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臣刘晏以爱民、养民为基础的理财之道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2-06-13 11:34:23 网络840
核心提示:中国历代被称为神童的人非常多,但少年成名,长大后未必有高于常人的成绩和作为。相反由于过早的捧杀和拔苗助长,导致这些神童苗子早早地“枯萎”,宋朝天才神童方仲永就是因为后来缺乏教育和学习,长大后成了普通人。而少年成名,长大后同样做出经天纬地事业

唐朝名臣刘晏以爱民、养民为基础的理财之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历代被称为神童的人非常多,但少年成名,长大后未必有高于常人的成绩和作为。相反由于过早的捧杀和拔苗助长,导致这些神童苗子早早地“枯萎”,宋朝天才神童方仲永就是因为后来缺乏教育和学习,长大后成了普通人。

而少年成名,长大后同样做出经天纬地事业的人也有,今天我们说的就是唐朝天才少年刘晏,是他在唐王朝极度衰弱的时候,通过实行多种经济措施,力挽狂澜挽救延续了唐朝,其理财思想和理财举措甚至影响了明清两朝,公认为中国历史上卓越的理财家。刘晏有什么卓著的政绩,值得后世称颂不已呢?

刘晏(716年-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少年被誉为“神童”。9岁时唐玄宗在泰山封禅,刘晏献颂文,玄宗对刘晏这么小就擅长文章非常惊奇,命宰相张说出题当朝议对,刘晏对答如流,玄宗非常高兴将其带回长安当了太子正字,做了一名校正书籍中错误的官员。

762年,唐代宗李豫任命通州刺史刘晏为户部侍郎兼京兆尹,担任度支使、转运使、盐铁使、铸钱使等职。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过后,唐朝的农业生产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唐朝政府面临严峻的财政危机。雪上加霜的是,受战乱影响,漕运河道受阻,皇粮无法输送到都城长安,长安城内不仅百姓饥荒,而且宫内上下也失去了三餐保证。

在唐朝政府四面楚歌之时,唐代宗把运输漕粮的重担交给了时任吏部尚书,兼任度支、转运使的刘晏。

沿着漕运路线考察一番后,刘晏深感头痛。漕运过程本就复杂,需先组织几千艘船只,把长江中下游产的粮食运到扬州集中。然后再从扬州经运河进入淮河,由淮河转入沐河,再进入黄河。进入黄河之后西上,经三门峡之险后才转入渭河。水路蜿蜒曲折3000里,才能到达长安。如今,河道不通已是一大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劳动力又是一大困难。

经过战乱后,百姓伤亡惨重,人工严重短缺。此外,又因为战乱后社会秩序还没恢复,各地盗贼蜂起。

要想恢复沐河漕运,实需过关斩将,并非容易之事。所幸的是,刘晏是个忧国忧民之人。“见一水不通,愿荷铺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他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救国救民,更何况圣命难违。刘晏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恢复漕运。他将所有困难上报后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全力支持。

刘晏首先组织大量民工和兵丁疏浚河道。为了确保人工到位,他废除无偿徭役制度,改为工资雇用制。

为了降低风险,刘晏设计了分段接运的运输方案,分别在沐河、黄河、渭河设置了周转站。当运船到达周转站时,不转下一段水道,而是把漕粮从船上卸下,另装到另一水道的船只上。这样就省去了周转运船的麻烦,提高了运粮效率。为了确保整个货运安全,刘晏派出官吏和军队沿途押送。

之后,刘晏还在运输工具上做了改良,不惜成本打造坚固耐用的船只,每艘船投入1000缗(穿铜钱的绳子,每缗1000文),用以支付材料和人工费用。为了克服漕运中的最大困难—闯过水流湍急的三峡关,刘晏改进了船纤所用的材料,制成了坚韧的纤绳,减少纤夫伤亡事故。每船配备30人拉纤,5人撑篱,解决了船只通行的技术难题。

当第一批漕粮顺利运抵达京城时,迎接的唐军“皆呼万岁”。由沐河运送过来的粮食物资等不仅解决了当时唐朝都城内官员和百姓的基本生活问题,而且巩固了危在旦夕的唐朝中央政权。

通过改革运输方案和改进船只,刘晏成功完成了漕运任务,他的才华也因此被唐代宗赏识。此后,刘晏被升任为兼管财政的宰相,他通过对盐铁、农经、贸易等财经业务进行改革,进一步改善了唐朝的财政状况。

刘晏认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所以在进行改革时他坚持“养民以养税之道”。刘晏的“养民”“爱民”思想,在他改革漕运时就已经得到了体现。他在扬州设中转仓,以分段运输方式运送漕粮,使“江岸之运积扬州,沐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积太仓“。

施行转运制的同时,他还使用雇佣劳役的方法,为百姓增加了就业机会。主管财政后,在改革盐务时,刘晏再次“以爱民为先“,制定了一系列“养民”政策,在改善百姓生活的基础上使国家富裕起来。

在刘晏改革盐务制度前,唐朝的盐业施行国家专卖制度,统一由官府收购由制盐户生产出的盐,然后再由官府运输、销售。安史之乱后,由于全国经济困难,很多贪官污吏借官府垄断盐业的专利私自提高盐价,中饱私囊。这不仅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疾苦,而且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盐税收入。刘晏改革盐政时针对之前的各种弊端施行了以下新制度:

其一,规定“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止”。即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政府统一征收盐税,商人只要缴纳盐税就可以在规定区域内销售食盐。为了保证商人的利益,刘晏又奏请“罢州县率税”,禁止地方官吏和军队设置关卡重收盐税。这样就减轻了运盐商人的额外负担,也降低了售盐商人的运盐成本,使食盐的流通更加顺畅。商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国家的税收也更有保障。

其二,规定在钱币不足的状况下,先由政府把绢的定价调高,然后允许“商人纳绢以代盐利”。这样可以维持食盐的销售,防止私盐的泛滥,此外通过鼓励商人纳绢,政府得到了大量绢帛,也省去了先收钱再转购绢帛为士兵制作军服的麻烦。

其三,针对边远地区因食盐少导致盐价高的问题,他在边远地区建盐仓,当盐价高时“则减价鬻之民”。这样一来,不仅百姓的食盐困难得到了解决,官府也可以从中获取小部分利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其四,鼓励百姓加入食盐生产的行业中来,通过发展盐业扩大食盐流通,争取更多的盐税收入。这样可以使更多的百姓从生产盐的劳作中获利,政府也不至于以克扣盐户煎盐本钱或抬高盐价来搜刮盐利。

自刘晏施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新盐政制度后,大批盐吏被裁减。运输成本降低后盐价降了下来,商人因此获得了利润,百姓也得到了实惠,国家税收也大大增加。改革前,唐朝政府每年的盐税收入仅有60万缗,改革后的十多年间,这个数字连续上升,到大厉末年(779年),增至600多万缗。此时,盐税的收入占了当时唐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

刘晏改革盐政,不以苛捐杂税为手段,而是在保证商人和百姓利益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制度来谋取大利。

后来,他推行“常平法”改革粮价时,同样坚持“养民以养税之道”的理财理念。为了真正做到“养民”,他首先在各州县设置了收集当地农业经济信息的“知院宫”,任命勤廉爱民的有志之士为知院官。

知院官每月收集当地包括天气状况、物价、庄稼好坏等经济信息后上报给中央,中央政府据此对当地实施“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惠民策略。如果某地农业丰收,政府就以高价收购粮食,存入仓库,或者以低价出售给因水旱灾害等原因歉收的地区。常平法防止了粮食丰收时谷贱伤民,也防止了灾荒时粮价上涨,稳定了物价,确保了民生。

刘晏主张的以”爱民”“养民”为基础的理财之道,并非是指政府简简单单的“施舍”百姓的行为。他指出:“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在施行赈济的时候,他不会只考虑灾民一时的利益,而是从长远角度出发。他说:“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故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

为了保证救灾的支出不会影响国家的财政,也就是避免救灾过后政府由于支出过多而增添赋税,他未雨绸缪,在灾荒发生前就先设立用来平抑物价的仓库。在救灾过程中,他又施行“贱以出之,易其杂货”的救济策略,即以低价灾粮换取灾区的土特产,鼓励灾民投入到副业生产中,尽快回复灾区经济。在刘晏的一系列“以养民为先”的改革下,唐政府的财政状况大大改善,国家变得富有,人口也大大增多。

经过十多年,全国户口就由200万增加到300余万,增加的人口大多分布在刘晏所管辖的地区。如果不是刘晏这些理财思想和理财举措,唐朝终将一蹶不振,更不会延长了100多年的国运。

盐铁官榷取茶利文言文翻译

1. 翻译文言文:《刘晏理财》

刘晏又召募善走的人,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山东东明县人,选择勤廉干练的读书人作知院官:“晏常以办众务,这样既救了灾。

刘晏勤于政事,平抑物价。 在唐肃宗时代,贱价出售。

当时唐朝的经济十分萧条,减少了损耗、汴口。他以精明能干,心里还在筹算账目供译文参考。

刘晏从中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然后加价卖给盐商,训练军士运粮,使江船不入汴水,将江淮的粮食运至长安。这样比过去用江南民工直运的方法提高了效率。

每旬,换取农民的土产杂物转卖丰收地区,原来每年只有六十万缗、门下平章事(宰相),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而是用 *** 的盐利雇用船夫,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分管财政。 刘晏在办理漕运的同时。

他在诸道置设巡院官,管理诸巡院。同时又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地区。

他沿用过去裴耀卿的办法,使唐代财政逐步好转,室无婢、廉洁奉公作为用人的标准。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饥则贱与”的办法,常常是夜以继日、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

江淮的粮食因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防止了谷贱伤农,分布各部门及各州县把关、庄稼好坏的情况,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由于刘晏曾做过一个时期的地方官:刘晏(716—780)。

在官吏贪暴的封建社会、忠于职守,兼任转运使,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 后来、选拔了一大批理财专家,发展生产,一个理财大臣。

他饮食简素,刘晏任京兆尹,刘晏接办漕运。公元763年。

他首先整顿了盐监,字士安、河阴。 刘晏任人唯贤、盐场等盐务机构,着手改革盐政,还 *** 了生产。”

他选用了几百名各种专才和实干家,造成关中粮食困难,在于得人,刘晏推行“常平法”,每十船为一队。 *** 收取的盐利,降低了运费,几十年如一日,免除了民众的劳役,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

他用“丰则贵取,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中央。他上朝时骑在马上,首先组织人力疏浚河道,死时只留下两车书籍和几斗米麦,到大历末年增至六百多万缗、河南尹,刘晏被提升为吏部尚书。

因此,对民众的疾苦比较了解和同情,每年运量达四十万石,两袖清风。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又不损国用。

其传记载说。公元762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军官负责押运,打造了二千艘坚固的漕船。

当时漕运废弛,并根据这些情报,为国家培养,汴船不入黄河,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 他上任后,他要竭心尽力完成这一使命。

为此又在扬州;退朝后在官署批阅文件,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户部侍郎领度支转运使,调剂有无,河船不入渭水。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

漕运是通过水路交通、每月都申报转运使司,呕心沥血,刘晏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华州刺史,刘晏历任彭原太守,以备转运。他不再征发沿河壮丁服役,开源节流、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等职。

2. 求古文翻译 唐张延赏识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

张延赏

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供参考)

3. 翻译文言文张延赏判狱

是这个吗

张延赏

唐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促”原作“惧”,据明抄本改。)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出《幽闲鼓吹》)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孩子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4. 司马光(刘晏理财)文言文翻译

出自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的《刘晏通敏精悍》

翻译: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衡标准,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住户和人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管理财务,总把关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能丰收的端倪。

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的时期,刘晏不等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住户人口增多繁衍起来。在刘晏任职的初期。

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卖办法来增加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骚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

在刘晏任职之前,把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水流湍急凶险,大致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根据各处的不同特点,依据各地的便利条件,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训练负责漕运的士兵。

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处,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沿着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从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刘晏在扬子这个地方造船。

每造一艘船,付给一千缗钱。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做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窘迫。

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品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立即同这些人不厌烦细细地计较一分一毫,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原文: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 *** 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

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

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刘晏提出,要增加财政收入,前提是发展生产,安定民生。《资治通鉴》称刘晏“理财常以养民为先”,这是一般官员做不到的。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首先是心中有百姓。增加财政收入,要善于利用商品经济,熟悉市场行情。在他看来,到处都有增加收入的门路,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和利用。刘晏认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也就是收税要顺应民众的需要,不是一味搜刮人民。盐是人们的急需之物,所以在盐利上征税,使盐利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

人物简介:

刘晏(716年-780年),字士安。唐代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实施了改革榷盐法、改革漕运和改革常平法等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全唐文》、《全唐诗》录有刘晏的作品。

5. 求古文翻译

李惟清(943—998),字直臣,是下邑人。

他的父亲仲行,任章丘主簿,所以搬家到章丘。李惟清于开宝年间(968-976年)以三史及第,出任涪陵尉。

蜀民崇尚巫术,有病不去求医问药,唯知求神问卦。李惟清派人抓来巫师,鞭笞一顿,并治其假冒神灵之罪,同时又教蜀民使用医药治病,涪陵风俗稍有改变。

时进行派遣一宦官押运造船木该宦官纵瓷不法,李惟清上疏历陈其罪,奏请杀之,由此名声大噪,不久升为大理丞。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快不静 转任荆湖北路转运判官。

后历官左赞善大夫、转运副使、转运使、监察御史兼总南路。某次上朝奏事时,宋太宗垂问:“荆湖累年丰稔,又无徭役,民间气象变好了吗?”惟清答道:“臣子我见官卖盐一斤为六十四钱,百姓以三倍半的稻价,才可买一斤。”

太宗于是下诏每斤盐减十文钱。 雍熙三年(986年),打算大举发兵幽州。

李惟清认为兵粮不足,不可轻举妄动,但朝中已经兴起兵马,惟清所奏按压不报。判度支许仲宣建议实行通盐法:向农户征收盐税,与户税一同交纳。

李惟清奏旨往荆湖诸路实地考查,回奏不宜实行,这个建议于是作罢。太宗又问起荆湖民间疾苦,惟清回奏说酒务官卖酒价太高,百姓许多都转买私酒,导致使税收减少。

太宗遂下诏仍恢复旧价。不久惟清出任京东转运使。

正逢朝中下征兵令,惟清坚决反对,并接连三次上奏请求放宽命令,进行折中处理,最终将募丁范围限制在河北路。被提拔为屯田郎中、度支副使。

端拱初年,迁为右谏议大夫,历户部使,改度支使。适逢派遣使者去河朔治方田,大举发兵。

惟清以春天播种时节到来妨碍农务为理由,恳求罢废这条命令。太宗说:“兵夫已经派出去了。

只是下令完成巩固边城的任务而已。” 淳化三年,惟清迁为给事中,充当盐铁使,就将账务上奏皇帝。

太宗说:“费用像这样,民力日子长了怎么负担得起?如果可以减省,那就裁度一下。”惟清回答:“这是开宝军兴的时候,兵力是之前的几倍多,由于还确定我方将帅,边事还未停歇,驻扎兵力在广。

我听说汉有卫青、霍去病,唐有郭子仪、李晟,西北对他们望而生畏。像这样就边事停息而支出用务减省了。

希望您慎重地选择将领,用有威名的人来震慑强敌使边境安定,节省费用。”皇帝说:“彼一时,此一时了。

如今西北蛮夷诡诈不已,与古时不同。选用将帅,也要仔细考虑如今的利弊。

韩、彭虽是古时的名将,用旧时的方法,抵御如今的敌人,也恐怕不能成功。如今即使得到好的将领,将不会有古时的效果。

这是军中机密事,你所不知道的。” 淮南专卖卖岳茶,一斤需要许多钱。

主吏说陈茶恶茶有二十六万六千多斤,惟清擅自减价到每斤五十钱, 不告诉朝廷。滁、泗、濠、楚诸州、涟水军也以岳茶陈恶,减价出售。

共计亏损一万四千多贯钱,被勾院吏卢守仁告发,贬为卫尉少卿,贬判官李 为本曹员外 郎,赏赐守仁钱十五万。 不久后出任广州知府。

至道初,又拜右为谏议大夫。太宗听说他的清廉平正,下诏奖赏他。

至道二年,改任广南东、西路都转运使,不久召入朝授任给事中。过了一个月,任同知枢密院事。

惟清倜傥自由,有才略。处理政事峻刻,所至各地有强硬的名声。

但是以俗吏上任,没有人望。才过几个月,真宗登上皇帝位,加任惟清为刑部侍郎,又授任御史中丞。

罢去枢密职务后,非常忧郁,尽情弹时政。咸平元年(998) ,去世,终年五十六岁,追封为户部尚书。

他的儿子名永锡,因父亲的缘故得以任光禄寺丞。 次子永德,官大至殿中丞。

删删改改,累死我了。

6. 钱可通神的文言文答案

相国张延赏将判度支。知有一大狱,颇有冤滥,每甚扼腕。及判使,即召狱吏严戒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帖子复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命两日须毕。明日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曰:“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止。”

翻译:

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衙役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揭示主题:

1 量变到质变的积累2 当官的都贪,有的是自愿的,有的是被逼的,有的是因为喜欢钱,有的是因为怕死3 冤滥之中,必潜显贵之秘密4 自私是人社会性的一部分,也是自然性的一部分

1. 在线等高中语文翻译~

何易于,不详何所人及所以进。为益昌令。县距州四十里,刺史崔朴常乘春与宾属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繂,易于身引舟,朴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耕且蚕,惟令不事,可任其劳。"朴愧,与宾客疾驱去。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民有死丧不能具葬者,以俸敕吏为办。召高年坐,以问政得失。凡斗民在廷,易于丁宁指晓枉直,杖楚遣之,不以付吏,狱三年无囚。督赋役不忍迫下户,或以俸代输。馈给往来,传符外一无所进,故无异称。以中上考,迁罗江令。刺史裴休尝至其邑,导侍不过三人,廉约盖资性云。

何易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和通过什么途径做官的。他担任益昌县令。益昌离州有四十里远,刺史崔朴曾经在春天带者宾客乘船路过益昌附近,让百姓挽纤拉船,何易于亲自挽纤拉船。崔朴惊讶地问情况,何易于说:“现在是春天,百姓都在耕种养蚕,惟独我没事做,可以担负那劳役。”崔朴惭愧,和宾客们急忙骑马离开了。

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品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的木牌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到底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

本县百姓死了,死者的儿子年幼、家业破败无力办丧葬的,何易于常常拿出自己的官俸钱,叫手下人给那家办丧事。百姓来缴租税,其中有头发花白、弯腰偻背拄拐杖的,何易于一定招他过来给他吃东西,问他政治上什么事办得对、什么事办得不对。百姓有事争讼,何易于都亲自和他们谈话,给他们分清是非黑白,犯了罪的,小罪就劝导,大罪就杖打,都当场打发回去,不把他们交给狱吏。他治理益昌三年,牢狱里没有一个罪犯,百姓不知道什么是徭役。以后调派到锦州罗江任县令,治理的方法和在益昌一样。当时,已故的宰相裴公正担任锦州刺吏,特别赞赏何易于的政绩。裴公曾经下到罗江去视察他办理公务,带的随从不超过三个,他就是这样清楚地知道何易于的廉洁俭约的。

2. 《书何易于》的古文翻译

翻译:

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从上游,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带里,拉着纤,与几个民夫一起拉着船,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最终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

原文: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①舟。易于即腰笏②,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③,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④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3. 谁有关恒宽《盐铁论》文言文的翻译

本议第一 【题解】本,基本;议,讨论.“本议”就是这次会议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指有关盐铁、均输、酒榷等官营事业而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注释】惟,发语词.始元:汉昭帝刘弗陵的年号.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 诏书:古代帝王发布的文告.丞相:秦汉时辅助皇帝执掌国政的官员,官位最高.这里指田千秋.御史:御史大夫,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副丞相的职务.这里指桑弘羊.贤良、文学:是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其中贤良是有功名的,但没有一定的官职.文学,统称读书人.语:讨论. 【译文】始元六年,汉昭帝发出诏书,让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选的贤良、文学讨论,询问民间的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1),防淫佚之原(2),广道德之端(3),抑末利而开仁义(4),毋示以利(5),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6),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7),成贪鄙之化(8).是以百姓就本者寡(9),趋末者众(10).夫文繁则质衰(11),末盛则本方.末修 *** 淫,本修 *** 悫(12).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13). 【注释】(1)窃闻:私下听说.谦词. (2)淫佚(y@):放纵享乐.原:根源. (3)广:推广,发扬.端:开端,本源. (4)末利:经营工商业的利益. (5)毋:不要. (6)郡国:西汉承袭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国.郡和国合称为“郡国”,统指地方.盐、铁:指盐、铁官营,始于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酒榷(qu8):指酒类专卖,官酿官卖,禁止私人酿酒,始于天汉三年,即公元前98年.均输:指均输法,即在全国各地设均输官,掌管运输、收购物资、调剂有无,防止私商获取暴利.始于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全面推广. (7)散:破坏.敦厚:忠厚,朴,本质. (8)贪鄙:贪婪卑鄙.化:指风气. (9)就:从事.本:农业. (10)趋:追求. (11)文:外表.质:本质. (12)悫(qu8):诚朴,诚实俭朴. (13)便:妥当. 【译文】文学回答说:我们听说治理人民的方法,应该防止产生放纵享乐的根源,发扬人们固有的道德因素,抑制工商之利而宣扬仁义,不要引导他们追求财利,这样,古代帝王的教化才能复兴,当今的风俗才能改变.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与民争利.破坏了忠厚的本质,形成了贪婪卑劣的风气.因此,老百姓务农的少了,热衷于工商业的多了.外表太华丽,就使本质衰败;工商业兴盛,就会使农业衰落.工商业发展,老百姓就奢侈,农业发展,老百姓就诚朴.老百姓诚朴,财用就富足,老百姓奢侈,饥寒就产生.希望废除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以便促进农业,限制工商业,有利于发展农业,这才妥当.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1),数为寇暴于边鄙(2).备之则劳中国之士(3);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4),苦为虏所系获也(5),故修障塞(6),饬烽隧(7),屯戍以备之(8).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9),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10),使备塞乘城之士(11),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12)?罢之,不便也. 【注释】(1)匈奴:指西汉时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当时处在奴隶制社会阶段.这里指匈奴奴隶主统治者.不臣,不服从. (2)数(shu^):屡次.寇暴:侵扰.边鄙:边境. (3)中国:指中原地区. (4)先帝:指汉武帝刘彻.哀:怜悯. (5)虏:这里是对匈奴的轻蔑称呼.系获:俘虏,掠夺. (6)障塞,边境险要处的城堡、要塞. (7)饬:修整.烽燧(sh@):烽火燧烟.古代在边境上建筑高土台,发现敌情,白天放烟报警叫“燧”,晚上举火报警叫“烽”. (8)屯戍:屯田驻军以戍守边疆. (9)蕃:繁殖,增加.长(zhang),增加. (10)执:守.执备,守备. (11)备塞:守备边塞.乘城:在城上防守. (12)赡:供给. 【译文】大夫说:匈奴背叛不服,屡次侵扰边境.防备它,就会使中原士兵很劳苦;不防备,他们又进犯不止.先帝怜悯边境人民长期遭受祸害,苦于被匈奴虏掠,所以在边境建造城堡要塞,修整烽火台,屯田驻军来防御敌人.因为边防费用不足,所以才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以补充边防经费.现在你们想要废除它,对内则使国库空虚,对外则使边防费用缺乏,让守卫在边疆的战士挨冻受饿,国家用什么去供给他们呢?废除这些政策是很不妥当的. 文学曰: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 【注释】ǐ语见《论语·季氏篇》.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 这三句是《荀子·大略篇》语. 畜:通蓄,蓄积.风:作动词,教化的意思. 广:推广.怀:安抚. 这几句话引自《春秋》庄公八年《谷梁传》.《汉书·刑法志》亦有此文,但三处都大同小异. 这两句话见《吕氏春秋。

4. 司马光(刘晏理财)文言文翻译

出自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的《刘晏通敏精悍》

翻译: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衡标准,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住户和人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管理财务,总把关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能丰收的端倪。

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的时期,刘晏不等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住户人口增多繁衍起来。在刘晏任职的初期。

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卖办法来增加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骚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

在刘晏任职之前,把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水流湍急凶险,大致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根据各处的不同特点,依据各地的便利条件,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训练负责漕运的士兵。

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处,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沿着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从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刘晏在扬子这个地方造船。

每造一艘船,付给一千缗钱。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做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窘迫。

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品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立即同这些人不厌烦细细地计较一分一毫,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原文: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 *** 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

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

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刘晏提出,要增加财政收入,前提是发展生产,安定民生。《资治通鉴》称刘晏“理财常以养民为先”,这是一般官员做不到的。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首先是心中有百姓。增加财政收入,要善于利用商品经济,熟悉市场行情。在他看来,到处都有增加收入的门路,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和利用。刘晏认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也就是收税要顺应民众的需要,不是一味搜刮人民。盐是人们的急需之物,所以在盐利上征税,使盐利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

人物简介:

刘晏(716年-780年),字士安。唐代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实施了改革榷盐法、改革漕运和改革常平法等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全唐文》、《全唐诗》录有刘晏的作品。

5. 古文翻译

9.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

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

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带里,拉着纤,与几个民夫一起拉着船,跑上跑下奔忙。

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

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品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

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

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的木牌烧掉了。

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到底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

6. 文言文王鬷全文翻译

原文:

天圣中,鬷尝使河北,过真定,见曹玮,谓曰:「君异日当柄用,愿留意边防。」鬷曰:「何以教之?」玮曰:「吾闻赵德明尝使人以马榷易汉物,不如意,欲杀之。少子元昊方十余岁,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吾尝使人觇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患。」鬷殊未以为然也。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能对。及西征失利,议刺乡兵,又久未决。帝怒,鬷与陈执中、张观同日罢,鬷出知河南府,始叹玮之明识。未几,得暴疾卒。赠户部尚书,谥忠穆。

译文:

北宋宋仁宗天圣年间,鬷曾经出使河北,路过真定,拜见曹玮,曹玮对他说:“您日后一定会被委以重任(当柄用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希望您能留意边防的事务。”王鬷说:“有什么可以赐教的?”曹玮说:“我听说赵德明曾经派人用马榷来交换汉朝的东西,不合自己的心意,想要杀了他。他的小儿子才十几岁,进谏说:‘我们戎族人,原本以鞍马为生的(这个翻译我不确定对不对),却来资助邻国,交换不是急需的物品,已经不是什么好的计策,然而又把它交换回来,却要把它斩了,这样会失去民心啊。’德明听从了他的话。我曾经派人暗中观察元昊,形状外貌不平常,将来一定会成为边疆的祸患。”王鬷没有认为是这个样子的(要是直译的话就是“他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等到第二次进入枢密的时候,元昊造反了,皇帝几次询问边疆的事务,王鬷不能回答上来。等到西征失败,,讨论……(刺乡兵是什么玩意),又很久没有决断。皇帝大怒,王鬷和陈执中、张观同一天被罢免,王鬷担任河南府的长官,才感叹曹玮的明智的认识。没过多久,王鬷得了急症重病死了。追赠户部尚书,谥号是忠穆。

7. 求文言文翻译

【原文】

上行之则下效之,于是钱谷【1】之任,榷课【2】之司,昔人所避而不居,今且攘臂而争之。礼义沦亡,盗窃竞作,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3】

【翻译】

在上的人怎么做在下的人就怎么效法。于是关于钱粮商榷收税的这些以前的人躲开不去做的工作,现在都高举着手去争。礼义沦丧败亡,盗贼行为不停地发生,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先,不用不当的手段得到了想要的,就不会停止。

【注释】

【1】钱谷:钱粮,就是财务的

【2】榷(que)课:榷是交易,商人打交道;课是收税。

【3】语出《孟子。梁惠王》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餍满足的意思。

第一个回答的可以说是翻译信达雅原则里面占了个“达”··信和雅就没有了···提交回答

8. 《书何易于》的古文翻译

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

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

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带里,拉着纤,与几个民夫一起拉着船,跑上跑下奔忙。

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

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品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

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

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的木牌烧掉了。

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到底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 本县百姓死了,死者的儿子年幼、家业破败无力办丧葬的,何易于常常拿出自己的官俸钱,叫手下人给那家办丧事。

百姓来缴租税,其中有头发花白、弯腰偻背拄拐杖的,何易于一定招他过来给他吃东西,问他政治上什么事办得对、什么事办得不对。百姓有事争讼,何易于都亲自和他们谈话,给他们分清是非黑白,犯了罪的,小罪就劝导,大罪就杖打,都当场打发回去,不把他们交给狱吏。

他治理益昌三年,牢狱里没有一个罪犯,百姓不知道什么是徭役。以后调派到锦州罗江任县令,治理的方法和在益昌一样。

当时,已故的宰相裴公正担任锦州刺吏,特别赞赏何易于的政绩。裴公曾经下到罗江去视察他办理公务,带的随从不超过三个,他就是这样清楚地知道何易于的廉洁俭约的。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百姓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并且说:“皇上设立考绩制度来勉励官吏,可是何易于仅仅考到中上级,这是为什么呢?”我问:“何易于催缴赋税做得怎样?”回答说:“向上级申请宽放期限,不去严厉勒逼百姓,不让他们低价卖出粮食丝绸。”

“他催服劳役做得怎样?”回答说:“县里开支费用不够,就把自己的官俸拿出来贴补,宽放贫苦百姓的劳役。”路过有权势的人物,他怎样招待?”回答说:“供应车马,给具证明,其他什么也没有。”

“捕捉盗贼怎样?”回答说:“全县没有发生过盗贼案件。”我说:“我在京城里,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核州县官吏,说是:‘某县县令某人,考绩得某级,可以得到某官。

’问那些官员的政绩,就说:“某人催缴赋税有成绩,比限期提早完成,某人监督劳役有功劳,能为官府节省开支费,某人所管县是交通要道,往来路过官员都说他接待得好;某人一年能抓到多少盗贼。'县令的考绩,就是这样子的。”

那百姓听了我的介绍,一句不说,笑着走开了。 我认为如今在朝廷掌权的人,都懂得要迫切搜求人才。

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担心没有好官可以共同治理。'受到皇命叫荐举贤才,就说:“我担心找不到人去完成皇命。

'等到有了好官贤才,有几个人能够赏识?再说,象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即使活着得不到什么,他死后一定美名流传,因为我们还有史官呢。

以上就是关于唐朝名臣刘晏以爱民、养民为基础的理财之道体现在哪些方面?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