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昭通市巧家县白鹤滩街道旧营村小蚕共育室,只见技术员与蚕农穿梭于一排排蚕匾架间,目光专注地观察着蚕宝宝的生长状况;幼蚕密密麻麻地匍匐在蚕匾里,蠕动着柔软的身躯。据悉,今年首批185张春蚕蚕种将陆续发放至养殖户手中,由此拉开20天快速增收周期的序幕。
小蚕共育依托恒温恒湿的标准化模式,让共育蚕种成功率大幅提升。“去年,我们共育了801张小蚕发放给养蚕大户,还有一些大户在我们的技术指导下自行繁育,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今年春季育小蚕185张,眼下正处于育苗期。我们育出的蚕种成功率高,能给老百姓带来可观的收益。”巧家营蚕桑技术服务中心经理陈本清说。
小蚕共育是通过人为营造适宜小蚕生长的环境,精心管理,培育出体质健壮、数量充足的蚕儿发放给农户,不仅规范了蚕业生产秩序,更为现代蚕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小蚕阶段生长发育迅速,是增强体质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饲养得当,就为后续的蚕茧丰收筑牢了根基。经过共育的小蚕,不仅发育整齐,发病率也大幅降低。蚕农领回后,只需精心喂养20天左右,就能收获蚕茧变现,凸显出了蚕桑产业“短、平、快”的效益优势,有力地促进了蚕农增收。
“去年我家养了30张蚕,收入有7万多元,效益很不错。今年春蚕养了8张,预计能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白鹤滩街道旧营村瓦窑村民小组的蚕农雷冲才说。
2024年,巧家县共发放蚕种2.16万张,产出鲜茧700吨,蚕农收入达3660万元;生丝产量110吨,实现工业产值6100万元。目前,巧家县正构建“共育示范点+技术下乡”双轮驱动模式,通过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蚕桑技术团队持续开展田间指导,推广新品种与自动化养殖设备,力争2025年将小蚕共育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巩固“二十天见效益”的产业优势,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