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6个问答

   2017-08-23 10:57:36 4330
核心提示:文章摘要:“秋”字是如何代表秋的?秋,甲骨文像长须长足的蟋蟀。

立秋的6个问答

“秋”字是如何代表秋的?秋,甲骨文像长须长足的蟋蟀。     从文字角度来看,今天看到的"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可原来的“秋”不是这个样的。     “秋”字的金文     秋,甲骨文像长须长足的蟋蟀。有的甲骨文像一只蟋蟀躲在巢穴里,表示天气转凉,昆虫藏身。造字本义:天气转凉、蟋蟀鸣叫的季节。     籀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蟋蟀头部的触须写成“禾”,误将蟋蟀身体触须以外的部分写作“龟”,误将凹穴里蟋蟀尾部形象当作火盆,写成了“火”,至此甲骨文字形中“蟋蟀在巢穴”的本义线索完全消失。     篆文省去籀文字形中的“龟”,并将籀文上“禾”下“火”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隶书再次调整篆文的结构顺序。     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与节奏,总结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秋冬四个字有三个跟‘日’有关,为什么秋选择火?     谁都知道秋是收获的季节,包括瓜果的收获,为什么不用收获谷熟的意象?     刀耕火种的火,可能蕴含着‘来自于土,复归于土’的思想:有用的粮食收获,‘无用’的秸秆除了少部分喂牲口、烧饭、沤肥外,大多数焚烧作为田地的灰肥。正好和秋天肃杀、秋刑的文化相合,本身秋刑的含义就是对大地的回归吧:死不是真的死了,而是又入自然界的循环。     中国的文化讲天人合一,整个生态与生活资源的利用都是循环的,这一切与‘天道循环’也是一致的。     秋是生长周期的结束,一方面收获,一方面部分物质循环利用,准备又一个生命历程的开始。这样理解可能对‘冬’也有启发。     其实,这些是今人根据“秋”字解的,而古秋字不是这样嘀。     古代有哪些立秋迎秋的仪式?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我国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     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     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     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     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我们古人的立秋三候还灵验吗?     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     初候,凉风至【《礼记》作盲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立秋过后的节气是什么?     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立秋过后下一个节气是处暑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立秋”到了,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吗?     秋天,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祖国南北秋天到相隔5个月。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 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     立秋呀、秋分呀,是怎么回事、有区别吗?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简而言之:立秋就是秋季的开始,秋分为昼夜等长。     一年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意思是一个季度的开端,有“二分”——“春分”、“秋分”,可以理解成把一年的时间切成两半,有“时值二分,日夜两平分”之说。即每年到了“春分”或“秋分”那一日,白天和黑夜是一样长的。有“二至”——“夏至”、“冬至”。也可理解成把一年的时间切成两半。一年当中到了“夏至”那一日,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到了“冬至”那一日,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立秋和秋分有什么不同?从上文的讲述可知,立秋和秋分不仅在时间点上是不一样的,其在代表的意义上也是不同的。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