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夫注塑模的技术要求

   2023-05-12 05:04:31 网络1180
核心提示:《注塑模具技术要求》A: 模具外观1: 铭牌内容要打印模具编号、模具重量(KG)、模具外形尺寸(mm),字符均用1/8英寸的字码打上,字符清晰、排列整齐.2: 铭牌要固定在模腿上靠近后模板和基准角的地方(离两边各有15mm的距离),用四个柳

哈夫注塑模的技术要求

《注塑模具技术要求》A: 模具外观1: 铭牌内容要打印模具编号、模具重量(KG)、模具外形尺寸(mm),字符均用1/8英寸的字码打上,字符清晰、排列整齐.2: 铭牌要固定在模腿上靠近后模板和基准角的地方(离两边各有15mm的距离),用四个柳钉固定,固定可靠,不易剥落.3; 冷却水嘴要用塑料块插水嘴,¢10管,规格可为G1/8″、G1/4″、G3/8″.如合同有特殊要求,按合同。4: 冷却水嘴要伸出模架表面,水嘴头部凹进外表面不超过3mm。5: 冷却水嘴避空孔直径要为¢25、¢30、¢35mm三种规格,孔外沿有倒角,倒角大于1.5×45,倒角一致。6: 冷却水嘴要有进出标记,进水为IN,出水为OUT,IN、OUT后加顺序号,如IN1、OUT1。7: 标识英文字符和数字要大写(5/6″),位置在水嘴正下方10mm处,字迹清晰、美观、整齐、间距均匀。8:进出油嘴、进出气嘴要同冷却水嘴,并在IN、OUT前空一个字符加G(气)、O(油).9: 模具安装方向上的上下侧开设水嘴,要内置,并开导流槽或下方有支撑柱加以保护。10: 无法内置的油嘴或水嘴下方要有支撑柱加以保护。11: 模架上各模板要有基准角符号,大写英文DATUM,字高5/16″,位置在离边10mm处,字迹清晰、美观、整齐、间距均匀。12: 各模板要有零件编号,编号在基准角符号正下方离底面10mm处,要求同11号。13: 模具配件要影响模具的吊装和存放,如安装时下方有外漏的油缸、水嘴、预复位机构等,应有支撑腿保护。14: 支撑腿的安装要用螺丝穿过支撑腿固定在模架上,或过长的支撑腿车加工外螺纹紧固在模架上。15: 模具顶出孔要符合指定的注塑机,除小型模具外,原则上不能只用一个中心顶出(模具长度或宽度尺寸有一个大于500mm时),顶出孔直径应比顶出杆大5—10mm.16: 定位圈要可靠固定(一般用三个M6或M8的内六角螺丝),直径一般为¢100或¢150mm,高出顶板10mm。如合同有特殊要求,按全同。

17: 定位圈安装孔必须为沉孔,不准直接贴在模架顶面上。18: 重量超过8000KG的模具安装在注塑机上时,要用穿孔方式压螺丝,不得单独压压板。如设备采用液压锁紧模具,也必须加上螺丝穿孔,以防液压机构失效。19: 浇口套球R要大于注塑机喷嘴球R.20: 浇口套入口直径要大于喷嘴注射口直径。21: 模具外形尺寸要符合指定的注塑机。22:模架表面要有凹坑、锈迹,多余不用的吊环、进出水、气、油孔等及其他影响外观的缺陷。23:模架各板要都有大于1.5mm的倒角。24:模具要便于吊装、运输,吊装时不得拆卸模具零部件(油缸除外需单独包装)。吊环与水嘴、油缸、预复位杆等干涉,可以更改吊环孔位置。25:每个重量超过10KG的模具零部件要有合适的吊环孔,如没有,也需有相应措施保证零部件拆卸安装方便。吊环大小和吊环孔位置按相关企业标准设计。26:顶杆、顶块等顶出机构如与滑块等干涉,要有强制预复位机构,顶板有复位行程开关。27:油缸抽芯、顶出要有行程开关控制,安装可靠28:模具分油器要固定可靠。连接分油器与油缸的油管要用胶管,接头用标准件。29:顶针板丁要有垃圾钉。锁模器要安装可靠,有定位销,对称安装,不少于4个(小模具可2个)。30:如注塑机采用延伸喷嘴,定位圈内部要有足够大的空间,以保证标准的注塑机加长喷嘴带加热圈可以伸入.31:所有斜顶要都可以从一个通过底板和顶针底板的且其角度与斜顶角度一致的孔拆卸。32:螺丝安装孔底面要为平面。M12(含M12)以上的螺丝要为(12。9级)。B:顶出复位、抽插芯、取件1:顶出时要顺畅、无卡滞、无异响2:斜顶要表面抛光,斜顶面低于型芯面0。1—0.15mm。3:斜顶要有导滑槽,材料为锡青铜,内置在后模模架内,用螺丝固定,定位销定位.4:顶杆端面要低于型芯面0-0.1mm。滑动部件要有油槽(顶杆除外),表面进行氮化处理,硬度HV700。(大型滑块按客户要求)。

5:所有顶杆要有止转定位,并有编号。顶针板复位要到底6:顶出距离要用限位块进行限位,限位材料为45#钢,不能用螺丝代替,底面须平整.7:直径超过¢20mm的弹簧内部要有导向杆,导向杆比弹簧长10—15mm。一般情况下,要选用短形截面蓝色模具弹簧(轻负荷),重负荷用红色,较轻负荷用黄色。弹簧要有预压缩量,预压缩量为弹簧总长的10%—15%8:斜顶、滑块的压板材料要为638,氮化硬度为HV700或T8A,淬火处理至HRC50—55.9:滑块、抽芯要有行程限位,小滑块限位用弹簧,在弹簧不便安装的情况下可用波子螺丝,油缸抽芯有行程开关。10:滑块抽芯一般用斜导柱,斜导柱角度要比滑块锁紧面角度小2—3度。如行程过大可用油缸。11:如油缸抽芯成型部分有壁厚,油缸要加自锁机构.斜顶、滑块抽芯成型部分若有筋位、柱等难脱模的结构,要加反顶机构。12:大的滑块不能设在模具安装方向的上方,若不能避免,要加大弹簧或增加数量并加大抽芯滑块的滑动配合长度大于滑块方向长度的1。5倍,滑块完成抽芯动作后,保留在滑槽内的长度要小于滑槽长度的2/3.距离。滑块高与长的最大比值为1,长度方向尺寸要为宽度尺寸的1。5倍,高度为宽度的2/3。滑块在每个方向上(特别是左右两侧)的导入角度要为3—5度,以利研配和防止出现飞边.滑块的滑动距离大于抽芯距2-3mm,斜顶类似。13:大型滑块(重量超过30KG)导向T形槽,要用可拆卸的压板。滑块用弹簧限位,若弹簧在里边,弹簧孔要全出在后模上或滑块上;若弹簧在外边,弹簧固定螺丝要两头带丝,以便滑块拆卸简单。14:滑块的滑动距离要大于抽芯距2-3mm,斜顶类似。大滑块下面要都有耐磨板(滑块宽度超过150mm),耐磨板材料T8A,淬火至HRC50—55,耐磨板比大面高出0.05—0.1mm,耐磨板应加油槽。15:大型滑块(宽度超过200mm)锁紧面要有耐磨板面高出0。1—0.5mm,上面加油槽。滑块压板要用定位锁定位。宽度超过250mm的滑块,在下面中间部位要增加一至数个导向块,材料为T8A,淬火至HRC50-55

16:若制品有粘前模的趋势,后模侧壁要加皮纹或保留火花纹,无加工较深的倒扣,无手工打磨加倒扣筋或麻点。17:若顶杆上加倒钩,倒钩的方向要保持一致,并且倒钩易于从制品上去除。顶杆胚头的尺寸,包括直径和厚度不能私自改动,或垫垫片。顶杆孔与顶杆的配合间隙、封胶段长度、顶杆孔的光洁度要按相关企业标准加工。顶杆不能上下串动。18:制品顶出时易跟着斜顶走,顶杆上要加槽或蚀纹,并不影响制品外观.有推板顶出的情况,顶杆要为延迟顶出,防止顶白.19:斜顶在模架上的避空孔不能有太大影响外观.固定在顶杆上的顶块要可靠固定,四周非成型部分应加工3—5度的斜度,下部周边倒角.20:对于油路加工在模架上的模具,要将油路内的铁屑吹干净,防止损坏设备的液压系统。油路、气道要顺畅,并且液压顶出复位到位.21:自制模架要有一个导柱采取OFFSET偏置,防止装错导套底部要加排气口,以便将导柱进入导套时形成的封闭空腔的空气排出。定位销安装不能有间隙。C:冷却1:冷却水道要充分、畅通,符合图纸要求。密封要可靠,无漏水,易于检修,水嘴安装时缠生料带。2:试模前要进行通水试验,进水压力为4Mpa,通水5分钟。3:放置密封圈的密封槽要按相关企业标准加工尺寸和形状,并开设在模架上。4:密封圈安放时要涂抹黄油,安放后高出模架面。水道隔水片要采用不易受腐蚀的材料,一般用黄铜片。前、后模要采用集中运水方式。D:一般浇注系统(不含热流道)1:浇口套内主流道表面要抛光至▽1。6。浇道要抛光至▽3。2或320#油石。2:三板模分浇道出在前模板背面的部分截面要为梯形或圆形。三板模在水口板上断料把,浇道入口直径要小于¢3,球头处有凹进水口板的一个深3mm的台阶。3:球头拉料杆要可靠固定,可以压在定位圈下面,可以用无头螺丝固定,也可以用压板压住。4:顶板和水口板间要有10—12mm左右开距.水口板和前模板之间的开距要适于取料把,一般情况下,开距=料把长度÷20—25,且大于120mm以上。

5:三板模前模板限位要用限位拉杆。6:浇口、流道要按图纸尺寸用机床(CNC、铣床、EDM)加工,不允许手工甩打磨机加工。7:点浇口浇口处要按浇口规范加工。点浇口处前模有一小凸起,后模相应有一凹坑。8:分流道前端要有一段延长部分作为冷料穴.拉料杆Z形倒扣要圆滑过渡.9:分型面上的分流道要表面为圆形,前后模无错位。出在顶杆上的潜伏式浇口不能有表面收缩。10:透明制品冷料穴的直径、深度要符合设计标准。料把要易于去除,制品外观面无浇口痕迹,制品有装配处无残余料把。11:弯钩潜伏式浇口,两部分镶块要进行氮化处理,硬度HV700。E:热流道系统1:热流道接线布局要合理,易于检修,接线有线号并一一对应。要进行安全测试,以免发生漏电等安全事故。温控柜及热喷咀、集流板要符合客户要求.2:主浇口套要用螺纹与集流板连接,底面平面接触密封,四周烧焊密封。3:集流板与加热板或加热棒要接触良好,加热板用螺丝或螺柱固定,表面贴合良好不闪缝,加热棒与集流板不大于0。05—0。1mm的配合间隙(h7/g6),便于更换、维修。4:要采用J型热电偶并与温控表对应。5:集流板两头堵头处要有存料死角,以免存料分解,堵头螺丝拧紧并烧焊、密封。6:集流板装上加热板后,加热板与模板之间的空气隔热层间距要在25-40mm范围内。7:每一组加热元件要有热电偶控制,热电偶布置位置合理,以精确控制温度。8:热流道喷咀与加热圈要紧接触,上下两端露出小,冷料段长度、喷咀按图纸加工,上下两端的避空段、封胶段、定位段尺寸符合设计要求。9:喷咀出料口部尺寸要小于¢5mm,以免因料把大而引起制品表面收缩。10:喷咀头部要用紫铜片或铝片做为密封圈,密封圈高度高出大面0。5mm。喷咀头部进料口直径大于集流板出料口尺寸,以免因集流板受热延长与喷咀错位发生溢料。11:因受热变长,集流板要有可靠定位,至少有两个定位销,或加螺丝固定.12:集流板与模板之间要有隔热垫隔热,可用石棉网、不锈钢等。主浇口套正下方,各热喷咀上方要有垫块,以保证密封性,垫块用传热性不好的不锈钢制作或采用隔热陶瓷垫圈。

13:如热喷咀上部的垫块伸出顶板面,除应比顶板高出0。3mm以外,这几个垫块要漏在注塑机的定位圈之内。14:如有两个同样规格插座,要有明确标记,以免插错。控制线要有护套,无损坏,一般为电缆线.插座安装在电木板上,要超出模板最大尺寸.15:针点式热喷咀针尖要伸出前模面.集流板或模板所有与电线接触的地方要圆角过渡,以免损坏电线。16:模板装配之前,所有线路要无短路现象。所有电线要正确联接、绝缘。在模板装上夹紧后,所有线路要用万用表再次检查。F:成型部分、分型面、排气槽1:前后模表面要有不平整、凹坑、锈迹等其他影响外观的缺陷。镶块与模框配合,四R角要低于1mm的间隙(最大处)。分型面保持干净、整洁,无手提砂轮打磨避空,封胶部分无凹陷。2:排气槽深度要小于塑料的溢边值,PP小于0。03mm,ABS、PS等小于0.05mm,排气槽由机床加工,无手工打磨机打磨痕迹.嵌件研配要到位(应用不同的几个嵌件来研配以防嵌件尺寸误差)安放顺利,定位可靠。镶块、镶芯等要可靠定位固定,圆形件有止转。镶块下面不垫铜片、铁片,如烧焊垫起,烧焊处形成大面接触并磨平。3:前模抛光到位.(按合同要求),前模及后模筋位、柱表面,无火花纹、刀痕,并尽量抛光。司筒针孔表面用绞刀精绞,无火花纹、刀痕。4:插穿部分要为大于2度的斜度,以免起刺,插穿部分无薄刃结构.模具后模正面要用油石去除所有纹路、刀痕、火花纹,如未破坏可保留。5:模具各零部件要有编号.筋位顶出要顺利。6:一模数腔的制品,如是左右对称件,要注明L或R,如客户对位置和尺寸有要求需按客户要求,如客户无要求,则应在不影响外观及装配的地方加上,字号为1/8″。7:模架锁紧面研配要到位,70%以上面积碰到。8;顶杆要布置在离侧壁较近处以及筋、凸台的旁边,并使用较大顶杆。9:需与前模面碰穿的司筒针、顶杆等活动部件以及¢3mm以下的小镶柱,要插入前模里面。10:皮纹及喷砂要达到客户要求。制品表面要蚀纹或喷砂处理,拨模斜度要为3-5度或皮纹越深斜度越大。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注塑模具技术要求【精选文档】

《注塑模具技术要求》

A: 模具外观

1: 铭牌内容要打印模具编号、模具重量(KG)、模具外形尺寸(mm),字符均用1/8英寸的字码打上,字符清晰、排列整齐.

2: 铭牌要固定在模腿上靠近后模板和基准角的地方(离两边各有15mm的距离),用四个柳钉固定,固定可靠,不易剥落.

3; 冷却水嘴要用塑料块插水嘴,¢10管,规格可为G1/8″、G1/4″、G3/8″.如合同有特殊要求,按合同。

300长熔喷模具验收标准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GB50050—95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5年10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5]132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92]490号文的要求,由化工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十月一日起施行,原《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J50—83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化工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六日

1 总则

1.0.1 为了控制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内由水质引起的结垢、污垢和腐蚀,保证设备的换热效率和使用年限,并使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间接换热的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

1.0.3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应符合安全生产、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节约用水的要求,并便于施工、维修和操作管理。

1.0.4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应在不断地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

1.0.5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循环冷却水系统Recinrculating cooling water system

以水作为冷却介质,由换热设备、冷却设备、水泵、管道及其它有关设备组成,并循环使用的一种给水系统。

2.1.2 敞开式系统Open system

指循环冷却水与大气直接接触冷却的循环冷却水系统。

2.1.3 密闭式系统Closed system

指循环冷却水不与大气直接接触冷却的循环冷却水系统。

2.1.4 药剂Chemicals

循环冷却水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化学物质。

2.1.5 异养菌数Count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按细菌平皿计数法求出每毫升水中的异养菌个数。

2.1.6 粘泥Slime

指微生物及其分泌的粘液与其它有机和无机的杂质混合在一起的粘浊物质。

2.1.7 粘泥量Slime content

用标准的浮游生物网,在一定时间内过滤定量的水,将截留下来的悬浊物放入量筒内静置一定时间,测其沉淀后粘泥量的容积,以mL/ 表示。

2.1.8 污垢热阻值Fouling resistance

表示换热设备传热面上因沉积物而导致传热效率下降程度的数值,单位为㎡•K/W。

2.1.9 腐蚀率Corrosionrate

以金属腐蚀失重而算得的平均腐蚀率,单位为mm/a。

2.1.10 系统容积System capacity volume

循环冷却水系统内所有水容积的总和。

2.1.11 浓缩倍数Cycle of concentration

循环冷却水的含盐浓度与补充水的含盐浓度之比值。

2.1.12 监测试片Monitoring test coupon

放置在监测换热设备或测试管道上监测腐蚀用的标准金属试片。

2.1.13 预膜Prefilming

在循环冷却水中投加预膜剂,使清洗后的换热设备金属表面形成均匀密致的保护膜的过程。

2.1.14 间接换热Indirest heat exchange

换热介质之间不直接接触的一种换热形式。

2.1.15 旁流水Side stream

从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分流出部分水量,按要求进行处理后,再返回系统。

2.1.16 药剂允许停留时间Permittde retention time of chemi-cals

药剂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有效时间。

2.1.17 补充水量Amount of makeup water

循环冷却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补充所损失的水量。

2.1.18 排污水量Amount of blowdown

在确定的浓缩倍数条件下,需要从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排放的水量。

2.1.19 热流密度Heat load intensity

换热设备的单位传热面每小时传出的热量,以w/㎡表示。

 2.2 符号

编号 符号 含义

2.2.1 A 冷却塔空气流量( /h)

2.2.2 Ca 空气中的含尘量(g/ )

2.2.3 Cmi 补充水中某项成份的含量(mg/L)

2.2.4 Cms 补充水的悬浮物含量(mg/L)

2.2.5 Cri 循环冷却水中某项成份的含量(mg/L)

2.2.6 CTS 循环冷却水的悬浮物含量(mg/L)

2.2.7 Gsi 旁流处理后水中某项成份的含量(mg/L)

2.2.8 Css 旁流过滤后水的悬浮物含量(mg/L)

2.2.9 Gc 加氯量(kg/h)

2.2.10 Gf 系统首次加药量(kg)

2.2.11 Gn 非氧化性杀菌灭藻剂的加药量(kg)

2.2.12 Gr 系统运行时的加药量(kg/h)

2.2.13 g 单位循环冷却水的加药量(mg/L)

2.2.14 gc 单位循环冷却水的加氯量(mg/L)

2.2.15 Ks 悬浮物沉降系数

2.2.16 N 浓缩倍数

2.2.17 Q 循环冷却水量( /h)

2.2.18 Qb 排污水量( /h)

2.2.19 Qe 蒸发水量( /h)

2.2.20 Qm 补充水量( /h)

2.2.21 Qsi 旁流处理水量( /h)

2.2.22 Qsf 旁流过滤水量( /h)

2.2.23 Qw 风吹损失水量( /h)

2.2.24 Td 设计停留时间(h)

2.2.25 V 系统容积( )

2.2.26 Vf 设备中的水容积( )

2.2.27 Vp 管道容积( )

2.2.28 Vpc 管道和膨胀罐的容积( )

2.2.29 Vt 水池容积( )

3 循环冷却水处理

3.1 一般规定

3.1.1 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换热设备设计对污垢热阻值和腐蚀率的要求,结合下列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3.1.1.1 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标准;

3.1.1.2 水源可供的水量及其水质;

3.1.1.3 设计的浓缩倍数(对敞开式系统);

3.1.1.4 循环冷却水处理方法所要求的控制条件;

3.1.1.5 旁流水和补充水的处理方式;

3.1.1.6 药剂对环境的影响。

3.1.2 循环冷却水用水量应根据生产工艺的最大小时用水量确定,供水温度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并结合气象条件确定。

3.1.3 补充水水质资料的收集与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3.1.3.1 当补充水水源为地表水时,不宜少于一年的逐月水质全分析资料;

3.1.3.2 当补充水水源为地下水时,不宜少于一年的逐季水质全分析资料;

3.1.3.3 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应以补充水水质分析资料的年平均值作为设计依据,以最差水质校核设备能力。

3.1.4 水质分析项目宜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要求。

3.1.5 敞开式系统中换热设备的循环冷却水侧流速和热流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3.1.5.1 管程循环冷却水流速不宜小于0.9m/s;

3.1.5.2 壳程循环冷却水流速不应小于0.3m/s。当受条件限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防腐涂层、反向冲洗等措施;

3.1.5.3 热流密度不宜大于58.2kW/㎡。

3.1.6 换热设备的循环冷却水侧管壁的污垢热阻值和腐蚀率应按生产工艺要求确定,当工艺无要求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3.1.6.1 敞开式系统的污垢热阻值宜为1.72× ~3.44× •㎡K/W;

3.1.6.2 密闭式系统的污垢热阻度宜小于0.86× ㎡•K/W。

3.1.6.3 碳钢管壁的腐蚀率宜小于0.125mm/a,铜、铜合金和不锈钢管壁的腐蚀率宜小于0.005mm/a。

3.1.7 敞开式系统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标准应根据换热设备的结构形式、材质、工况条件、污垢热阻值、腐蚀率以及所采用的水处理配方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标准表3.1.7

注:①甲基橙碱度以CaCo3计;

②硅酸以SiO2计;

③ +以CaCo3计。

3.1.8 密闭式系统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标准应根据生产工艺条件确定。

3.1.9 敞开式系统循环冷却水的设计浓缩倍数不宜小于3.0。浓缩倍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N——浓缩倍数;

Qm——补充水量( /h);

Qb——排污水量( /h);

Qw——风吹损失水量( /h)。

3.1.10 敞开式系统循环冷却水中的异养菌数宜小于5× 个/mL;粘泥量宜小于4mL/ 。

 3.2 敞开式系统设计

3.2.1 循环冷却水在系统内的设计停留时间不应超过药剂的允许停留时间。设计停留时间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Td——设计停留时间(h);

V——系统容积( )。

3.2.2 循环冷却水的系统容积宜小于小时循环水量的1/3。当按下式计算的系统容积超过前述规定时,应调整水池容积。

式中Vf——设备中的水容积( );

Vp——管道容积( );

Vt——水池容积( )。

3.2.3 经过投加阻垢剂、缓蚀剂和杀菌灭藻剂处理后的循环冷却水不应作直流水使用。

3.2.4 系统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3.2.4.1 循环冷却水回水管应设置直接接至冷却塔集水池的旁路管;

3.2.4.2 换热设备的接管宜预留接临时旁路管的接口;

3.2.4.3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管管径、集水池排空管管径应根据清洗、预膜置换时间的要求确定。置换时间应根据供水能力确定,宜小于8h。当补充水管设有计量仪表时,应增设旁路管。

3.2.5 冷却塔集水池宜设置便于排除或清除淤泥的设施。集水池出口处和循环水泵吸水井宜设置便于清洗的栏污滤网。

3.3 密闭式系统设计

3.3.1 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Vpc——管道和膨胀罐的容积( )。

3.3.2 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加药设施,应具备向补充水和循环水投药的功能。

3.3.3 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供水总管和换热设备的供水管,应设置管道过滤器。

3.3.4 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管道低点处应设置泄空阀,管道高点处应设置自动排气阀。

 3.4 阻垢和缓蚀

3.4.1 循环冷却水的阻垢、缓蚀处理方案应经动态模拟试验确定,亦可根据水质和工况条件相类似的工厂运行经验确定。当做动态模拟试验时,应结合下列因素进行:

3.4.1.1 补充水水质;

3.4.1.2. 污垢热阻值;

3.4.1.3 腐蚀率;

3.4.1.4 浓缩倍数;

3.4.1.5 换热设备的材质;

3.4.1.6 换热设备的热流密度;

3.4.1.7 换热设备内水的流速;

3.4.1.8 循环冷却水温度;

3.4.1.9 药剂的允许停留时间;

3.4.1.10 药剂对环境的影响;

3.4.1.11 药剂的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

3.4.2 当敞开式系统换热设备的材质为碳钢,循环冷却水采用磷系复合配方处理时,循环冷却水的主要水质标准除应符合本规范3.1.7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3.4.2.1 悬浮物宜小于10mg/L;

3.4.2.2 甲基橙碱度宜大于50mg/L(以CaCo3计);

3.4.2.3 正磷酸盐含量(以 计)宜小于或等于磷酸盐总含量(以 计)的50%。

3.4.2 当采用聚磷酸盐及其复合药剂配方时,换热设备出口处的循环冷却水温度宜低于50℃。

3.4.4 当敞开式系统循环冷却水处理采用含锌盐的复合药剂配方时,锌盐含量宜小于4.0mg/L(以 计),pH值宜小于8.3。当pH值大于8.3时,水中溶解锌与总锌重量比不应小于80%。

3.4.5 当敞开式系统循环冷却水处理采用全有机药剂配方时,循环冷却水的主要水质标准除应符合本规范3.1.7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3.4.5.1 pH值应大于8.0;

3.4.5.2 钙硬度应大于60mg/L;

3.4.5.3 甲基橙碱度应大于100mg/L(以CaCO3计)。

3.4.6 当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有铜或铜合金换热设备时,循环冷却水处理应投加铜缓蚀剂或采用硫酸亚铁进行铜管成膜。

3.4.7 循环冷却水系统阻垢、缓蚀剂的首次加药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Gf——系统首次加药量(kg);

g——单位循环冷却水的加药量(mg/L)。

3.4.8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时,阻垢、缓蚀剂的加药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Gr——系统运行时的加药量(kg/h);

Qe——蒸发水量( /h)。

3.4.9 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时,缓蚀剂加药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3.5 菌藻处理

3.5.1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的菌藻处理应根据水质、菌藻种类、阻垢剂和缓蚀剂的特性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

3.5.2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的菌藻处理宜采用加氯为主,并辅助投加非氧化性杀菌灭藻剂。

3.5.3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的加氯处理宜采用定期投加,每天宜投加1~3次,余氯量宜控制在0.5~1.0mg/L之内。每次加氯时间根据实验确定,宜采用3~4h。加氯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Gc——加氯量(kg/h);

Q——循环冷却水量( /h);

gc——单位循环冷却水的加氯量,宜采用2~4mg/L。

3.5.4 液氯的投加点宜设在冷却塔集水池水面以下2/3水深处,并应采取氧气分布措施。

3.5.5 非氧化性杀菌灭藻剂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3.5.5.1 高效、广谱、低毒;

3.5.5.2 pH值的适用范围较宽;

3.5.5.3 具有较好的剥离生物粘泥作用;

3.5.5.4 与阻垢剂、缓蚀剂不相互干扰;

3.5.5.5 易于降解并便于处理。

3.5.6 非氧化性杀菌灭藻剂,每月宜投加1~2次。每次加药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Gn——加药量(kg)。

3.5.7 非氧化性杀菌灭藻剂宜投加在冷却塔集水池的出水口处。

3.6 清洗和预膜处理

3.6.1 循环冷却水系统开车前,应进行清洗、预膜处理、但密闭式系统的预膜处理应根据需要确定。

3.6.2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清洗,应符合下列规定:

3.6.2.1 冷却塔集水池、水泵吸水池、管径大于或等于800mm的新管,应进行人工清扫;

3.6.2.2 管道内的清洗水流速不应低于1.5m/s;

3.6.2.3 清洗水应从换热设备的旁路管通过;

3.6.2.4 清洗时应加氯杀菌,水中余氯宜控制在0.8~1.0mg/L之内。

3.6.3 换热设备的化学清洗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3.6.3.1 当换热设备金属表面有防护油或油污时,宜采用全系统化学清洗。可采用专用的清洗剂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3.6.3.2 当换热设备金属表面有浮锈时,宜采用全系统化学清洗。可采用专用的清洗剂;

3.6.3.3 当换热设备金属表面锈蚀严重或结垢严重时,宜采用单台酸洗。当采用全系统酸洗时,应对钢筋混凝土材质采取耐酸防腐措施。换热设备酸洗后应进行中和、钝化处理;

3.6.3.4 当换热设备金属表面附着生物粘泥时,可投加具有剥离作用的非氧化性杀菌灭藻剂进行全系统清洗。

3.6.4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预膜处理应在系统清洗后立即进行,预膜处理的配方和操作条件应根据换热设备材质、水质、温度等因素由试验或相似条件的运行经验确定。

3.6.5 当一个循环冷却水系统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装置供水时,清洗、预膜应采取不同步开车的处理措施。

3.6.6 循环冷却水系统清洗、预膜水应通过旁路管直接回到冷却塔集水池。

4 旁流水处理

4.0.1 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中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设置旁流水处理设施:

4.0.1.1 循环冷却水在循环过程中受到污染,不能满足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4.0.1.2 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需要采用旁流水处理以提高设计浓缩倍数;

4.0.1.3 生产工艺有特殊要求。

4.0.2 旁流水处理设计方案应根据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结合去除的杂质种类、数量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

4.0.3 敞开式系统采用旁流过滤方案去除悬浮物时,其过滤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Qsf——旁流过滤水量( /h);

Cms——补充水的悬浮物含量(mg/L);

Crs——循环冷却水的悬浮物含量(mg/L);

Css——旁流过滤后水的悬浮物含量(mg/L);

A——冷却塔空气流量( /h);

Ca——空气中含尘量(g/ );

Ks——悬浮物沉降系数,可通过试验确定。当无资料时可选用0.2。

4.0.4 敞开式系统的旁流过滤水量亦可按循环水量的1%~5%或结合国内运行经验确定。

4.0.5 密闭式系统宜设旁滤处理设施,旁滤量宜为循环水量的2%~5%。

4.0.6 当采用旁流水处理去除碱度、硬度、某种离子或其它杂质时,其旁流水量应根据浓缩或污染后的水质成份、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和旁流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要求等按下式计算确定:

式中Qsi——旁流处理水量( /h);

Cmi——补充水中某项成份的含量(mg/L);

Cri——循环冷却水中某项成份的含量(mg/L);

Csi——旁流处理后水中某项成份的含量(mg/L)。

5 补充水处理

5.0.1 敞开式系统补充水处理设计方案应根据补充水量、补充水的水质成份、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标准、设计浓缩倍数等因素,并结合旁流水处理和全厂给水处理的内容综合确定。

5.0.2 密闭式系统的补充水,应符合生产工艺对水质和水温的要求,可采用软化水、除盐水或冷凝水等。当补充水经除氧或除气处理后,应设封闭设施。

5.0.3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5.0.3.1 敞开式系统

5.0.3.2 密闭式系统

式中α——经验系数,可取α=0.001。

5.0.4 密闭式系统补充水管道的输水能力,应在4t~6h内将系统充满。

5.0.5 补充水的加氯处理,宜采用连续投加方式。游离性余氯量可控制在0.1~0.2mg/L的范围内。

5.0.6 补充水应控制铝离子的含量。

6 排水处理

6.0.1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排水应包括系统排污水、排泥、清洗和预膜的排水、旁流水处理及补充水处理过程中的排水等,当水质超过排放标准时,应结合下列因素确定排水处理设计方案:

6.0.1.1 排水的水质和水量;

6.0.1.2 排放标准或排入全厂污水处理设施的水质要求;

6.0.1.3 重复使用的条件。

6.0.2 排水处理设施的设计能力应按正常的排放量确定。当排水的水质、水量变化较大,影响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时,应设调节池。

6.0.3 系统清洗、预膜的排水和杀菌灭藻剂毒性降解所需的调节设施,宜结合全厂的排水调节设施统一设计。

6.0.4 当排水需要进行生物处理时,宜结合全厂的生物处理设施统一设计。

6.0.5 密闭式系统因试车、停车或紧急情况排出含有高浓度药剂的循环冷却水时,应设置贮存设施。

7 药剂的贮存和投配

7.0.1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处理药剂宜在全厂室内仓库贮存,并应在循环冷却水装置区内设药剂贮存间。液氯和非氧化性杀菌灭藻剂应渗专用仓库或贮存间贮存。

7.0.2 药剂的贮存量应根据药剂的消耗量、供应情况和运输条件等因素确定,或按下列要求计算:

7.0.2.1 全厂仓库中贮存的药剂量可按15~30d消耗量计算;

7.0.2.2 贮存间贮存的药剂量可按7~10d消耗量计算;

7.0.2.3 酸贮罐容积宜按一罐车的容积加10d消耗量计算。

7.0.3 药剂在室内的堆放高度宜符合下列规定:

7.0.3.1 袋装药剂为1.5~2.0m;

7.0.3.2 散装药剂为1.0~1.5m;

7.0.3.3 桶装药剂为0.8~1.2m。

7.0.4 药剂贮存间与加药间宜相互毗连,并设运输和起吊设备。

7.0.5 浓酸的装卸和投加应采用负压抽吸、泵输送或重力自流,不应采用压缩空气压送。

7.0.6 酸贮罐的数量不宜少于2个。贮罐应设安全围堰或放置于事故池内,围堰或事故池应作内防腐处理并设集水坑。

7.0.7 药剂溶解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7.0.7.1 溶解槽的总容积可按8~24h的药剂消耗量和5%~20%的溶液浓度确定;

7.0.7.2 溶解槽应设搅拌设施;

7.0.7.3 溶解槽宜设一个;

7.0.7.4 易溶药剂的溶解槽可与溶液槽合并。

7.0.8 药剂溶液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7.0.8.1 溶液槽的总容积可按8~24h的药剂消耗量和1%~5%的溶液浓度确定;

7.0.8.2 溶液槽的数量不宜少于2个;

7.0.8.3 溶液槽宜设搅拌设施,搅拌方式应根据药剂的性质和配制条件确定。

7.0.9 液态药剂宜原液投加。

7.0.10 药剂溶液的计量宜采用计量泵或转子流量计,计量设备宜设备用。

7.0.11 液氯计量应有瞬时和累计计量。加氯机出口宜设转子流量计进行瞬时计量,氯瓶宜设磅秤进行累计计量。

7.0.12 加氯机的总容量和台数应按最大小时加氯量确定。加氯机宜设备用。

7.0.13 加氯间必须与其它工作间隔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7.0.13.1 应设观察窗和直接通向室外的外开门;

7.0.13.2 氯瓶和加氯机不应靠近采暖设备;

7.0.13.3 应设通风设备,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宜小于8次。通风孔应设在外墙下方;

7.0.13.4 室内电气设备及灯具应采用密闭、防腐类型产品,照明和通风设备的开关应设在室外;

7.0.13.5 加氯间的附近应设置防毒面具、抢救器材和工具箱。

7.0.14 当工作氯瓶的容量大于或等于500kg时,氯瓶间应与加氯间隔开,并应设起吊设备;当小于500kg时,氯瓶间和加氯间宜合并,并宜设起吊设备。

7.0.15 向循环冷却水直接投加浓酸时,应设置酸与水的均匀混合设施。

7.0.16 药剂的贮存、配制、投加设施、计量仪表和输送管道等,应根据药剂的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腐、防潮、保温和清洗的措施。

7.0.17 药剂贮存间、加药间、加氯间、酸贮罐、加酸设施等,应根据药剂性质及贮存、使用条件设置生产安全防护设施。

7.0.18 循环冷却水系统可根据药剂投加设施的具体需要,结合循环冷却水处理的内容和规模设置维修工具。

8 监测、控制和化验

8.0.1 循环冷却水系统监测仪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8.0.1.1 循环给水总管应设流量、温度和压力仪表;

8.0.1.2 循环回水总管宜设流量、温度和压力仪表;

8.0.1.3 旁流水管、补充水管应设流量仪表;

8.0.1.4 换热设备对腐蚀率和污垢热阻值有严格要求时,应在换热设备的进水管或出水管上设流量、温度和压力仪表。

8.0.2 循环冷却水系统宜设模拟监测换热器、监测试片器和粘泥测定器。

8.0.3 循环冷却水系统宜在下列管道上设置取样管:

(1)循环给水总管;

(2)循环回水总管;

(3)补充水管;

(4)旁流水出水管;

(5)换热设备出水管。

8.0.4 循环水泵的吸水池或冷却塔的集水池应设液位计,水池的水位与补充水进水阀门宜用联锁控制。吸水池宜设低液位报警器。

8.0.5 循环冷却水系统采用加酸处理时,应对pH值进行检测。

8.0.6 化验室的设置应根据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质分析要求确定。日常检测项目的化验设施宜设置在循环冷却水装置区内,非日常检测项目可利用全厂中央化验室的设施或与其它单位协作检测。

8.0.7 以水质化验和微生物分析为主的化验室,宜设水质分析间、天平间、试剂间、仪器间、生物分析间和更衣间等。

8.0.8 水质日常检测项目包括下列内容:

(1)pH值;

(2)硬度;

(3)碱度;

(4)钾离子;

(5)电导率;

(6)悬浮物;

(7)游离氯;

(8)药剂浓度。

8.0.9 循环冷却水水质化验可根据具体要求增加以下检测项目:

(1)微生物分析;

(2)垢层与腐蚀产物的成份分析;

(3)腐蚀速率测定;

(4)污垢热阻值测定;

(5)生物粘泥量测定;

(6)药剂质量分析。

8.0.10 循环冷却水宜每季进行水质全分析。

附录A 水质分析项目表

水样(水源) 名称:外观:

取样地点:水温:℃

取样日期:

一台注塑机要多少吨冷却水

模具验收标准如下:

1、模具铭牌内容完整,字符清晰,排列整齐。

2、铭牌应固定在模脚上靠近模板和基准角的地方。铭牌固定可靠、不易剥落。

3、冷却水嘴需加工沉孔,沉孔直径为25mm、30mm、35mm三种规格,孔口倒角,倒角应一致。

4、冷却水嘴不应伸出模架表面,应有进出标记。

5、标记英文字符和数字应大于5/6,位置在水嘴正下方10mm处,字迹应清晰、美观、整齐、间距均匀。

6、模具配件应不影响模具的吊装和存放。安装时下方有外露的油缸、水嘴,预复位机构等,应有支撑腿保护。

7、支撑腿的安装应用螺钉穿过支撑腿固定在模架上,过长的支撑腿可用车加工外螺纹柱子紧固在模架上。

8、模具顶出孔尺寸应符合指定的注塑机要求,除小型模具外,不能只用一个中心顶出。

9、定位圈应固定可靠,圈直径为100mm、250mm两种,定位圈高出底板10~20mm。顾客另有要求的除外。

10、模具外形尺寸应符合指定注塑机的要求。

11、安装有方向要求的模具应在前模板或后模板上用箭头标明安装方向,箭头旁应有UP字样,箭头和文字均为黄色,字高为50mm。

12、模架表面不应有凹坑、锈迹、多余的吊环、进出水汽、油孔等以及影响外观的缺陷。

13、模具应便于吊装、运输,吊装时不得拆卸模具零部件,吊环不得与水嘴、油缸、预复位杆等干涉。

14、模具模架应选用符合标准的标准模架。

15、模具成型零件和浇注系统(型芯、动定模镶块、活动镶块、分流锥、推杆、浇口套)材料采用性能高于40Cr以上的材料。

16、成型对模具易腐蚀的塑料时,成型零件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或其成型面应采取防腐蚀措施。

17、模具成型零件硬度应不低于50HRC,或表面硬化处理硬度应高于600HV。

18、滑动部件应开设油槽,表面需进行氮化处理,处理后表面硬度为HV700以上。

19、顶出时应顺畅、无卡滞、无异常声响。顶出距离应用限位块进行限位。

20、斜顶表面应抛光,斜顶面低于型芯面。

21、所有顶杆应有止转定位,每个顶杆都应进行编号。

160吨。160T~200T注塑机冷却水的用量为160T~200T注塑机冷却水的用量为4.2m3/H。有4台,那就是16.8m3/H,这个是不考虑注塑机模具用水、冷水机用水和水温机用水。

以上就是关于哈夫注塑模的技术要求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