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2023-01-11 05:29:05 网络460
核心提示:师行奉主车 (夏 周) 夏启与有扈氏战於甘之野,誓师云:"用命赏於祖,不用命戮於社。"(祖谓迁主。) 周制,记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狩,必以迁庙主行,载于斋车,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曾

通典

   师行奉主车 (夏 周)

夏启与有扈氏战於甘之野,誓师云:"用命赏於祖,不用命戮於社。"(祖谓迁主。)

周制,记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狩,必以迁庙主行,载于斋车,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曾子问曰:"古者师行无迁主,则何主?"孔子曰:"主命。天子诸侯将出,必以币帛皮圭,告于祖祢。遂奉以出,载于斋车以行。每舍,奠焉,而后就舍。(以脯醢礼神,乃敢即安也。所告而不以出,即埋。)反必告,设奠。卒,敛币玉,藏诸两阶闲,乃出。盖贵命也。""

   立尸义 (夏 殷 周)

尸,神象也。祭所以有尸者,鬼神无形,因尸以节醉饱,孝子之心也。夏氏立尸而卒祭。(夏礼,尸有事乃坐。)殷坐尸。(无事犹坐。)周坐尸,诏侑无方。其礼亦然,其道一也。(言此亦周所因於殷也。方犹常也。告尸行节,劝尸饮食无常,若孝子之为也。孝子就养无方也。)又云"旅酬六尸"。(使之相酌也。后稷之尸,发爵不受旅。)曾子问曰:"祭必有尸乎?(言无益,无用为。)若厌祭亦可乎?"(厌时无尸。)孔子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使同姓可也。"(人以有子孙为成人。子不殇父,义由此也。)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於祭者为子行(户郎反)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子行犹子列也。祭祖则用孙列,皆取於同姓之嫡孙也。天子诸侯之祭,朝事延尸於户外,是以有北面事尸之礼。)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以孙与祖昭穆同。)为君尸者,大夫、士见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尊尸也。下,下车也。国君或时幼小,不能尽识群臣,有以告者,乃下也。)尸必式,(礼之也。)乘必以几。(尊者慎也。)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尸在庙门外则疑於臣,在庙中则全於君。君在庙门外则疑於君,入庙中则全於臣,全於子,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不迎尸者,欲全其尊也。尸,神象也。鬼神之尊,在庙中。人君之尊,出庙门则伸也。)祝迎尸於庙门之外者,象神从外来也。天子宗庙之祭,以公卿大夫孙行者为尸。一云:天子不以公为尸,诸侯不以卿为尸,为其太尊,嫌敌君。故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周公祭太山而以召公为尸者,外神,宾主相见敬之道,不嫌也。卿大夫不以臣为尸,俱以孙者,避君也。天子诸侯虽以卿大夫为尸,皆取同姓之嫡也。夫妇共尸者,妇人祔从於夫,同牢而食,故共尸也。始死无尸者,尚如生,故未立也。檀弓云:"既封,主人赠,而祝宿虞尸。"(赠,以币送死者於圹也。於主人赠,祝先归也。封,彼验反。)白虎通曰:"祭所以有尸者,鬼神听之无声,视之无形,升自阼阶,仰视榱桷,俯视几筵,其器存,其人亡,虚无寂寞,思慕哀伤,无所写洩,故座尸而食之,毁损其馔,欣然若亲之饱,尸醉若神之醉矣。诗云"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说曰:按凫鹥诗,美成王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其诗五章,每章有公尸。郑玄以初章为宗庙,其二为四方百物,其三为天地,其四为社稷、山川,其五为七祀,则是周代大小神祀皆有尸也。至於周人轻重各因其象类。又按周公祭太山,以召公为尸,是三公之类也。又秋官职,祭亡国之社以士师为尸,是刑戮之义,则其馀亦可知矣。

议曰:古之人朴质,中华与夷狄同,有祭立尸焉,有以人殉葬焉,有茹毛饮血焉,有巢居穴处焉,有不封不树焉,有手抟食焉,有同姓婚娶焉,有不讳名焉。中华地中而气正,人性和而才惠,继生圣哲,渐革鄙风。今四夷诸国,地偏气犷,则多仍旧。(具边防序中。)自周以前,天地、宗庙、社稷一切祭享,凡皆立尸。秦汉以降,中华则无矣。或有是古者,犹言祭尸礼重,亦可习之,斯岂非甚滞执者乎!(按后魏文成帝拓跋濬时,高允献书云:"祭尸久废。今风俗则取其状貌类者以为尸,祭之宴好,敬之如夫妻,事之如父母,败损风化,黩乱情礼。"据文成帝时,其国犹在代北。又按周隋蛮夷传巴、梁间俗,每秋祭祀,乡里美鬓面人,送迎为尸以祭之。今郴、道州人,每祭祀,迎同姓丈夫、妇人伴神以享,亦为尸之遗法,有以知古之中华则夷狄同也。)

《通典》 唐·杜佑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

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

按荀子的说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者之本”,“先祖者类之本”,“ 君师者治之本 ”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 ,履 行礼仪即是向鬼 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种特 殊 体 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扩展资料;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上海礼仪培训第一品牌机构机构,环球礼仪培训向您推荐。

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礼仪”的含义很广,既表现为一般的行为规范,又涵盖政治法律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礼仪

中华历史上的传统礼仪分类有哪些?

指礼制,古代五礼是汉族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中国古代五礼就是古代最重要的五种礼制,也是最主要的五种礼制,延续至今依旧有着很多地方沿袭。

五礼内容:

一、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

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主要包括:方丘祭地,四望山川;封禅;祭祀社稷之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主要有祭祀带帝先王;祭祀先圣先师;籍田与享祀先农之礼,亲桑和享祀先蚕之礼;享祀先医,高禖(祈子之礼);腊祭等。

二、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三、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宾礼亲邦国”,这里讲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国之间交际之礼。宾礼包括:

春见曰朝,夏见曰亲,秋见月觐,东见曰遇,时见(有事而会)曰会,殷见(诸侯同聚)曰同,时聘(有事而派遣使者存问看望)曰问,殷覜(多国使者同时聘问)曰视。具体而言,大致包括:朝觐之礼,会同(会盟)之礼,诸侯聘于天子之礼,诸侯遣使交聘之礼,相见礼。

四、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是师旅操滨、征伐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军礼同邦国”,这里讲的是对那些叛逆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服从和同。

楼主你好。

汉民族传统礼仪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礼

吉礼:天神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列星)、地祗祭(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镇、四渎、城隍、六宗、四方百物等)、人鬼祭(先祖、帝王、先圣、先师、贤臣等)

凶礼: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

军礼: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

宾礼:朝、宗、觐、遇、相见礼、蕃王来朝礼等

嘉礼:饮食之礼、昏冠之礼、宾射之礼、燕飨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巡守礼、即位改元礼等

以上就是关于通典 卷四十八 礼八 沿革八 吉礼七(6)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