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类血细胞分析指的是什么

   2023-05-04 06:19:22 网络800
核心提示:将血液中的白细胞分成五个类别: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通过一些仪器的检测对红细胞、白细胞等进行分析的技术。而其发展离不开库尔特兄弟的库尔特原理,因此大量血细胞分析仪在各国的实验室里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指的是什么

将血液中的白细胞分成五个类别: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通过一些仪器的检测对红细胞、白细胞等进行分析的技术。

而其发展离不开库尔特兄弟的库尔特原理,因此大量血细胞分析仪在各国的实验室里发挥着作用。常用的设备为半自动或全自动生化检测仪。

扩展资料

检测方法

1、阻抗、激光散射和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法

直流电阻抗法(DC)用于测量细胞体积大小。这种技术主要应用在Sysmex研制和开发的SE-9000、SE-9500、XE-2100、XT-1800等系列血液分析仪中,中仪康辉(北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为该系列产品国内部分区域分销商。

2、电阻抗和射频电导联合检测法

这种方法是分别采用四个检测系统来检测不同类型的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检测系统、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检测系统、幼稚细胞检测系统。

3、多角度激光偏振光散射检测法

采用这种技术的仪器使用鞘流液将标本血稀释,稀释后白细胞的内部结构近似于自然状态,只有嗜碱性细胞由于其吸湿的特性而使细胞结构有轻微改变。

4、采用图像分析的单纯细胞检测法

该技术采用图像分析法,将血片染色,用含有扫描镜头的显微镜扫描每个视野,将获取的细胞图像与仪器内存储的标准图像进行对照分析,判断该细胞的类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血细胞分析

血细胞的分析?

所谓的五分类就是将血液中的白细胞分成五个类别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0)×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00~7.00)×109/L嗜酸性粒细胞0.5%~5%,(0.02~0.50)×109/L嗜碱性粒细胞0%~1%,(0~0.10)×109/L;淋巴细胞20%~40%,(0.80~4.00)×109/L;单核细胞3%~8%,(0.12~0.70)×109/L,各细胞的临床意义如下:

1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和调节作用、变形性和粘附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中单纯的白细胞总数检测意义不大,其数量变化必须参考白细胞分类的变化值。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 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2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分泌淋巴因子。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结核感染恢复期等。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白细胞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初生婴儿、儿童属生理性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人群。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低。

3 单核细胞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以上。

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在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时,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稚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见核细胞增多。

4 嗜酸性粒细胞 有吞噬作用和趋化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高见于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精神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肿瘤性增高见于淋巴系统恶性疾患、血液病、慢性白血病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一般临床意义不大。

5 嗜碱性粒细胞 有趋化作用和弱吞噬作用。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和铋中毒等。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异常增多,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时也可见增多。

1、白细胞——L低,正常为4-10,低于4

为白细胞减少,最常见于病毒感染,有些药物也会引起白细胞减少。

2、单核细胞百分率、单核细胞数量——低,减少的意义不大,

轻度减少,可能与白细胞减少有关。

3、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低,此项反映血液中红细胞大小形状的一致程度,宽度低,说明红细胞比正常人的红细胞更整齐,无病理意义,宽度大时才有病理意义。

4、血小板压积——低“L”;主要诊断血小板减少,只要血小板计数正常,偏低无意义。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高,此项是诊断贫血类型的,只要不贫血,稍高或稍低无意义。

6、血小板平均体积——高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高

如果血小板数量正常,无贫血,以上两项轻度升高,多无明显的病理意义。

看血常规要综合分析,单独个别项目稍高或稍低,多无明确的病理意义。建议过一段复查。

以上就是关于五分类血细胞分析指的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