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最新报告称,2016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五大趋势值得关注。
互联网发展基础条件进一步提升
基本建成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对“互联网+”的支撑能力,促进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和网络强国的建设。
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过半,农村与城市“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2015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48.8%,2016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将突破50%。高速光纤网络光网覆盖范围更广,2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成为高速宽带的发展重点。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的引领下,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与接入速率将有显著提高。
高速移动网络加快普及,提速降费持续推进。随着4G网络城乡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以及运营商提速降费政策的进一步推进,2016年4G移动互联网仍旧会维持高速发展的态势,有望新增加2亿~3亿4G新用户。同时,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也将继续保持翻倍增长的态势,移动互联网对信息社会的支撑能力将进一步增强。5G技术试验将全面启动,为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奠定基础。
互联网技术进步带动市场发展
大数据交易相关标准逐步出台,市场交易转向活跃。大数据交易标准、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应用标准等相应制定完成,大数据流通交易环节中的关键问题有望得以解决。在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推动下,以大数据交易所为平台的大数据市场交易逐渐繁荣,可能会有里程碑意义的数据交易案例产生。
物联网推动城市生活智能化,平台入口之争愈发激烈。智能家居产品、个人可穿戴智能设备进一步普及,城市基础设施将广泛相连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物联网将会加速融入生活。物联网市场的发展也将带动传感器、闪存市场的活跃,而各个企业也将围绕物联网入口的平台展开激烈竞争。
云计算2.0时代下数据资源成为核心资产。从注重底层技术到关注数据资源,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会更加注重数据资源的聚集,并通过数据聚合而产生大数据利息,降低用户使用云计算的成本,从而推动云计算的普及。
产业互联网蓬勃发展
通过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产业互联网寻求全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产生不局限于流量的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如新型的生产制造体系、销售物流体系和融资体系。
(一)互联网+工业
工业互联网加速改造制造业,助推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互联网+工业的软硬一体化将造就新的工业体系,智慧工业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重要部分。工业生产模式产生改变,两化融合日益加深,信息物理系统(CPS)产业化标准化,智能制造将逐步成为新型生产方式,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重塑中国制造的全球优势。
互联网创新成果与能源系统逐步融合,智能电网加速发展。随着“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战略措施的推进,互联网的新技术会加快升级现有的发电系统、输电系统、配电系统,夯实智能电网的基础性地位。工业园区和企业开展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获得发展,智能电网成套装备产业化。
(二)互联网+农业
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加快,“互联网+”改变农业传统生产经营格局。生产方面,智慧农业逐渐普及,农业的自动化水平稳步提高;流通方面,通过互联网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农业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连接起来,从而有效解决盲目生产的问题,实现农村生产营销一体化。互联网企业加速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电商纷纷向村县扩展,将新信息新商品新资金带入农村。
(三)互联网+服务业
分享经济影响范围快速扩展,信用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共享、协作”的理念大大普及,可分享的东西将从现有的出行、餐饮、酒店租赁迅速扩展到医疗、教育、家政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各个服务领域,同时分享经济中的信用体系、服务体系完成初步构建,分享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
移动互联网促进“互联网+健康”向个性化服务演进。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使互联网+健康的服务更加定制化。移动健康类APP将会逐渐覆盖远程预约、远程医疗、慢病监控等服务,并逐渐改变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借助大数据技术完成健康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分析,从而实现个性化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
移动支付业务形态向金融生态圈演变。移动支付的比例将会进一步提升,快速变革传统的消费习惯。尤其在一线城市,随着移动支付终端数量更加广泛的布局,无现金生活或成为可能。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移动支付和移动金融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而伴随着移动支付可信生态圈格局初步形成,移动支付开始从原有的单一支付应用向多元化的移动应用发展。
“互联网+”服务商开始出现。“互联网+”的兴起会衍生一批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方服务企业,即“互联网+”服务商。服务商通过帮助从事线上线下双方的对接工作,收取双方对接成功后的服务费用及各种增值服务费用。
网络安全产业前景广阔
工业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愈发受到重视,专用设备技术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与传统工业融合逐步加深,接入到网络中的设备、信息将会面临新的安全风险。保障工业系统安全的设备、技术和服务的需求将会大幅增长,自主可控的技术将取得进展。
主动安全防御受到重视,智能化防御手段保障网络安全。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实现对不安全行为或恶意攻击的自动预警,并融入机器学习技术,提高未知威胁的识别能力,形成被动防御与主动识别相结合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从而确保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
网络治理开创新局面
互联网立体治理体系的构建初步形成。标准协商机制逐步形成,网络技术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形成共识;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之间的多方协作治理机制逐渐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个人、企业网络行为的法律边界更加清晰,隐私信息、敏感数据保护体系更加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