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珐琅?

   2022-12-17 02:32:16 网络620
核心提示:珐琅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珐琅就是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经过金属加工工艺制作后的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成等制作步骤后,所得到的复合性工艺品。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由中

什么是珐琅?

珐琅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珐琅就是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经过金属加工工艺制作后的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成等制作步骤后,所得到的复合性工艺品。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

珐琅是什么呀?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很多,人们一般根据制作方法和胎地种类将其分为两大类。

根据制作方法分类

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等。 掐丝珐琅盘掐丝珐琅和镶嵌珐琅很久就在国内出现,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能在国内制作应是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将该地工匠俘虏押回制作,并将该技艺传入中原。至明代,永宣宫廷中开始广泛制作应用掐丝珐琅,之后的景泰时期最有名气,即人们俗说的“景泰蓝”。画珐琅则出现较晚,于十五世纪中叶在欧洲佛朗德斯发明,十五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添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重镇。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从广州等港口传入国内。当时称谓“西洋珐琅”或“洋珐琅”。清代宫内的画珐琅制作要在康熙三十二年、珐琅作与玻璃厂成立之后才能开始研究制作、发展。

根据胎地种类分类

根据胎地种类,珐琅器一般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

其中铜胎珐琅因为铜料与表面珐琅容易结合,且铜料价格相对容易接受,因此铜胎珐琅最为广泛。直今,珐琅器依然大多使用铜胎。金胎因造价过高,难为常人所接受,清三代时基本只限内府制作使用,且数量极其有限。瓷胎珐琅(即珐琅彩瓷),顾名思义,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画珐琅。它是瓷器与画珐琅制作工艺的完美结合,制作要求对两者都要求很高,因此起步与成熟时间较晚。宫内造办处在制作瓷胎珐琅彩瓷的时候,还制作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三者制作时间应大致相同,只是紫砂胎产品(仅指宫内珐琅彩而言)仅见康熙制品,雍乾不见制作资料。

珐琅是什么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

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为珐琅制品。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扩展资料

珐琅保养要素:

1.珐琅彩的保养,最好是先用柔软的蜡布将其每个角落都擦拭一遍,包括纹理以及图案的细节,最大化的焕发珐琅彩的魅力。

2.珐琅彩娇贵易碎,且多是小器,应该把握住力度,轻拿轻放,避免与硬物撞击。

3.珐琅彩使用前后都应保持干燥,不能用汗手触碰,最好戴着手套,放置在恒温室内,避免高温接触。

4.不要将其与化学用品接触,不要用洗涤剂、酸性物质等有腐蚀性物品,避免损坏珐琅瓷表面,一般的污渍可以用碱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珐琅

珐琅是什么?

珐琅,又称“佛郎”、“发蓝”,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它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故人们将此地的音译称呼这一工艺。珐琅器于12世纪从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珐琅工艺技法则在元人后期传入我国。按我国的传统,附着在陶或瓷胎上的玻璃质称为釉,而用于瓦片建材上者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则称为珐琅釉。玻璃、瓷釉、琉璃和珐琅釉原料大同小异,主要的成份都是硅酸盐类。

在中国古代,由于珐琅器最初从大食国(大食为唐宋时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总称。起源于波斯语称阿拉伯人为Tazi的音译。有白衣大食(661-749),以叙利亚大马士革为首都,称倭马亚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达为首都,称阿拔斯王朝。910年以后又有以开罗为首都的法蒂玛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后则是塞尔柱王朝(1158-1258))传来,因此称之谓“大食窑,鬼国窑”。之后虽称谓因译名不统一而出现多种不同写法,如“佛郎嵌”、“鬼国嵌”、“法蓝”、“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发音基本一致,基本统一为“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珐琅是一种涂料名。又称“搪瓷”。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既可防锈,又可作为装饰。如搪瓷、景泰蓝等均为珐琅制品。

《红楼梦》第五三回曾记载:“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珐琅,一本作“珐琅”。清 沉初《西清笔记·纪庶品》:“时始禁止珐琅作坊,内府珐琅器,亦有付钱局者。”清 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上:“如宴客缀锦阁下,携十锦珐琅杯,宣牙牌令。”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明清两代掐丝珐琅器的纹饰图案品种繁多,也经历了一个有简练到繁缛的过程。以缠枝莲纹为例,元末明初疏密有致,大花大叶、枝蔓伸展坚强有力,全部单线勾勒图案线条。枝叶呈串联状,并点缀数朵盛开的花朵,花朵饱满,花瓣短而肥腴,花心常呈桃形。明中晚期开始以双线勾勒轮廓线,布局趋于繁缛,但仍保留某些早期余韵。缠枝莲的花瓣趋于尖瘦,花心常呈“圭”字形或如意形。清代的缠枝莲纹枝蔓弯曲,布局繁密规整,极具图案性。基本以双线勾勒轮廓线,明代那种洒脱的韵味不复存在。

1.珐琅瓷的保养,最好是先用柔软的蜡布将其每个角落都擦拭一遍,包括表面以及图案的细节纹理,将珐琅的魅力焕发到极致。

2.珐琅瓷娇贵易碎,应该把握力度,轻轻拿起与放下,避免与硬物撞击。

3.珐琅瓷使用前后都应该保持干燥,洁净。置于通风室内。

4.珐琅瓷器宜放置在恒温室内,避免接触高温。

5.珐琅瓷观赏把玩时,应保持手干净清爽,感受珐琅瓷明显的立体感,那旷邈幽深活灵活现的图案,给你带来一阵心灵的雀跃。

6.不要碰到化学物品,不要用洗涤剂,酸性东西等腐蚀物品损坏珐琅瓷器。

7.若轻微撞击,一般细小的裂纹处可用竹木棍醮苯或彩色蜡修补。呈现珐琅的精致雅趣,大放异彩,散发着华贵却并不奢靡的绚丽气息。

8.如果藏品发绿或流绿水时,应用干燥棉纸轻轻抹试干净,或捻成细纸卷插入积水部位,把积存的液体吸干。

珐琅瓷器是高温烧制的,坚硬无比(但瓷不宜大力碰撞,要尽力避免磕碰)。烧制珐琅所用的原料(各种天然矿物的混合体)性质相当稳定,珐琅能够历久如新,闪透绚丽华贵雍容。这也是它之所以受到行家们喜爱的原因。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珐琅?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