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鲈鱼出现了爱德华氏菌病,应该如何应对?

   2023-03-07 13:54:34 网络770
核心提示:连续阴雨天,多次测定池塘水质溶解氧不低于9 mg/L,吃料正常。之后开始晴天,晚上10点见有约10尾海鲈游水,测定溶解氧降到3.0mg/L,没进行处理。第二天发现死亡200多尾,停料,之后10天每天死亡 100~200尾,期间外用甲醛、二氧

海鲈鱼出现了爱德华氏菌病,应该如何应对?

        连续阴雨天,多次测定池塘水质溶解氧不低于9 mg/L,吃料正常。之后开始晴天,晚上10点见有约10尾海鲈游水,测定溶解氧降到3.0mg/L,没进行处理。第二天发现死亡200多尾,停料,之后10天每天死亡 100~200尾,期间外用甲醛、二氧化氯等都没有明显效果。用药后水质逐渐变浑浊,25日上午用简易测试盒测水,氨氮0.5 mg/L,亚硝酸盐0.6 mg/L。                                                                                过了10天后,开始每天大换水50cm,连续换水3天。日后每天死亡下降到 10~20尾。上午10点到现场,观察水色已经好转,微浑浊,测水温25℃,溶解氧仍然3.0mg/L,氨氮无,亚硝酸盐0.4 mg/L。检查发病鱼多数体表无明显异常症状,解剖见有的病鱼肠胃积水,多数病鱼脾脏肿大、发黑,仔细观察可见脾脏、肝脏、肾脏表面有针尖大小的白点。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肝、脾、肾脏都能分离出大量细菌,菌落半透明呈灰白色, 经16S rDNA测序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病理切片结果显示肝脏淤血,肝细胞固缩,有坏死区,轻微脂肪变性;脾脏多坏死灶,可见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肾脏淤血、出血,肾小球淤血,有坏死,肾间组织细胞零星坏死。

 分析:   1、本病例在连续阴雨后晴天时发生水质剧烈变化,晚上缺氧处理不及时发生大量死亡的同时也诱发迟缓爱德华菌病造成连续死亡。由于水质环境没有彻底改善,内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差。                                2、迟缓爱德华氏菌生长缓慢,在内脏器官上形成针尖大小的小白点状坏死灶,而体表没有明显的异常症状,这可能是海水鱼迟缓爱德华氏菌病的特征性症状。有的鲈鱼肠胃积水可能是缺氧引起的。

迟缓爱德华菌病危害鱼类吗?什么季节高发?

【诊断要点】(1)根据流行情况、症状与病变,特别是病蛙腹水多,皮肤有充血或点状出血症状,肝、肾充血肿大的病变可初步判断为该病。

(2)确诊要对病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确定其病原菌为野生型迟钝爱德华氏菌。【防治】(1)养殖中环境急剧变化,应激反应过大时易诱发该病。在饲养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蛙过度的刺激,尤其是要保持水质的稳定性。

(2)用三氯异氰尿酸浓度0.3~0.5克/米3全池泼洒,每周1次。

(3)在饲料中拌入氟甲砜霉素,每天用量10~20毫克/千克蛙体重,连用5~7天。

多高的温度可以杀死迟缓爱德华氏菌

鱼类迟缓爱德华菌病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将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病原】

迟缓爱德华菌。菌体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具有周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胞。

【流行特点】

迟缓爱德华菌呈世界性分布,最先由Sakazaki和Murata于1959年从蛇中分离得到,在鱼类的感染是日本学者保科于1962 年在鳗鲡中首先发现,目前在非洲、美洲和亚洲已经有较多报道。

迟缓爱德华菌的易感动物包括贝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多种动物,人类也会感染迟缓爱德华菌,导致腹泻、引起营养性肝硬化、低烧等症状。在水生动物中,日本鳗鲡对迟缓爱德华菌特别易感,牙鲆、大菱鲆对迟缓爱德华菌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此外,鲫、虹鳟、黑鲈、真鲷、鲻、斑点叉尾、鳙、罗非鱼等多种淡水和海水鱼类以及牛蛙、青蛙、中华鳖等两栖爬行类也可感染。

该病全年均可以发生,缺乏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于水温15℃以上,疾病发生高峰多出现在水温25~30℃,夏、秋季节,尤其7~8月份更易流行。水温越高,发病期越长,其危害也越大。在鱼类中该致病菌常与链球菌、嗜水气单胞菌等混合感染,引起大量死亡,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鱼类主要是通过摄食带有迟缓爱德华菌的饵料生物与其他带菌食物,或者接触带有迟缓爱德华菌的鱼类而受到感染,该菌可以通过鱼类的消化道、鳃或者受伤的表皮侵入鱼体。

【症状与病理】

迟缓爱德华菌可感染多种淡、海水鱼类,在不同患病鱼中症状不同。

养殖牙鲆稚鱼的症状是腹胀,肝、脾、肾肿大、褪色,肠道发炎、眼球白浊等;幼鱼肾脏肿大,并出现许多白点;腹水呈胶水状。鲻生病时,腹部及两侧发生大面积脓肿,脓肿的边缘出血,病灶因组织腐烂,放出强烈的恶臭味,腹腔内充满气体使腹部膨胀;真鲷、锄齿鲷、等的肾、脾上有许多小白点。

大菱鲆感染该病原表现出急性和慢性感染两种:急性感染时,病鱼下颌、鳃盖缘膜、鳍基部及腹部皮下充血发红。随后,在鳍基部及腹部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者,出血处随之发生脓疡,形成皮下脓肿。剖检,肾脏肿大发生多处溃疡性坏死;肝脏呈弥漫性出血,脾脏也时有肿大。慢性感染时,病鱼的典型症状是,身体后半部体色变黑,前半部体色体色基本正常。体部黑色由病鱼尾端开始向头部推进,但其速度极慢,可达数月之久。剖检,肾脏异常肿大,其表面有灰白色的结节,严重者肾脏质地变硬似豆腐渣状。部分病鱼脾脏变白、肿大。患病鱼常有腹水,大部分病鱼有肠炎症状。

日本鳗鲡发生此病的症状分为以侵袭肾脏为主的肾脏型和以侵袭肝脏为主的肝脏型。肾脏型的病鱼肛门红肿,以肛门为中心的躯干部呈现丘状突起,附近区域有块状出血并软化,肾脏和脾脏有许多小白点的病灶;肝脏型病鱼的主要症状是前腹部肝区部位肿大,肝脏发生脓肿,严重时肝区腹部皮肤软化、溃疡穿孔、肝脏外露。两型的共同特征是体侧皮肤形成出血性溃疡,各鳍出血、发红。迟缓爱德华菌感染日本鳗鲡等,在肾脏和肝脏形成病灶。中性粒细胞吞噬鱼体内的细菌后,将其带到肾脏和肝脏,不断增殖导致中性粒细胞破裂,释放出细菌,又经周边中性粒细胞吞噬形成新感染,最后形成一个大型病灶。

腹部膨胀

肛门和肠道向体外突出

尾部溃疡

【诊断】

可根据各种患病鱼的症状和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应从可疑患病鱼的病灶组织分离病原菌进行培养和鉴定,或采用免疫学方法进行鉴定。

(1)初步诊断:用解剖针刺穿病鱼病灶部位有脓状物流出,肾脏、肝脏明显肿大,并大多伴有脓肿病灶,肛门突出、肛门周围红肿,肾中脓汁可转移到其他组织器官,最后因败血症而导致死亡。

(2)样品采集和细菌分离:病料样本选取症状典型的濒死或刚死的病鱼10尾。用无菌操作取病鱼肝脏、肾脏或血液等病灶组织,接种于SS琼脂或XLD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48~72h,如中央发黑、周边透明的露滴状菌落,则为迟缓爱德华菌感染。培养基中加入1%甘露醇可区分与迟缓爱德华菌和其他甘露醇分解细菌,后者在此培养基上能形成红色菌落。

(3)实验室诊断:

① 挑取可疑菌落涂片,做革兰氏染色,应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同时对挑取的单菌落做纯培养,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符合,可做出确诊。

② 迟缓爱德华菌与鮰爱德华菌没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因此可以用血清学方法完成快速诊断。

(4)鉴别诊断:应与鮰爱德华菌病、保科爱德华菌病等鉴别。

【防治】

(1)预防措施:

① 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池前,每立方米水体中加15-20克高锰酸钾,药浴15-30分钟。

② 加强饲养管理,泼洒益生菌,保持水质优良及稳定,投喂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增强鱼体抵抗力。

③ 浸泡和注射爱德华菌疫苗对预防本病有一定效果。

(2)处理:疫区应隔离病鱼,消毒水体、用具和周围环境,对病死鱼应就地加石灰深埋,减少疾病传播。

(3)治疗:

① 漂白粉浓度为1~1.2mg/L全池泼洒。

② 四环素,每天每千克鱼用药50~70mg,制成药饵,连续投喂7~10d。

③ 氟哌酸,每天每千克鱼用药100mg,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d。

【服务】

广州双螺旋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和广东旋达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能为您提供精准的水生动物疫病检测自动判读检测结果,从取样到结果显示仅需1~2个小时,仪器操作简单,非专业背景人员也可以轻松掌握,适用于各种水生生物病害现场快速检测与鉴定。

感兴趣可私聊~

我是养泥鳅的,泥鳅红肚皮是什么病?

近年来迟钝爱德华氏菌不仅是严重危害水产动物的致病菌,已经在二十多种鱼类中引起了病害,如鳗鲡,牙鲆,罗非鱼,中华鳖,鲤鱼等,给水产养殖造成了巨大损失。迟钝爱德华氏菌也是一种人、鱼共患病原菌,直接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因此迟钝爱德华氏菌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鱼类迟钝爱德华氏菌是1962年日本细菌学家保科发现的。迟钝爱德华氏菌有鞭毛、能运动、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杆菌。4-10℃能够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32℃,42℃以上不生长,PH值范围5.5-9。在含盐0-4%的范围内均能生长。 在不同琼脂平板上发育缓慢,可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培养。[1]对氟哌酸、卡那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痢特灵、强力霉素敏感。

泥鳅涨肚和全身红点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近两年泥鳅在江门地区逐渐形成规模化养殖,养殖面积越来越大,但病害也很严重,涨肚和全身红点是最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全身红点,一旦泥鳅出现红点,均无药可治,根据该病例,笔者推测泥鳅全身红点的可能原因是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所取的8尾发病泥鳅

space

泥鳅涨肚和全身红点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

泥鳅涨肚和全身红点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

一、发病概况

广东省江门市睦州镇一泥鳅养殖池塘,面积7亩,水深90cm,3台增氧机。2016年2月17日放苗,共放规格1000尾/斤的泥鳅苗45万尾。

2月18日,用五黄解毒液解毒;2月20日,用敌百虫杀虫;2月23日,用车轮神杀杀虫,开始连续内服氟苯尼考4天;2月28日,用多元有机酸解毒调水;3月6日发现有少量泥鳅涨肚漂浮在水面上,也有少量泥鳅死亡,死亡泥鳅多全身红点。据养殖户反映,将未死亡的红点泥鳅从塘中捞出放在桌上,会流血出来。严重的出血“爆头”(头部糜烂)。出现死亡后,客户连续内服氟苯尼考,死亡量下降。

3月11日下午2点半到养殖池塘调查,测定水温14.3℃,水质指标:溶解氧6.83mg/L,pH值8.4,氨氮、亚硝酸盐测不出。在池塘的下风口可见少量涨肚的泥鳅和红点症的泥鳅,客户将发病的泥鳅捞起放在桶中,准备集中处理。

从桶中共取8尾发病的泥鳅,从中挑选4尾涨肚的泥鳅和2尾全身红点的泥鳅进行解剖,涨肚泥鳅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全身红点的泥鳅肝脏发白,其它组织器官无明显变化。分别从6尾发病泥鳅的肝脏和肾脏中接种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取肝脏、脾脏和肾脏用95%酒精固定并进行常见鱼类病毒检测。

二、结果

用实验室建立的鱼类病毒的检测方法,对泥鳅病料进行PCR检测,无常见鱼类病毒检出。细菌分离培养皿经室温(20℃左右)培养48小时,4尾涨肚的泥鳅肝脏和肾脏无大量细菌分离出,2尾体表红点的泥鳅肝脏和肾脏均分离出大量细菌,分离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皿上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两端钝圆、散在或个别成双排列的短杆菌,经16SrDNA测序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

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诺氟沙星、盐酸小檗碱、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等药物敏感。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两端钝圆、散在或个别成双排列的短杆菌,经16SrDNA测序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三、分析

(1)近两年泥鳅在江门地区逐渐形成规模化养殖,养殖面积越来越大,但病害也很严重,涨肚和全身红点是最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全身红点,一旦泥鳅出现红点,均无药可治,整个池塘的损失也比较严重。用抗菌药物效果差,使用刺激性药物后死亡量增加。本病例从全身红点的泥鳅肝脏和肾脏分离出大量迟缓爱德华氏菌,因此,泥鳅全身红点的可能原因是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

(2)迟缓爱德华氏菌是近几年对水产养殖动物危害较大的病原菌,我们也在池塘养殖的发病点篮子鱼、笋壳鱼、海鲈、加州鲈等鱼体内分离到该菌,而在发病泥鳅体内是首次分离到该菌,也未见资料有该菌对泥鳅致病的相关报道。

以上就是关于海鲈鱼出现了爱德华氏菌病,应该如何应对?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