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宿州处处花

   2023-03-29 04:26:12 网络700
核心提示:春来宿州处处花                        丁建设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朱熹笔下宋时泗水之滨的春日美景,而汴水之滨又是何等景致呢?“离离原上草,一岁

春来宿州处处花

              春来宿州处处花

                        丁建设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朱熹笔下宋时泗水之滨的春日美景,而汴水之滨又是何等景致呢?“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白居易笔下唐时濉水之滨也是汴水滨的春景,通篇没有一个“花”字。宿州真的无花吗?非也!宿州的花在民间,宿州的花在田野,宿州的花在今朝!

        历史上宿州虽是古城,但它地处农耕文化影响较深的淮北地区,既无皇城帝都特有的私家园林,也无曲径通幽的亭台楼榭,那些风华绝代的高档花卉一般情况下是降临不到这座小城,更不会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但农耕文明比较发达的地方肯定不缺少与农业与饮食有关的花卉,比如杏花、桃花、梨花、樱桃花、石榴花、等水果的花。此外,各种农作物开出的花朵虽然没有牡丹的婀娜,菊花的娇妍,也没有杏花、桃花的芬芳,却也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比如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海,那可是城乡男女趋之若鹜的踏青游春的天然摄影地,还有平凡低调的豌豆花、默默无闻的小麦花、水稻花、玉米花、高粱花、芝麻花等等。单论花的浓艳,这些花的确貌不惊人,既没有高档花卉开花时的轰轰烈烈,也没有娇贵名花的招蜂引蝶,却有着花谢时的落英缤纷,收获时的硕果累累。这种花之美不在外表却在内涵,虽然“不要人夸颜色好”,却胜过了所有的浮华与虚名!

        民间的花卉也不少,除了果树的花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月季花、玫瑰花、鸡冠花、木瑾花、美人蕉等等。虽然它们登不上大雅之堂,却也开得无拘无束,怡然自得。无论是花期还是香型都不比那些所谓的名花贵草们逊色多少。因为民间的这些花不是开在恒温的大棚里,也不是开在四季如春的空调房间,它甚至永远和园博会、花博会无缘,却实实在在地开在天地之间,开在父老乡亲们的心里!就像那些农作物的花朵,与庄稼人的感情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的。倘若哪年遭遇了不良天气,飘落于地的是花瓣,痛彻心扉的是它勤劳善良的园丁们。

      其实,今天的宿州早就今非昔比了,从城市到乡村到处都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真是一个多花之州!特别是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宿州显然已经从青涩走向成熟,走出了一条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之路。且不说美得不要不要的三角洲,那画一般的绿岛和广场上的桃红柳绿,争奇斗艳;更别说流光溢彩的新汴河景区,此刻正樱花撩人,玉兰吐蕊,比花儿还要光彩照人的是那些英姿飒爽的旗袍秀们,那婀娜的舞姿,那养眼的霓裳,那靓丽的折扇,分明是翩翩起舞的彩蝶穿梭于浩瀚的绿洲与花海之间;你看那濉河岸边的十里桃花,那西山花海的如雪梨花,无不向游人们讲述着春天里的故事,当你徜徉于永镇关湖的知音广场,漫步在夹沟镇头的龙顶山下,你会有一种进入梦幻世界的感官享受,会由衷地感慨城乡一体的嬗变。真是城乡处处花似海,千村万户春意浓!当你开着车子前往老海寺踏青,你会自然而然地以为自己正穿越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园里,那是一种人在岸上走,如在画中游的神化般的美的体验。

        而暮春之际的蒿沟更是热闹非凡,国色天香的牡丹还没有送走最后一拨慕名而来的老客人,风姿绰约的芍药又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新朋友。他们男女相邀,老少结伴,为的是一睹万亩花海的风采,好在万花丛中留下岁月的倩影,和明媚的春光优雅地挥手再见,也为如约而至的炎炎夏日来个提前热身。

        如果说风景如画的三角洲、新汴河是宿城的名片,那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沱河就是宿城的招牌!它像一条五彩斑斓的丝带,从城市的西北蜿蜒曲折地飘向城市的东南,美了半个宿城,香了城乡之间。倘若你有时间游尽宿城,你就会有个惊人的发现:无论是南北中轴线上的淮海路、人民路、拂晓路……,还是东西走向的汴河路、淮河路、纺织路……。无论是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欣欣向荣的经开区、充满希望的高新区、舟车汇聚的宿马园区,还是梨花似海的砀山、翰墨飘香的萧县、楚风汉韵的灵璧、运河悠悠的泗县。城市被鲜花包裹着,鲜花被城市滋润着,是那样的难舍难分,那样的和谐自然。

        宿州是什么?它是一首壮美的诗!它是一曲豪迈的歌!它是一本厚重的书!它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透过历史的滚滚云烟,这是一座令人仰视的英雄之城!光荣之城!放眼新时代的宏伟蓝图,这是一座朝气蓬勃的希望之城、奋斗之城、创新之城!也许,这才是这个多花之州的真正魅力所在,一个令人神往的心灵归宿第一州。

淮北的市花是什么花

中国画派有黄派、徐派、南北宗、北方山水画派、南方山水画派、湖州竹派、常州画派、米派、松江派等。

黄派

又称“黄筌画派”、“黄家富贵”。在中国花鸟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之一,成熟于五代西蜀的黄筌,光大于宋初的黄居寀。黄筌才高技巧,善于取熔前人轻勾浓色的技法,独标高格,是深得统治阶层喜爱的御用画家。其子居寀、居宝承其家风,成为两宋时占统治地位的花鸟派别。黄筌为宫廷画家,多写宫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瑞鸟,勾勒精细,设色浓丽,不露墨痕,所谓“诸黄画花,妙在赋色”(沈括),画成逼肖其生,故有“黄家富贵”之称。黄派代表了晚唐、五代、宋初时西蜀和中原的画风,成为院体花鸟画的典型风格。入宋后,当时凡画花鸟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

徐派

又称“徐家野逸”,简称“徐派”。中国著名的画派之一,也是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之一。代表画家为南唐的徐熙。徐氏为金陵(今江苏南京)人,虽江南一布衣,但志节高尚,放达不羁,多状江湖,所绘的汀花野竹、小鸟渊鱼、草木虫兽,皆妙入造化。所作花木禽鸟,形骨轻秀,朴素自然,清新淡雅,独创“落墨法”。他的作品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潇洒的风格,故后人以“徐熙野逸”称之。徐氏的笔墨技巧,对于后世影响很大,至徐熙之孙徐崇嗣出,徐熙画派名声渐振。后经张仲、王若水,到明代沈周、陈道复、文征明、徐渭等人加以发展,成定型的水墨写意花鸟画,从而与黄筌的花鸟画派,两者互相竞争,影响了宋、元、明、清千余年的花鸟画坛。

南北宗

《容台别集·画旨》道:“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芾、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亦如六祖(即惠能)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神秀为代表)微矣。”又云:“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维)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此为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把从唐至元的著名山水画家分为南北两个派系之说的论述,与山水画家师承演变的史实不尽符合,且有崇“南”贬“北”之意。明陈继儒所说尤为明显:“李派板细,乏士气;王派虚和萧散。”当时陈继儒与董其昌并称为“董陈”,在画坛很有声誉,因此明末清初画坛群起附和,影响甚大,形成了以“南宗”为“正统”之见。

北方山水画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至宋初始分为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山水画派产生于五代北宋间,宗师为关仝、李成、范宽。

关仝(生卒不祥)是五代后梁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师荆浩,晚年有出蓝之誉。擅写关河之势。笔简气壮,景少意长。善写秋山寒林、林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等景,时称“关家山水”。

李成(约919~967),五代宋初画家,营丘(令山东临淄,一说昌乐)人,初师荆浩、关仝,后隐居山林,师法自然,常画雪景寒林,多为北方景色,勾勒不多,皴擦甚少,惜墨如金,骨干自坚,画山水挺拔坚实,给人气象萧疏、烟林清旷之感。

范宽(?~1026),北宋画家,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终于“自立家法”。下笔雄强老硬,“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曰: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畤百代标程。”又说“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峰峦浑厚,势伏雄强,抢笔俱均,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说明李、关、范之画风之盛,风靡齐、鲁,影响关、陕地区,实为北方山水画派之宗师。

南方山水画派

亦称“江南山水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至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南方山水画派产生于五代北宋间。宗师为董源、巨然。

董源(?~926)为五代南唐画家,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中主李璟朝时任后苑(即北苑)副使,故称:董北苑。善画人物、牛、虎、龙,尤工山水,写江南风景,画面不见高山叠嶂,陵峭怪石,而是峰峦晦明,林靡烟云,洲渚掩映一类的山光水色,表现了平淡天真的情趣。构图方法,笔墨技法为塑造江南景色也均有创新。与北方的山水画迥不相同。

巨然(生卒不祥)为五代宋初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南唐亡,至开封为开元寺僧。山水画师承董源,也擅画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江南景色。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说:“董源,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气;建业僧巨然祖述董法,皆臻妙理。”米芾《画史》也说:“董源平淡天真,唐无此品。”此派以董源和巨然为一代宗师,世称“董巨”。

米芾父子“米派云山”,画京口一带景色,显出此派新貌。南宋末法常(牧溪)和若芬(玉涧)等,皆属南画体系,至元代而大盛。

湖州竹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此派以竹为表现对象,以宋文同、苏轼为代表,尤以文同画竹最著称。明莲儒曾作《湖州竹派》,述自北宋至明代画家共有25人之多。因文同曾于湖州(今浙江吴兴)任太守,故称。

元代张退之认为墨竹始于唐玄宗李隆基,吴道子、王维、李昂、萧悦等也善画竹。白居易曾作《画竹歇》赞萧。而至文同竹艺大进,文氏毕生画竹。《图画见闻志》称:“善画墨竹,富潇洒之姿。”苏轼称其画竹“得成竹于胸中”,身以竹化,以竹出自我之磊磊风神。苏轼也好为竹,自称“派出湖州”。但又说“竹石风流各一时,有自己的老劲雄放的风格,被画史称为湖州竹派的始祖。

元代画竹成风。元以后,李衍、吴镇、柯九思等复承其绪。元人吴镇搜集学文同画竹技法的宋元画家小传,编成《文湖州竹派》一书,凡二十五人。

常州画派

亦称“毗陵画派”、“武进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常州(今属江苏)古名毗陵、武进,故又称“毗陵画派”、“武进画派”。此派以花卉、草虫写生为胜。所绘花卉,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彩色描绘。祖述于北宋初年徐崇嗣、赵昌的没骨法。常州画派自宋以来画家云集。始于北宋毗陵僧人居宁,居宁草虫似属禅林墨戏一路。南宋元初于青言、于务道祖孙以画荷著称。明代孙龙擅画泼彩写意花鸟。清代唐于光以“唐荷花”和恽寿平的“恽牡丹”为著名。到了清初常州花卉已达高峰。恽、唐实源出于氏。恽寿平尝言“余与唐匹士(于光之号)研思写生,每论黄筌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殆难取则”,恽、唐花卉写生,多空灵之感,是徐崇嗣没骨法的继承者。以上画者均为毗陵人,皆属此派。

米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指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绘之画。画史上称“大米、“小米”,或名“二米”。米芾画山水从董源变来,突破勾廓加皴的传统技法,多用水墨点染,不求工细,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其子米友仁(1074~1153),字元晖,晚年号懒拙老人,画院学士,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略变其尊人所为,成一家法”,用水墨横点写烟峦云树,崇尚平淡天真,运笔了草,自称“墨戏。“二米”均居襄阳和镇江,对萧、湘二水及金、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别陶醉。故‘二米’山水画多以云山、雨霁、烟雾为题材,纯以水墨烘托,用卧笔横点成块面的“落茄法”表现烟雨云雾、迷茫奇幻的妙趣,世称“米点山水”、“米氏云山”,属水墨大写意。南宋牧溪、元代高克恭、方从义等皆师之,对后世影响甚大。又说为此派米芾所创,由他的儿子米友仁继承发展。

松江派

亦称“松江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晚明松江府治(今属上海市)下三个山水画派的总称。一是以赵左为首的,称“苏松画派”;二是以沈士充为首的,称“云间画派”;三是顾正谊及其子侄辈代表,称“华亭画派”。其中“苏松派”和“云间派”都导源于宋旭,赵左和宋懋晋同师宋旭,沈士充师宋懋晋,兼师赵左。这些画家除宋旭外,都是松江府人。风格互相影响,故称“松江派”。此派虽活动地区都在松江,但实际上是吴派的延续,将文人画的创作推向高峰。其实际首领为董其昌。由于受到山水画分宗说的影响,此派极为突现其南宋风貌,以温润、娴雅、含蓄、重视笔墨情趣享誉画坛。明唐志契云:“苏州画论理、松江画论笔。”(《绘事微言》)松江派发展高峰之际取代了吴门派,在明末清初的画坛被视为正宗。

浙派

亦称“浙江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前期主要画家戴进开创。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画受李唐、马远影响很大,取法南宋画院体格。擅山水、人物、花果、翎毛,画艺很高,风行一时,从学者甚多,逐渐形成“浙派”。后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吴伟(1459~1508),学戴进而更为豪放,也有不少人追踪他的画风,又形成浙江派的支流——“江夏派”。浙派、江夏派的著名画家有张路、蒋三松、谢树臣、蓝瑛等。明代中叶后,吴派兴起,主宰画坛。至明末“浙派”不再出现于画坛。

黄山派

亦称“黄山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宣城(今属安徽)梅氏一家为嫡系。他们是梅清、梅羽中、梅庚、梅府等,及流寓宣城的石涛。石涛法名原济,早年喜山水,屡登庐山、黄山诸名胜,在宣城十载,与梅氏、戴本孝等交往。这些既师造化又师古人的画家,相互影响,以画黄山而著名,故称作“黄山派”。新安画派主要亦师黄山,故有人主张归入黄山画派,但风格与“黄山派”不同,正如浙江与程邃各有特色,故有人将其归入“黄山画派”,实误。由于梅清和石涛的介入,新安画派突破了地域的局限,从而形成了人们所说的“黄山画派 ”。石涛、梅清、渐江被称为“黄山画派”三巨子。近代画家中以黄宾虹为“新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

虞山派

亦称“虞山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清代山水画家王翚,先后师王鉴、王时敏,悉心临摹历代名作,并取法宋元诸名家,平素与知友恽寿平切磋画艺。圣祖玄烨(康熙皇帝)曾命他主持绘制《南巡图》巨构,并赐书《山水清晖)四字,声誉益着,故画名盛于康熙间。他的主要学生有杨晋、顾昉、金学坚等。王翚为江苏常熟人,常熟有虞山,因有“虞山画派”之称。其崇古风尚,对清代山水画影响颇大。

吴门派

亦称“吴门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沈周与其学生文征明,画山水崇尚北宋和元代,与取法南宋的“浙派”风格不同。它盛行于明代中期,从学者甚众。著名的有文伯仁、文嘉、陈道复、陆治、钱毅等。他们都是苏州府人,苏州别名“吴门”,故称。吴门派在当时画坛占有重要位置。

六朝四家

三国东吴曹不兴、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四位的合称。曹不兴擅画虎、马、龙、佛教人物,作巨幅画像,心敏手运,须臾即成。摹写佛像有“佛画之祖”之誉。他恺之精妙于绘画、肖像、禽兽,山水无所不工。其画笔法细密精致,雄劲连续,如春蚕吐丝,富有韵律感。陆探微擅画肖像,亦能山水草木,人物造型“秀骨清象”、“令人懔懔若对神明”,笔势连绵不断,更为挺拔刚劲,号为“密体”,张僧繇极善画龙,民间有“画龙不点晴,点则飞去”的传说。创造了比较丰腴的典型,画“夭女宫女,面短而艳”。唐代张怀瓘评六朝画谓:“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六朝画罕见,尤以曹不兴之迹无存。六朝之画开隋唐画风,对闫立本、吴道子影响较大。

南宋四家

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的合称,亦有“李刘马夏”之称。四家画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称。元代汤垕谓:“南宋画院诸人得名者,若李唐、周曾、马远、夏圭、李迪、李安忠、楼观、梁楷之徒,仆于李唐差加赏识,其余亦不能尽别也。”倡此说者为明代唐寅题刘松年《春山仙隐图》,有所谓“李刘马夏”之称。其后屠隆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四大家也。”张丑认为:“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张泰阶则曰:“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总之南宋四家画派统治南宋山水画坛百余年。他们为画史、画风增添光彩,名流千古。如李唐晚年创“大斧劈皴”法,代表作有《万壑松风图》等。刘松年人称“刘清波”、“暗门刘”,代表作有《四景山水》等。马远画史称他为:“马一角”。代表作有《踏歌图》、《水图》等。夏圭,他画风与马远近似,并称“马、夏”,画史称他为“夏半边”,代表作有《溪山清远图》等。他们还影响明代浙派山水画,甚至远及东洋,为日本画坛所推重。

元四家

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中,指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四人。清代王原祁评黄公望的画风:“以平淡天真为主,有时傅彩灿烂,高华流丽,俨如松雪,所以达浑厚之意、华滋之气。段落高逸,模写潇洒,自有一种天机活泼隐现出没于其间。”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冠。他们的代表作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吴镇的《渔父图》,倪瓒行瓒的《江岸望山图》。元四家虽然各具特色,但主要都在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另外也有人将赵孟俯、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六家”。

明四家

明代中叶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称。沈周作画取法于董源、巨然,气势雄健,沉着浑厚。文征明学画于沈周,又自成风格。而沈、文两位又为“吴门派”宗师。唐寅与文征明同学于沈周之画法,曾自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自诩。善书法,能诗文,绘画成就最高,人物、花鸟、工笔、写笔俱佳,尤以仕女画著名。仇英青绿山水画以繁富、典雅著称。亦擅画人物,笔力刚健,造型准确,对人物精神刻划自然。画为文征明所赏识而知名于世。四人中沈周与文征明为文人画,唐寅与仇英为近院体画。四人又有师友关系,画艺各有特点,对后世影响颇大。

南北宗

明代董其昌关于划分山水画家为南北两个派系之说。《容台别集·画旨》:“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了(芾、友仁),”此说与山水画家师承演变的史实不尽符合,且有崇“南”贬“北”之意。明代陈继儒(当时与董其昌并称“董陈”)所说尤为明显:“李派板细,乏士气;王派虚和萧散。”明末清初画坛群起附和,形成以“ 南宗”为“正统”之见。

清初四高僧

即弘仁(江韬)、髡残(刘介丘)、八大山人(朱耷)、石涛(朱若极)。皆明末遗民,八大山人和石涛,系明宗室,后出家为僧。均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造诣。髡残号石溪,与石涛并称“二石”。

清六家

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四王之间有着师友和亲属关系,都受明末画家董其昌影响,画学宋元,法本黄公望,重临摹,仿古画,轻写生和创造。

“四王”山水受到官方的推崇,被尊为“正宗”,从学者甚多,对清代三百年画坛影响至深。吴历出于王时敏之门,曾随传教士去澳门,略带西洋技法,又是王翚的同乡。

金陵八家

明末清初在南京的八位画家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八人的合称。(见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他们八人的绘画题材和风格不尽相同,因聚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皆有一定时誉(以龚贤最着),故称。另有乾隆间《上元县志》载:陈卓、吴宏、樊圻、邹喆、蔡霖论、李又李、武丹、高岑为“金陵八家”之说。但多以前者为准。

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简称“海派”。中国画流派之一。形成于近代,即清末上海辟为商埠以后,一些文人墨客从各地流寓于上海,以交流切磋,日久,遂成绘画活动中心。如今第一代和第二代海派画家大多已经去世,甚至有评论认为这标志着海上画派的真正谢幕。画坛公认的“清末海派四杰”:吴昌硕、任伯年、蒲华和虚谷。

扬州八怪

清代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的革新派画家总称,即“杨州画派”。其人数和姓名说法不一。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目过考》中,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郑燮、李方膺、罗聘等8人。

这一画派的共同特点,是不少人一生不得志、不当官,有的做过几年小官又弃官专门绘画为主。他们愤世嫉俗,不向权贵献媚,了解民间疾苦。重视思想、人品、学问、才情对绘画创作的影响。他们的文学及书法修养都很高。画题以花卉为主,也画山水、人物,继承了徐渭、朱耷、石涛的创新精神,主张自立门户,抒发真情实感,反对当时崇尚摹拟、泥古作风,被时人目为“偏师”“怪物”,遂有“八怪”之称。

龙城画派

清初,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间,萧县涌现出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水墨写意新人,他们频频相聚于龙城(萧县县城的古称),挥洒于室,活跃于世,整个龙城书画活动沸沸扬扬。他们既继承了祖辈的传统技法,又冲破传统的束缚,效法“扬州八怪”,追逐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墨写实,技艺日高一日,一时人才济济、高手林立,出现了吴作梓、刘云巢、张太平、王维翰、吴凤昭、吴凤祥(柳庵)、张昌、袁汝霖等有影响的书画家数十人。他们艺术思想趋于一致,技法意境趋于相同,融合南疆北国,形成了新的画风流派,影响较大,活动中心在县治龙城,被称为“龙城画派”。 “龙城画派”壮大于清末民初,在徐淮地区享有盛名。他们筑坛立说,大写意风日盛,成为一个较为完美的艺术流派。

画中十哲

指清代娄东画派的10位画家。即董邦达、高翔、高凤翰、李世倬、张鹏翀、李师中、王延格、陈嘉乐、张士英、柴慎等10位。十哲为娄东派,他们崇古保守的画风,与“虞山画派”相依托,即这10位娄东派的画家,亦兼写虞山画派,如李世倬。他们又受“四王”的影响甚大,其主要以临摹复古为主,但其中也有自出机杼、别故致新的画家,如高凤翰、高翔等。

画中九友

清初吴伟业所作《画中九友歌》中,赞明末清初董其昌、杨文聪、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李流芳、王时敏、王鉴等9位画家为:“画中九友”。董其昌为山水画的南北宗派论,崇南抑北,以南宗清幽淡远之风为画家正脉,其时的画家李流放、程嘉遂、杨文骢等受其影响。清初王时敏、王鉴等也传其脉络。

江西派

亦称江西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画家罗牧为代表的画派。罗牧江西宁都人,寄居江西南昌。善画山水,笔意空灵,在黄公望、董其昌之间,得魏石床传授,林壑森秀,墨气凉然,颇具韵味,时称妙品。江淮间人师之者众,为江西派创始人。秦祖永评其画云:“稳当有余而灵秀不足”。作品有《墨笔山水图》、《林壑萧疏图》轴等。

岭南派

亦称“岭南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广东地处五岭之南。明清以来,此地画家不下千人。开创岭南一带画风的是明代著名画家林良。他是近代岭南画派的先驱者。宗其法者有高俨、陈瑞,继起者有黎简、李魁等。清乾隆年间有苏六朋、苏长春善人物,清末有居巢、居廉兄弟,学恽寿平,善花鸟虫鱼。现代的番禹人高剑父、高奇峰及陈树人早年均师从居廉。

岭南画派是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熟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它是岭南文化最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绘画流派,是建国后最优秀的画派之一。创始人(第一代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第二代代表人物(再传弟子):关山月、黎雄才、卢传远、杨善深、赵少昂、黄少强;第三代代表人物(再传弟子):杨之光、伍嘉陵、林墉、陈金章、王玉珏等。从岭南画派发展轨迹看,第三代画家都有自己的创新和突破,杨之光是人物画家,伍嘉陵是画鱼名家,林墉是花鸟画家,形成比较成熟的个人风格,造就了岭南画派在广东地区长盛不衰的局面。

中国写实画派

中国油画写实画派。中国油画流派之一。主要为海外和国内写实油画的这一群体。从民国到建国后,数百人的写实风格油画家成为这一团体,他们兼容并蓄,扎根中国学院派基础,吸收西洋色彩,近现代中西合璧的先驱。代表人物有:李叔同、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涂志伟、关则驹、言师仲、陈逸飞、陈衍宁、陈丹青、曹勇、靳尚宜、王玉琦、袁正阳、张文新、杨克山、李自健、司徒绵、赵建民、黄一非、吴健、莫大风、梁卓舒、吴兆铭、赵开霖、吕嘉、冯长江、林圣元、蒋铁峰、陈文泽、叶培基、艾轩、杨飞云、王沂东、徐芒耀、何多苓、刘孔喜、尚丁、郭润文、王宏剑、朝戈、张利、龙力游、夏星、李士进、徐唯辛、郑艺、翁伟、忻东旺、庞茂琨、冷军、殷雄、石良、李贵君、张义波、朱春林、王少伦等。

野风画派

由著名画家孙建平创立,中国油画流派之一。这一画派有数百人之多,遍及美欧及东南亚。画派特点,一反学院派的保守画风,笔法简练夸张,色彩大胆奔放,兼工笔线条与多维写实,以中国画内涵为祭奠,吸收了德国表现主义的画风,带有中国边疆少数民族风情的狂野画风,绘画风格独树一帜。代表人物:孙建平、候元超、茴向东、车健全、黄一非、郭泰、李芳、孙韩、袁艺芳等。

禅意画派

编辑无始而始,无派而派。自《维摩诘经》在中国译出,以“不二法门”为代表之维摩禅,盛行于历代文人士大夫之中,东晋顾恺之,唐朝吴道子,宋代李公麟等,皆有以“不二法门”为核心之维摩像、经变画流通于世。梁武帝时,达摩祖师西来,经六祖,禅宗确立。辗转几代,后皆以《金刚经》印心。有写意直指之作流通,如石恪,梁楷,法常等。禅意画派如是次第相传,皆以如法之经变画,先工细而后写意,乃至于今,未曾断绝。

淮北的市花是梅花、月季。

淮北市,简称淮,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之交,北接萧县,南临蒙城,东与宿州毗邻,西连涡阳县和河南永城市。南北长150千米,东西宽50千米,总面积2802平方千米。总人口215.9万人(2014年)。辖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3个市辖区、和濉溪县1个县。市政府驻相山区。

以上就是关于春来宿州处处花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