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自古起因陆上丝绸之路而驼铃声不断,中外使者络绎不绝。如今,共建“一带一路”继古开今,中国与外国互通有无、友好交往的见证者,从驼队变成了“钢铁巨龙”。从西安陆港出发的中欧班列(西安),满载着货物日夜不停歇地驶往中亚、西亚、东欧、西欧,国际干线已达18条。
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21日在西安开幕,来自尼泊尔、土耳其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汇聚一堂,深化互联互通,扩大经贸合作。
这是一个不沿海的“港口”,却放大了深居中国西北内陆的陕西省在新能源汽车、光电子、商业航天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占陕西省经济规模近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在开放型经济驱动下展现出勃勃生机。
5月21日,在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丝路优品展上,参观者与参展商交流。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普通卫星照片只能看到地表物体的大小和颜色,而我们的高光谱卫星拍照设备就像医院的CT机,能对物体‘切片’分析,来识别地面物质、判断地表环境以及探测地底矿产。”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秦静说,能够实现如此高质量、高精度的成像,得益于西安在光学和航天领域的技术积累。
今年4月,中科西光航天宣布与法国共建“甲烷排放卫星遥感监测实验室”。“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应对国际气候变化,不仅帮助我们开拓了更大的市场,更推动了中国航天标准走向国际化。”秦静说,实验室共同开拓中国及周边出口市场,预计星座共建及温室气体监测服务产生的经济价值将超3亿元人民币。
2024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列数达到4985自然列,其中陕西本地货值占比突破40%;陕西民营经济增加值1758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9.5%,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陕西民营企业的进出口额已占到全省贸易总额的近四成。
近年来,陕西相继出台《大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十条举措》等政策措施,健全相关政策和执行机制,创新民营经济服务模式,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
作为陕西省产业创新与对外开放的高地,陕西省西咸新区在过去一年新增入库81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2018年以来,西咸新区累计签约民营企业投资项目561个、投资总额3043亿元,为陕西民营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月21日,在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低空经济展上,参观者了解各类飞行器。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今年2月,西咸新区举行首批科技企业“技术出海”启动大会,一家生产绿色保水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业界关注。其在2024年12月获得阿联酋市场的认可,拿下了价值3亿美元的订单。
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卢威介绍,其生产的新型材料既能保证植物的生长需求,又能改善土壤沙化,眼下已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土耳其等西亚国家和地区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得益于其A级气候友好型企业的资质,企业一个月前获批一笔5.4亿元人民币的绿色贷款。
“这笔资金为我们注入了活力,也坚定了我们继续‘走出去’的决心和信心。”卢威说。
这是陕西省外向型企业做强做大的一个缩影。着眼于“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陕西民营经济在产业环境的扶持与鼓励中蓬勃发展。
在西安举行的2025秦商大会上,主办方交出对外开放成绩单:迄今成立360多家陕西商会,服务网络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内外陕西商会已设立联络处或代表处50多个,为全球客商了解陕西、投资陕西提供助力;360多家陕西商会链接起300万陕西企业……
各地与会代表均表示,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民营企业将更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融入中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之中,稳步提升整体实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秦商总会执行会长魏云章在会上告诉记者,秦商大会举办了多届,已成为帮助陕西省民营企业链接全球资源的“强磁场”。“民营企业既需扛起创新责任,也需借力秦商大会平台,探索产业链升级新路径。”他说,“走出去”的道路上,中国步伐铿锵。
新华社西安5月22日电 题:中国西部开放型经济为民营企业带来新商机
新华社记者郑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