质疑20200战略能否实现。《商学院》记者从吉利了解到,吉利2020年实现200万辆的目标没有改变。崔东树认为,吉利汽车在过去几年一直在高速冲刺。2019年151万辆的销售目标是吉利的调整期。2020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将实现200万辆的销售目标。可行,“汽车需要新的动力才能成长。”
吉利汽车是怎么实现业绩“双降”而股票反而增涨的?
对于现在的吉利汽车来说,一个地方上市可能还真的不够。
“吉利汽车回归A股的可能,不是暂时没有,以后也不可能,一个地方上市就够了。”这是吉利汽车董事长在13年前作为政协委员参加经济组讨论后分享的心得体会。 此时,吉利汽车刚刚在香港金融商海中挂牌两年不到。
而这一“承诺”也仅仅坚守了13年,对于现在的吉利汽车来说,一个地方上市可能还真的不够。
2020年6月17日晚间,吉利汽车披露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批准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及于上海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吉利汽车内部人士也向媒体表示:“下一步将正式向证监会递交材料。”
?
如此一来,吉利汽车将成为首个回归A股在科创板上市的整车概念股。
为什么是科创板
受此消息影响,吉利汽车大涨涨5.88%,与6月18日报收于12.60港元,成交额14.11亿港元,成交量1.13亿股,总市值来到1236.40亿港元。
与此同时,花旗也立即上调对吉利目标价,由原来16.7港元升至20港元,预测2020年至2021年综合市盈率由此前的14.8倍升值17.7倍,并重申吉利为该行中资汽车股首选。另外,瑞银发表报告表示,吉利汽车股价年初至今已回调21%,因而上调对其股份评级,由“中性”升至“买入”,目标价由13港元上调至15港元。
2005年,吉利汽车刚刚进入汽车行业8年,在那个还是夏利汽车稳坐销冠的年月里,吉利汽车完成了年销售各类轿车近15万辆,同比增长50%以上的亮眼成绩。自由舰、豪情、美日之星、美人豹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正式在那个年代为吉利汽车打下了基础。
为了扩大业务,加速企业发展,李书福决定赴港上市。相比A股市场,在港股上市不需要拆除VIE架构,节省了拆除VIE架构以及业务重组的时间成本,相对而言时间大幅缩短,效率提高。
此外,在政策与监管上,港股没有类似连续3年盈利等诸多限制,另一方面也更具国际化背景,对于包括吉利汽车在内的大部分企业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从近年来的国际经济形势来看,热钱还是国内的多,千元神股“茅台”就是最好的例子。此时政策也为这些在境外上市的企业们张开了怀抱。
2020年4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公告》显示,已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若要申请在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其市值须满足两类标准之一:一是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二是市值在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显然,吉利汽车是满足的,在科创技术这个层面,收购了沃尔沃的吉利一直强调技术融合,融合了这么多年,想必也是有所建树。
作为一家传统车企而言,吉利在科技创新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互联网出行领域布局有曹操出行,收购美国太力飞行汽车,2018年,吉利控股战略投资航天科技公司时空道宇,大手笔布局商业航天领域,吉利也顺势成为我国首家自主研发低轨卫星的汽车企业。
18年年底,“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增加了智能无人飞行器、卫星传输、互联网等业务范畴。
用百度词条的话说就是,“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聚焦于大出行生态领域的新能源、新技术、新模式的产业投资,定位于“大出行生态领域产业投资商与运营商。目前,吉利科技集团正在卫星通信网络、卫星数据应用、高精时空服务等领域展开布局,逐步实现向未来出行科技集团转型 。”
在笔者曾经关注到的航天领域的消息,也有一条与吉利有关的新闻,至今记忆犹新。在2017年的某天,忙碌的李书福来到了天津的中航直升机所,双方围绕飞行汽车和有缆旋翼飞行器的市场前景、技术途径以及合作方式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签订相关合作协议。
吉利真的很需要钱
从上市路径来看,吉利汽车在科创板是无可厚非的。但从目的来看,什么板其实无所谓,他们要的是钱。
无论是今年的疫情影响,还是从去年开始的市场寒冬,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资金链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环境不太理想的当下,更是需要大笔的钱。
与其他企业还不太相同的是,吉利对于钱的需求可能更为迫切。
从艰苦中成长起来的李书福似乎在公司发展中并不节约,还有些“大手大脚”。自2010年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后,吉利汽车便开始了一条买买买的“不归路”。
2017年,吉利陆续收购了马来西亚汽车制造商宝腾汽车49.9%的股份、英国品牌路特斯51%的股权、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的股份,又获得沃尔沃汽车公司的母公司——沃尔沃集团8.2%的股份。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起,吉利总共动用约1023亿元收购国内外资产。而今年2月,吉利汽车再度宣布将与沃尔沃汽车进行业务合并重组,以期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汽车集团,引领行业变革。
众所周知,引领变革是需要钱的,价格不菲。
另一方面,在港股市场上,吉利汽车也并不是那么顺利。近两年来吉利汽车的股价,一直在走下坡路。自2017年年底28港元的高点以来,公司股价跌幅超50%,市值缩水了约1500亿港元。
金融市场融资受挫,业绩方面,吉利汽车的净利也遭遇了四年来的首度下滑。根据吉利汽车2019年报告显示,2019年的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35%至81.90亿元,而上一年同期净利润为125.53亿元。
在这条无休止的“买买买之路”上,吉利早晚要把卡刷爆。
吉利为了控制风险,曾设置了65%-70%的资产负债率“安全底线”,但吉利控股高于70%的负债率一直保持到2015年。
从吉利汽车已经公开可以查询到的数据上看到,2014年、2015年,吉利控股的负债率分别为74.9%、74.41%。直到2016年,吉利控股的负债率才出现显著下降,至年末降至69.76%。2017年,负债1678.74亿元,资产负债率68.63%。
单从账面上来看,吉利的负债率的确有些高,但是对于一个重资产、产业链与生产周期双长的汽车行业来说,负债率高是无可避免的事。从国际汽车集团的惯例来看,70%是一个普通的数据,大众宝马、PSA在各种收购重组的过程中负债率也曾一度达到过78%、75%、79%。
高负债不意味着企业发展不太好,另一方面看,高负债的另一面往往是高营收。对于一家百亿利润的汽车企业来说,欠点钱没啥。
目前,吉利汽车作为国内民营汽车企业的领头羊之一 ,其前景被外界广为看好。相信在吉利汽车回归A股市场后,将成为引导境外上市的企业回流的现象级事件。
文/ALTTT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8月21日,吉利汽车在港交所发布2019上半年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吉利汽车上半年营收475.6亿元,同比降11%,但高于
市场预估的459.2亿元;净利润40.1亿元,同比降40%,但低于市场预估的40.4亿元。按照以上财报数据,这是吉利汽车4年多来首次出现大幅下滑。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在财报公布后,吉利股票不见下跌,反倒飘红,一度冲高涨超2%。如此表现,专业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国内资本愈发成熟,另一方面是市场对吉利汽车前景充满信心
针对此次业绩下滑问题,吉利汽车给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销量的整体下滑。另一方面原因是2019年7月开始,中国部分地区提前正式实施国六排放标准,上半年吉利为减少经销商库存主动提供了较高的折扣和优惠措施从而削弱毛利率表现。
确实,车市销量下滑大家早有预料。而吉利在此前也表示,国内车市将进入“微增长时代”,产业竞争环境极度恶化,新品不断推出,传统燃油车市场已经转为红海。据中协会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整体乘用车销量同比下跌14%。其中,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总销量同比下跌21.7%。而吉利汽车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总销售为61.31万辆(包含领克),同比下降19%。可见吉利汽车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也是“难以独善其身”。
以上就是关于吉利多品牌版图再扩张:拟收购华菱星马15.24%股份实现控股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