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十大名曲有哪些

   2022-10-04 18:32:04 网络550
核心提示:导语: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等民族中,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云南人民的喜爱。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葫芦丝十大名曲,欢迎大家参考! 1、《月光下的凤尾竹》 “月光下面的凤尾竹,

葫芦丝十大名曲有哪些

导语: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等民族中,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云南人民的喜爱。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葫芦丝十大名曲,欢迎大家参考!

1、《月光下的凤尾竹》

“月光下面的凤尾竹,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竹楼里的好姑娘啊,光彩夺目像夜明珠……”傣族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特具民族情调的歌曲,以其悠扬的曲调、娓娓动听的旋律,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幽攸抑扬,轻清淡雅。

2、《多情的巴乌》

《多情的巴乌》这首曲子是著名作曲家张汉举老师的经典之作,此曲原本是一首彝族风味的声乐曲,歌词大意是这样的,云雾山中遍地竹,砍棵竹子做巴乌,吹的我呀傻呼呼忘记种包谷,亏得他呀来帮忙,种完包谷吃晌午,巴乌吹到庄稼熟。

3、《月夜》

用葫芦丝渲染恬静的夏夜,微风中,树显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花散发出清香。这样的时刻,一个穿白色衣裙的美丽少女,独坐池塘边上。音乐处理得十分和谐,迷蒙的月光洒满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向往,使人陶醉。

4、《侗乡之夜》

这是一首旋律明快流畅,让人激动的巴乌独奏曲 ,每到赶摆时人们换上喜爱的新装,怀着喜悦的心情,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来,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

5、《竹楼情歌》

李海鹰作曲,为葫芦丝六级考级曲目。表现了傣族青年男女甜蜜的爱情生活。

6、《婚誓》

《婚誓》是电影《芦笙恋歌》的主题曲,由雷振邦作曲,此首乐曲运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体裁,旋律婉转抒情,意味深浓,虽然乐曲短小,结构简单,却是葫芦丝乐曲的一首经典名曲。该曲从音乐结构及旋律的处理都是很不错的,虽然其结构简单丶但旋律优美是无可挑剔,。真正的曲味石涧淌过清泉,树上的秋千还在轻轻摇荡。静静的山林中一对有情人悄悄地许下了永远的誓言。

7、《傣寨情歌》

《傣寨情歌》由王次恒先生作曲。该曲通过富有地方色彩的傣族音调,描绘出傣族青年男女的真挚恋情、载歌载舞的动人场面、恬美秀丽的傣寨风光,把人们引入了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

8、《美丽的金孔雀》

全曲共分五个部分,即:引子,中板,快板,中间自由乐句,尾声。本曲旋律优美,既有傣族音乐风格,又具有完整的音乐体裁,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其演奏用了全接作1和全接作5两种指法,使旋律更优美感情的变化更为丰富。本曲所采用的比较突出的技巧主要是双吐和颤音的运用,由于这两个技巧用得很多,所在演奏中的难度明显增加。但也正是这两个技巧的运用使得乐曲的快板表现更为热烈欢快,振奋人心。

9、《渔歌》

渔歌属民歌的一种,为打鱼者所唱,此曲基本音调彩自云南红河州哈尼族音乐,曲调流畅优美,抒发了边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严铁明老师创作的这首《渔歌》是巴乌独奏曲中较为经典的一首。

10、《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云南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声乐作品,多少年来经久不衰,家喻户晓,其以傣族音乐为基调,表现了云南德宏州一带的美丽风光及风土人情。

拓展阅读

构造

葫芦丝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葫芦做气室,葫芦底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几个音孔,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指传统葫芦丝),只能发出与主管的共鸣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发“3”音,右边附管不发音(或发低音“6”音)。

赵也 绘制linxuanyinyue

这种乐器以葫芦做为气室,葫芦口做为吹口,通体长约30厘米。常见三管,亦有单管,双管或四管的葫芦丝。无论竹管多少,多以中间的竹管为主管,其余为副管。主管上开几个音孔,一般前六后一,传统的葫芦丝副管上方不开孔,只在管身底部打一个洞,用塞子堵住,塞子与管身之间有线连接,需要时则用小指将其打开。改良的葫芦丝则没有使用传统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样在管身上方开一音孔。这样更方便于在演奏时对副管音的反复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灵活。吹奏时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的音,若主副管同时开启,吹奏时数管齐鸣,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仅以和谐持续的单音相衬托,通常是一管发a音,一管发e音,产生和声效果。

阿昌族的葫芦丝和傣族的相似,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 ,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 ,在两支副管紧贴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线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用三根竹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和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主管用于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起源

葫芦丝是由中原的“笙”逐渐演进、改造而来的。笙,历史久远,发源于中原,后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其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与古箫一样,可用于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来的箫、笛非常相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激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丝。其中的六孔葫芦丝,可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分类

以附管发音数

双音葫芦丝——只有高音附管发一单音,另一附管只起到配饰作用。

三音葫芦丝——两只附管都分别发一单音。低音附管不常用,特别是中、低音葫芦丝的实用性几乎为零。

附管形式

音塞式——单音附管被软塞塞住。

按孔式——单音附管的发音须用上手小指或下手拇指控制。

多音式——多音附管上有四个音孔,可配合主管发出简单的旋律音。

音高

可分为【超高音葫芦丝】、【高音葫芦丝】、【次高音葫芦丝】、【中音葫芦丝】、【次中音葫芦丝】、【低音葫芦丝】、【超低音葫芦丝】等。

音域

传统葫芦丝——标准传统型葫芦丝音域为一个纯八度加一个纯四度,即包含十七个半音,共九个全孔音。

扩音域葫芦丝——又分为加键和不加键两种。在同一主管上音域扩宽为一个八度另五个音。

产地

云南葫芦丝——音色甜美、圆润、清析,属标准传统型葫芦丝,具有鲜明的傣族风格。

北方葫芦丝——音色粗犷、开放,音量大。但有的厂家生产的葫芦丝比标准传统型葫芦丝少一个音。

其他产地——音色各异。

拆卸形式

可拆卸葫芦丝——主管、附管都可以从葫芦上拆卸下来,便于专业人员维修,也便于使用者作细微调整。

不可拆卸葫芦丝——主管、附管粘接在葫芦上,非专业维修人员不能拆卸。

调音形式划分

可调音葫芦丝——主管、附管上都安装有铜制调音节(简称铜插),可对音高作细微调整,不能调节筒音。调音是非线性调节, 调定后不能再变动。

不可调音葫芦丝——主管、附管上都没有安装铜制调音节(简称铜插)。

按照材质分类

葫芦、木质、胶质、景泰蓝…… 双管葫芦丝

传统双管葫芦丝——两只相同主管装在同一个葫芦上,同时发出旋律双音。

双管两调葫芦丝——组合式葫芦丝。即将本调为F和bB的两只主管安装在一双腔双嘴葫芦上,组合成一支F调的宽音域葫芦丝。以此类推

可以组合成很多调的葫芦丝。

双管和弦葫芦丝——按大三度或小三度配合的A、B两只主管安装在同一葫芦上,同时发出和弦音。

音调

葫芦丝,属簧管耦合振动类乐器,共有高、中、低音3种类型,常用有D/E/F/G/A/B/等调。各民族之间风土人情、地域环境的不同使得葫芦丝这种乐器在构造上也不尽相同。

由于传统葫芦丝在制作上有七个发音孔(主管),一个发音孔一个音(不能象竹笛那样通过气息的变化在一个音孔上可以吹出八度音来),加上一个筒音一共可以吹出八个音来。所以一般传统葫芦丝通过移动宫音位置,改变原有的指法,理论上应该可以吹出五到六个调来,但由于受音域和音阶排列的限制,传统葫芦丝只能转四个调,而且常用的调只有两个,既筒音作低音“5”和筒音作“1”且本调(筒音作5)最为常用。以C调葫芦丝为例,除可以吹出本调(第三孔作1)还可以吹出 G调(筒音作“1”),它是民族调式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六声调式,在吹奏乐曲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乐曲都能演奏,要根据乐曲的音域情况适当的来选择,最佳调就是以第四孔作“1”演奏,若乐曲需要转调可通过更换葫芦丝来解决,一般常用葫芦丝有降B、C、D、F调等。

葫芦丝音域不像大家熟悉的竹笛那样能达到三个8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内,最多不超过11度,为民族调式音阶。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柔美迷人,极富表现力,深受人民的喜爱。无论民乐,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动听的声音。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小调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抒情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情深意长》等成为其代表性的经典曲目。葫芦丝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 “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其动听的声音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丝,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音域

1.超高音:小B调、小降B调、小A调、小G调

2.高音:小F调、小E调、小降E调、小D调

3.次高音:小降D调、小C调(初学者首选)、B调

4.中音:降B调(初学者首选)、A调

5.次中音:降A调、G调

6.低音:降G调、大F调

7.超低音:大E调、大D调、大C调

演奏姿势

站姿

要求是:身体自然站立,双脚略分开,呈外八字站稳,两腿直立,身体的重心点放在两腿中间(必要时可左右移动)。上身挺直,但不能僵硬。头部直仰,胸部自然挺起。目视正前方。双肩松弛平衡。两肘自然下垂,两臂不可夹住身体,要与腰间保持一定距离(约十厘米左右)位于身体正前方中心线。乐器与身体形成45度到50度角。

坐姿

其上身的要求和站姿相同,一般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处,双脚分立踏地,一脚稍前,一脚稍后,但不可架腿或两脚交*。坐位高低要适当,以免影响呼吸肌肉的充分运动。

持法

要求手指自然放松,成弧形持葫芦丝,双臂和肘部肌肉要放松,指肚接触孔应有周边缘感,吹奏时在气流的作用下,指肚共振,微有麻感,其音色富有弹性,过于压紧则手酸,音窒,对演奏不利。另外手指开孔时,不宜抬的过高,否则会使手指僵硬,影响演奏速度。一般手指抬到距离音孔上方2---3厘米即可。

风门、口风与嘴劲

1.风门

指吹奏时上下嘴唇之间气息经过的空隙处。风门可大可小,是随着音的高低而变化的。吹奏低音时缩小风门 ,吹奏高音时放大风门。风门的位置不可偏左偏右,应在嘴唇的正中处,上下嘴唇要含住葫芦丝吹孔,这要根据葫芦丝的吹孔制作情况来决定是否上嘴唇要比下嘴唇略有突出(一般正常情况下上下嘴唇应一致),两腮不可鼓起,要用力向里收。

2.口风

经过风门吹出来的气息就是口风。口风有缓急之分,口风的选择可以对吹气的强度和用气量起到控制作用,由于葫芦丝属于竖吹型簧管耦合震动类乐器,主要由簧片和竹管组成耦合震动而发音,吹奏时用嘴含住吹孔,用超吹的方法,气流通过气箱(葫芦),使簧片的簧舌部分震动,并激发管内空气柱的共鸣而发音。演奏时一般不使用基因(用缓吹方法吹出的筒音)。风门的缓急变化是高腹部、横隔膜及胸腔的活动来配合控制的,三方要控制好。

3.嘴劲

嘴劲的大小是依据风门的大小和口风的缓急来确定的。一定要注意嘴劲和风门口风的密切配合。虽然在吹奏葫芦丝时口风、嘴劲均有缓急之分,但由于吹奏葫芦丝是采用超吹的方法,所以缓急是相对的,是有极限的,也就是说它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其原因是由葫芦丝自身的条件而限定(音域过窄)。

葫芦丝十大名曲是那些

呵呵,同乐,最近我正好也在学这首曲子“#”表示“升高”

比如说“#1”就是“1”和“2”中间这个音

吹发:把“2”开半个孔即可,我拍了张照片给你看~~~

20天可不可用葫芦丝学会《多情的巴乌》,没有功底,可以的话谁愿意教我

1、月光下的凤尾竹

2、多情的巴乌

3、月夜

4、侗乡之夜

5、竹楼情歌

6、婚誓

7、傣寨情歌

8、美丽的金孔雀

9、渔歌、

10、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葫芦丝什么曲子容易吹有好听

难 呀 一点基础不会 连指法快的话都要学习一个星期 然后光琢磨其中的韵味都要3天 ,且多情的巴乌是六级曲子 , 其中技巧多 ,一般人 难 希望 你是个天才 不过天才也要先学指法http://v.qq.com/page/c/7/m/c0142ilto7m.html

你是要自己吹奏吧?我也学过,有深刻体会。

《甜蜜蜜》、《军港之夜》,这两首曲子大家都熟悉,不管是什么年龄的人都喜欢。再一个这个曲子的指法很简单,吹奏起来没有难度。

如果说最好听的应该属《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很有民族音乐的特点,也能发挥出葫芦丝的音质特点,不过指法有一点点难度。不过《竹楼情歌》的执法简单,也好听!

刻苦联系,吹奏乐器都是触类旁通的,只要会一样,其他乐器基本也都差不多了。

以上就是关于葫芦丝十大名曲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