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设备制造是什么国标行业?

   2022-11-01 16:22:59 网络340
核心提示:属于激光行业国家标准工业上关于打标、焊接、切割、表面热处理、晶体内雕等可以用到激光加工技术。这是大体范畴,在实际中,把这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到某个工艺或流程中,凡是与之之相关的都可以用激光设备。2 武汉光电子产业(1970s)第二类激光

激光设备制造是什么国标行业?

属于激光行业国家标准

工业上关于打标、焊接、切割、表面热处理、晶体内雕等可以用到激光加工技术。这是大体范畴,在实际中,把这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到某个工艺或流程中,凡是与之之相关的都可以用激光设备。

2 武汉光电子产业(1970s)

第二类激光满足:

1、允许人体接近波长范围在400nm到700nm的超过一类可接受发射极限而未超过二类可接受发射极限的激光辐射;

2、允许人体接近任何其他波长的不超过一类可接受发射极限的激光辐射。

原子受激辐射的光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再从高能级回落到低能级的时候,所释放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被引诱(激发)出来的光子束(激光),其中的光子光学特性高度一致。这使得激光比起普通光源,激光的单色性好,亮度高,方向性好。

激光应用很广泛,有激光打标、激光焊接、激光切割、光纤通信、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武器、激光唱片、激光矫视、激光美容、激光扫描、激光灭蚊器、LIF无损检测技术等等。激光系统可分为连续波激光器和脉冲激光器。

扩展资料:

激光对组织的生物效应

1、热效应

2、光化学效应

3、压强作用、电磁场效应和生物刺激效应。

压强作用和电磁场效应主要由中等功率以上的激光所产生,光化学效应在低功率激光照射时特别重要,热效应存在于所有的激光照射,而生物刺激作用只发生在弱激光照射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二类激光产品

百度百科-激光

激光器与激光模组的区别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8968811

邮电部建立于1954年9月,前身是组建于1949年10月的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1955年院系调整后成立专门的北京邮电学院,1957年仿照东欧集团成立邮电科学研究院。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信息产业部,国家邮政局为其管理的国家局。邮电部从此被正式撤销,其职能由信息产业部与国家邮政局接管,其后信息产业部再并入工业和信息化部。

1 与光纤结缘

上世纪50年代,为了培养更多邮电专业技术人才,助力新中国邮电事业的发展,国内先后成立了一批邮电技术专科学校和学院。其中,有一所学校,位于华中重镇武汉,名叫 武汉邮电学校 。文革开始后,武汉邮电学院的发展陷入停滞。1969年,这所学院被撤销,改为邮电部528厂。1974年2月23日,邮电部正式发文,在528厂的基础上,成立了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光纤之父,赵梓森生于1932年,是广东中山人。1949年,他高中毕业,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后来,因为对农学不感兴趣,所以退学重考,考入了位于上海的大同大学。1952年,大同大学被撤并,其院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于是,1953年,赵梓森以上海交大毕业生的身份毕业。

1954年9月,赵梓森结束实习,被分配到了我们前面所说的武汉电信学校,成为一个普通老师。后来学校变工厂,他也从老师变成了技术员。1971年,邮电部电信总局将此前在北京邮电科学研究院立项的一个大气激光通信项目调入528厂。厂领导不太看好这个项目,将赵梓森任命为项目组负责人兼光通信研究室副主任。于是,赵梓森正式开始接触光通信。

当时,受1966年高锟那篇经典论文的影响,国内已经有机构开始研究光纤通信。1972年3月,中科院福州物质结构研究所启动了名为“723”机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就是为了研制光纤。赵梓森对光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仔细研读了高锟的论文后,他还专程前往福州,参观福州物结所的研究进展。从福州返回武汉后,赵梓森果断向528厂的领导建议,将光纤研究纳入厂里的科研规划。不仅如此,1974年8月,赵梓森还专门撰写了《关于开展光导纤维研制工作的报告》,并先后向邮电部科技委和国务院科技办公室作详细汇报。

不久后,国务院科技办公室同意,将光纤研制项目列为国家“五五计划”的重点赶超科研项目。邮电部科技委也将该项目列入了《邮电部十年科研规划》,拨发经费给予支持。就这样,武汉邮科院正式走上了光纤通信的研究之路。

1977年,赵梓森领导的10人团队,在经历了氢气爆炸、化学中毒等无数挫折之后,终于在一个简陋的清洗间里,拉出了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创造了历史。当时,这根光纤是一根短波长、阶跃型光纤,长度为17米,损耗为300dB/km。

赵梓森拉出第一根光纤后,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即便是武汉邮科院自己,也没有太把光纤当回事。作为直属邮电部的科研型机构,武汉邮科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不是光纤通信,而是同轴电缆、微波、载波、传真、电报,以及毫米波通信。

不久后,赵梓森迎来了一次机遇。

当时,全国都在宣传“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邮电部就搞了一个“学大庆”展览会。在展览会上,赵梓森的“玻璃丝通信”大放异彩,获得邮电部部长钟夫翔和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认可。很快,邮电部就将光纤通信列为国家重点项目。然后,整个武汉邮科院的研究方向,整体转向了光通信。谁也没有想到,赵梓森和他的“玻璃丝”,就这样改变了武汉邮科院的命运,也改变了武汉这座城市的命运。

2 体制改革

1985年,武汉邮科院又一次迎来了自己的命运转折。这一年,国家开始推动国有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作为邮电部直属的两大研究院之一,武汉邮科院也在改革之列。1986年,武汉邮科院的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当时,邮电部提出每年减少武汉邮科院20%的经费,到1990年,武汉邮科院必须实现经济上的完全独立。这个压力,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1987年,江廷林开始担任武汉邮科院的院长。在他的带领下,武汉邮科院将下属的激光通信研究所、固件器体研究所、光纤光缆研究部、市场经营部等若干部门 , 调整组合为 光电端机 、 光纤光缆 、 光电器件 、 无源器件 共四个复合型经济实体。

每个经济实体,均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模式进行管理 , 各自具备科研、开发、产业、营销四大功能。(其实就是分公司了。)为了进一步发挥企业人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武汉邮科院还在财务管理上采用了“一级管理,二级核算”的独立核算机制,不断拉开四个经济实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鼓励经济实体之间的竞争。在改革举措的刺激下,武汉邮科院的科研能力和市场表现大幅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

1988年5月,武汉邮科院与武汉信托、荷兰飞利浦公司合资,成立了一家光纤制造公司,命名为 长飞光纤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长飞之外,武汉邮科院还先后向江苏吴江电缆厂和浙江富阳通信材料厂输出设备和技术。这两家企业,也就是今天的亨通和富通,同样是行业知名的光通信企业。

1988年,在武汉邮科院的支持下,国内在“武汉—荆州”建成了第一条省级光纤干线。这标志着我国光通信技术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这一年,全国共铺设光缆1.7万公里。1989年,同样是在武汉邮科院的主导下,国内完成“合肥一芜湖”的我国第一条四次群单膜直埋式光纤通信工程。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电信网络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国家“八横八纵”骨干网的建设,极大地刺激了光纤、波分市场的需求。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武汉邮科院不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业绩不断增长,始终在国内光通信企业中处于领导地位。1993年,“上海—无锡”国家一级干线光通信工程正式开通,意味着国内光通信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还是这一年,由武汉邮科院总负责,国内完成了全长4700公里的京汉广架空光缆工程。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架空光缆工程,打通了中国南北通信的大动脉,也打破了我国光通信一级干线被国外设备垄断的历史。在那之后,武汉邮科院率先推出了国内第一套565M PDH、第一套2.5G SDH、第一套10G SDH,以及第一套32*2.5G波分复用系统。

整个八九十年代,邮科院几乎承担了国家光纤通信领域所有的重大科研课题,取得了三百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1995年,武汉邮科院的产值达到5.5亿元。

3 烽火诞生

1995年前后,国内电信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邮电分营、政企分开、电信重组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相继实施,我国电信市场从垄断走向开放,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当时中国大陆电信网使用的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在业内流传着“七国八制”(产品主要来自7个国家,涵盖8种制式)的说法,造成了互联互通的复杂性和通话质量低下。当时为了加快经济建设,国家鼓励邮电通信技术改造,提倡“市场换技术”。尽管这一政策加快了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客观上也导致了电信网设备一直依赖进口,形成垄断。

虽然此前武汉邮科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体制改革,但自身传统事业单位的体制并没有发生改变。邮科院的内部,仍然存在观念落后、机制不活、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束缚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也使得自己在竞争中落于下风。

很快,1999年,武汉邮科院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那一年,国务院颁布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文件,鼓励科研机构面向市场化,进行企业化转制。

1999年5月28日,时任总书记亲自到武汉邮科院视察,鼓励他们大胆改制。于是,这一年的年底,12月25日,武汉邮科院联合国内其他10家企业,共同组建成立了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烽火通信”。

4 烽火子公司

光迅科技。它是烽火系里最有实力的公司之一。光迅科技全称是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前身是武汉邮科院下属的固体器件研究所(成立于1976年)。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是光器件、光模块等,服务对象是华为、烽火和中兴等设备厂商。它是国内第一家具备光电器件芯片关键技术和大规模量产能力的企业。光迅科技还100%控股了一个武汉电信器件有限公司,也就是常说的WTD。这家公司成立于1980年,做光有源器件,很有实力,知名度也很高。2012年,武汉邮科院将其划给了光迅科技。

武汉虹信成立的时间很早,1998年就成立了,当时是为了研究移动通信直放站的课题。后来,虹信的业务逐渐扩展到室内分布系统、天线、视频监控、开关电源等领域。竞争不算激烈,小日子过得还算可以。

长江通信全称是武汉长江通信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它其实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长飞光纤的最早股东之一——武汉信托。虽然长江通信是上市公司,但主要业绩依赖于长飞,自己的核心业务比较杂,从事一些物联网、节能照明、通信配套等产业的研发、制造和销售。2016年起,长江通信进行了业务转型,剥离了传统的通信业务。核心业务转型为基于卫星(北斗)导航应用和行业信息化需求,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等领域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至于效果嘛,反正就是不好,一度濒临ST。

武汉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原来是武汉理工大学下属的一个企业,成立于2000年,以光纤传感器为主业。2009年,烽火创投收购了理工光科。后来,理工光科发展成为基于新一代光纤传感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企业,2016年在创业板上市。

5 烽火子公司

2011年,武汉邮科院设立 烽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实行邮科院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化改革。

邮科院除光纤通信技术与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网锐实验室、研究生教育及后勤公司外,其经营实体全部平移到烽火科技集团。事实上,邮科院和烽火科技集团是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基本上可以等同。

2011年,我国通信网中每9公里光缆,就有2.5公里是由武汉邮科院研制生产的,还有5公里,来自邮科院曾技术扶持过的国内制造企业。在光电器件方面,邮科院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稳居领先地位。2012年,武汉邮科院(烽火科技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68亿元,年增幅达到20%。他们的光通信系统设备及光纤光缆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前三位;光器件产品排名国内第一;直放站和室内覆盖系统排名国内第二;光纤收发器排名国内第一。

此时的武汉邮科院,已经由一个科研院所,发展为中国领先、世界知名的信息通信领域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全球唯一集光电器件、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和网络于一体的通信高技术企业。

2018年7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重组之后,两家公司将并入新成立的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也就是说,烽火与大唐合并,变成了“中国信科”。

6 长飞光纤

1988年由原中国邮电部、武汉市政府和荷兰飞利浦公司共同投资兴建;后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华信邮电经济开发中心、武汉长江通信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荷兰德拉克通信科技公司共同经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876577287369600&wfr=spider&for=pc

创史:率先创办激光专业  确立国内学术地位

武汉人知道“激光”,还是原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1971年到教育部开会时头一回听说。当时,国内只有中科院从事激光研发。看好这项新技术的发展前景,朱九思回到武汉后,很快就开设了激光专业。

1978年,学院的李再光教授发现国内研发的高功率二氧化碳横流激光器,与国外同类设备相比有很大差距,决心自主研发。于是,华中工学院光学工程系应运而生,研制出的国内首台2kw高功率二氧化碳横流激光器,为学院获批国家级实验室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老一辈专家的拼搏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初,华中工学院的激光技术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武汉相继成立了数家以高科技激光产品为主的企业,以楚天激光、华工激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很快涌现。

创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武汉激光“产学研”融合发展

武汉科教资源雄厚,光机电多学科交叉互联,产学研融合是天然优势,但三者并非最初就是有机一体。

1997年,华工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整体改制为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也就是华工科技的前身,由此开启了市场化运作之路。公司的实验室技术水平并不输国外同行,但产品利润却几乎为零。在激光器方面有所研究,但是做成激光装备,比如说激光切割、激光加工应用等方面还是缺乏经验的,也没有基础 。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很快就获得了一些技术方面的资源。

多年来,从华工科技走出了中国第一台光纤激光器、紫外激光器、皮秒激光器、飞秒激光器等产品,都已广泛应用于3C电子产品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助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哪里有需求,武汉激光产业的研究方向就聚焦到哪里。

创新: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 面向未来做强价值链

进入21世纪,光纤激光器兴起。2007年,通过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掌握光纤激光器技术的闫大鹏博士回国,与华工科技合资创立锐科激光,开启了中国工业光纤激光器的国产化产业化进程。(2011年航天三江入股)

2013年,首台国产万瓦光纤激光器在锐科激光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自主研发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历史,让同类进口产品价格从最初的700多万元直接降到了70万元左右。2016年,锐科激光联合华工科技起草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光纤激光器行业标准,并参与编制了我国首个激光产品的国际标准。如今,锐科各类光纤激光器生产规模全球第二、全国第一,市场份额2020年位居全国第一。

东湖高新区激光企业已达200多家,激光企业密度全国领先。2020年,激光企业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覆盖高、中、低功率各类气态、固态和光纤激光企业,在激光器、工业激光加工设备、医疗激光设备等领域,形成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目前,武汉的激光产业发展已形成“五大”片区,即江岸区,为中小功率激光企业;光谷大道,是激光产业长廊;光谷庙山,则是华工科技园区;青山区,钢铁激光焊接;沌口开发区,汽车激光焊接。

富士康、华为、中兴、联想、天马、华星光电等相继落户“武汉•中国光谷”。

1 华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2007年在武汉成立华为武汉研究所,2011年入驻武汉未来科技城。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086108

2 华星光电

华星三期项目,总投资160亿元。建厂武汉光谷,创武汉市单体项目投资之最。LTPS面板属高端面板,目前国内仅两条生产线,作为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的领军代表,华星进一步乘胜追击后将实现LTPS、AFFS、OLED、Touch panel等新技术的应用。

https://display.ofweek.com/2020-11/ART-8321301-8500-30470868.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120713937

3 天马微电子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1月17日,由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和湖北省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公司注册资本为16亿元人民币。公司主要从事液晶显示器及相关材料、设备、产品的设计、制造与销售,提供相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及技术转让,并从事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730299

http://szfzg.wuhan.gov.cn/book/dfz/bookread/id/117/category_id/11243.html 东湖高新区志

1998年7月22-31日,应我国台湾光电协进会的邀请,我参加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团一行6人由当时中科院半导体所副所长陈良惠研究员带领去台湾作了为期9天的参观访问。台湾光电协进会是台湾光电子的行业性协会。在台访问的最后一天是两岸学者的交流。陈良惠团长介绍了我国信息光电子方面的研发情况。我介绍武汉地区光电子(激光、光纤、光电子器件、光通信系统等)的发展状况。这一活动在赴台之前并未安排,且当时还缺乏计算机制作的PPT,只是使用透明胶纸的投影。

在我的发言中展示了一幅武汉在国内颇具优势的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光纤通信系统设备、高功率激光器及激光加工设备等光电子研究与生产企业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而且这些企业均分布在华中理工大学周围。当时华中理工大学在激光器件和激光加工方面有很好的国内优势,有国内最早获批准的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国家激光加工工程中心,有第一批获准的“物理电子学”博士点,主要培养激光技术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我所在光电子工程系在激光、光纤通信、红外和光学仪器方面还培养较多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各层次人才。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730299

20世纪80年代我们学校的一些毕业学生在学校周围创业,如创办了华工激光、楚天激光、团结激光等企业。有些毕业生成为周围一些光通信、光电子企业内的高级管理人才或技术骨干。在华中理工大学东边有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中外合资长飞光纤光缆厂(现在的生产规模为全球首位);在我校西边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为国内最早研制出光纤、最早研制出光纤通信设备和第一个光纤通信示范工程以及承担国家光纤通信各群次(二次至五次群)的示范推广工程,该研究院还有当时在国内唯一能生产光纤通信实用的半导体激光器、探测器的中外合资武汉电信器件公司,还有研制其他光纤通信所需的其他无源器件(连接器、光隔离器、耦合器等)的一个固体器件研究所(后来武汉邮电科学院演变为享誉国内外的烽火科技集团、光讯等一批实体公司,其产品销售国内外)。

当时在台湾讲解完这幅图后,我冒出了一句:“这很类似美国当年的硅谷”。虽然这只是一个类比,还可能是言过其词,但这却成为我随后提出“中国光谷”建议的灵感所在。

1998年8月,又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和华南师大邢达教授一道去英国参加在英华人学者的一次光电子学术会。会后去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访问。当天中午参观该大学博物馆时巧遇我校当时的校长周济,他当时正好率一个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在英访问。他见我的第一句话:“黄教授,看来光电子要大搞”。这只是他在英访问所获得的一个感受,但对本身从事光电子研究和教学还担任我校光电子工程系系主任的我来说,这无疑又增添了新的兴奋,甚至曾妄想地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华中理工大学应起到类似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当年推动微电子产业那样来推动本地区光电子产业的发展。

回国后在周济校长的鼓励和支持下,我起草并向武汉市政府提出“关于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国‘光谷’的建议”。经周济校长同意,该建议以华中理工大学名义于1998年12月18日正式递交给武汉市。

2000年春节大年初一,当时已是湖北省委常委、兼任省科技厅厅长和我校校长的周济教授召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袁善腊主任(后为武汉市副市长)、郑永新副主任、唐良智副主任(现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侯汉平副主任、赵梓森院士和我在我校行政楼会议室开会。他尖锐指出“开发区抓什么房地产,不务正业,要抓光谷建设、抓光电子!”我深深体会到,省、市和开发区领导在2000年确定将光电子放到重中之重来抓。同时启用“武汉•中国光谷”这一专有名称,寓意中国光谷在武汉。成立了以罗清泉市委书记为组长、省委常委周济为副组长的“武汉•中国光谷”建设领导小组。特别是罗书记、周济校长身体力行、真抓实干,光谷建设紧锣密鼓开展起来。

周济校长还从他所领导的省科技厅借调多位领导干部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兼职,充实领导工作。抓建设规划,规划在58 km2的区域内,发展以光纤、光电子器件、光纤通信设备和光存储为代表的信息光电子产业;发展以高功率激光器及其应用的能量光电子;发展电视显示在内的消费光电子;抓原有光电子企业的产品升级和扩大规模;积极招商引资,争取海内外知名企业来此发展。罗书记和周济校长多次到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汇报,争取国家支持;许其贞等13名湖北籍全国政协委员在2000年全国政协会上为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呼吁。

与此同时,大造宣传舆论,动员湖北省、武汉市的广大群众理解和支持“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使省市领导提出的“举全省之力,集全市之力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口号落到实处。武汉建设“中国光谷”的决心得到国家多个部委的理解与支持,国家科技部、原国家计委分别于2001年2月和7月发文支持“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

正当“武汉•中国光谷”成为湖北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武汉发展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时,国际上的IT泡沫正在悄然形成。

然而必须面对其对发展中的“武汉•中国光谷”的负面影响。我给罗清泉书记写了一个题为“抓住光电子不放松”的报告并拟当面呈给他。他即时在市委接待了我,他完全同意我的分析。次日,市委秘书长携我写给罗书记的报告和罗书记的批示来我办公室,罗书记尖锐指出,IT泡沫本身是一种发展不健全的表现。并建议我将此报告作适当修改后在《长江日报》发表(图2为2002年10月23日《长江日报》第一版,题为“抓住光电子不放松”)。

“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未受当年国际光电子产业下滑的干扰,反而视为其抢占国内外光电子市场的机遇。原有大型光电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显著增加;全球500强企业中有80多家企业和海内外一大批知名企业,如富士康、华为、中兴、联想、天马、华星光电等相继落户“武汉•中国光谷”。投资约200亿生产集成电路的新芯国际公司,加强了本地区微电子与光电子相结合协调发展的能力,在大数据存储芯片上形成新的亮点;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3551”人才计划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此创业;“武汉•中国光谷”的地域规模一扩再扩,由最初规划的58 km2扩展至158 km2,再扩展到目前的518 km2,以容纳其内约三万多个不同规模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相应的经济规模呈指数增长。1998年该开发区企业总收入为130亿元,2006年突破1000亿元达到1004亿元,2014年突破8000亿元而达8526亿元,如图3所示。计划到2020年将突破30000亿元。

为给“武汉•中国光谷”建设提供后盾,我国在光电子领域唯一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现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于2003年由科技部正式批准筹建,旨在加强光电子学科中有应用背景的基础研究。还有5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以及48所高校,能为“武汉•中国光谷”在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竞相协调发展格局中,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2000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已将“光谷”作为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其他地方不能再使用该名,而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专属权。为此, 武汉市公证处还对我所提中国光谷建议书做过公证,见图4。夜幕降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行政楼楼顶“武汉东湖 中国光谷”8个巨大的霓虹字体格外醒目,映红了东湖湖面。这8个字也诠释着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中国光谷”的决心和气魄。

被紫外光照过怎么办?功率不小,平时有什么防护措施么

在一个有激光器参与组成的系统中,激光器就是组成系统的一个模块,自然就被称为激光器模块。

什么是激光模组?激光模组是激光灯内部的光源。可以把它想象成灯里面的灯泡,同样的原理。在激光模组内部,您有各种激光二极管和光学/晶体、激光二极管是在模块本身内发射激光的组件。

激光模组最初是气体激光管,用于保持特定气体,氩气或气体或氦氖混合物,并且使用大量功率来激发气体并产生激光束。这项技术后来发展为DPSS,它代表二极管泵浦固态。DPSS激光器使用非常高功率的红外光源,然后将其聚焦到特定的晶体(Nd:Yag)上以产生各种波长(颜色)的激光器。该技术使用施加到激光二极管上的电流,然后通过激光晶体产生激光。这使得激光演出行业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这也已成为激光演出行业的标准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气象台提供紫外线指数预报服务,分级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略微不同,使用了特别的级别描述,定义和防护措施建议。

紫外线指数 曝晒级数 含义 建议的防护措施

0–2 一级 最弱 属弱紫外线辐射天气,无需特别防护。若长期在户外,建议涂擦SPF在8-12之间的防晒护肤品

3–4 二级 弱 紫外线强度较弱,建议出门前涂擦SPF在12-15之间、PA+的防晒护肤品

5–6 三级 中等 属中等强度紫外线辐射天气,外出时建议涂擦SPF高于15、PA+的防晒护肤品,戴帽子、太阳镜.

7–9 四级 强 紫外线辐射强,建议涂擦SPF20左右、PA++的防晒护肤品。避免在10点至14点暴露于日光下.

10+ 五级 很强 紫外线辐射极强,建议涂擦SPF20以上、PA++的防晒护肤品,尽量避免暴露于日光下.

激光危害与防护

laser hazard and precaution

激光装置对人体和工作环境造成的有害作用称为激光危害,针对激光危害所采取的安全对策称为激光防护。来自激光装置的危害大致可分为辐射危害、电气危害、化学危害和机械危害四类,通常只考虑辐射危害。

激光辐射能对人眼和皮肤造成伤害,其中以前者的后果最为严重。由于人眼对不同波长激光的透射和吸收不同,不同波长激光对人眼伤害的部位也不同(见图[人眼对电磁辐射的吸收示意图] )。激光辐射造成的眼伤主要有光致角膜炎、角膜凝固、碳化和穿孔、晶状体混浊、视觉功能性障碍“闪光盲”,以及视网膜凝固、出血和爆裂等。激光辐射造成的皮肤伤害主要有色素沉着、红斑和水泡等。伤害程度取决于辐射剂量的大小,而这与激光器的输出能量、工作波长和工作状态有关,其中能量是最主要的因素。对人体和工作环境构成危害的不仅有直射光,而且还有反射光和漫反射光。

进行激光加工和激光治疗时,可能产生有害的烟雾、蒸气和噪声等,对环境造成辐射危害。大功率激光辐射会破坏某些精密仪器,甚至引起火灾。

对激光辐射采取防护措施的依据是激光安全防护标准。国际标准主要有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和国际辐射防护协会(IRPA)标准等。此外,常用的还有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Z-136)标准和美国放射卫生局(BRH)标准。

所有激光安全标准都是将激光器按输出能量、工作波长、脉宽等参数划分成若干个安全级别。划分的依据是与损伤阈值直接相关的辐照限。不同标准辐照限的表示方法和数值不尽相同。

激光防护通常是对激光源、操作人员和工作环境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具体办法有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工程防护、个人防护和医学监督。①安全管理:制定激光安全操作规程,对激光产品严格分级定标,为用户提供安全使用指南等。②安全教育:对接触激光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训练。③工程防护:除去激光光路上的易燃物质和镜面反射物,设置危险标志,在工作场所设置必要的警报装置等。④个人防护:为接触激光的人员配备激光防护镜等防护用具。⑤医学监督:必要时对激光操作人员进行定期体检。

激光的安全与防护标准和措施

1 激光防护安全标准

1960年诞生激光器以后,1963年就有人根据测得的视网膜和皮肤的损伤阈值,提出激光器了最大允许照射量,随后世界上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安全标准达二、三十种以上(其中以美国的最多),但由于对操作阈的理解不同(是用显微镜能检查细胞损伤,是用检眼镜能看到损伤,还是可觉察的视觉功能下降),损伤阈是根据急性反应还是慢性反应,安全因素是取10还是1000等原因,使得提出的安全标准相差很大。

1.1 全美标准协会(ANSI)激光安全委员会

为了安全使用激光器,也是为了减少混乱,全美标准协会(ANSI)设立了激光安全委员会,组织多方面的力量,经过调研,于1973年公布了全美标准协会的“激光安全使用Z-136、1-1973”安全标准。

为了对波长0.2µm~1mm的激光安全使用,推荐合理而恰当的安全指南,该委员会根据激光器原激光束是否强到能够给眼或皮肤造成伤害,将激光器分为五类,例如,第一类因功率密度小,用不着防护,第五类则必须置于最严格的控制之下。这本小册子讨论了危害评价和分类、控制措施、激光安全计划、医学监督、其他危害、眼和皮肤的照射判据以及激光参数测量等方面的问题。

激光能够伤害眼睛、皮肤、呼吸道、中枢神经以及整个机体。目前一般只对眼睛和皮肤提出了安全标准。鉴于激光目前用于机械加工,对呼吸道危害的可能性在增长,工作者受到激光慢性照射危害的可能性也在增长,因此对激光上述五方面的危害都要重视。

1.2 中国激光安全标准

我国在激光安全方面已经制定了几个标准:

(1)GB7247-87《激光产品的辐射安全、设备分类、要求和用户指南》。国家标准局1987年2月9日发布,1987年10月1日实施。

(2)GB—10320-88《激光设备和实施的电气安全》。国家技术监督局1988年12月30日发布,1990年1月1日实施。

(3)GBl0435-89《作业场所激光辐射卫生标准》。卫生部1989年2月24日发布,1989年10月1日实施。

(4)国家行业标准JB/T5524-91《实验室激光安全规则》。机械电子工业部1991年7月16日发布,1992年7月1日实施。

2 激光防护措施

如前所述,激光是有危险,但和电一样,只要我们不麻痹大意,掉以轻心,而是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就能无害地使用激光于治疗。由于各类激光器各有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因此除了提出一般安全规则外,还将就紫外、可见、红和近红外、远红外和染料激光器分别提出它们对眼、皮肤等可能引起的伤害以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安全标准,这将便于激光工作者就其所使用的激光器采取应防护措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必瞻前顾后。

(1) 远红外激光的危害及其防护:常用的二氧化碳激光(10.6µm)全部为角膜吸收,进不了眼内。由于这种激光不可见并且一般功率较大,一不小心就会烧伤角膜、结膜和眼睑。对于角膜烧伤,最轻是小白色浊点,照射后10min出现,只涉及角膜上皮,不浮肿,后消退,无可见瘢痕,较重的是从外到里形成圆柱形白色伤斑,再重就是形成溃汤伤斑或穿孔。尽管厉害,但防护却相当简单,只须戴一副平光玻璃眼镜即可。二氧化碳激光的阈限值是0.1W/cm2。二氧化碳激光将为厚0.2mm的皮肤吸收,很容易引起水疱或烧焦。因功率较大时,一下子就会烧伤,生理反应(如痛觉)起不了保护作用。横向受激气压二氧化碳激光能使空气电离。若用30mJ二氧化碳照前臂表面皮肤0.5~0.25s,光斑直径10 µm,照射时刺痛和灼痛。几小时后出现红斑,24h后扩展,水肿,最后结瘢。防护措施穿工作服戴手套。

(2) 一般防护措施:激光器应可能地封闭起来。激光束除接近目标处外不应外漏。激光束不应和眼在同一水平。激光束应止于无反射及防火物质。脉冲激光应有安全闸以防止激光爆炸。对每一应用,都应该使用能达到目的最低辐射水平。

激光室的墙壁不可涂黑,应用浅色而漫射的涂料,以减少镜式反射和提高光亮。室内应光亮以缩小瞳孔。还应通风良好,使二甲苯、四氯化碳(清洗用)、氮(冷却用)、臭氧等在空气中的浓度不超过准许值。室内家具应减少到最小度,家具表面应粗糙。无关人员不准人内。应设置障碍,使人不能走近激光器。应像X线机一样,大功率激光器工作时应有红灯标示。激光器应远距离操纵,特大功率者工作人员应在隔壁房间操纵。

所有室内人员应戴相应的防护眼镜。切忌一镜多用。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和戴手套。要像对待枪支那样对待激光,严禁直视激光束,尽可能远离激光束。重视高电压的操作规则以防电击(国外报道受电击伤害的多于受激光伤害的)。定期检查眼。对初参加工作者应加强激光防护教育。

3 激光的安全与防护

3.1 采取相应措施:(1)甲类激光器发射的激光不引起任何生物学危险,可免于采取控制措施;(2)乙类激光器属低功率范围,波长0.4~0.7µm,功率小于1mW,长时间注视可能会引起视网膜损伤,故要采取防护措施和使用警示牌;(3)丙类激光器属中功率范围,人受短时间照射就可能引起生物学损伤,故控制措施必不可少。这类激光器的激光漫反射光束无危害;(4)丁类激光器属高功率范围,能产生危险的激光束反射激光束,人体短期直接或弥散性的暴露都会引起生物学损伤,必须采取严格控制措施。

3.2 认真执行安全工作制度:(1)激光器运转场所,如实验室、治疗室应具有高度的照明度,使工作人员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激光量。室内采用白色或浅色粗糙墙壁,减少镜面反射面。在激光室内或门口,激光束易到达的地方设“激光危险”标志。(2)激光工作人员注意操作规程:A、激光工作人员需经过激光安全教育和训练;B、配戴防护眼镜,并注意选用各种规格;C、激光器使用后即终止光路,开启激光器时严格遵守水电操作规程;D、接触激光的工作人员不能直接注视功率或能量密度超过容许阈值的主光束,并定期作体检;(3)有关单位必须落实激光安全防护措施,设置安全监视系统;(4)激光器生产单位对乙类激光器须在面板醒目位置注有“禁止直视激光束”字样的警示牌和必须的防护罩。对丙、丁类激光器必须用封闭罩包住整个激光器,安装安全联锁和锁钥开关,激光器触发前应有警告信号,面板醒目位置注有警号标志等。对各类激光器还应提供波长范围、最大输出能量和功率、脉冲宽度、重复脉冲频率、光束发散角等物理参数。

以上就是关于激光设备制造是什么国标行业?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