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生态科技新城软件园双创示范基地的一栋办公楼内,键盘声密集如雨,工程师们正专注调试算法模型,十余台电脑屏幕跳跃着“牛生百态”——蛛网裂纹、虫蛀孔洞,甚至牛群“斗殴”留下的“愈合伤疤”,都被AI精准标记。
记者来到聚焦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看透”皮革缺陷的高科技企业——扬州哈工博视科技,近距离感受扬企创新求变的魅力,看机器视觉、AI与皮革业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解决困扰行业百年的难题
“15秒钟完成一张牛皮的检测,准确率95%,比人工效率提升4倍。”哈工博视负责人沈浩指着检测系统介绍,搭载这套系统的智能设备通过多角度光源和分时频闪技术,可捕捉皮革表面肉眼难辨的刮伤、癣斑等缺陷,并自动判定等级。
2018年,作为扬州市“绿扬金凤”人才引进计划的重要成果,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的沈浩回到家乡创业。
“皮革检测是困扰行业百年的难题。”沈浩说,全球每年消耗超10亿张原皮,传统人工检测不仅效率低,且因标准不统一导致交易纠纷频发,“一张皮误判等级可能造成百元损失,业内龙头企业年损失动辄百万元。”
“2019年我们带着样机跑展会,客户当面打电话问同行,听到的都是‘速度慢、爱死机’。”沈浩坦言,创业初期遭遇信任危机。经过5年攻关,哈工博视将深度学习算法与多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创新“分时频闪”采集系统。“我们给这套系统‘喂’了上万张皮革样本,让这位电子验皮师成了‘老师傅’,检测速度从初代机的60秒压缩至15秒。”一位技术人员现场演示,设备通过几组不同角度的光源,精准识别划痕、虫蛀等缺陷,同步生成数字化“验伤报告”,并生成“数字皮纹地图”,指导精准裁切皮革。
从设备商转型数据服务商
在今年的香港国际皮革展上,哈工博视展位被海外客商围得水泄不通。“改进优化之后的设备和系统经过客户们的口口相传,很容易就打开了市场。”沈浩说。
“扬州给了科技企业成长的沃土。”沈浩细数政策支持:新城提供三年免租的研发场地,扬州和新城共提供500万元启动资金,新城科技部门全程辅导专利申请……一系列科创政策让团队能心无旁骛投入研发,目前哈工博视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达20%,拥有发明专利12项,在科创“快车道”上稳步前行。据了解,作为国内首家专注皮革AI检测的企业,哈工博视已服务数十家上市公司及海外客户。
企业检测数据显示,每张皮革的轮廓、缺陷分布等信息形成唯一“数字身份证”。“中东客户要求追溯牛皮来源牧场,汽车厂商需要分析缺陷波动改进工艺。”沈浩表示,企业正从设备商向数据服务商转型,已为行业建立首个千万量级的皮革缺陷数据库。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扬州到全球,哈工博视的科创之路印证着创新生态的乘数效应。当AI遇见百年皮革工艺,一场由“智”变引发的质变,正在重塑传统产业价值链。“我们正摩拳擦掌,争创‘专精特新’企业。”沈浩信心十足,“未来将从设备商转型数据服务商,努力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