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的名人故事

   2022-08-19 21:43:15 网络1130
核心提示:精选李保国的名人故事 精选李保国的名人故事 早些年,李保国曾陪着一位领导到邢台一个山村考察,进村看的第一户生活就很困难,家里一贫如洗,全家只有一条炕席一床被子,揭开锅,就是玉米面饼子。领导一见,赶紧从兜里掏钱。李保国劝他先别掏钱,最后一

李保国的名人故事

精选李保国的名人故事

精选李保国的名人故事

早些年,李保国曾陪着一位领导到邢台一个山村考察,进村看的第一户生活就很困难,家里一贫如洗,全家只有一条炕席一床被子,揭开锅,就是玉米面饼子。领导一见,赶紧从兜里掏钱。李保国劝他先别掏钱,最后一起想办法,可领导说看着实在可怜,得救济。第二户、第三户……到第六户,领导兜里的钱掏光了。李保国打趣地“挤兑”领导:“你再掏啊——反正我不借给你。”

“得看这里头根本问题在哪,光从兜里掏钱,这不解决问题。”李保国说。

记者:您身上有一个特别矛盾的地方,就是您个人不太追求金钱、利益,但是您做的这些具体事,又都是从经济效益、从产业的角度出发的,不但不回避利益,反而是专门带着老百姓逐利。这是为什么?

李保国:这其实也不难理解,还是那句话,我想干事。为了“干成事”,我更看重如何取得最优效果,如何根治问题、形成良性发展机制。我干事的时候重实利,你重了老百姓的实利,这事才能干成干好不是?就好像掏钱的这个故事,我是科技工作者,我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广大农民从这种贫苦生活中解放出来,这是我的思维方式。

记者:您扎根山区30多年做了这么多事,其实都是围绕这种思路来的?

李保国:对,就是从根本上保证绿山富民。好比我用了9年时间,建立了苹果乔砧矮化密植栽培新树形,开发出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一旦形成规模和机制,事情办起来就很省力。

现在我搞了两个大的产业联盟,一个是核桃技术创新联盟,一个是苹果技术战略联盟,我都是理事长,合作成员有问题我们去解决。每年我掏钱把成员们聚起来组织两三次培训,很方便。但是到没进入联盟的新区去推广就很费劲,就得一个个下去培训,费时费力。

记者:这也是您后来一定要发展产业的原因?

李保国:做产业就更能解决问题了,它不是只让一个人富起来、一个村富起来,而是能让这一带富起来。我做产业是从市场开始做,市场分析、市场定位之后,我再选择品种,从生产技术、营销手段、品牌创造到市场运作,从市场调研开始到市场运作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技术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这样我生产的是商品不是产品。现在我做的产业带,板栗近百万亩、核桃150万亩、苹果十几万亩,带动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一个个帮,不可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

记者:但是这样一来,您要承担的东西可比单纯做技术多多了。

李保国:我从来也不怕担事。

我刚到山里头做项目的时候,才二十多岁,有一回,板栗闹虫灾,眼睁睁看着那虫子把树叶吃光,从村外,一天往村里吃进来100米啊。我布置打药,可是村里主要干部正好不在,打药的钱批不下来,五天了这药也没打了。拖到第六天,我忍不下去了,早晨五点多,我跑到村委会办公室,打开大喇叭广播直接招呼在家的党员干部,马上到办公室开紧急会议!我那回是真火了,我说你们谁家要是着了火,还等不等领导发话?树是集体的,不是你们家的,你们就不当事吗?打药的钱,我个人掏腰包!

记者:为什么这么动感情?

李保国:我那时候天天在地里头,农民们种板栗树,都是我管着。我这个人,走到哪儿都是这一身正气。我又不是为我个人干,我在那儿做科研,帮着他们做生产,我是去干事的!碰上这样的问题,我就拿我个人当那个“最大的官”,这个主儿我就得做下来。要想干事,那还能怕事?该站出来就得站出来,该担住了就得担住了。

每年有200多天在乡下的李保国,戏称自己是“最黑”的大学教授。一笑起来,他的眼睛几乎完全眯起,憨憨地露出两排牙齿,乍看之下,像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农民。可事实上,李保国并不像外表看上去那么好脾气,交谈中,他总喜欢用反问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虽然语速平缓,但想插进去话并不容易。需要表示强调的时候,他会刻意加重语气,原本“土味”盎然的衡水口音,也会切换成更加标准的普通话。

记者:您好像很习惯说“必须”“不许”,态度一向都这么强硬?

李保国:工作上,我说的对,那就必须听我的。我现在做起来了三个产业带,三个产业带的龙头企业都是我扶植起来的,经营是他们来,但所有的运作思路都是我的,我是管指挥他们的。我从来不追求企业给我多少钱,但你必须听我的,给我干成事。

记者:您为什么有这个自信?

李保国:我懂科技,又不图挣他们的钱,就是要帮他们富起来——我脚底下有根。

精选李保国的名人故事

4月13日,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作出《关于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引导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不懈奋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决定,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

全体党员要向李保国学什么?

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

把农民变成专家,是李保国的心愿。可要达成这个心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更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在岗底村刚开始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类似这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还有很多,可他从来没有嫌麻烦过。

黝黑的脸庞,憨厚的笑容,粗糙的双手,随意的衣着――的确很难让人想到这就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而“把我变成农民”,正是李保国“这辈子最过瘾的事”之一。

“我的足迹踏遍了河北省山区,30年与农民朝夕相处,我与农民结下了深厚感情,我学会了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交谈,传播新技术。我根据不同需要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

他常说,我是党员,就应该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始终与党一条心,坚持传播正能量,始终冲在扶贫攻坚一线,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党性。

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始终对党忠诚、忠于使命,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

李保国很忙,每年200天以上,他都奔波在各个山村,从事山区林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工作。30多年来,他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实用技术,先后培育了邢台县前南峪村、内丘县岗底村、临城县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16处山区开发先进典型,帮农民增收35亿元,带动 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

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把精准脱贫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让全省310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面小康。

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

当年的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市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前南峪村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1981年,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1986年,整套爆破整地技术基本形成。又过了4年,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历经近十年孕育,终于破壳而出。李保国提出“聚集土壤,聚集径流”,这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改变了模样,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知难而进、顽强拼搏,把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

“常年给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元的收入吧?”这些年,这样的问题,李保国不知面对过多少次。

事实上,他既不拿工资,也没有占股份。

他的话,发自肺腑,见心见肝――

“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公益事业。给农民服务是公益,给农业企业服务也是公益。农业企业发展了,在自身盈利的同时,还能够辐射带动周围山区的发展,最终还是对农民有利。”

“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千元,吃不清喝不清。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我相信,你只要干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他有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以善为本,寻找行善之地。

“前边的善是完善的意思,后边的行善是做事的意思,指的是要不断完善自我,寻找能做事的地方。这辈子,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

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积极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时评:哀思之后,请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

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就要学习他视科技如生命的学习追求。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因为他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帮助更多山区百姓脱离贫困、远离贫困。在学习中,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以较真精神先后完成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在扶贫战役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要坚持学习学习在学习,让技术扶贫进一步根植于太行大地,向李保国同志一样,不仅要为太行山区“输血”,更要激活太行山区一个个“造血” 细胞。

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就要传承他带百姓似亲人更胜似亲人的民本情怀。30多年来,李保国把生命的点滴融入到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做好为群众服务的具体实践中,用他的话说那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诚然,他已与农民血脉相连。农村脱贫是河北省全面脱贫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如今,李保国同志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逝者已去,在哀思与追忆之后,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他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民本思想,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惑,让千千万万的“李保国”在本职岗位上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就要砥砺他让绿浸染太行的责任担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太行山区,要想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唯有“滚石上山”式的勇气才能攻下一座座贫困的城池。面对如此险而艰的形势,李保国并没有选择做安逸的大学教授,而是立志做“太行新愚公”,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不断的攻坚克难中,让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地方。我们唯有向李保国同志那样,敢于与困难较真、勇于对问题亮剑、乐于同险阻作斗争,才能让河北人民全面脱贫奔小康的目标早日实现。

岁月无痕,惟石能言。岁月如歌,惟其精神历久弥坚。让我们提振精气神,继承和发扬“太行新愚公”精神,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为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增添一抹抹新色。

精选李保国的名人故事

5月23日下午,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内,演播室的背景屏幕上,金黄色的“时代楷模”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李保国先进事迹在这里录制。

“我们印象中的教授,他的背景应该是书斋、讲台、学生,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位教授,他的背景却是大山、村庄和乡亲。”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站在舞台上,充满敬意地向观众们介绍李保国。

大屏幕播放的视频短片上,精彩、感人肺腑的故事不断闪过,重现了一个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教授形象:

“村民不敢尝试,他自掏腰包买套袋帮他们试用新技术村民不懂技术,他手把手教给他们无公害苹果怎么种植他卷着铺盖卷在岗底村一待就是7年,为村民开辟了一条种植和经营一体的致富之路。”

节目录制完成后,李保国妻子郭素萍在发布厅外手捧“时代楷模”纪念章和荣誉证书,想起李保国潸然泪下。河北日报记者 赵 威摄

“他带领村民挖沟填土种植核桃,把当年寸草不生的狐子沟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核桃种植技术也传遍了整个太行山脉。”

“岗底村在山顶开辟了一块墓地,把李保国的部分骨灰埋在了那里,让他亲眼看着太行山变得更美更绿。”

……

短片播完,台下静默了,随后是雷鸣般的掌声。在热烈的掌声中,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缓缓走上舞台,接受敬一丹的现场采访。

“保国跟农民很熟悉,他自己就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民生活不容易,就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办点事保国对学生很严格,他带的学生没有一个没得过奖学金,没有一个延期毕业。”

“从今年过年后,保国的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大家都劝他去医院看看,他老说没时间。假如他能更爱惜自己一点,把工作节奏稍微放缓一点,也不会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郭素萍深情的讲述,让大家了解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李保国。台上,敬一丹几度哽咽台下,观众更是无法抑制感动的泪水。

伴随着屏幕上的巨型画轴徐徐展开,中国楹联学会和中华诗词学会为李保国创作的楹联和诗词逐渐展示在观众眼前,铿锵有力的朗诵声在演播厅内久久回响——

“种果植林,昔日山区成富境视农为己,民心深处有丰碑。”

“科技带头,播绿荒山结硕果辛勤注脚,呕丹长夜写华章。”

在催人奋进的音乐声中,郭素萍从颁奖者手中接过纪念章和荣誉证书。手捧沉甸甸的荣誉,她掷地有声地说出“保国走了,但我们的团队还在,我们一定会把他没来得及干的事干完、干好!”时,演播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朴实的话语中,饱含着郭素萍对这份职责的坚守,以及对延续李保国梦想这份事业的执着。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孙萌是李保国的学生,多年来一直跟着老师在山区奔忙。可在录制现场再次听这些熟悉的事,她的眼睛仍是红红的。“我们会把李老师的精神延续下去。”孙萌说,要像老师一样,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用浅显易懂的话告诉给老百姓,真正和他们打成一片,让更多农民成为真正的专家。

这位教授让太行山140万亩荒山由秃变绿,李保国教授是如何做到的?

请村民吃饭讲授果树种植技术,做通了岗底村村民的思想工作,带领村民脱贫致富。1996年8月,李保国在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制定了三个产业的发展模式:第一产业是苹果;第二产业是板栗;第三产业,就是所有的林下要间做苜蓿,用苜蓿养小尾寒羊。

当时,岗底村人均年收入才七八十块钱,李保国手把手教村民给苹果套袋、去袋、转果、摘叶、铺反光膜、施肥,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在他的带领下,太行山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近三万元  。

扩展资料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主讲了9门课程,如《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主持完成了9部教材的编写,如《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省级二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二项。

李保国承担了4门博士研究生课程和4门硕士研究生课程以及3门本科生课程,全年达416学时。李保国先后带过67名研究生。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先后带过67名硕士研究生, 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学生汤轶伟,颠覆了核桃树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学生史薪钰,李保国传授果树嫁接技在平山县葫芦峪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该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广。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优秀范文2篇

这位教授让太行山140万亩荒山由秃变绿,也是让所有的网友感觉到他吃一惊的,他也是对于当地的农民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手把手的把自己的技术教给了农民,让每一个农民都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一个人。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去动脑筋才行,在刚开始的时候当地的苹果根本卖不出去,它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苹果变得又红又好吃,而且销量还非常的高,也是让每个人感觉到非常的震惊的,在刚开始的时候一棵树根本卖不上50块钱,但是有了李老师这个技术之后,一棵树能获得巨大的财富,也是让每个人感觉到知识就是力量,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行。

无论自己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做到干一行,精一行,爱一行,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知道这一点,同时不得不说的是对于李保国的这个行为也是非常的无私奉献了,我们也希望每一个年轻的学者们都能够加入到其中,只有让我们国家的整体水平不断上升,才可以让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来说,目前的首要任务还是要以学习为重,尽量的少去接触电子数码产品,才可以让我们的知识储备更加的丰富,在以后能够为我们的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知道这件事,同时从这件事情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改变这个地方是非常的不容易的,需要付出自己的汗水乃至于生命,他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向他学习才好。

李保国同志的事迹简介

前不久去看了一部电影《李保国》,看完后我感触颇多,下面我就来分享两篇关于《李保国》的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李保国》观后感篇一:

前不久,我们观看了电影《李保国》,他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我。李保国先后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就是这位“太行愚公”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始终对党忠诚、忠于使命,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向李保国学习,就要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李保国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立志做“太行新愚公”,迎难而上、拼搏进取,单是山区土质治理,他就和他的团队整整研究了十几年,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向李保国学习,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把我变成了老百姓,把老百姓变成了我”。人活着要有价值,有人重于泰山,有人轻于鸿毛。人的价值须以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大小来体现。李保国始终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化为自己的信念动力,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积极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是广大党员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号,我们更需要的是像时代楷模李保国一样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记于心,外化于行,做一名不折不扣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干者,坚决做人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捍卫者!今天,我们响应党中央号召,通过学习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和发扬他的不畏前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心系群众,忘我工作的职业精神。力争自觉为民服务、为民造福!

《李保国》观后感篇二:

5月19日,省会河北会堂内气氛庄严肃穆,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见不得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被誉为“太行新愚公”。4月10日凌晨,年仅58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

报告会现场,2300多名干部群众齐聚一堂,用心聆听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缅怀他的奋斗历程,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李保国把一生献给了太行山,献给了太行山人民,他的死比太行山还重!”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站原站长刘秀礼跟踪报道李保国20年,他永远忘不了今年4月2日中午和李保国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当时李保国气色不好,却还是没日没夜地忙碌着,大家责问他是不是不要命了?李保国回答:“那么多农民在等着我,我脱不开啊!”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回忆起李保国带领群众种苹果的往事:自掏腰包推广苹果套袋技术、手把手教村民管果树……杨双牛流着泪说,岗底村原来是贫困村,今天人均收入超过31000元。岗底的穷帽子,是李保国帮我们摘掉的村民的好日子,是李保国用命换来的,李保国是我们岗底人的大恩人啊!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为什么一年200多天扎在山里?因为他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跟随李保国20年,助手齐国辉见证了李老师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您走了,但您的精神已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把您未完成的事业做得更好。”齐国辉含泪许下诺言。

报告会上,学生陈利英哭着追忆——老师是“严师”,会因为学生写论文不认真,罚他在学校写到大年三十才回家老师更是“慈父”,会想着帮学生凑钱买房、帮学生找对象。“我们早就把您当成‘父亲’,只是还没尽一天孝心,您怎么就突然走了呢!”

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既是李保国的人生伴侣,也是他的工作搭档。“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是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扶贫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报告过程中,郭素萍几度哽咽,泣不成声,“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和你再吃一顿团圆饭。保国,我想你!”

整理李保国的遗物,一张行程表让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深受震撼:从今年1月到4月10日去世,101天时间里,李保国62天在出差、行程7860公里。“我为学校有这样一位好老师而自豪。”饶桂生表示:全校师生将以李老师为榜样,弘扬“太行山精神”,拓展“太行山道路”,让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的旗帜高高飘扬在燕赵大地。

聆听饱含真情的讲述,感受李保国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台下听众热泪盈眶,会场内多次爆发热烈的掌声。掌声和泪水背后,是大家对李保国的思念和敬仰,是凝聚在心中的信念和力量。

听了报告会,省纪委驻省委办公厅纪检组副组长王春河对李保国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哀思之后,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他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追求,传承他待百姓似亲人的为民情怀,弘扬他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责任担当。”

“李老师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传承李老师的精神,是我们弟子唯一能做的。”“非常感动,一辈子学习的榜样!”报告会刚刚结束,几位报告人的微信朋友圈已经被来自四面八方的留言和点赞刷屏。

李保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知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李保国同志 事迹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李保国同志的事迹简介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他的先进事迹经中央和省内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李保国去世后,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深切哀悼。省委书记、省人大会主任赵克志作出批示:李保国同志不幸逝世,感到十分悲痛,表示深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去世,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 总结 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 教育 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也作出批示:李保国教授的去世,是河北科教战线、农林事业的重大损失,倍感悲痛,深切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慰问。李保国同志多年扎根山区,研发林果品种,推广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把才学抱负根植于燕赵大地,把毕生心血挥洒在太行山上。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胸怀群众、一心为民的宗旨观念,彰显了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全省科技、教育、农林战线,要学习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传承他的优良作风,弘扬他的奉献精神,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新征程上,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天,我们追忆李保国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一生,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在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把李保国先进事迹作为生动教材,学习他的忠诚品格、为民情怀、创新意识、务实作风和奉献精神,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2年4月13日,在临城县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科技园,李保国教授为群众现场演示薄皮核桃高接换优技术。

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

葫芦峪成片的核桃林绿了。

而他,却走了。

2016年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

在我省临城、内丘、平山、阜平、唐县等地,农民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

在网络上,上百万人怀念祭奠他,29万多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

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

老乡们说,秋天到来的时候,硕果结满枝头,他会含笑看到。

为什么,他让无数农民如此信赖、如此尊崇?

为什么,他让老师学生这么不舍、这么爱戴?

为什么,他让社会各界深受感动、为其点赞?

巍巍太行,为他作出回答!

太行山作证——他一心让这里的父老乡亲都富起来

内丘县岗底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李老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岗底的今天。”李保国20年的老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话间掉下了眼泪。“4月6日中午,我们还在一起谋划岗底的美丽生态大花园建设,探讨苹果深加工项目……”

平山县李家庄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这是民俗一条街、休闲广场、观景平台,这是樱桃、红树莓产业园……”4月12日上午,站在村庄规划图前,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彦难掩悲痛。“没想到,产业刚刚起步,给俺村做规划的李保国教授却永远地走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国到干沟村指导“国光森林 文化 观光园”建设,这是他生前帮扶的最后一个项目。“4月8日晚上,我还就苹果树苗的事向李老师电话咨询……”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干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鸿颇哽咽着说。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们眼含泪水。

在李保国离去后的两天里,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淳厚的乡音:“李老师啥时来俺们村作指导啊?”那些深山里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像农民。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啥两样。

“李老师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开始我也这样认为。”杨双牛讲到,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新衣服,问他穿多大号。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我问这有关系吗?他说‘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像农民。

“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你的技术变成农民能理解的、能记住的、能做到的东西。”李保国常说。

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赞皇县寺峪村有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村里请一位专家来讲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农民听得直挠头。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大家认识两种枝,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高兴地说:“原来这么简单!”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更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是个“科技财神”。

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板栗,曾因管理滞后,产量很低。

对照、改进、嫁接、示范……李保国用三年时间研究出板栗“双枝更新修剪法”。采用新修剪技术的第二年,前南峪村的板栗产值翻了两番。

岗底村的苹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层皮。

套袋、去袋、转果、施肥……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产的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上了市场,自然卖出了好价钱。

“农民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李保国说。

2007年,他对苹果修剪技术进行更新。用不用新技术,农民犹豫不决。

“今年先试一根条子行不行?”在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苹果树上,李保国做起试验。一根两米多长的枝条拉下来,第二年结了76个大苹果,没一个小于半斤的。现场观摩后,农民对新技术心服口服。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对农民死盯、盯死。”李保国说。

那一年,疏果的时节到了。李保国在岗底村搞培训,要求一条枝上每隔25厘米留一个苹果。村民杨海堂却打了一个小折扣,每10厘米留一个,为的是一条枝上能多留三到五个果。没料到第二年,苹果树开花少了,结果少了,收入自然也少了。

“俺心里明白,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树负担过大的缘故。不相信科学真是瞎忙。”打那以后,杨海堂老汉严格按要求管理苹果树,再也不敢自作主张。

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他从来没有嫌麻烦。

“李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科技财神’,他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杨双牛告诉我们,因为有了李保国手把手的“传帮带”,目前,岗底已有191名果农获得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中级果树工证书。他们不仅自己能致富,还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

“去年一年,一面管理自家的果园,一面出去指导别人管理果树,加起来一共挣了9万多块钱。”村民王群书说。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

多年来,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四十多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有百余个。

“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苹果”……年前一次采访中,我们发现,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对此,李保国解释说:“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打电话来咨询事情,又没说清楚他们的姓名,我就这么先存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2013年4月19日,苹果树正开花,下了场 大雪 ,当年很多地方的苹果绝收,但凡是经他电话指导过的农户,减产都不大。

李保国的手机中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李保国事迹 心得体会 篇1

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板栗,曾因管理滞后,产量很低。

对照、改进、嫁接、示范李保国用三年时间研究出板栗双枝更新修剪法。采用新修剪技术的第二年,前南峪村的板栗产值翻了两番。

岗底村的苹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层皮。

套袋、去袋、转果、施肥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产的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上了市场,自然卖出了好价钱。

农民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李保国说。

2007年,他对苹果修剪技术进行更新。用不用新技术,农民犹豫不决。

今年先试一根条子行不行?在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苹果树上,李保国做起试验。一根两米多长的枝条拉下来,第二年结了76个大苹果,没一个小于半斤的。现场观摩后,农民对新技术心服口服。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对农民死盯、盯死。李保国说。

那一年,疏果的时节到了。李保国在岗底村搞培训,要求一条枝上每隔25厘米留一个苹果。村民杨海堂却打了一个小折扣,每10厘米留一个,为的是一条枝上能多留三到五个果。没料到第二年,苹果树开花少了,结果少了,收入自然也少了。

俺心里明白,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树负担过大的缘故。不相信科学真是瞎忙。打那以后,杨海堂老汉严格按要求管理苹果树,再也不敢自作主张。

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他从来没有嫌麻烦。

李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科技财神’,他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杨双牛告诉我们,因为有了李保国手把手的传帮带,目前,岗底已有191名果农获得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中级果树工证书。他们不仅自己能致富,还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

去年一年,一面管理自家的果园,一面出去指导别人管理果树,加起来一共挣了9万多块钱。村民王群书说。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

多年来,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四十多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有百余个。

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苹果年前一次采访中,我们发现,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对此,李保国解释说: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打电话来咨询事情,又没说清楚他们的姓名,我就这么先存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2013年4月19日,苹果树正开花,下了场大雪,当年很多地方的苹果绝收,但凡是经他电话指导过的农户,减产都不大。

李保国的手机中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回忆往事,河北农大教授陆秀君唏嘘不已。4月8日,李老师和我同车去石家庄,途中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农民电话,慕名请他推荐树苗。李老师询问了具体情况后,马上把一位可靠的销售商的联系方式告诉了他,还嘱咐了若干注意事项。

回忆往事,杨双牛涕泪交加。200多户的岗底,180户村民种了大小350多个果园,面积3500亩。哪个果园是谁家的,果树管得怎么样,他都了如指掌。

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从武邑县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李保国,一直有着浓浓的三农情结。

他像一把火炬,点亮了贫困群众希望,每年在山里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有人问我你们一年给李保国多少钱?他们觉得不给李老师钱,他不会这么在村里搞服务。实际上,他不仅不拿钱,有时还贴上了自己的课题经费。杨双牛说。

在付出与回报倾斜的天平上,李保国有着自己的平衡砝码。

去年冬天,他主持召开了首届岗底果农专家论坛,11位农民登台演讲,他一一点评。结束后,他高兴地对杨双牛说,这些农民真可称得上专家了。杨双牛说,那还不是你成就了他们?李保国摇摇头,老兄你说颠倒了,没有他们我哪来的科研成果,不是我成就了他们,而是他们成就了我。

当我们发现,前南峪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当我们知道,岗底村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当我们听说,一次在山区路遇交通阻塞,村民二话不说,拆掉自家土坯垒成的院墙,为他辟出道路当我们看到,他走后,许多百姓带着自家的苹果、鸡蛋送他最后一程,李老师给我们指导,从没收过我们一分钱,现在他走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我们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在李保国心中,农民给予的这些回报,犹如脚下的太行山般沉重。35年,鬓染霜花,百姓的笑脸和认可成了他最大的财富。

这位太行新愚公,用35年如一日的赤诚,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知识分子,对太行山区人民那种绿叶对根的情意。

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篇2

--“李老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岗底的今天。”李保国20年的老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话间掉下了眼泪。“4月6日中午,我们还在一起谋划岗底的美丽生态大花园建设,探讨苹果深加工项目……”

平山县李家庄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这是民俗一条街、休闲广场、观景平台,这是樱桃、红树莓产业园……”4月12日上午,站在村庄规划图前,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彦难掩悲痛。“没想到,产业刚刚起步,给俺村做规划的李保国教授却永远地走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国到干沟村指导“国光森林文化观光园”建设,这是他生前帮扶的最后一个项目。“4月8日晚上,我还就苹果树苗的事向李老师电话咨询……”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干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鸿颇哽咽着说。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们眼含泪水。

在李保国离去后的两天里,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淳厚的乡音:“李老师啥时来俺们村作指导啊?”那些深山里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像农民。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啥两样。

“李老师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开始我也这样认为。”杨双牛讲到,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新衣服,问他穿多大号。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我问这有关系吗?他说‘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像农民。

“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你的技术变成农民能理解的、能记住的、能做到的东西。”李保国常说。

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赞皇县寺峪村有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村里请一位专家来讲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农民听得直挠头。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大家认识两种枝,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高兴地说:“原来这么简单!”

看了“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 ”的人还看了:

1. 河北农大李保国简历个人资料 李保国生平简历先进事迹

2. 党员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6篇

3. 党员干部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篇

4. 学习李保国事迹的感想

5. 党员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6篇

以上就是关于李保国的名人故事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