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第三批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蚕桑丝绸研究所被确定为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蚕桑)。
蚕桑丝绸研究所现保存家蚕品种资源200余份。其中包括经过多年杂交培育成的纯系品种65份,保存的品种140份(其中欧系20个,为本所独有),陕西省和北方农家地方品种10份。这些品种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所选育的高茧层、高出丝率基础品种,目前仍处于国内外最高水平。还有无法再生的农家品种遗存,显示陕西省关中地区在家蚕品种资源和养蚕业起源方面具有独特性。蚕桑丝绸研究所先后育成陕蚕2号、3号、4号、5号、6号以及秋试2号、秦芳×渭阳等国省审家蚕品种7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2个。现保存桑树品种500余份,选育出吴堡桑、甜桑、707、秦巴桑、陕桑305和陕桑402等一批优良叶用品种,培育出红果1号、红果2号、红果3号、红果4号、北方红、陕玉一号、白玉王等果用桑品种,其中陕桑305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此外,焦锋研究员担任副主编的专著《陕西省蚕遗传资源志》,近期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在全国第三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中搜集、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汇编而成,在陕西省保存的321份家蚕遗传资源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214份。
家蚕种质资源是蚕业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促进产业进步的基石。陕西养蚕历史悠久,且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丰富的蚕遗传资源,是中华蚕种业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存单位的入选认定和《陕西省蚕遗传资源志》的出版,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家蚕和桑树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工作者几代人的辛勤劳动与集体智慧的结晶。对收录其中的每份家蚕遗传资源,着重介绍了资源来源,描述了主要形态性状与经济性状,指明其优良杂交组合与适应地区范围,对现行生产用品种还分别介绍了饲养技术要求。陕西家蚕和桑树遗传资源的持续保护为实用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支撑,对推进陕西蚕业现代化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