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储能?

   2023-01-26 06:28:23 网络500
核心提示:——原标题:2019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系列政策加速出台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电网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随着各国政府对储能产业的相关支

如何了解储能?

——原标题:2019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系列政策加速出台推动储能行业发展

电网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随着各国政府对储能产业的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储能市场投资规模不断加大,产业链布局不断完善,商业模式日趋多元,应用场景加速延伸。在国内,系列政策的出台加速为储能产业大发展蓄势,行业到了爆发的临界点,储能的春天正在到来。

2018年全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GW大关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仅仅达40.7MW,并呈现逐年高速增长态势,2014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00MW,截止至2017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增长至389.8MW,同比增长45%。进入2018年底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GW大关,达到了1072.7MW,占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总规模的16.2%,同比增长175.2%。

2011-2018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备注:2012年装机规模增速为9%)

据相关数据预测,2019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37GW,并预测在2023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38GW左右,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5.30%。

2019-2023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未来中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突破50GW

据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24.3GW,同比增长4.7%截至2017年底,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28.9GW,同比增长19%截至2018年底,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31.2GW,同比增长8%。预测2019年我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4.6GW,并预测在2023年中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突破50GW,达到了52.3GW左右,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88%。

2016-2023年我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储能行业仍存在一些不足

——储能商业化模式尚未形成

目前储能成本高、经济性差,还因为储能电站盈利性不明显,融资也比较难,商业模式是储能产业发展的一大痛点。但即使目前储能产业政策尚未清晰,商业化模式尚未形成,储能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可以预见的。目前技术水平高的储能企业不仅是作为投资方投资建设储能电站,同时还负责电站的整体运营,他们可以通过做示范,积累运行数据和经验,摸索出自身的商业模式来为日后实现规模化发展打下基础。

2、电力市场开放程度还有待提高

我国电力市场开放程度还不够高,储能的价值收益无法体现,储能的买单机制尚未形成,严重阻碍了储能产业的发展,目前储能尚未融入电力体系,很多储能项目是依靠峰谷价差来赚钱。储能的成本回收需要7-8年的时间,投资回报周期过长。

我国储能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国家重点支持储能产业的发展

2017年9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建成一批不同技术类型、不同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项目研发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主要储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一批重点技术规范和标准探索一批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储能产业发展进入商业化初期,储能对于能源体系转型的关键作用初步显现。

要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研究推动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获得合理补偿的政策和建立与电力市场化运营服务相配套的储能服务补偿机制。推动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建立相配套的储能容量电费机制。建立健全补偿监管机制,严惩违规行为。

同时要引导社会投资,研究建立程序简化、促进投资的储能投资管理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加快先进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通过金融创新降低储能发展准入门槛和风险,支持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储能产业。

2、国内储能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我储能行业的处于刚刚起步,储能装机规模增长迅速。目前最具开发潜力的主要是风光电场、商业化削峰填谷电力项目、传统电厂和微电网项目等下游市场,在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同时,弃风弃光的现象严重,而大型储能是解决弃风、弃光问题,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因此,下游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国内储能市场前景广阔,使得储能的商业化应用也愈加迫切。

3、行业标准确立促进储能产业发展

随着储能相关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标准被确立,大大地促进了储能行业的发展。例如,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牵头编制的国家标准GB/T33589-2017《微电网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33593-2017《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要求》、GB/T33599-2017《光伏发电站并网运行控制规范》获批发布,于2017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三项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为规范光伏发电站的并网运行控制提供有效依据,为国内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产业的技术发展提供一定引导。

4、新能源汽车快速推广应用带动了储能行业的发展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三五”全国新能源电动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在动力电池供不应求的局面下,比亚迪、力神、中航锂电、国轩高科、沃特玛等国内主要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发布了投资扩产计划。此外,以猛狮科技、双登、南都电源为代表的铅蓄电池企业也在大力投资建设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而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将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从此前《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中规定的“不低于2亿瓦时”调整为“不低于80亿瓦时”。因此,可预计未来锂电池企业还将迎来新一轮的投资扩产热潮,储能行业将能得到快速的发展。

更多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储能事故“疤痕”背后:储能安全如何破局?

储能是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北美、欧洲各国为了促进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制订并实施了许多鼓励性政策和补贴。中国储能领域的技术、市场、政策、立法、标准、监管等产业基本要素尚不成熟,如何促进国内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思考。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储能产品与服务将全面覆盖交通、建筑和工业三大用能领域,电化学储能技术将成为主流储能技术,综合能源服务与智慧能源技术将成为未来能源企业的基本配置,与储能相结合的电力将取代传统能源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之一。目前,储能产业集中度不高,基础与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大型能源企业需要做好前瞻布局,把握产业全局、引领市场方向,注重储能技术储备,适时开发超大规模化学储能技术,承担起可再生能源时代能源安全保障任务。

近十几年来,随着能源转型的持续推进,作为推动可再生能源从替代能源走向主体能源的关键,储能技术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2019年,全球储能增速放缓,呈理性回落态势,为储能未来发展留下了调整空间。储能产业在技术路线选择、商业应用与推广、产业格局等方面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3月21日,《“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标志着新型储能正式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但正如方案中四大基本原则提及的,安全始终是储能发展的生命底线。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初期,一些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受政策和补贴吸引进入行业,不规范和不专业导致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甚至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储能事故频发 疤痕现真因

在激增的市场需求、复杂的应用场景面前,全球储能安全事故频发,其中包含某些知名储能供货商参与的项目。如2021年7月30日,采用特斯拉Megapack的全球最大电池储能项目、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电池”发生火灾,大火连烧4天才熄灭。

反观国内,近一年已接连发生三起典型储能安全事故。

2022年1月12日,京港澳高速上一辆满载储能系统的货车突然起火,好在司机及时发现、将事故车辆停在应急车道并报警,消防救援人员到达现场时,车厢内正猛烈燃烧,火焰时不时向外喷射、并冒出滚滚浓烟,不时伴有爆炸声,幸而司机和消防人员教科书般的处置及时,并未造成更严重的伤亡。

而时隔仅仅一个月,2022年2月18日,淋了一场雨的江西某储能项目发生起火,在存放阶段的电池舱剧烈燃烧,现场人员发现后及时报火警、消防人员控制了险情,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

上述事故发生时储能系统状态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的,触目惊心的“疤痕”均反映出事故储能厂家系统集成设计能力和安全设计的不足。随着储能行业的快速增长,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进来,但一些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玩家也为行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部分厂家的系统集成设计只是将采购来不同品牌的锂电池、储能PCS等设备简单堆砌到集装箱中;系统在发货前也未经过全面有效的测试、联调,再加上保护执行不到位,导致最终交付给客户的整个储能系统产品存在很大的性能和安全隐患。站在“上帝视角”来看,消防系统设计在储能系统安全保护措施中只是一小部分,储能系统集成能力、后期运维及风险监测管理水平则更为关键。

项目规模升级 防护需更全面

有人曾戏称:单个储能集装箱烧毁可能损失几百万元,但管理不好还可能是炸药包。除了设备烧毁的损失,因设备更换可能会导致项目延期2-3个月并网或者停运带来的损失也不可估量

2018年我国储能项目突破 百兆瓦级,安全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而过去一年内,国内储能项目规模已从百兆瓦级跃升到GWh级。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储能产品质量或安全问题也遵循墨菲定律,只是概率数字。

随着储能系统集成规模的增大,电池产品或电气设备数量翻倍,质量问题的潜在危险性也倍增;其次电池串并联数量和层级增多,电气及电力电子的组合更加复杂,储能安全的保障难度进一步加大,并非通过简单的器件堆砌和消防工具即可完成。

要有效保障储能的安全,不仅需要在电化学、电气、电力电子等领域有过硬的技术实力,更需要具备将硬件、软件等有机结合成一套复杂系统做支撑的能力,方可做到从源头控制、过程防护、末端消防等层层安全管控,保障储能系统长期应用安全。

2)源头控制:作为引发储能起火的常见因素,厂家需要加强储能系统电芯以及电弧的检测与预防。一方面通过系统监控,做到对电池的状态分析、预判和预警,从源头上防止与阻断热失控;另一方面,因储能系统内较多电气连接,在复杂的使用工况下有可能引发拉弧现象,会引发设备火灾,如何开展电弧的检测与防护,对储能系统安全尤其重要。

3)消防保护:做好产品质量及源头防火的基础之上,储能系统的消防设计对储能安全同样重要。如何通过合理的消防设计,做到对烟感、温感、可燃气体等隐患的探测监控;通过排风泄压、防爆等设计减少热失控扩散带来的损失等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

4)系统设计:储能系统中,电池与PCS、BMS、EMS等系统存在强耦合关系,若从不同品牌采购,现场调试拼装,各系统间安全保障的强耦合关系将被强行割裂打破,系统的精细化管理、联动保护控制、电气和消防的安全性都无法保证,长期运行过程中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与系统风险的不确定性。如何打破储能系统各单元的信息孤岛,真正将储能系统整合成有机整体,不仅考验厂家在电化学、电力电子、电气等各方面的技术实力,更考验厂家对储能系统的深刻理解与整个储能产业运营的深厚积淀。

由此可见,日常消费者已习惯了“货比三家”、“售后有三包”,在储能产品的选择上 则更应慎重。储能安全不是单一环节的事情,需要从整个系统及电站全生命周期运行考虑,拥有储能核心设备的专业系统集成商和一站式服务的系统方案明显是最优选择。只有权责清晰、售后服务有保障,才能为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稳定运行及收益保驾护航,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文:魏征)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了解储能?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