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银行买理财亏18万,法院判银行赔7万,银行吃瘪在哪里?

   2023-04-11 18:45:54 网络870
核心提示:有很多的老人家老了之后他们都是舍不得花钱的,而且平常的时候也是会去存一些钱。现在有很多的人他们都知道老人的养老金是很多的,于是就开始去欺骗着老人,像这样的做法也是让大家都觉得非常的愤怒。同样的这件事情也就提醒了很多的年轻人,一定是要经常的去

老人在银行买理财亏18万,法院判银行赔7万,银行吃瘪在哪里?

有很多的老人家老了之后他们都是舍不得花钱的,而且平常的时候也是会去存一些钱。现在有很多的人他们都知道老人的养老金是很多的,于是就开始去欺骗着老人,像这样的做法也是让大家都觉得非常的愤怒。

同样的这件事情也就提醒了很多的年轻人,一定是要经常的去给家里面的老人打电话,或者是回去看看他们,也才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而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的人都会去买理财产品,如果说这些理财产品能够成功的话也就是会赚很多的钱。有很多的老人,他们在老了之后觉得自己总是去花子女的钱,心里面过意不去。所以说他们也就会想着去赚钱,因此也就会受到一些欺骗。

而有一名老人在银行里面满了理财产品亏了18万,这名老人在银行当中购买了100万元的理财产品。但是在最后的时候却只拿回了77万,也就让大家都觉得不能够接受了。因为老人年纪大了,本身就不应该去购买理财产品,而且银行在看见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去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也应该让老人去给家里面的孩子打一个电话,现在很多的银行都是十分的黑心。其实站在银行的角度来看,自己只是推荐了一个理财产品,跟自己并没有关系,能不能够赚钱完全就是看对方的运气了。

但是在推荐产品的时候,如果说超出了客户的风险承受等级的话,那么双方都是要去承受相应的等级。也就是跟本次事件当中的这件事情是一样的,因为这是银行推荐老人最进行购买的。所以说在后来的时候老人赔钱了,那么银行业是需要去赔偿老人一些钱的。而这一次老人也是亏了很多的钱,这也就告诉了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是不能够去相信别人说的话。而且我们在赚钱的时候一定要脚踏实地的去赚钱,不可能说去炒股理财就能够让自己变成亿万富翁。

天上是没有掉馅饼的事情,所以说大家也不要总想着去用一些不用劳动的努力去付出一些成果,这完全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而银行也应该合理的去跟人群推荐理财产品,像老人的话是绝对不能够去推荐的。而且我们也经常要跟家里面的老人去宣传这件事情,也应该让老人知道这种做法是非常的不对。

老人买银行理财亏18万获赔,为何能够获得赔偿?

若是通过招商银行贷款,具体月供还需要看您的贷款执行利率、还款方式等,可通过招行官网或者手机银行贷款月供试算,试算结果仅供参考。

手机银行:登录手机银行,点击我的-全部-助手-理财计算器-贷款计算器;

招商银行主页:主页中部金融工具-个人贷款计算器。

输入贷款金额、贷款年利率、贷款期限、选择还款方式等信息,尝试计算贷款月供金额和利息等。

(应答时间:2022年9月3日。以上内容供您参考,如遇业务变动请以最新业务规则为准。)

温馨提示:如有任何疑问,欢迎拨打官方客服热线或联系招行APP在线客服咨询。

买银行理财巨亏18万!62岁老人把银行告了,最终的结果如何?

因为银行在向老人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并没有明确告知老人理财产品也是具有风险的,老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银行人员推荐的历程产品,这才导致亏损了18万。

事情发生的经过

一位老人想要购买银行里的一款理财产品,但老人去的时候,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老人这款理财产品已经卖完了。

因此,银行的工作人员就向老人推荐了另外一款理财产品,并且向老人保证这款理财产品的年利率在百分之六,还有分红。

老人听到这款理财产品是低风险理财,又有那么高的利率再加上分红,那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因此,老人就花了100万购买了这款理财产品。

但没想到的是老人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亏损了18万,这样的操作让老人感觉到非常的气愤,于是,就把银行告上了法院。

老人在将银行告上法院的时候,一审的时候,老人的诉求被驳回了,在二审的时候,法院判决了银行赔偿老人七万块钱。

银行为什么要赔偿老人七万块钱呢?

那是因为银行在向老人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并没有明确告知其产品的风险性,也没有对其进行评估,只是说了该理财产品的年利率和分红情况,其他的情况并没有说明。

而且银行方面也没有证据证明自己当初跟老人说过这个情况的,再加上老人当时的要求是购买低风险的理财产品,而银行推荐的那款理财产品却是高风险的,因此,银行要赔偿老人的一部分损失。

虽然,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购买理财产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老人能够赔偿真的是匪夷所思,但事实确实如此,很多人可能遇到这种情况之后,就会自认倒霉了。

投资确实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就像理财产品也是一样,虽然别人向你推销的时候,可能会说一年的利率有多么的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们只要把理财产品推销出去就行了,后续是赚还是亏,完全看投资者自己的运气了。

因此,在银行向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不要听信所谓的保证,因为银行的工作人员只要能够把产品卖出去就行了,如果是赚了,还好,那如果是向这位老人一样,亏了呢?又该找谁说理去呢?老人运气好,获得了七万块的赔偿,但并不是人人都有老人一样的运气,能够获得赔偿的。所以,投资还是需谨慎啊。

如果有20万闲钱,在保障本金安全下,要怎么做投资理财?

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发布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据了解,本次最高院公布的十件典型案例中,基本涵盖老年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老年人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其中,既有财产权益纠纷,如老年人财产权保护、老年人委托理财,也有涉及人身权益的保护,如对老年人的赡养等问题。此外,还包括“以房养老”等养老形式创新中涉及的纠纷。

老人耗资百万购买银行理财

根据最高院公布的案例显示,62岁的王某曾在北京某行的龙潭支行申购100万元某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与70万元某基金产品,相关申购合同中标明理财产品为银行代销。

其中,基金产品的风险级别高于王某的风险承受能力,在申购时,王某同步签署了电子风险揭示书。

不过,王某最终在赎回其购买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时,仅赎回77万多元,遂将银行告上法庭。查阅相关裁判文书发现,2015年,62岁的王某于某行龙潭支行签订协议,分别申请并购买一家券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金额为100万)和某公募基金(金额为70万)。

加上之前近5万元的分红,王某购买一家券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实际亏损了18%。最终,法院认为本案投资亏损的直接原因是金融市场的正常波动,并非银行的代理行为导致,王某亦应对投资损失承担一定的责任。

在一审判决中,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驳回了王某的诉讼请求。但是,在二审判决中,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却判决银行赔偿王某7万元。

曾保证年利率不低于6%

根据查询相关的判决书发现,王某在诉讼请求中表示,2015年5月,自己想要在银行购买年利率6.1%的理财产品,但上述银行的工作人员陈某告知该理财产品已经售罄,并向其推荐了另一款理财产品,保证产品年利率不低于6%,多了还可以再分红,且属于低风险理财,但必须购买100万,而且是封闭型基金,期间为一年,不能随时支取。

不过,陈某没有按照银监会的标准以及风险揭示书中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对原告进行风险评估,而是直接代其进行操作,评估为合格投资者,可以购买该产品。

据老人王某回忆,当时,银行没有向其说明是他所购买的产品是该行代销产品、也没有出示并说明风险揭示书、合同书等,也没有对产品的名称、投资方式进行介绍。自己是出于对该行作为国家银行的极度信任及工作人员陈某承诺的低风险,遂同意购买此款理财产品。

此后,王某曾多次找到陈某及领导反映情况,陈某承认在推荐该产品是提供了错误信息,并承认是集中培训时向员工统一教授。

法院认为,银行对王某作出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为平衡型,但案涉金融产品合同中显示的风险等级并非均为低风险,该行违反提示说明义务,未证实购买该产品与王某情况及自身意愿达到充分适当匹配的程度;未能证明其已经对金融消费者的风险认知、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了当面测试并向其如实告知、详尽说明金融产品内容和主要风险因素等,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最高院认为,本案是《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发布后首批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案件之一,指出银行应就投资者的年龄、投资经验、专业能力进行审查并考虑老年消费者情况等,对老年投资者应给予特别提示,结合民商事法律、《会议纪要》精神和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金融机构提示说明义务和金融消费者注意义务等判断标准。对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合法、安全的投资理财消费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此类案件都有几大特点:一、是几乎所有案件均涉及老年人的多年积蓄、拆迁款或名下房产,少则数十万元,多至成百上千万元。二、是超过六成的案件,“理财方”承诺年收益率超过24%,部分甚至超过了50%,前期“理财方”能够按照合同约定如期给付高利息,而在一段时间或老年人追加本金以后,才出现不按期还款,引发涉诉纠纷。三、是多与“熟人”介绍有关,老年人经不住邻居、好朋友劝诱,与“投资理财”公司签订“投资理财”合同或“借款”合同,跟风“投资”项目;在“小恩惠”后,碍于情面签订“投资理财”合同;有的老年人在前期获取高额“分红”后,主动招揽亲人好友以赚取“提成费”;听信定期给付“利息”承诺,在借款合同上以借款人或保证人名义签字,或配合办理房屋抵押登记。四、是案件往往存在其他关联案件,如涉案的老年人还与其他的“理财方”或“借款人”存在类似案件,甚至因介绍其他老年人进行“投资理财”而产生纠纷。

高收益伴随高风险,老年人心理上很难经受投资上的重大亏损,因此在选择“投资理财”渠道时一定要审慎。法官建议老年人“投资理财”记住“四不原则”:不要贪、不要懒、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作主张。

做投资理财,每个人的收益预期、风险偏好不同,适合购买的理财产品自然也不一样。虽然每个人做投资理财都希望既能保障本金安全,又能拿到高收益,但这种希望在投资理财市场上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如果手上有20万,要尽可能保障本金安全,该如何做理财呢?

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来说,保障本金的安全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收益高低是其次。而要实现这点,可以通过两个方法来完成。

一个方法,就是购买能保本保息的产品或产品组合。虽然现在大部分理财产品都不再承诺保本保息,但保本保息的产品还没到绝迹的地步,比如银行存款、国债、结构性存款、国债逆回购等,都是可保本保息的产品。

银行存款不用多说,它的利息是固定的,只要银行没破产,银行就必须还本付息。国债跟银行存款差不多,只不过还本付息的义务人由银行换成了财政部。

结构性存款的利息虽然不是固定的,但也有一个最低收益保障,至少不会赔本。国债逆回购则是以国债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一款产品,跟国债一样也是保本保息的。

如果手上有20万,可以买以上的任何一种,也可以买多种,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购买。比如纯粹是想要稳拿较高的利息,那就只买其中利率最高的一种。有20万的话,完全可以用来买5年期的大额存单,因为5年期大额存单的年化利率最高可达到4%以上,其他的都很难保证能有4%以上的利息。

如果仅考虑资金的流动性,那就买期限最短的产品。而除了活期存款之外,期限最短的产品无疑就是国债逆回购,最短期限只有1天,而且利率比活期存款利率要高出几倍,无疑是保本理财中流动性最好的产品之一。

如果既要考虑利率又要考虑流动性,那就可以构筑一个产品组合,将部分的钱用于购买期限较长、利率较高的产品,剩下的钱则用来买期限较短、利率较低的产品。比如在短期产品中,就可以选择国债逆回购或结构性存款,中长期产品中就可选择银行存款或国债。

另一个方法,就是利用保本理财和非保本理财的组合 。想要达到投资理财实现保本的目的,不一定非要都买保本理财产品,通过保本理财和非保本理财的组合也能做到。而且能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通常收益都比较低,通过保本理财与非保本理财的组合,还能有效提高投资理财的收益水平。

不过,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将大部分的钱用于购买保本理财,并且需严格控制非保本理财的投入及亏损比例。

比如现在有20万元,如果将其中的19.23万放在银行存款中,年化利率为4%,每年的利息就是7700元。而20万除去存入银行的钱后,剩下的刚好也是7700元,于是就可以拿着这7700元去买其他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比如股票、股票基金等,就算这7700元全部亏完,一年后20万本金也不会少,因为能从银行存款的利息中得到补充。

但如果在股票或股票基金上获得比较高的收益,比如20%,收益就有1540元,加上银行存款的利息,总收益就是9240元。以20万的本金来计算,收益率达到了4.62%,比单独存在银行的收益率要高。

当然,以上还只是比较保守的做法。若是想要提高收益率,还可以将更多的钱分配到收益较高的投资上,只需控制好亏损即可。

比如20万的资金,将其中的18万存到银行,利率为4%,一年的利息就是7200元。另外的2万就拿去投资股票,只要把股票投资的亏损控制在7200元以内,即亏损幅度不超过36%,一旦达到这个亏损就立马停止投资股票,这同样可以让20万的本金不受损。

如果股票投资能带来20%的收益,那么加上存款利息的总收益就有1.12万元,投资收益率可达到5.6%。

以上两种方法,第一种容易操作但收益不会很高,第二种操作相对复杂同时收益可高可低。对于保守的投资者,可以选第一种,而对于进取型投资者来说,第二种就更合适。

以上就是关于老人在银行买理财亏18万,法院判银行赔7万,银行吃瘪在哪里?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