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属于鄂西山区的一部分,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恩施州大部分地区属于武陵山区。
自治州全境属山地,为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由西南——东北走向的巫山、齐岳山脉、武陵山脉、大娄山脉组成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属季风性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雾多,雨量充沛。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恩施州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三千多米,最低六十多米。岩溶地貌发育,山间多陷落盆地。恩施州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常年郁郁葱葱。
扩展资料:
由于其地形发展的旅游景点:
1、恩施大峡谷:恩施大峡谷位于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大峡谷中绝壁与峰丛并存,面积广大,雄奇壮观,在喀斯特地形中非常罕见,可以概括为“清江升白云、绝壁环峰丛、天桥连洞群、暗河接飞瀑、地缝配天坑”。
2、土司城:仿古土司庄园的建筑群,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的传统建筑。分为民族文化展示区、宗教展示区和娱乐休闲区。核心景点是九进堂。
3、小鸡公岭摆手堂:土家人跳摆手舞的场所。建于清嘉庆年间,面积为500平方米,是现存同类建筑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处。
4、文昌祠:又名文昌宫、文昌庙,为清代佛教建筑,双重檐歇山顶无斗拱砖木结构,现存天井、卷厅、正殿等。
5、腾龙洞:世界最大单体溶洞,长52.5千米。由水洞、旱洞、鲶鱼洞、凉风洞、独家寨以及三个龙门、化仙坑等景区组成。
6、鱼木寨:三面绝壁,地势险要的土司皇城,堪称土家文化遗留的中心。景区内城堡寨墙、雄关栈道、古墓石雕都保存完好。
7、龙麟宫:集水洞、迷津洞、干洞为一体的天然大型溶洞,洞长2300多米。主要有一坛、两府、三峡、九龙、十三厅、二十八珍奇等二百多个景点。
8、梭布垭石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总面积21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石林。分为古柏民俗乐园、青龙寺、六步关、莲花寨等八大景区。
9、清江闯滩:被誉为“神州第一漂”,全长38.5千米,最窄处仅15米。体验险滩漂流的同时感受古朴独特的土家风情。每年4-10月清江水量较大,是闯潭的最佳季节。
10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主峰,典型的峡谷溪流。流经棉竹峡、鹦鹉峡、龙昌洞峡,最狭处两岸相距仅7米。沿溪漂流刺激惊险。
11、大水井:由李氏宗祠和李氏庄园两部分组成,属清朝建筑,其规模在湖北古建民居中首屈一指。
12、水杉王:有“天下第一杉”之称,树龄达600余年,树高35米,胸径2.4米。
13、连珠塔: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恩施市的标志性建筑。由大小山门、斋堂、花墙和石坊组成。塔高40米,塔身以大青砖砌成,塔内有悬梯,顶层可观恩施全景。
14、星斗山:区内保存有2033种植物和378种陆生脊椎动物,被誉为“华中天然植物园”。山南部12公里的黄金洞是世界上罕见的复杂洞穴系统。
15、仙佛寺:中国开凿年代最久远的石窟寺之一,建凿于公元335年。石窟中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雕工古朴精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恩施
恩施大峡谷海拔多少米高
3005米
恩施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示着海拔2000至1700米,1500至1300米,1200至1000米,900至800米,700至500米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呈现明显层状地貌。岩溶地貌发育,山间谷地星罗棋布。
全州碳酸盐岩类(石灰岩、白云岩)面积占总面积54.4%,裸露的碳酸盐岩受本州温暖多雨气候的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比比皆是。
扩展资料:
恩施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多奇峻岭,河谷暗流,飞瀑流云,奇洞异窟,特别是溶洞、溶沟、伏流分布广泛。武陵山、巫山、大娄山、大巴山四大山脉穿越其境,长江从恩施州东北角穿过,清江等数百条河流横贯东西,小高原、小盆地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
恩施自治州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恩施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恩施州面积2.4万平方公里,居住着土家、苗、汉、侗、蒙古等27个民族,人口387万,土家族占总人口33%,苗族占15.5%。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恩施最后山峰多高
恩施大峡谷海拔800-1800米。
恩施大峡谷旅游景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地处湘、渝、鄂三省交界处,是清江流域最美丽的一段,被专家赞誉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
恩施大峡谷属温带季风气候,夏无酷热,冬少严寒,日光充足,四季分明。峡谷境光、热、水的再分配,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气候和丰富多彩的气候资源,呈现出垂直气候的分带性和局地气候的特殊性。主要特征是温度随地势的增高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增大,气候与地势具有立体相关性。全市年平均气温16℃左右,无霜期282天,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相对湿度82%。
3005米
恩施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示着海拔2000至1700米,1500至1300米,1200至1000米,900至800米,700至500米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呈现明显层状地貌。岩溶地貌发育,山间谷地星罗棋布。
全州碳酸盐岩类(石灰岩、白云岩)面积占总面积54.4%,裸露的碳酸盐岩受本州温暖多雨气候的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比比皆是。
扩展资料:
恩施自治州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上古时属禀君国,春秋为巴国地,战国属楚巫郡,秦汉属黔中郡、南郡,三国吴及晋为沙渠县,北周置施州,隋为清江县。由唐至清隶属名称多变。其间雍正六年(1728年)称施县,次年改称恩施县,意思是皇帝赐恩于施县,从此定名,沿袭至今。从秦统一到元以前,土家族聚居地称为"巴郡南群蛮"。
元至清雍正年间在恩施实行土司制度,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为流官制(史称"改土归流"),置施南府,民国十五年(1926年),先后将鹤峰、巴东划归恩施管辖,成为八县之始。抗日战争时期,恩施曾为湖北省战时省会。
1949年以后,设恩施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巴东、鹤峰、来凤、咸丰、宣恩、建始六县。1997年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恩施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恩施风景区
以上就是关于恩施海拔多高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