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长卷中,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常山集团)劳模群体犹如一串璀璨明珠,耀眼夺目。
这家创建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纺织企业,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大局,为国家纺织工业发展、石家庄的城市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培养出数十位省部级以上劳模,形成“劳模矩阵”,在业界闻名遐迩。
多年来,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培育形成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下简称“三个精神”),深植于常山集团广大职工心中,使之在勇毅前行的征途中擎起精神火炬,在火热实践中实现代际传承。
纺锤转动家国梦匠心淬炼赤子魂
出生于1930年的杨琍瑛,历经战火硝烟洗礼,9岁便在日本人控制下的安阳广益纱厂当童工,亲历新、旧中国劳动人民命运的“苦乐两重天”。“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能让劳动者翻身做主人。”杨琍瑛深情地回忆道。她始终记得1948年8月的历史性时刻,解放军将解放出来的纺织设备和纺织工人安全转移至邯郸武安和村纱厂(隶属华北太行实业公司),军民载歌载舞欢庆开工。彼时,纺织工人自发昼夜轮流值守车间,全力保障支前生产。
从那时起,翻身成为国家主人的杨琍瑛以厂为家,既抓生产又搞文艺宣传,如永动机般不知疲倦。“1949年上半年,我作为华北太行实业公司的优秀代表出席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心中暗自立下‘一颗红心永向党,终生做党的好女儿’的誓言。”接受记者采访时,杨琍瑛一边回忆,一边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做入党宣誓状。同年12月,她因思想进步、表现突出光荣入党。
1950年,杨琍瑛调入大兴纱厂,继续做挡车工。她通过潜心钻研技术,在“郝建秀工作法”的基础上创新提炼出“三快一稳”操作法,实现接头、换纱双百合格率。该技法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原纺织工业部推广,她带领的细纱丙班二组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杨琍瑛小组”,被授予“河北省先进小组”称号,逐步享誉全国,与郝建秀小组、赵梦桃小组成为“全国纺织系统的红旗班组”。
“要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杨琍瑛提出“增产节约爱国家”的口号,率领全组成员苦练内功,合力攻克较难驾驭、生产效率低下的“老虎车”等多项技术难题。她先后于1950年和1959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劳模,多次获评河北省劳模,1959年又荣膺全国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先后18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谈及这些,杨琍瑛说:“荣誉属于全体劳动者,它一直在激励我们一往无前。”
自1973年起,杨琍瑛走上领导岗位,历任石家庄市总工会、河北省总工会领导职务,1987年离休,2021年5月因病离世。
斯人已去,但她立足岗位建奇功、深入基层走近职工的工作作风,以及其承载的“三个精神”在全省广大职工中口耳相传,历久弥新。
巧手裁云织锦绣锐意进取闯新天
全国劳模任兰秀在石家庄第四棉纺织厂(2013年并入常山股份恒盛分公司)工作期间,曾在企业工会组织协调下,与杨琍瑛座谈交流,深受其精神感召,立志成为纺织状元,在经纬交织间谱写精彩华章。
“永不言弃,学无止境”是任兰秀的座右铭。1969年出生的她初入行时仅有初中学历,却凭借超强的学习力和自制力立下宏愿,对标全国纺织精英,向技术骨干求教操作要领,每日早到晚归,苦练技能;工余时间如饥似渴研读专业书籍。1987年,在企业举办的操作运动会上,她以稳、准、快的娴熟技法首战夺魁,斩获中支挡车项目冠军。
“技术源于苦练,成功贵在坚持。”任兰秀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精益求精,技能不断提升,相继获得石家庄市、河北省“操作技术能手”“技术明星”“技术状元”等称号。
1996年3月,她被中国纺织总会授予“全国纺织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为国家多纺纱,出好纱!”任兰秀始终铭记企业号召冲锋在前,为保生产进度,她主动放弃15天婚假;1994年产假期间,闻悉车间任务吃紧,她提前45天返岗;历次质量抽检中,她操作的产品纱疵率为零,指标始终名列前茅。
1996年6月,任兰秀接任“河北省红旗班组”乙班八组组长。她将落纱工岗位视作新起点,创新管理模式,潜心学习先进经验,当年即带领班组获得企业“双文明建设十佳标兵小组”。2000年,她被评为全国劳模,并于“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2005年,任兰秀得到进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深造的机会,她倍加珍惜,毕业时深有感触地说:“党和国家不仅授予我荣誉,还圆了我的大学梦。通过学习,我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站位……”学成归来,任兰秀将感恩化作实际行动,在职工培训岗位上倾囊相授,培育了多名业务技术骨干,让“三个精神”在经纬之间永续传承。
改革潮头弄经纬创新刃上破困局
在常山集团,从杨琍瑛到任兰秀,从杨普到刘冬,职工们以经纬为纸,以汗水为墨,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基因融入企业血脉,让跨越世纪的创新接力在经纬交织间不断续写辉煌。
当智能制造浪潮席卷传统纺织行业,常山集团“劳模矩阵”在企业文化浸润下迸发出无穷活力,并逐步产生“个人卓越—团队引领—行业带动”的良性发展效应,涌现出新时代的全国劳模杨普、葛文军、魏倍倍,全国纺织工业劳模刘冬、张辉、魏佳力、苏贵民、杜健健,以及省劳模冯丽朝、梁云霄等。他们正以智造突围和技术革新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技术是千锤百炼的结晶,创新是破茧成蝶的蜕变。”挡车工出身的杨普,在前辈们“三个精神”的激励下,通过不懈努力,淬炼出“杨普操作法”,实现断经处理提速30%。随后,她又带领团队在天丝、莫代尔、羊绒等新材料生产中做起了“创客”,先后总结创新了“七字断经处理法”和“八字断纬处理法”等多个新技术工作法,大大缩短了处理停台的时间,直接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万元。她自2010年获得全国劳模称号后,十几年间,杨普创新工作室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并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累计培养了100余名技术骨干,让匠心火种呈燎原之势。
心中有梦想,肩上有担当。杨普矢志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她牢记嘱托、恪尽职守、岗位建功,让自己的人生一路“开挂”:从2010年至今,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中国纺织大工匠、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等荣誉接踵而至。杨普以坚韧执着和精益求精的品质,谱写着一个个动人心弦的励志故事。
在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推进和深化“产改”的春潮中,常山集团“劳模矩阵”实现了多维跃升,冯丽朝、梁云霄扎根基层,开展技术革新;葛文军、张辉通过创新联盟跨行业合作,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刘冬、魏倍倍等驯服智能织机,不断刷新数智纺织的行业纪录……而今,这些技术型、创新型劳模中,有人当上了常山集团分公司总经理执掌“帅印”,有人上任车间主任负责生产一线工作,有人被职工们选举为分公司工会主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他们正在不同岗位上,以“三个精神”的合力驱动传统纺织向智造高地跃迁。这种“矩阵效应”正在解析劳模成长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进阶密码。
数字赋能千机变青春织就万象新
在常山集团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葛文军、张辉等创新先锋依托工会创建的石家庄燕赵工匠自动化创新工作室联盟,实现了劳模工匠联智联技,跨行业技术攻关的新突破,成功破解了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为传统纺织注入了创新动能。
“工匠精神不仅是坚持坚守,还需超越。”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成归来的刘冬,将学姐任兰秀、杨普传承的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在车间里练就了“眼观六路、手到病除”的绝技。她独创的“刘冬操作法”处理起断经、断纬来轻松从容。遇到断纬,她的引纬速度比其他工友快10秒左右,弹力纱引纬快15秒。其他工友一般每人看9台织机,她能看18台,甚至21台。
有一年,刘冬所在的恒盛纺织分公司接到某新材布料订单任务,其成品布料对纺纱工艺要求几近苛刻,线细且脆,高频度的断头让开车效率大大降低,而企业根据订单要求,规定开机效率要比平时提高50%,许多职工在苛求面前打起了退堂鼓,刘冬却默默开始了技术攻关。两个月后,这些难题在她“观察—琢磨—创新—突破”的“四步工作法”下迎刃而解,助力公司圆满完成订单生产任务。
在企业转型升级期间,刘冬被调整到新产品生产车间。她不等不靠,带领团队将传统技艺注入数字基因,苦练新技法,一直保持着车间次布最少、产量最高的生产纪录。她的看车效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高出车间职工平均水平20%。为此,刘冬先后荣获河北省劳模、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纺织工业劳模、中国棉纺织行业“传承大工匠”、中国纺织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作为车间的“超产王”,刘冬不仅自己工作出色,还引领徒弟们齐头并进。为充分发掘班组成员的潜能,她大胆推行“联产承包”新模式,成立了“刘冬联产承包小组”,4人承包60台织机,完成之前7个人的工作量。试行阶段,小组就实现了人均工作量翻番、月均收入增加1200余元的预期目标。在带徒传技中,她用心传授“刘冬操作法”,累计培养出30余名技术骨干。徒弟梁云霄更是先后被评为石家庄市劳模和河北省劳模,实现了“一花引来百花开”“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辐射效应。
数智赋能织造,匠心赓续传承。在智能化生产的新征程上,常山集团“劳模矩阵”不断壮大,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焕发出崭新活力。智能机械臂精准复刻先进操作法的精髓,VR实训系统让青年职工们身临其境感悟纺织技艺的穿越……这场跨越时空的匠心接力,既是对光荣传统的致敬,更是对光辉未来的开创。新一代常山集团纺织职工们正以创新为梭、智能为线,在建设纺织强国的新赛道上,编织属于新时代的锦绣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