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葬礼的出

   2023-03-04 16:17:34 网络1010
核心提示:传统丧葬出殡时场面热闹,礼仪繁多,是亡灵“上路”前往另一世界,也可以理解为开始新的生命旅程,亲人的主旨是想尽办法让亡灵一路顺利走好。起灵后,送葬的队伍要把各种纸火,全部整整齐齐的装在车上,由长子的儿媳妇抱上“发财罐”,罐口上面放一个“供?”

汉族葬礼的出

传统丧葬出殡时场面热闹,礼仪繁多,是亡灵“上路”前往另一世界,也可以理解为开始新的生命旅程,亲人的主旨是想尽办法让亡灵一路顺利走好。

起灵后,送葬的队伍要把各种纸火,全部整整齐齐的装在车上,由长子的儿媳妇抱上“发财罐”,罐口上面放一个“供?”做盖。大闺女抱上“衣饭罐”,上面盖着一个大糕。凡是参与送葬的孝子,每人都要怀揣一个“供?”,男孝子揣光供?,女孝子揣花供?,俗称“揣富贵”。长子或长孙在女婿的搀扶下,肩扛“引魂幡”排在前面。“引魂幡”的软枝上挑阴阳剪的幡纸条,幡纸条下面拆叠成长穗,如幡间系红纸束,为孙子扛幡,如无红纸束,为儿子扛幡,如引魂幡插在灵上或车上,说明死者无后。阴阳用朱砂画符咒,引导亡魂跟随。送葬前,孝子要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扯破,把里边的荞麦皮子和枕套一起烧掉,意思是死者已上天堂,到了极乐世界。民俗称“扯了枕头,打了碗,阳家世上他不管”。

灵车起动前,要烧纸轿车子。烧纸轿车时,孝子们要呼唤着对死者的称谓,念诵着“一路走好”等吉语,意谓死者是坐着轿车子走的。现在,则要焚烧纸小汽车。接着,要由长子摔盆,当地叫“打砂锅子”,即把灵前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或砂锅摔碎。这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也叫“吉祥盆”。摔盆的必须是死者的长子。如果死者无子,则由别人(一般由女婿或侄子)来摔盆,摔盆者和扛引魂幡者,有继承死者遗产的权力。摔盆讲究一次摔破,越破越好。俗话说这盆是死者新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摔盆前,所有孝子跪在灵车前面。长子头顶砂锅(或瓦盆),猛地向地上摔去。随着“哇”地一声号哭和“砰”地一声碎响,所有孝子一齐号啕,悲声一片。孝子们叩头后,男孝子即拉起长长的白色紖带,女孝子则一边号啕一边上了各自的送灵车。

瓦盆一摔就如一声号令。随着瓦盆的破碎声和孝子们的哭声,代东先生大吼一声:“起灵”,于是扛夫起杠,鼓手大作,棺罩笼罩着的厚重的棺木,在众多扛夫的一声“起”的号子里抬了起来,送葬队伍上路了。

走在前面的,是鼓匠班。鼓匠班一般由5~7人组成。有背鼓敲鼓各1人,打铙钹的1人,吹尖的1~2人,吸笙的1~人组成。大富人家要雇2~3班鼓匠。鼓匠后面是“担浆水的”。“担浆水的”多为雇乞丐或“鞭竿子”担当。要把灵前摆的供品、灵棚上的丧联、所有烧过的纸灰、剩余纸钱、奠香、大门外的通天纸、告示牌、长钱、新砖、新瓦、镇物等一并收罗在一起,一头担箩头,一头担浆桶随行,并在沿途抛撒“买路钱”。其意是打发沿途拦路的孤魂野鬼。

再后面是长长的纸火队,多由外甥、村邻儿童等承担。纸火队也有顺序,举各种幡子的在前,接着是童男女、宅院、摇钱树、金山银山等。童男女的嘴上要用糕糊上,前身要编写姓名,如“长在”、“应答”等,宅院的门、窗、烟囱要打开,所有纸火都要写明“XXX专用”。其他纸火在后。

纸火队后面就是拉灵的孝子孝孙了。前面是扛引魂幡的长孙和抱灵牌的子孙,由女婿搀扶护佑。亲孝子也要由其女婿搀扶护佑,以防因过分悲伤而出现意外。其他孝子们手里提着出丧棒,肩上扛着长长的白布紖带。紖带分两行,一行是孝子,另一行是孝孙,俗称“拉灵”。如果孝子多,还可分三行四行的,即子行、侄行、孙行、侄孙行,以及重孙行。其后,就是灵棺。抬灵棺者称扛夫。扛夫可向鼓坊雇佣,也可请村亲帮忙。人数有12人、16人、24人不等,如路远的,中途还要换人。灵棺后面是长长的送葬车。送葬车一般是由亲戚自雇的轿车,一车一人,媳妇们的母亲(女亲家)也各自乘坐一辆,且暗中还要互相竞比。闺女、媳妇等的脸都遮盖着长长的“大罩”,呜呜呀呀地哭号着。尤其是闺女,捶胸顿足,痛不欲生。媳妇们大多为虚哭,不哭则被人笑话。当地谑称:“闺女哭,哭一声顶一声。媳妇儿哭顶如驴嚎了。”

过去,灵棺起后,一般不准停歇。凡是灵棺经过的街巷道路两侧,各家各户都要在大门口烧上一大堆火,以赶走死人的煞气,免灾消难。有的地方经过主要街道时,商铺要花钱请鼓匠还要停下来吹打,若有两班鼓乐还要对赛,走走停停,俗称“摆大街”,而灵棺则不能落地。灵棺一直抬到村外时,要缷下棺罩,鼓匠也不再送往坟地。纸火等也装上马车。女眷中有不宜进坟地的,也只能送到此为止。缷下棺罩后,抬棺材的人一直不停,快步将棺椁抬向坟地下葬。随着时代的发展,装饰讲究的灵逐渐代替了扛夫,棂棺由灵车拉向坟地。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丧葬,是人的最后一项仪式。所谓丧葬礼俗就是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的礼节与习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俗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死者尸体腐烂而加以掩埋的活动,也不只是活着的人对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礼节习俗,儒家通过丧葬仪式宣扬并实行“慎终追远”的孝道,统治者通过丧葬制度强调并维系社会等级,达到调控社会的目的。所以,中国的丧葬制度有着极为丰富的内蕴。随着时代的流逝,繁琐的丧葬制度也日趋简化。我们这里介绍的主要是近代江苏各地的丧葬制度。

1.领路经。病人或老人将死,预先请尼姑至床前念领路经。从寝室到大门一路插上蜡烛。人在临死前须将其床上蚊帐取起,否则以为人死后将会落入“网尸城”。将小块银子放在死者口中,称为“含口银”,据说是怕在阴间因为饮孟婆汤而迷了心。要将死者移至堂屋之中的停尸床上,头南脚北面朝天,大开家中的门,以利死者灵魂离去。亲生儿女在老人断气前后烧锡箔寿纸,叫“引路钱”。门口烧纸轿、草鞋,庭中烧锭库以及死者生时衣服数件(但要除去皮衣,否则死者来世将变成犬马)。

2.在吴地,人死后以水抹身,富者以绸绫十三件,贫者以布衣七件给死者穿上,都是有扣而无纽。在苏北地区如高邮,是在死者停止呼吸前穿寿衣,又叫老衣。寿衣讲究“五领三腰”。“五领”为五件上衣,即衬褂、棉袄、棉袍、罩衫、马褂;“三腰”为三条裤子,即衬裤、棉裤、罩裤。女丧改棉袍、马褂为大棉袄、夹袄,改罩裤为裙。有家人守夜。死者头前供一碗生米饭,叫做“倒头饭”。头前足下各点一盏油灯,叫“引路灯”(在吴文化区域如昆山等地,死者脚边点燃的灯称为“长明灯”或“幽明灯”)。死者脸上盖张黄纸,叫蒙脸纸。至夜请僧尼礼忏,称为“转敛”。

3.丧服。上辈或平辈人死要戴孝,下辈人死不戴孝。儿子披麻戴孝:头戴麻布帽(有的帽后垂麻丝),帽子左右两角挂棉花球,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为孝服,鞋面上蒙上麻布,腰中扎一条反搓成的稻草绳子。女儿和儿媳披发扎麻,穿白布衫裙,脚蹬麻布蒙面布鞋。孙辈帽上缝一小块红布。死者同宗每人发孝帽一只,女发孝巾一条,名曰“散孝”。家有丧事要“变白”,服饰及家具物件凡是红色的,一律搬开或用白纸蒙上。门上贴两张宽十厘米左右的白纸条作讣告。

4.“吃倒头饭”。孝子招待亲友一律素食,叫做“吃倒头饭”(吴地称为“吃豆腐饭”)。死者年龄大,且生前吃荤,在丧事办完后,最后一顿用酒招待,叫做“谢红”。

5.引路焰口。丧事须按风水先生的安排办事。家人要请和尚超度亡灵,叫做“引路焰口”。有的请道士做道场,驱邪捉怪。

6.大小殓。大殓和小殓无大区别,只是小殓不钉尾,不合棺缝。棺木要由族长和孝子的母舅殓收,得其同意后方可入殓。入殓要按风水先生确定的时刻,禁忌属相的人在入殓时必须回避。大殓在死后二三日,预先小殓。棺内放石灰垫衬。尸将入棺时,先检尸衣之珠玉,然后由孝子捧头纳入,用水抹尸面,并洒酒尸口。尸体用红线正位人棺,身下垫以铜钱 (有的用纸钱),伴以死者生前心爱之物作陪葬晶。入殓后,子女亲友绕棺一周向死者看最后一眼。接着置登升柩,由孝子磕“四方头”。在苏北,盖棺时,棺钉用子孙儿媳头发缠绕,随钉钉入棺内,叫做“挽钉”。“封钉”,男丧由族长执斧,女丧由母舅操柯。孝子必给执柄者以彩帛或封钉礼金。

7.做七。死后每七日,请僧侣道士礼忏诵经,共七次,称为“做七”。

8.回煞。回煞俗称接眚,又称撇青,在死后十余日内进行。这天,先将寝室中铺设恢复当日死 者气绝时之原状,然后以死者衣服放在床中,衣服整齐,幻为人形。屋内要悬挂尖嘴鸡爪、形状可怖的眚神于其侧,设三牲祀之。

9.出殡。殡葬有三种形式,一是停柩三年后殡葬,二是搁置“六七”即死后第四十二天殡葬,三是入殓后随即殡葬。一般入殓后三天内安葬。殡葬时间、地点由风水先生确定。亲友子女随棺送葬。子女手执“哭丧棒”(尺许长的柳树棍)。送葬路上一路丢“买路钱”。挖长方形坑,坑内燃烧稻草,叫“暖坑”;再将铜钱或纸钱放在坑内四角和中央,然后棺材入坑,叫“登位”。子孙儿媳们用衣襟兜些土放在棺木上,叫做“罗裙兜土”;接着挥锹填土,做成圆锥体似的土堆,有的在墓前立碑。孝子将手中的哭丧棒栽在坟前,子、孙、重孙各栽一排。不久,柳桩做的哭丧棒会发芽吐枝,若枝繁叶茂,则象征子孙繁盛,家业兴旺。这些树后代不得砍伐。殡葬后,在墓前后左右烧些纸钱给野鬼,名为“和邻纸”;再为死者烧“安位纸”,最后燃放鞭炮。回家路上不许回头望,忌走回头路。到家门口,送葬人从点燃的纸钱上一跃而过。

10.烧七。殁后每隔七日举祭一次,称“烧七”或“做七”,共七次。逢七时,全家团聚灵前,设食供奉,或请僧道诵经。“六七”时,亲朋好友前来追悼,孝子请僧尼做佛事,或请道士斋醮,焚纸制冥房和用具。出嫁女儿办饭菜供奉亡灵,名为“换饭”。七期之翌日逢农历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则此日为“犯七”,家人以为死者灵魂回归,预将汤罐水缸空坛之口全部盖好,恐其坠入;又将枕簟被褥铺好供其服用,谓之“闭殃”。欲办喜事之家需抓紧在“六七”之内完婚,叫“七内招”,否则必须三年之后才能办喜事。

11.百祭日。死者死后一百天举行祭奠叫“百祭日”,死后一年举行祭奠叫“做头周年”,此后每年纪念日叫“烧周年”。丧者之家春联第一年为白纸,第二年为绿纸,第三年为黄纸。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并支配民间丧葬习俗的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灵魂不灭和祖先崇拜的观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阴间和来世想象对丧葬中的许多习俗有深刻影响;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观念,这种中国特有的儒家伦理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缛的丧葬礼俗,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

汉族的葬礼习俗有哪些

这是一种风俗,寄托着子女对已失去的父母的美好祝愿。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都会在家里停放三天,在他们遗体的正前方会摆放一只瓦盆;后辈守孝时会不断地在瓦盆里烧纸,每当有人前来吊孝,也会在瓦盆烧纸,这些烧纸代表了纸钱,会随着老人到另一个世界去,因此,瓦盆里的烧纸烧的越多意味着给老人带走的钱越多,在另外的一个世界,会过得越富裕。

摔瓦盆,叫摔老盆,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可以摔的,必须是长子长孙才可以 ;长子在时,由长子摔;长子若不幸早逝,则必须由长子的大儿子代替;逝者的二儿子,三儿子们及他们的儿子,是没有权利摔瓦盆的。

出殡的那天,棺椁停放在路中间,长子跪在棺椁前面,双手高举瓦盆过顶,用力摔碎瓦盆,意思让离家的老人把这些钱带走,到另一个世界过富裕的日子;瓦盆摔过以后,就由杠夫抬起棺椁把老人送到坟地。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如果瓦盆没有摔碎,长子家里就会把瓦盆珍藏起来,因为这是老人把福气留给了子孙。将会保佑后代兴旺发达 。

这种习俗看似很陈旧,却满盈着人性中的美好,值得肯定。

摔老盆,是农村丧事在家里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摔老盆后,便起灵抬柩把老人送向墓地下葬。

摔老盆,是要有身份资格的,那就是长子长孙。它意味着长者去世后家法执掌和财产继承人选的肯定。有长子长子摔,没长子,长孙摔。按与去世者血亲的亲疏远近,依次派选。

亲人去世,痛哭欲绝。老盆摔后,亲人下葬。一堆黄土,阴阳永隔。想起老人的劳苦,想起老人的恩德,往日的音容笑貌,历历涌向心头,可这一摔之后,便永无再见的机会,老娘再不为我立黄昏,无人再问粥可温,悲从心来,恨从怨生,怨造化之短暂,恨老天之不公,高高地举起老盆,狠狠地摔向地面,瓦片迸飞,儿子的心痛苦到了极点,哪还管他家法和财产的继承。

盆碎平安岁,老娘天国无悲愁。盆碎子岁安,儿承懿范传千秋!

虽说现在农村的葬礼禁止大操大办,一些习俗也比以前有所简化,但是在出殡前由摔盆子的风俗还在延续着。

这个盆子是置于亡者灵前的老式瓦质盆子,一般直径4寸在右,深1寸有余,是烧纸钱用的,也叫纸盆。有的地方还叫“阴阳盆”、“吉祥盆”。

盆子在出殡前要顶在头顶的。顶盆的人是长子或长孙,如果死者没有儿子就由血缘比较近的子侄来代替;如果死者无儿无女,就不得不由别人来代代替。当起棺时,抬棺领头者喊道:“本家大爷,请盆子”,这时顶盆人必须一次性将盆子摔碎。

之所以要 摔碎盆子, 是因为表示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由此变得亲近,甚至确立了财产继承的关系。

为什么必须把盆子摔得粉碎? 一,按地方习俗的说法,这个盆子,就是死者生前用过的锅,摔得越碎越便于死者携带而上路,到了“那边”继续用这口锅做饭;二,这个盆子是死者收取家人烧送的纸钱、衣物的物件。只要摔得粉碎,死者日后才会“香火”不断,活着的家人也不至于惹祸上身;三,与传说中的孟婆汤有很大关系。只有将盆子摔碎,死去的人才不会误喝孟婆汤,才会将今生今世的亲人忘得一干二净,了断“前世”恩恩怨怨。

其实这些都是传统思想及仪式的流传,也只不过是大家图一时心理上的安慰和说法,也许是为了减轻失去亲人的悲伤。不必当真,“信则有之,不信则无”的。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在我们胶东农村,当人死后,在出殡的时候就有摔灰盆的风俗。也有的地方将摔灰盆叫摔“老盆”,这种习俗相传是制陶业祖师范蠡死后,由他衣钵传人的徒弟,将范蠡制作的老盆摔碎,来传承他的衣钵。后来,当家里的老人死后,人们就将提前准备好的瓦盆,让死者的长子在棺材起灵准备下葬前,在灵前摔碎,这就叫“摔灰盆”。在农村,谁顶了“灰盆”,谁就是家业的继承人。

在我们当地农村,老人去世后,都在家中停尸三天,第三天出殡,我们叫排三殡。一般都在灵前放有一个青色的瓦盆,前来吊唁的人点上三柱香后,就在这个瓦盆里再烧上一些纸钱。这停尸的三天间,香火不断、焚纸不断,据说这些纸钱就是去那边的路费等。

等到出殡的当天,由长子顶着瓦盆出门,在路口由管事人端着瓦盆在孝子头顶转一圈后,用力摔碎,便于死者一同将纸钱“带走 ” 。

随着灰盆的破碎,这死者也就像这灰盆中的纸灰一般,灰飞烟灭了,算是人生划上了句号。而他身后的事情,就移交到了下一代的身上。在过去农村,大多是长子顶灰盆,如果长子提前故去,则由次子等依次担当。没有儿子的由本家的侄子来作为“孝子”完成这个仪式,所以那个时候,有的人家出现多个侄子争当“孝子”的情况,说白了,就是为了继承死者的遗产。

我们那里,还有一个与摔灰盆有关的现象,那就是垫在地上摔灰盆的石头一般是找一块三棱青石,这样灰盆摔在上面就会破碎。如果没有摔碎,是不可以摔第二次的,人们必须从上面走过去,用脚踩碎,当然,灰盆是越碎越好。而等下葬归来的时候, 这块石头会被 孝子捡回家,放在粮缸后面的角落里存放起来。据老人们说,此石可镇宅辟邪,也有的称此石为“借寿石”,说是能借来死者的福寿,能护佑子孙后代 健康 长寿。

摔灰盆,是汉族人死后出殡时特有的风俗,是死者告别这个世界的一种仪式,也是后人对死者的一种尊重。而且这灰盆必须要摔碎,也是为了去世的人便于带走那些焚烧的纸钱。

其实,农村人在去世后,摔碎灰盆是农村千百年来的一种丧葬习俗。让去世的人带走盆内已经焚烧成纸灰的“纸钱”,也是对于活着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作为地方丧葬文化及习俗,我认为随着 社会 的发展,也将慢慢改变,去其糟粕最好。你认为是不是这样?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半年以前我曾经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获得过1554万阅读,6492个赞,不知道是否创下全网之最,虽然当时此题没有收益,但也让我骄傲了一些日子,说明我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认同。

现在有人变了角度重新提这个问题,那我也以三十多年的民俗研究者身份,试着变个角度来回答一下吧。

农村出大殡为什么要摔灰盆?

摔灰盆,也叫“摔丧”。因为忌讳“死”这个字眼,农村人会把人死了称为人老了,所以有时候也叫摔老盆,当然也有的说摔死盆或者摔尸盆。

摔灰盆的风俗来历有一个传说,说是陶业的祖师爷范蠡临死前想选择一个继承人,就把一干徒弟乡邻请来商量,他取出一个做的最得意的陶盆,说这做陶盆就是我的饭碗,我死后这饭碗传给谁呢?大家七嘴八啥,议论纷纷。这时一个徒弟说,人在盆在,人去盆去,你老人家死后,你这饭碗还是带到阴间吧,我替你摔了就是了。范蠡同意了,并把手艺和遗产悉数传给这个徒弟。就这样,打范蠡那儿,产生了这个规矩,谁替死者摔盆,便可继承死着的产业。

其实,这个摔盆是否从范蠡那儿而来,不得而知,传说而已。而我们知道,盆与人的生死,有着不解之缘,庄子在妻子死后为她鼓盆而歌,便说明自古人们将这盆与死有着一定的关联。而真正的灰盆,并不是普通的陶盆,盆中有一个大大的圆孔,类似我们的花盆要留个孔漏水,这个盆被称作阴阳盆,就是界入阴阳之间, 为了避免“死”这样的说法,有些地方也称为吉祥盆。

这个盆子在死者停灵后就一直放在灵前,要不断的在里面烧纸钱,这时候死者初终,界入阴阳之间,家人亲戚们为他烧上很多送路钱。等到起灵时这盆在长子头上一顶,然后摔碎,随着灰飞烟灭,正式宣布死者离开阳世,进入阴世,盆碎了,死者在阳间的饭碗打了,一切都随纸灰面去。

这摔灰盆有很多讲究,最大的讲究就是摔盆人的选择,其实在我们这里是选择顶盆人,谁为死者顶灰盆,谁就是死者的继承人,摔的时候是管事的把头,将灰盆在顶盆着的头上一顶,狠狠地摔碎。而这顶灰盆者,必定要是逝者的长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摔盆是一种家庭权力的交接和遗产继承的确立。顶灰盆者将继承逝者的大部分家产,也从死者那里接过其生前拥有的家庭权力,成为家里的掌门人。一般的来说,在重视长幼有序的时代,这顶盆者必定是家中的长孙长孙,其他人是没有资格的。由于这也是一种继承关系的确立,所以无子女者,要从侄子中选择顶盆者,谁来顶盆,谁给去世者顶支继嗣,确定继承关系和承嗣义务,继承逝者所有财产,同时也要承担逝者殡葬费用和以后祭祀义务。

为什么灰盆必须摔碎?

前面我们也说了,这灰盆是死者在阴间的饭碗,正像纸钱要焚烧了才能带到阴间一样,这盆子必须摔碎才能带到阴间,并且是越碎越好。只有摔碎,死者才能带着饭碗安心上路,不再留恋阳世;只有摔碎阴阳盆,才能证明死者的魂魄随着那一声碎响而正式上路。并且,碎碎平安,摔得越碎,后人越平安。所以,为了把灰盆摔的更碎,必须在要摔盆的路口提前放置一块砖,因为砖的硬度比泥土的硬度大,以确保陶盆摔上去能够粉碎。而陶盆在守灵的这段时间,一直受火纸烧烤,基本上也已经酥了,一般来说是一摔即碎。

因为灰盆摔碎了证明逝者的阳世已尽,民间便把这摔盆的砖视为宝物,称做借寿砖,常常放至门前,意为可以借来逝者未享完的福寿。放到门口,也可以避邪镇宅,吉星高照。同时,这摔碎的灰盆,还有一个用处,就是农村妇女如果坐月子时落下月子病,走路脚后跟疼,便可以这摔碎的瓦块上走一走,这月子病便可治好了。所以这摔碎的灰盆,通常没人去扫去收拾,除了板砖会被人拿走外,这些碎瓦块就那么放着,一直让人们踩车辆压,直到最后没有了。

当然,一个地方一个习俗,摔丧虽然是汉族人普遍的习俗,但来历和用意却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地方灰盆底部的一个大孔变成多个孔,都有其说法。但不管说法有多少,这一摔,便是宣布起灵,棺材被高高抬起,纸钱也会高高扬起,逝者随着鞭炮声、唢呐者,被正式送入墓地,这一隆重的仪式,是一种悲壮的送行,极大地触动着送行人的心灵。

摔盆是汉人殡礼的习俗,一般是在出殡当天(起灵时)摔瓦盆。青岛这边不管是家里去世还是医院去世的人,多数是遗体上灵车后就摔盆。

瓦盆是个泥盆,这个盆叫“阴阳盆”,也称“丧盆”,是人去世后,家属给亡者烧纸钱用的。人去世后第一次烧的纸钱也就叫头纸钱,要烧三斤六两。(第一次烧纸也有叫暖盆的)

瓦盆通常是在起灵后摔盆,一般是男性为主,亡者长子或者长孙来摔。那么很多家属会问为什么要摔盆,不摔行不行?

因为要符合现在 社会 的现状,跟家属讲的最多的说法是,旧时摔盆是确立跟亡者的亲疏关系,也就是说谁摔盆谁就具有亡者财产的继承人。但是到了现在 社会 ,大都以家庭为单位,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女孩子,又不能不摔,所以又得从民俗里去找说法。

在民间习俗里,瓦盆的形式有多种,其说法也不一。主要的有,一是说这代表亡者的锅,摔得越碎亡者越容易携带,瓦盆摔碎了,跟亡者说一路走好,也是跟亡者说你现在是去另一个世界了,除非瓦盆重聚,不然到了阴间继续用锅开火生活,好好的去投胎。 还有种是,瓦盆底有个洞,流传的说法是:阴间有位强迫死者喝一“迷魂汤”的婆婆,使其神智迷糊,喝了以后忘记阳世的亲人,儿子准备这一有孔的瓦盆, 可使“迷魂汤”漏掉,并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误饮。还有的人说,人活着的时候浪费很多水,到了阴间要被罚喝脏水,喝不完不能投胎,那么多水怎么喝的完,就用这个带孔的瓦盆去舀,可使脏水漏掉。

殡葬礼仪的任何一种形式都是表达对亡者的尊重、不舍、缅怀,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寄托。生活要有仪式感不该只是个口号,更应该是种态度。说“祖先崇拜”“鬼神观念”是迷信的人,为什么不说佛祖耶稣是迷信,起码你的先人你还见过不是吗?

看到这个题目,让人有点酸楚的感觉。的确,在农村家里老人去世后,出殡前,都会让长子摔盆,而且要摔碎。现在的年轻人对丧葬礼仪的这个风俗都不知道,今天山村梅花来与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出殡前烧纸用的盆,应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但人们习惯于反面话正面说,谓之“吉祥盆” 。那摔盆的的目的:一是将孝家的丧气晦气摔出去;二是将众人烧给去世者的纸钱通过接触到大地而送入“ 地府”,使去世者到了阴曹地府有足够的钱花;三是摔碎孝盆预示孝家从此不再使用,更不再发丧, 而亡者一定来生转世顺利。

为什么必须要摔盆?在农村,出殡前摔盆的一般是由死者的长子长孙来完成,如果死者没儿子,那么就由上门女婿(养老女婿)来代替,如果女婿不能代替,那就只能让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子侄来代替 。当然请子侄摔盆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摔盆就意味着自己变成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财产应该全部或者大部分由摔盆的子侄来继承,如果家族没有后人,那么就没人给死者摔盆,而死者就会沦为不得善终之列。这在古代是非常忌讳的。

以上是山村梅花对问题的解释,尽管说应该提倡移风易俗,但是,对过去老辈留下的风俗,是难以改变的,人们以这种方式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生总有一天都会生老病死非常正常的事,谁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在农村办丧事特别的讲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很重视这丧事。你有没有发现在一些农村办丧事很奇怪,出殡半个小时之前要把盆子给摔破,那如果盆子没摔破怎么办?

在办丧事的时候有很多规矩都必须遵守照办。这是农村的一种风俗和对死者的尊重。其中给死者烧纸纸币之类的,还有些就是摔盆子的环节。一般农村人们都会拿一般的瓦罐子在做瓦盆,而且有些地方把这种盆子叫做孝盆。

不过不管它怎么叫法都有,什么名字都有,反正是孝盆的含义。其实,它是专门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定制的,大小一般是四寸左右,盆底还留有圆孔。在农村流传着很多这种摔孝盆的说法和做法。有些人认为这是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摔破后就是对家里没牵挂,可以安心的离开。

其实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摔这个孝盆的,有指定人员,一般都是长子,如果没有长子,那就让次子摔,按顺序推下去。要是家里没子女,可以让最亲的亲戚来执行这个任务,反正盆子要一次性摔碎就可以了。摔碎之后,后面抬棺材的人才可以出殡。如果看到没有摔碎的话,后面的人就会踩上去,踩碎为止,这样人们才觉得吉利。最后就可以进行出殡活动。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都会在家里停放三天,在他们遗体的正前方会摆放一只瓦盆;后辈守孝时会不断地在瓦盆里烧纸,每当有人前来吊孝,也会在瓦盆烧纸,这些烧纸代表了纸钱,会随着老人到另一个世界去,因此,瓦盆里的烧纸烧的越多意味着给老人带走的钱越多,在另外的一个世界,会过得越富裕。

盆子在出殡前要顶在头顶的。顶盆的人是长子或长孙,如果死者没有儿子就由血缘比较近的子侄来代替;如果死者无儿无女,就不得不由别人来代代替。当起棺时,抬棺领头者喊道:“本家大爷,请盆子”,这时顶盆人必须一次性将盆子摔碎。

摔灰盆,也叫“摔丧”。因为忌讳“死”这个字眼,农村人会把人死了称为人老了,所以有时候也叫摔老盆,当然也有的说摔死盆或者摔尸盆。

摔灰盆的风俗来历有一个传说,说是陶业的祖师爷范蠡临死前想选择一个继承人,就把一干徒弟乡邻请来商量,他取出一个做的最得意的陶盆,说这做陶盆就是我的饭碗,我死后这饭碗传给谁呢?大家七嘴八啥,议论纷纷。这时一个徒弟说,人在盆在,人去盆去,你老人家死后,你这饭碗还是带到阴间吧,我替你摔了就是了。范蠡同意了,并把手艺和遗产悉数传给这个徒弟。就这样,打范蠡那儿,产生了这个规矩,谁替死者摔盆,便可继承死着的产业。

出殡前烧纸用的盆,应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但人们习惯于反面话正面说,谓之“吉祥盆”。那摔盆的的目的:一是将孝家的丧气晦气摔出去;二是将众人烧给去世者的纸钱通过接触到大地而送入“ 地府”,使去世者到了阴曹地府有足够的钱花;三是摔碎孝盆预示孝家从此不再使用,更不再发丧, 而亡者一定来生转世顺利。

摔完盆之后,孝子孝孙孝女们跪地痛哭一阵,然后女性返回家中,而所有男性要继续赶到坟场下葬。

为什么说要摔碎才算好呢?这其实也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和认知,如果摔不碎,则对后人不利,家人的身体和事业都会受影响,如果摔的越碎则后人越旺。我们那里如果看到摔完没碎时,不会再摔第二次,而是其它人帮助赶紧用脚踩碎。

摔盆的习俗,在城市已经几乎绝迹,也只有在农村还保留这一习惯。

在我们老家,摔瓦盘被称为“摔老盆”,这个盆子摔下去破碎的那一刻起,意味着自己的亲人正式升天,离开了人间。为什么叫老盘呢?因为长者死了,不叫死而叫老了。

亲人去世的那一刻起,就由负责丧事的总管,安排人去买泥瓦盆,摆在灵堂的正中间,这个老盆的作用,就是盛放烧纸的,因为守灵时孝子孝孙要不间断的烧纸续纸,而老盆就是盛放烧纸的器物,在老盆内烧过的纸灰,不能倒掉,要将其用烧纸包好,等出殡时和亲人的棺材骨灰盒一起下葬。

在出殡的时候,通常在去坟场的路上某一处,设置一个专门摔盆的场地,这个场地在每个村子一般都是固定的场所,会放置一块石头,用来摔盆的。当孝子孝孙在吹吹打打和鞭炮声中到达这个摔盆地点时,由长子负责摔盆,长子不在的由次子,以此类推,没有直系儿子的,就找旁系侄子,还有找干儿子的,但摔盆的差事,是不会让女性干的。

摔完盆之后,孝子孝孙孝女们跪地痛哭一阵,然后女性返回家中,而所有男性要继续赶到坟场下葬。

为什么说要摔碎才算好呢?这其实也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和认知,如果摔不碎,则对后人不利,家人的身体和事业都会受影响,如果摔的越碎则后人越旺。我们那里如果看到摔完没碎时,不会再摔第二次,而是其它人帮助赶紧用脚踩碎。

摔盆的习俗,在城市已经几乎绝迹,也只有在农村还保留这一习惯。

汉族对于葬礼也是十分重视的,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关于汉族的葬礼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汉族的葬礼习俗有哪些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丧葬文化习俗传承祖先崇拜和佛教、道教及儒家思想,形成了延续至今习俗并蓄的礼仪和祭祀程序。汉葬基本实行土葬,辅之以火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

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

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以上就是关于汉族葬礼的出 殡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