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饲养一共要经过5个龄期,其中1到3龄被称作小蚕,也是蚕宝宝需要精心呵护的关键阶段。初夏时节,在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重庆市黔江区,今年首批2.8万张蚕种开始共育,通过科技助力,蚕宝宝不仅住上了“别墅”,还有智能系统当“保姆”。
近日,记者在黔江区新华乡的小蚕智能共育工厂看到,刚从催青室转出的小蚕,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蚕箔。再过一个星期,这些小蚕就会完成共育,分发给蚕农继续饲养。在一旁的控制室里,依托小蚕共育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工作人员只需要点击屏幕,就能将共育室的温度、湿度和气流等信息尽收眼底。
随行的重庆市蚕科院技术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套小蚕共育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保姆’,如果监测到了指标异常,它会根据设定的参数,自动调节共育室的温度、湿度、光照和换气,也可以由管理员在控制柜上一键操作,确保小蚕始终在最舒适的环境下生长。可以说,除了操作岗位是人工,小蚕共育期间的多数工作都交给这套系统来完成”。
人们常说“养好小蚕七成收”,小蚕从1龄期到3龄期,大约需要10天时间,在此期间,小蚕的适应性和抵抗力较弱,对生长环境有着严格要求。传统的小蚕共育,主要依靠人工升温、增湿来控制共育室的环境,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容易引发小蚕病变。从2021年起,黔江区在科研机构支持下,先后建成8座小蚕智能共育工厂,经过持续的生产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效。
新华乡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小蚕智能共育工厂,一次可共育200多张蚕种,不仅减轻了共育户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通过智能温控、环境调节等技术,提高了小蚕的成活率。和过去相比,每一季可以节约2天左右的养蚕时间。
目前依托小蚕智能共育工厂,新华乡大约有70户蚕农受益,在完成共育后,蚕农会拿到更容易饲养的3龄蚕,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降低了蚕农风险。经过测算,人工共育的小蚕,每张可以节约20元生产成本,单季户均养蚕收入增加1000元。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在黔江区,通过智能工厂共育的小蚕,占到全年蚕种发放量的10%,这段时间,蚕桑生产按下“快进键”,今年,黔江区首批计划发放蚕种2.8万张,有望实现收入7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