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羹的故事,历史,由来

   2023-04-19 15:14:06 网络510
核心提示:十五是元宵节,但是我们浙江台州临海却是十四过元宵。元宵节大家要吃汤圆之类的,我们却要吃糟羹。糟羹分为甜羹、咸羹,通常在年十四家家户户必吃此羹。咸羹主要以10多种蔬菜,肉类,海鲜为主,切成颗粒状,炒半成熟后加米粉浆或淀粉浆制成。甜羹主要以年糕

咸羹的故事,历史,由来

十五是元宵节,但是我们浙江台州临海却是十四过元宵。元宵节大家要吃汤圆之类的,我们却要吃糟羹。

糟羹分为甜羹、咸羹,通常在年十四家家户户必吃此羹。咸羹主要以10多种蔬菜,肉类,海鲜为主,切成颗粒状,炒半成熟后加米粉浆或淀粉浆制成。甜羹主要以年糕、川豆瓣、橘脯、葡萄干、小汤圆等制成。老临海人吃羹一般不用调羹,用的是筷子,更绝的是手捧一碗糟羹蹲于家门口不用筷子不用调羹,顺着碗沿,转一圈,一口下来,一碗糟羹已入腹内。

糟羹的由来一种说法是:

《临海县志》中都说:“相传自唐筑城时,天寒以是犒军,遂成故事。

唐朝初年,台州(临海)常遭海盗烧杀抢掠。当时刺史尉迟缭发动士兵筑城防盗。开工时,正是正月十四,民间照例要闹元宵。海盗趁机在台州湾登陆。尉迟刺史得知,一面派兵剿盗,一面加紧筑城。当晚,雪风交加,造城进度不快。百姓们聚在一起商议,烧什么夜点去慰劳筑城的兵士呢?有人说送酒菜去,吃了可以御寒。可尉刺史规定,兵士不许饮酒的。另一个人想出好办法:用带糟新酒当水,调进好菜和粉,搅成糟羹,又好吃又御寒。果然,兵士们喝了糟羹,周身发热,不怕严寒,干活更有劲,进度大大加快。

第二种说法是: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怕朱元璋在元宵节前来袭击,便把元宵提早了一天。

第三种说法:

明代状元秦鸣雷,做得高官,其母信佛,逢初一十五吃斋。秦鸣雷是个孝子,不忍母亲空度佳节,于是将临海的元宵节提前至十四,从此母亲得以过节。 母亲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 。

第四种说法:

因为方国珍夫人董氏是正月十四生日,所以把元宵提前一夜。

第五种说法:

说是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作战机密被泄露而将计就计把元宵提前一夜,等等。

传说归传说。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也无从深挖这个“文化底蕴”,一代代传下来。

临海美食有哪些?

         

 

  临海元宵节吃“糟羹”的习俗,全国各地也许很少有,的确有点奇特,在“羹”字的前面还加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糟”字,本人认为是杂的意思。

“糟羹”名字不怎么好听,颜值也算不上高,但的确好吃,味道鲜美,口感独特,制作传统历史悠久,算得上是真正的台州地方特色风味美食。

 台州府城临海过元宵节吃“糟羹”的习俗,年久难考,版本竟有五、六种之多。涉及名人的就有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明代礼部尚书秦鸣雷(临海状元)。相比之下,下面这个版本本人觉得比较可信一点。

据说“糟羹”的来历跟台州府古城墙的一段历史有关。

  台州古城墙始建于东晋末年,当时规模不大,仅临海西北面龙固山一带。初唐置州之后,台州府开始扩建城墙。唐高祖武德年间的一年冬天,冰天雪地,城内百姓见士兵和民工筑城非常艰辛,纷纷前来慰问。时值正月十四,百姓将大米磨成米浆,用带有酒糟的新酒当水,加入切碎的肉丁、芋头、冬笋、豆腐干及芥菜等,一起放在大镬子中搅拌,煮出一镬镬热气腾腾而且非常美味的粉糊。

这鲜香美味的羹糊就是“糟羹”,这搅拌制作过程称作“搅羹”,临海方言中“搅”与“搞”字音很相近,所以在外地人听来觉得是“搞羹”。

  因此,台州府所在地的临海过元宵与各地习俗不同,不是正月十五,而是正月十四,家家户户吃的也不是“元宵”而是“糟羹”。

  临海正月十四搅“糟羹”,一直是很郑重其事的。小时候的记忆中,家家户户提前好多天就开始准备搅羹用的羹料。浸米磨浆,发豆芽、芋头削皮……,通常是将鲜肉、芋头、冬笋、豆腐干、油泡、香菇、茡荠、胡萝卜、蒜苗、芥菜切成丁,刀功很是讲究,许多人家一切就是一整天,真可谓“古城迎元宵,家家剁砧声”。

  搅羹的操作顺序是将鲜肉、冬笋、豆腐干、芋头、油泡、香菇、茡荠、胡萝卜等羮料在油镬中翻炒,洒泼酒等佐料,再放入川豆板、豆面碎,加入适量的水,煮沸熬熟后,一边添加米浆一边不停地搅拌,待整镬的粉浆羹料熬熟后,再加入切碎的芥菜叶,最后撒上蒜苗。

  以前每户人家总要搅上几镬的“糟羹”,分盛在大大小小的盆里甑里,要连吃好几天。邻居之间也互相馈赠分享。

正月十四当夜,各家孩子甚至大人都捧着碗挨家挨户讨羹吃,因为老人对孩子说,要吃七户人家的“糟羹”眼睛才会更亮,这是上辈人传下来的习俗,现今很难看到这种情况了。

“糟羹”不耐饥,吃了上街看灯,看舞龙,看锣鼓亭和细吹亭,吹吹打打,闹元宵。闹了,玩了,饿了,回家再接着吃。

  “正月十四是元宵,份份(土话,家家的意思)糟羹蛤蜊调”,这句老话耳熟能详,小时候常常听说。但从来没吃过用酒糟制作的“糟羹”,记得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特别是困难时期,连豆腐干油泡都是凭豆制品票限购的,猪肉更不必说了。香菇买的也是蒂头,浸泡后切细用。

  今非昔比,现在的羹料逐渐丰盛起来。

海鲜有虾干虾仁、蛏子、淡菜(贻贝)、蛤蜊或牡蜊。荤的除了肉丁外,还有香肠、猪耳和猪大肠。所用羹料增减由自己喜好,但芋头、冬笋、豆腐干、油泡、荸荠、芥菜还是必须的。

  芥菜总归是一成不变,必用的绿色鲜菜,以橘皮芥菜为上品。若是要论更传统的“糟羹”,则应该用的是米浆(粳米浸水后磨浆)而不是干的米粉。

  吃了正月十四咸味的“糟羹”,正月十五元宵节临海人还是不吃元宵,而是吃甜羹。

  甜羹也称山粉羹,即用番薯淀粉搅成。羹料有红枣、莲子、桂圆、荸荠、金桔饼、葡萄干、川豆板、酒酿及糯米圆子等等,加的自然是红糖而不是白糖。

  吃过正月十四的咸羹,再吃过正月十五的甜羹,年就算是过完了。通常先吃咸羹再吃甜羹,寓意先苦后甜,日子越过越甜美。

临海的元宵节就是这么具有地方特色。

临海的糟羹是什么食物?

1、麦虾

是临海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之一。麦虾可不是海鲜,而是一种面食。是将麦粉搅成粉浆,用菜刀一刀一刀割下,所以临海人称之为“割”麦虾,割下的粉浆不是细长如柳条,而是一小坨一小坨,如同弯曲的大虾,所以称其为麦虾。

旧时麦虾是临海穷苦人家的主食,将麦粉调成有韧度的粉浆,在锅内放入青菜、萝卜加水烧开,用菜刀将粉浆沿着盛器沿口一刀一刀“刮”下锅。入锅后的粉浆既不像长长的面条,又不似团团的粉块,其状如虾,故名麦虾。现在将配料改为香菇、笋丝、猪肉丝、鲜虾等,味道更加鲜美。

2、蛋清羊尾

是临海的特色名菜,以植物油、鸡蛋清、猪油、豆沙和少许麦粉为原料,先取蛋清加入麦粉,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直至用一根筷子插在其中而不倒下为准,再将预先制好的以猪油网包裹的豆沙丸子放进沸植物油里炸,丸子顷刻间变的胖乎乎的、油黄黄的,待到三分微黄,便可捞起装盆,撒上白糖,就可上桌食用。色、香、味俱佳,油而不腻。

3、糟羹

分为甜羹、咸羹,通常在正月十四家家户户必吃此羹。咸羹配料以个人喜好为主,一般以10多种蔬菜,肉类,海鲜为主,切成颗粒状,炒半成熟后加米粉浆或淀粉浆制成,味美且能御寒。甜羹主要以年糕、川豆瓣、橘脯、葡萄干、小汤圆等制成。

4、麦油脂

皮是将小麦粉加水调成胶糊状,这个过程叫“打浆”。在涂抹了油脂的平底锅上摊成大如铜锣、薄如纸的麦油脂皮,再用肉丝、绿豆芽、豆面、蒿菜、鸡蛋丝、豆腐干、韭菜等等制成各种馅,吃的时候自由选择各种馅料,用麦油脂皮包起来就可以了。要热吃的话,可以把麦油脂放在油锅里贴煎,等到两面焦黄,吃起来又香又鲜。

5、扁食

就是大馄饨,通常馅为茭白、豆腐干、炊皮、肉丁,或白萝卜、咸菜等,俱切成小丁,事先炒熟。扁食皮不同于普通的馄饨皮,馄饨皮往往是正方形的,而扁食皮是略呈梯形的。包的时候,将皮摊在桌上,取一勺馅料放在皮上,从小边向上卷一圈,两边压紧后合到中间即可。扁食一般汤食,也可以蒸可以煎,是家家户户经常吃的主食。

又叫山粉糊,浙江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来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作为临海人...恩 提醒你如果来吃的话去国际大酒店~!那的最好吃~~~

以上就是关于咸羹的故事,历史,由来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