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简介~

   2022-06-16 08:15:48 网络970
核心提示: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陵镇,是清朝的三大皇家陵园之一。该陵园筹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至1924年瑾妃入葬正式修建完毕,陵区共葬有4位皇帝、9位皇后,以及多名妃嫔、亲王和公主。清西陵在清朝存续期间一直都有专门的机构主持祭祀和日常维

清西陵简介~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陵镇,是清朝的三大皇家陵园之一。

该陵园筹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至1924年瑾妃入葬正式修建完毕,陵区共葬有4位皇帝、9位皇后,以及多名妃嫔、亲王和公主。清西陵在清朝存续期间一直都有专门的机构主持祭祀和日常维护,也有专门的部队对陵寝及其周边进行护卫。

清朝灭亡后,清西陵的保护机构已经无力守卫整座陵园,这导致在1954年清西陵文物保管所成立之前,清西陵屡遭盗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清西陵得到妥善保护。

1980年,崇陵地宫在清理完毕后对外开放。2000年,清西陵被列为世界遗产。

清西陵这是一个山水组成的梦幻之地,无论山形地貌抑或气脉云势,都达到了风水学上要求的美好与吉祥。而镶嵌其中的营造了近两个世纪的四百多个陵寝建筑,则最大限度的融入了人的精神,表达了崇高永恒又恢宏精美的皇权意象。这就是坐落于河北保定市易县境内的清代皇家陵墓群-- 清西陵。

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完工于1915年,历时185年,占地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14座陵寝中,葬有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2位公主,6位阿哥,共计80人。

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距今最近,保存最原始,集清代皇家建筑之大成的帝王陵墓群。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陵区古松参天,四季常青,碧水长流,如此山水风光为清西陵增添了几分悠美 ,大自然把陵区周围山川河流也都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灵气。

扩展资料:

历史价值

清西陵四座帝陵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 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泰陵、昌陵完整宏伟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

慕陵建筑的裁减(清朝陵寝中第一个裁去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明楼、宝城等)、崇陵陵寝规模的减小,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

而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其纪园寝的清朝末期人物光绪皇帝和珍纪的命运,更记录了慈禧皇太后独霸朝廷、丧权辱国、祸国殃民的历史。

而末代皇帝爱新觉罗·博仪的寝宫工程由于清王朝的被推翻而终止,更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结束的实物例证。就保存状况而言,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寝之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整体布局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的永宁山下,西侧为紫荆关,东侧为燕下都,最南端为大雁桥,与狼牙山隔易水河对望,最北端达奇峰岭,陵区最外侧边界达100余公里。陵区外围由大片林木主要建筑均为“样式雷”主持建造,共计有10座主要陵寝

由西至东依次为慕陵、慕东陵、昌西陵、昌陵妃园寝、昌陵、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崇陵和崇陵妃园寝,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其中泰陵为整个清西陵的建筑中轴线。

泰陵的大红门为整座陵区的总大门。此外在昌西陵和慕东陵之间还有一座怀王园寝,而在慕东陵和崇陵之间还有阿哥园寝、公主园寝和端王园寝。

陵区内还修建有与清西陵中帝后陵寝相配套的机构建筑,包括东西府、行宫、永福寺、衙署、营房等建筑,这些建筑中的机构主要负责陵区的日常管理和祭祀服务。

出土文物

1980年,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和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对清崇陵地宫进行了发掘清理。考古人员发现清德宗的随身饰品除左手内握有的一件翡翠套环和一个莲花玉石之外几乎全部被盗。

棺椁外发现一件作镇墓兽用的兽头。隆裕皇太后棺内发现了一枚腐烂的小荷包,内有275件各类腐朽的珠饰,其中包括4颗大珍珠、112颗小珍珠、9颗大玛瑙球、2个玛瑙吊坠、3个红坠花、113个小玛瑙片。

从金井中,考古人员清理出了1块金壳怀表、3块银壳表、1块珐琅壳表、2个铁球、1个表钥匙、7个金丝圈、1个白玉小人、7个玉件、5个玉别子、1件雕龙玉佩;

2个青玉手摸、3个翡翠背鱼、7个小翠珠、2个翡翠喜字、4个翡翠结石、18个翡翠手串、2个碧玺坠、2个碧玺佛塔、16个碧玺小件、一串共20个碧玺珠、1个沉香手串、5个碧玺结石、13个珊瑚珠、2个珊瑚鱼、5个珊瑚佛头、1个蓝宝石佛头、2个勒子、18个沉香手串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清西陵

谁知道清西陵有什么好玩的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风景极佳。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来清西陵一日游要怎么玩呢。一日游路线推荐:泰陵(内葬雍正皇帝,西陵的首陵)——昌陵(内葬嘉庆皇帝)——昌西陵(内葬嘉庆皇后孝和,有回音壁,回音石)——慕陵(内葬道光皇帝,楠木雕龙)——再顺原路返回泰陵东行——泰妃园寝(雍正的21位妃嫔)——端王园寝(雍正的儿子弘晖,皇子展)——崇陵(内葬光绪皇帝,地宫开放)——永福寺(皇家寺庙)——行宫宾馆(清代皇帝来西陵祭祖时下榻的皇家别苑)

易县清西陵适合情侣拍照吗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距北京120公里,距天津190公里,距石家庄210公里,交通便利。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其后妃、王爷、阿哥、公主们的长眠之地。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4A景区的清西陵,这里是建筑艺术的宝库。泰陵的三架石牌坊,昌陵的紫花石铺地,美妙绝伦的昌西陵回音壁,慕陵的金丝楠木殿和木雕龙,清皇陵建筑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皇家别苑------清西陵行宫,无一不是匠心独具,巧夺天工。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虬枝嫩芽,漫布山野,森林覆盖率高达87%,每立方米负氧离子含量为2万个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清西陵不仅仅是一处皇家陵寝。走进清西陵,当人们在徜徉的脚步中欣赏它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优美的自然景色时,在导游小姐的讲述中品味一个一个故事和一段一段传说时,仿佛轻轻的拉开了清王朝历史大幕的一角,让人洞看到清朝由盛至衰的演变,又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处倒影,或隐约或清晰的映射出一个王朝的兴衰更迭、政治纷争与是是非非。正如所说,一座清西陵,半部清朝史。

雍正的泰陵是清西陵的首开之陵。在清朝的皇帝中,雍正是遭受议论较多的一位。除了他的继位和死亡,还有他的独辟蹊径,别建陵寝。雍正的父亲康熙和爷爷顺治都葬在河北遵化,后世称清东陵,但雍正皇帝却远离父祖另辟陵区,这不仅违背了古代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准则,更引发了后世诸多的猜想:有人说因为他居功自傲,好大喜功;有人说是他篡改遗诏,做了亏心事,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其中的玄机暂且不论,但无论怎样,对于这位承载着康乾盛世的勤政皇帝来说,敢于违背祖制另建陵墓,这足以说明雍正是一位果敢有为,敢于创新的皇帝。然而,雍正皇帝此举也是有备而来,稳定的政治环境,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他的这种别出心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做为清西陵的首陵,泰陵当仁不让的占据着陵区中心最为尊贵的位置。74座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建筑群也是清西陵气势最磅礴的陵墓。唯我独尊的气势和恢弘壮丽的建筑,无处不张扬着雍正王朝的霸气与辉煌。而隐藏在泰陵最让人关切的莫过于关于雍正的死因了。有说是正常死亡,有说是服食金丹而亡,最江湖的说法是他被吕四娘削去了脑袋,至今棺椁里安放的是一颗金头。所有的谜团都封闭在泰陵那至今仍从未打开的地宫中,任人评说。

无独有偶,随后即位的乾隆皇帝也不肯随父栖身西陵,而是在东陵胜水峪为自己选定了万年吉地。不过,用心良苦的乾隆并不希望后世子孙纷纷自择陵地,乱了规矩。于是,他专门下诏,要求后世皇帝要父子分葬东西两陵。于是对他亦步亦趋的儿皇帝嘉庆严格遵照太上皇乾隆的安排,在西陵的太平峪,雍正泰陵之西修建了自己的万年寝地——昌陵。当康乾盛世的辉煌和威风八面的太上皇乾隆一道驾鹤西去,嘉庆皇帝终于登上了本就属于自己宝座,虽然他惩治和珅,整顿纲纪,但此时,西方新兴资本主义正在蓬勃发展,腐朽没落的大清王朝即将被历史所抛弃,而嘉庆依然延续祖制,不能与时俱进,只能任凭大清江河日下,回天乏术。但嘉庆仍旧可以凭借祖上的余荫把他的陵寝经营的有声有色,使昌陵成为清西陵唯一一座可以和泰陵相媲美的皇陵,仿佛一段华彩乐章的结束符号,在低回的氛围里兀自张扬着。

此后,道光皇帝虽然遵从祖制在东陵宝华峪建陵,但因地宫浸水不得不拆掉,然后在西陵龙泉峪建慕陵。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道光朝,清王朝已经是步履维艰,积重难返。国土沦失,主权沦丧,鸦片战争使中国深陷半殖民地的泥沼,也使这位“神勇的二阿哥”永远背上了昏庸败国的恶名。道光是历史上著名的节俭皇帝,他大幅缩减陵墓建筑规模,营建了清代规模最小的皇帝陵——慕陵。小巧的慕陵位于西陵的最西端,就像慕陵的名称一样,面对着祖先的丰功伟绩,永远的定格成了一个盛世的仰慕者。

1908年,38岁的光绪皇帝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在位34年间,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外债累累,大厦将倾。他虽有救国图强在之心,但慈禧太后大权独揽,这位傀儡皇帝壮志难酬。失意的政治角斗,悲凉的爱情生活,使他落了一个囚徒天子的名号。甚至他的陵墓也是在他死后才匆忙开工,最后在民国政府的帮助下完成。历经时代更迭,光绪崇陵,成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最后绝唱,一个时代在此终结。而参加崇陵工程的数千民工,兴隆木厂等20余家厂号,加上消防队这样的机构,使得崇陵的建造已多少带有一点现代文明的味道。至于1913年隆裕太后和珍妃移柩西陵所乘的火车,更是那些显赫前辈们所无法想象的。

太多张扬的权利争斗,太多隐匿的爱恨哀愁,使清西陵的一砖一瓦都有故事,一草一木都是传说。清西陵正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清代中晚期二百年的风云际会,历史变迁,令人追慕、回味和评说。

二、王者理想的希冀与寄托

清西陵共建有四座帝陵,除慕陵与其他三座陵墓有明显不同外,似乎都是刻板的复制与继承,虽有变化也在细微之处。然而,正是在这不变与变化之中,寄托了一代代帝王的大理想与小期望。

皇帝虽贵为“天子”,但也不能摆脱生老病死的轮回,因此他们寄希望于陵寝,希冀皇权的光环能够通过陵墓成为永恒,于是皇权至上的意向被最大限度的融入了山水之间,森严的封建礼制被复制到后世子孙瞻仰敬祀,缅怀其功德的圣地——皇陵。

清西陵的古建筑是典型的清代宫式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依照尊卑秩序,分为帝陵、后陵和妃园寝,其制度各有不同。其中最鲜明的等级标志莫过于屋顶的颜色了。清西陵的四座帝陵、三座后陵和永福寺主体建筑的屋顶全部为最高等级的黄色琉璃瓦,王爷、公主和妃园寝则采用稍逊一级的绿色琉璃瓦,而阿哥园寝、行宫、衙署、营房的屋顶则全部为平民均能享用的灰色布瓦覆盖。

不同等级的陵寝配置不同规模、数量,以及不同性质的建筑物。至于同一等级的陵寝,则根据建筑的功用,按照严格的空间序列加以排列。相对而言,帝陵规模宏大,几十座建筑由一条神道贯穿,按照从南至北的顺序和前朝后寝制度,依次排列着门、坊、碑亭、殿宇、地宫。由而后妃园寝则建在皇帝陵附近,规模较小。

然而,就在这遑遑礼制之下,封建帝王们也在不断地努力把个人的一些期望融入自己的陵寝建设中,使清西陵的各座陵寝又别具千秋,处处体现着创造的灵性与活泼的亮色。

从康乾盛世到民国初年,清西陵伴随着皇权光环的逐渐消退而渐入尾声。正如雍正皇帝违背祖制,另建陵寝一样,和同时代的其他陵墓群相比,清西陵从一开始就充满着变数和异样,每座陵寝的建造虽遵循封建礼制,但又不拘泥于典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使得西陵具备了更多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泰陵大红门前的三架石牌坊,突破了其他陵墓群只设一架的规制改为三架,高大巍峨,挺拔俊秀,撼人心魄,与北面的大红门组成一个宽阔的四合院,其大气磅礴之势,已经成为泰陵,乃至整个西陵的象征。

泰陵是清西陵最完美的一座陵寝,开创了清西陵帝陵陵寝规制,但随后修建的三座帝陵,在遵循礼制的同时,又各具千秋。昌陵的地面建筑和泰陵几乎一模一样,但一向以循规蹈矩著称的乖孩子嘉庆,却也仍在陵墓的细微处做了手脚。也许是出于对盛世的留恋和向往,昌陵隆恩殿地面采用紫色的花斑石铺墁。“花斑石”出自天然,平整光滑,色彩斑斓。阳光折射下,似满堂宝石洒落地面,一派繁华似锦。

道光的慕陵,是清代陵寝中规制最特殊的一座。一拆两建的歉意,加上一贯 “俱从简约”的节约精神,道光对自己的陵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裁撤了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等大型建筑的同时,还将非建不可的隆恩殿由重檐改为单檐,由五间改为三间,甚至自己死后的安身的地下宫殿也缩小了一半。也许道光不愿意人们在他死后诵读他的功德的时候,更清晰的看到鸦片战败,丧权辱国的屈辱,去世前以自己御朝时期乏善可陈,文德武功愧对祖先为由,下令裁撤了圣德神功碑楼。经过一番改造,慕陵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小巧玲珑的格局,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慕陵细节的铺张和奢华却无处不在。慕陵木构架均由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楠木的表面不施彩绘,在原木色上以蜡涂烫,并用上千条楠木雕龙进行装饰,工艺卓绝,令人惊叹,成为古代建筑中的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慕陵虽不施彩绘,素面朝天,但清淡素雅面孔下,是无与伦比的精巧与别致。

历经一波三折才建造完成的光绪崇陵,其规模简约可想而知。但崇陵规制并未伤及大雅。而且施工中采用上等木料铁力木,被誉为“铜梁铁柱”,加上近代文明的浸染与科技的进步,排水、通风设施皆有大的改进,也使崇陵有了些许自身的特点与优势。

还有昌西陵的回音石与回音壁、依山而建的皇家陵寝御用寺庙永福寺、幽雅宁静的乾隆行宫,高碑店到西陵行宫的谒陵专用铁路……这许许多多的唯一,不仅寄托了王者的理想,更包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融汇了高超的建筑技艺与艺术,从而构成了清西陵与众不同的面貌,同时也为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实物见证。

三、民族与民俗文化的史诗

帝王陵墓是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凝聚着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观念,以及满族特有的文化与习俗,是一部凝固的文化史诗。270多年过去了,清西陵林林总总的宫殿,郁郁苍苍的松林,都在以自己特有的建筑艺术方式传递着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清西陵“事死如生”的选址和建设理念,是我国古代敬天法祖哲学思想的产物;群山环护,自有洞天,形成远离凡尘的世外桃源,并且以山川为设计主体的理念,不仅是道家天道自然,返朴归真和“法自然”理论的真实写照,更是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种“比德山水”思想的象征。

四周山峦与建筑布局呈现出明显的中轴对称形式,即主山—陵寝—朝山为纵轴,左右砂山为对景,建筑对称排列,是儒家中庸之道及礼教观念、以大为威、居中为尊、礼制至上、长次有序的深刻体现;清西陵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是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追求“天下有道”美好社会的缩影;前朝后寝的建筑序列则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一致。清西陵以实物的形式将中国古代深奥晦涩的哲学思想,表达的充分、具体,而又淋漓尽致。

皇帝虽贵为天子,但也如普通人一样怀着美好的企盼。清西陵的建造者将这种企盼以形形色色的建筑装饰,布满了殿宇亭台,石雕木刻。这些雕饰之精美,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更融汇了色彩多样的民族和民俗文化内涵。漫步陵区,触目所及的龙凤图案,体现的是皇权至上,君权神授;横九纵九的门钉,企盼的是江山永固,万古长青;每座殿宇的梅花形窗棂,标示的是帝王品格的高尚纯洁;矗立在飞檐边缘的仙人骑凤,预示着帝王政治清明,礼贤下士,贤者来朝;而形态各异的殿脊兽,是为了驱魔避邪,永保平安;驮瓶的大象,象征着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清代的皇帝多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而雍正本人更崇信佛教,而且他主张“儒、佛,道”三教同源,三教同根,提出了“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主张,将宗教文化弘扬到了极至。雍正开辟的清西陵自然也少不了宗教文化的身影。从道教暗八仙法器到八卦、太极图,从佛教的八宝到“万”字符,从儒家礼器、乐器到琴棋书画四艺,种种雕饰图案随处可见。而从泰昌陵建筑上代表萨满教的神鼓、神刀、神杆、腰铃,神鞋等雕饰图案,到乾隆朝藏传佛教寺院永福寺的建造,更是清晰的映射出满族统治者特有的宗教文化信仰习俗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更是中国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实物见证。

吉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祈求国富民强、吉祥如意的民俗文化内容,成为清西陵众多雕饰图案中的主体。这些“祥瑞”图案,借助谐音,将动植物或器物,赋予吉祥祝福的美好意境。常见的有如意、宝相花、菱镜、金钱、银锭、文房四宝等等。为表达更深切的期盼,还有很多器物组合,如寓意“连升三级”的莲花、笙、戟组合,寓意“生活如意”的烟斗、如意组合,以及“事事如意”“平平安安”“吉庆有余”……

而今,清西陵诸多的民族文化习俗也被延续下来,以一种崭新的面貌流淌着。这包括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名录的“西陵摆子龙灯”和“东韩村十幡古乐”,以及品种多样的满族特色菜肴……清西陵,就在动与静之间,交错传承着特有的文化和习俗。

四、人与自然融合的典范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刻意追求山川自然形式的完美,细心探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正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成就最突出的特点。清西陵作为历史上营建年代最晚的皇陵,更是集历代皇陵建筑之大成。纵观清西陵的环境格局,当今许多建筑学家都盛赞它是“天人合一”思想最伟大的实践,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清西陵,山川秀美,景物天成,钟灵毓秀,风水独好。公元1730年,怡亲王允祥和总督高其倬踏遍京畿山水,终于寻到了易州太平峪这块风水宝地。这里万峰拱卫,众水朝宗。永宁山横卧于陵寝背后,巍峨峻秀,如巨帐横展,雄霸一方;元宝山端庄秀美,如持笏朝揖;左右砂山层层环抱,相依相拥;易水河逶迤贯穿,似玉带轻纱,缓缓流淌,顾盼回环;灵山秀水簇拥着一块福厚之地,雍容不迫。这是一处 “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上善吉壤,堪称“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汇之所”。欣喜若狂的怡亲王允祥和总督高其倬为眼前的美景折服,数月的劳顿霎时烟消云散,感叹此乃“天心眷佑,非人力之相度偶遇也”!这种天造地设,自然成趣的山川形胜,果然征服了孤傲自负的天子,在群臣“地脉之呈瑞,关乎天运之发祥”的进谏声中,雍正皇帝不惜背负不孝的恶名,废弃了原本已经动土备料的东陵九凤朝阳山陵址,远离父祖到易州建陵。

“陵寝以风水为重,荫护以树木为先”,草木郁茂,吉气才能相随。在西陵营建过程中,树木栽种始终备受重视,曾先后栽植松柏20余万株。据说,为了保证树木成活,每个书坑中都要施以一斗黄米做肥料。严厉的惩罚手段,更使这些古树成为不容冒犯的“御物”。历经百余年的岁月沧桑,至今仍有16000余株古松生存下来。苍茫的古松,随山起伏,顺道蜿蜒,弥漫在气势恢宏的古建群周围,苍苍翠翠,层层落落,形成一望无际的“翠海”。1900年,一位来到西陵的法国军官曾这样描述到:“西陵围墙环绕的实则是一座真正的花园。……陵区内,高大挺拔的乔林整齐地排列着,景致之秀丽宏伟,让人联想到凡尔赛花园;在有些人眼中,那高低不平的绿色波涛更像枫丹白露的森林。”松林美化了西陵的环境,装点了西陵的秀色,景色之清幽典雅,是堪与凡尔赛花园相媲美的世界顶级皇家园林。

大自然把西陵周围的山川都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灵气,清末泰宁镇总兵陈增荣雅爱山川秀丽,定出了西陵八景,“荆关紫气”、“华盖烟岚”、“云蒙叠翠”……生动怡人的自然美景将这里装扮成一幅色彩丰富,意感强烈的山水画卷。

如果说西陵的舆地山川形胜均为天造地设自然成趣,那么历经185年的持续营建,清西陵又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的文化景观。西陵的设计者,秉承山陵艺术的设计思想,以自然山川为创作主题,用宏大的手笔,借助界桩、官山的形式,将方圆8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广大山川纳入自己的环抱,将秀美的山川当成设计的主题和建筑艺术的材料,而各种不同形式、规模的陵寝建筑,则“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被以准确的尺度,灵活而巧妙的进行配置和空间组合,取景自然,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步移景异,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清西陵,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精美绝伦。

远望时,一座座殿宇、门坊、城垣、桥涵、神路、仪树,流溢着斑斓的色彩,或金黄、或碧绿、或朱红、或雪白,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而又井然有序,似龙宫凤阙掩映于苍穹之下,气势恢宏壮丽而又深沉。

近观时,凡雕栏玉阶,雕梁画栋,其质地、肌理、纹饰、式样,无不美仑美奂,华丽庄严中又透露出细腻亲切之情,以一种无与伦比的建筑工艺散发着皇家园林独有的建筑艺术之美和一种人性化的光辉。

清人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这样描述到:“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间平坦开阔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笏”。清西陵,就是这样一处得天地自然之灵气,汇人类智慧之精华的全美之地,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的典范之作。

清西陵,坐拥天造地设的灵秀山水,怀抱雄伟壮美的古建群落,它不仅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更是人类的巧夺天工,既有人们对现实世界恢弘壮丽的留恋,也有对未知世界神秘莫测的敬畏。而贯穿始终的是中国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还有中华文明千年不坠的价值与传统。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清西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到: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它的山水形胜、建筑布局、石雕木刻,乃至郁郁林木和凄凄芳草都在诠释着古人那些神秘而又深奥的思想观念,诉说着往日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旧情故事,延续着数百年的文化习俗,这也正是西陵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

适合。

清西陵拍照绝佳的风景点很多,喜欢拍照的情侣很适合。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98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清西陵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1961年,清西陵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1月评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清西陵区域内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岗峦起伏,林木丛茂,河道纵横,为北易水河的发源地,最高海拔1121m。周围群峦叠嶂,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紫荆关,北枕永宁山,现抵易水河。

以上就是关于清西陵简介~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