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周围景点有:圆明园、玉泉山、景泰陵、国家植物园、八大处、百望山、卧佛寺、西山、香山公园。圆明园: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块区域组成,历史上无比富丽优美,有“万园之园”的美誉。1860年英法联军将主要建筑烧为灰烬,如今游客前来只能在残骸中凭吊,寻找当年辉煌的帝国身影。
玉泉山:玉泉山位于颐和园西五六里。这座六峰连缀、逶迤南北的玉泉山,是西山东麓的支脉,在“山之阳”,因这里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故此称为“玉泉”。它最突出的地方是“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明初王英有诗形容:“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音零)不与众泉同”。这座山也因此称为“玉泉山”。
景泰陵:景泰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靖时又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景泰陵基本具备了同时期明皇陵的主体建筑和布局特点。墓葬分为前室和后室两个部分,均为庑殿顶。前室为方形,整个墓室通长约11米,规模较大。陵区原有宫殿、神厨、神库、宰牲亭、内官房和碑亭,以及皇陵最重要的棂恩殿。宝城位于皇陵区的最后面。陵区内保存有御碑亭、稷恩殿和宝项原有的中路部分建筑。
国家植物园:北京植物园,位于北京市区的西北部,香山公园以东约5公里处。游客在园内游玩,可以观赏到各种花卉植物;也可以参观曹雪芹纪念馆和唐代古寺;还能够在园内北部的樱桃沟游山踏青,享受野趣,体验十分丰富。
八大处:八大处公园位于西山森林公园旁边,八大处是指园内的八处佛教寺庙,历史悠久香火旺盛,自古以来就是京郊拜佛祈福的名地。山上还有很多银杏、枫树等,每到秋天红黄的树叶十分漂亮;当春之日(3-4月),虎头峰下万杏齐发,恰如瑞雪纷飞。来此散步观景、登山拜佛都很不错。
百望山:百望山森林公园面积2000余亩,位于颐和园北三公里处。百望山是太行山延伸到华北平原东端的山峰,素有“太行前哨第一峰”的美称。每逢金秋,百望山的红叶绚烂多彩,红得透亮,红得醉人,成为人们赏红叶的好地方。
卧佛寺:北京卧佛寺即"十方普觉寺"。它位于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磐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西山: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北京西郊小西山,地跨海淀、石景山、门头沟三区,登至高处,是欣赏北京夜景的好去处;西山森林公园拥有昌华、百望、静福、凌云、北岭五大景区,小西山属太行山余脉,以北京西山试验林场为基础。
香山公园: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郊,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公园内林木繁茂,还有很多古迹藏在林中,是北京的观赏胜地和天然氧吧。每年秋季的“香山红叶红满天”是景区的亮点,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
颐和园景点
颐和园必看的景点有:长廊,苏州街,昆明湖、万寿山、佛香阁、十七孔桥、四大部州、智慧海、宝云阁、排云殿。
颐和园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必看景点如下:长廊特点: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丽。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
长宽: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
历史: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
苏州街苏州街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的风貌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
昆明湖昆明湖总面积为212万平方米。其中,东湖为132.9万平方米。
名称由来:乾隆十五年(1750)三月十三日,乾隆赐命昆明湖。
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代源于玉泉山诸水,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水源多来自此渠。出水为南长河(京密引水渠下段)。
万寿山: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佛香阁: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十七孔桥: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四大部州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
智慧海: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宝云阁:宝云阁(铜亭)是中国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
排云殿: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
北京颐和园内的景点名称
颐和园景点:四大部州、智慧海、佛香阁、宝云阁、排云殿、长廊、昆明湖、画中游、听鹂馆、谐趣园铜牛、乐寿堂、宜芸馆。
1、画中游
画中游位于颐和园的万寿山前西部,包括画中游、澄辉阁、借秋楼、爱山楼、湖山真意等建筑。此处地势坡度较大,各个建筑因地制宜,随山就势,是一组极具特色的建筑群。
2、宜芸馆
院门为垂花门,上题宜芸门。殿内家具均系珍品,用宝石、竹丝镶嵌,拼出图。东配房称道存斋,西配房名近西轩。宜芸门内侧廊壁上嵌有10块石刻,是乾隆帝摹写的各家法帖,原藏于惠山园内,重建时移此。
3、宝云阁
宝云阁位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景区西侧,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俗称铜殿或铜亭。外形仿照木结构建筑的样式,重檐歇山顶。宝云阁通高7.55米,重约207吨。殿构件柱、梁、椽、瓦、脊吻兽,连匾额等都像木结构。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坐落在一个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
4、谐趣园铜牛
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
5、智慧海
智慧海是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顶最高处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
北京颐和园内的景点名称:寅辉城关、知春亭、景明楼、苏州街、十七孔桥等。
1、寅辉城关
颐和园内六大城关之一,始建于乾隆年间,东边石额刻“寅辉”,西边刻“挹爽”,与西部的“通云”城关遥相呼应,皆是苏州街的陆上关口。
2、知春亭
建于昆明湖东岸边、玉澜堂前的小岛上,北有山为屏,南面朝阳,得春较早,因此为名。此处是饱览万寿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借景最好的观景点。
3、景明楼
始建于乾隆年间。楼形制取自元代赵孟_所绘之《荷亭纳凉图》,楼名则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一八六_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一九九二年复建。
4、苏州街
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一八六_被英法联军焚毁,一九九_年在遗址上复建。街全长三百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等六十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
5、十七孔桥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券洞而得名。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以上就是关于颐和园周围有什么景点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