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催热的预制菜:年轻人愿意买,缺行业标准让它还“不够香”

   2022-09-26 07:17:20 网络890
核心提示:不少人初听“预制菜”这个词会蒙圈,提到“半成品菜“、“方便菜”就会恍然大悟。5月9日、10日,南都记者走访广州市内盒马、永旺、苏铂等多家商超发现,上架的预制菜琳琅满目,既有冷冻区的水饺、包子、糕点等,也有冷藏区的水产、烧烤、卤味、小炒类等预

被催热的预制菜:年轻人愿意买,缺行业标准让它还“不够香”

不少人初听“预制菜”这个词会蒙圈,提到“半成品菜“、“方便菜”就会恍然大悟。5月9日、10日,南都记者走访广州市内盒马、永旺、苏铂等多家商超发现,上架的预制菜琳琅满目,既有冷冻区的水饺、包子、糕点等,也有冷藏区的水产、烧烤、卤味、小炒类等预制菜,还有去皮切好的食材和汤料真空包装产品。

比如盒马就打出“工坊半成品菜 五分钟做出餐厅味”的招牌,预制菜逾百种,仅小炒类预制菜就有10种,如小炒黄牛肉、脆笋炒五花肉、春笋煮嫩鸭等。记者看到,每道预制菜产品统一餐盒包装,通常以肉类为主料,辅料有辣椒圈、蒜粒、葱等,以及调料和油包等。主料和辅料均真空包装,烹饪时间从3-10分钟不等,保质期在4天左右。除了文字配以烹饪方法外,还附上二维码可观看烹饪视频。

在永旺,预制菜则有卤猪耳、黑椒牛肉、麻辣小龙虾等,其中卤味预制菜受到顾客的欢迎,多名顾客停留货架区翻看产品外包装。

商超货架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预制菜。

南都记者观察发现,在预制菜货架前停留,且愿意购买预制菜的多是年轻上班族。顾客陈先生称,他平时爱买卤猪耳,疫情期屯了不少卤味在家,“买回去不用热,切好就吃。”顾客黄小姐则买了一包真空包装的去皮板栗,“不用自己另外削皮,省事。”

相比之下,老年群体普遍对预制菜并不“感冒”,一位自称从不买预制菜的市民陈女士认为,预制菜价格高,她更习惯去菜市场买回来做,吃起来更放心。也有市民担心预制菜的食安问题,部分预制菜可在冰箱-18 条件下保存至少12个月,市民冯先生担心,这样会不会让营养流失并且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有商超销售人员坦言,水煮牛肉、酸汤肥牛等预制菜主力消费者是大学生和上班族,大家庭买的很少。她拎出一袋水煮鱼片,算了笔账:这份350克的预制菜售价近30元,性价比并不高,“去菜市场20元买一条两斤重的鱼,加点辣椒煮出来,又新鲜分量又多。”该款预制菜包装外无法看到食材,但外包装图片热辣诱人,“适合想吃又不会做的人。”

而在线上平台,预制菜销售更加火热。盒马工坊广州区域负责人林可表示,以广东为例,目前盒马预制菜商品的单价分布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消费者主要以小家庭居多。预制菜的线上销售情况优于线下,“整体来说线上占比60%,疫情防控期间需求更高。”日常小炒类的预制菜比较受欢迎,小炒黄牛肉、红萝卜竹蔗汤料包最受广深消费者欢迎。

朴朴则将方便菜分为轻食沙拉、卤味凉拌、速食火锅等12大类,一款水煮牛肉的预制菜受热捧,评论多达1.3万,好评率高达99.82%。网友们还发挥创意,根据个人喜好给预制菜加料,“加了鱼片进去做双拼,再加粉丝、土豆、黄瓜等自己喜欢的配菜……完美!”

端上桌的预制菜。

虽然部分预制菜好评率很高,但仍有不少买家网友对预制菜的出品不稳定进行了诟病,“攸县香干没有之前好吃了,辣椒蒜末少了一半”“这次肉片切太厚了”“这次收到的,明天是最后一天保质期”……

市民林小姐原本是烹饪小白,后来试着线上买预制菜做了一款蒜蓉小龙虾,上桌后家人赞不绝口。那以后,只要没空做饭或家里来了客人,林小姐都会买预制菜来做。作为预制菜“粉丝”的她,也注意到预制菜出品不稳定的痛点。据她介绍,以小炒黄牛肉为例,某电商最初推出时采用实打实的菜籽油、新鲜嫩滑的黄牛肉、又细又嫩的土芹菜,“炒出来真香”。后来随着消费群体增大,经常出现断货,现在该预制菜明显品质不如以前——菜籽油不纯、黄牛肉老而柴、芹菜老粗……但从外包装看不出丝毫变化,价格反而涨了近10元。

预制菜持续火热的同时,催化产业的发展。天眼查数据显示,相关预制菜企业数量增长明显。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在营状态的企业名称或其经营范围内包含预制菜的企业数量约为6.77万家,其中2020年新增企业最多,增速为20.81%。近五年,年度注册增速平均19.3%,呈稳定增长。其中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3921家,增速6.2%。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高速增长,2023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5165亿,未来6到7年我国预制菜行业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规模,成为“下一个万亿餐饮市场”。

这块“大蛋糕”吸引众多企业前来瓜分,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预制菜品牌百强榜》显示,上海的上榜品牌数量位居首位,一共有18家品牌上榜,代表企业有正大、新雅;其次是广东省,一共有10家品牌上榜,代表企业有国联水产、广州酒家。

除了资本的大量涌入,各地政府陆续出台政策引导预制菜行业 健康 发展。今年1月以来,已有广东肇庆高要、湛江和山东寿光、潍坊诸城四地公开表示要建设“预制菜之都”。广东已将预制菜上升为省级重点发展产业,发布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十条措施。3月2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简称“预制菜十条”),力争五年内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预制菜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将地方特色带到全国各地,也是预制菜的发展方向。在过去,大多数本地化商品、地方小吃、餐饮小炒,由于生产条件、供应链的局限,只能留在当地,成为本地人口口相传的 美食 。“随着食品工业和物流运输的发展,通过中央厨房生产、冷链物流运输,将地方特色带到全国各地,是预制菜的一个发展方向。”盒马工坊广州区域负责人林可认为,“做面向消费者的预制菜商品,就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再根据这些需求和商品匹配到适合的工艺、选择更优的原材料。这个过程是预制菜市场良性发展的关键。”

商超货架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预制菜。

仍处于草莽阶段的预制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因缺乏行业标准,也产生诸多痛点堵点。2022年4月1日,中国烹饪协会宣布,由广东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申报的《预制菜产品规范》团体标准符合立项条件,批准立项并进入公示阶段。国联水产表示,此次申报的《预制菜产品规范》对预制菜原料、加工工艺、包装、标识、储存、冷链运输、微生物指标、添加剂指标、农药残留指标等作出统一规定,引导企业步入科学管理和标准化轨道。

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宣传部负责人欧连维表示,“预制菜不是个新鲜事物,已经在餐厅、食堂等B端渠道盛行多年,目前随着消费者的需求多元化和疫情催化,逐渐走进消费市场”。从前景上来看,目前预制菜的市场渗透率在我国还很低,有报告显示也就在15%左右,和成熟市场之间的差距还很大。随着市场渗透不断扩充,未来前景广阔。

他指出,“中国预制菜行业仍处于萌芽发展的初期,虽有着蓬勃生长的良好预期,但市场尚未形成成熟业态”,其行业痛点可归纳为产业入门门槛低、标准不完善,质量参差不齐;菜品研发和供应链及工业预制化能力、商品化能力不够高效匹配,同质化严重;同品类产品价格差异大,差异来源不明晰;冷鲜物流配送成本高,时效性在不同区域具有不确定性等等。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采购诉求主要体现为安全、美味、实惠、便利、丰富五大要点。然而消费者对市场中同名同质化产品缺乏辨别,对产品场景需求应用标准缺乏判断,对产品是否具有营养价值、符合国民膳食需求缺乏认知,因此,消费者往往不知道从哪里选购优质优价、合乎心意的预制菜产品,更无法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他表示,“针对产销两端的问题,联盟及联盟研究院会结合预制菜行业现阶段自身特点,建立起科学、权威、专业、便捷的预制菜消费者评价指数体系”,旨在通过数字化、透明化、清晰化的评价指数,从产品原料端到加工端再到消费者体验端,推进全链路可追溯,各环节可量化,各指标可评级的标准体系,为消费者建立起从源头到消费的信任感,真正让 健康 美味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预制菜会是昙花一现吗?

     预制菜火了,尽管大家知道预制菜本身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含钠量会超标,标注的生产日期难以确保真实等等,但是预制菜还是成为现在最火的食品类赛道之一,预计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会高达4151.5亿元,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在2025年发展成为万亿项目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很多人会将预制菜市场称为万一预制菜项目。预制菜能够火起来,得益于预制菜本身难以忽略的优势。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推动万亿预制菜来朝着健康的额方向发展呢?

     首先,这一个万亿预制菜市场,一定要做好食品卫生监管,食品安全无小事。作为预制菜来到市场,很多消费者在收到商品的时候,已经完全看不清原本的食材样子,要说怎么判断食材的好坏、新鲜与否或者是其他的食品卫生问题是很困难的。所以,有关部门一定要在制作的源头就对预制菜进行到位的监管,让预制菜制作企业遵守相关规定、相关法律,让预制菜可以在源头就把控好食品卫生关。

     其次,就是在这一个看似生机勃勃的万亿预制菜市场,也要对市场准入规则进行到位的监管,从事预制菜制作、销售的相关单位一定要有对应的资质,不然是不可以进入到这和行业的,如果一个行业过热的话,把控的有关部门就要冷静,避免让不法分子将一个原本好的项目弄得一地鸡毛。

     最后,就是要定期对这些预制菜进行抽查检测,为了确保流入市场的预制菜是合格的,有关部门的检测一定要贯穿始终,只有品质好,才可以让这个项目有更好的发展。

预制菜应该不会是昙花一现的。

预制菜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将所要制作的菜和料备好,采用速冻或者真空包装技术,用食品级的包装袋或者包装盒包装,消费者只需简单翻炒或者加热即可上桌食用,所以预制菜也叫半成品菜。

预制菜可分为四类: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以及需要自行调味的即配食品。

近年来随着“宅家文化”、“烹饪小白”带来的消费市场的改变,叠加新冠疫情的影响,预制菜应运而生并且逐渐火爆起来。

目前预制菜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定义不够明确,因此有很多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还不清晰是可以理解的。有人觉得预制菜就是熟的,有人则会认为是净菜、净肉,还有人认为是这是一个打包了食材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当然更关键的是,大家对于预制菜的需求标准不一,也让预制菜暂时无法成为家庭餐桌上的主力。

说白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健全的产业体系,是当下预制菜市场发展的硬伤所在。尤其是口味、品质与卫生标准问题,让不少预制菜品成为了不少人的一次性“冲动消费”。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预制菜的出现,让标准不一、厨师技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餐”行业而言,有望打造标准统一、口味偏差不大的“中餐麦当劳”,可以改写大家印象中的中餐菜肴出品存在差异、难以扬帆出海实现国际化的产业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16日,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成为首个全国预制菜行业自律组织。不久前,广东还发布了《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这也是全国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但无论是产业联盟的成立,还是地方政府推进的措施,其矛头都直指鱼龙混杂、标准不一的预制菜行业。

不过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成立,也不过是预制菜行业逐渐走向规范化发展的第一步。预制菜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即便有行业标准,也不是国标,没有唯一性和强制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行业标准不一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隐患频发。

一方面,预制菜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从饮食巨头到调味料厂,从生鲜电商到更多“编外”企业,瞄准产业风口“蜂拥入局”的比比皆是,企业体量大小不一,良莠不齐。甚至,有一些连锁便利店、生鲜超市也开设预制菜专区,邀请品牌入驻。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标准,市场也缺乏规范,再加上定价偏高,消费端对预制菜的认可度、接受度整体都不算高。

就市场而言,目前预制菜一份半成品净菜价格在8元至20元之间,冻品预制菜的单品价格从20元至50元不等,大菜、硬菜单价在百元左右,甚至百元以上。原本以为可以做到低于堂食、外卖成本的预制菜,其定价也不过比堂食低10%至20%左右,关键是还需要自己操作,最终成品口感、口味还不能媲美食堂出品。

以上就是关于被催热的预制菜:年轻人愿意买,缺行业标准让它还“不够香”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