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关于杜鹃花的诗句

   2023-02-26 02:27:36 网络900
核心提示:1.关于杜鹃花的诗句描写杜鹃花的诗句 1.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2.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3.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4.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

徐志摩关于杜鹃花的诗句

1.关于杜鹃花的诗句

描写杜鹃花的诗句

1.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2.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3.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4.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5.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6.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7.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8.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9.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

10.杜鹃啼时花扑扑。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

11.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12.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13.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14.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15.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16.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17.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18.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19.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20.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21.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

22.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23.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

24.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25.最惜杜鹃花烂漫,春风吹尽不同攀。

2.我想要关于杜鹃的诗句(最好是有名的),而且杜鹃在那首诗里可以

《杜鹃》 徐志摩

杜鹃,多情的鸟,他终宵唱;

在夏荫深处,仰望着流云

飞蛾似围绕亮月的明灯,

星光疏散如海滨的渔火,

甜美的夜在露湛里休憩,

他唱,他唱一声“割麦插禾”——

农夫们在天放晓时惊起。

多情的鹃鸟,他终宵声诉,

是怨,是慕,他心头满是爱

满是苦,化成缠绵的新歌,

柔情在静夜的怀中颤动;

他唱,口滴着鲜血,斑斑的,

染红露盈盈的草尖,晨光

轻摇着园林的迷梦;他叫,

他叫,他叫一声“我爱哥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有关杜鹃的诗句

1、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2、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3、唐李白《蜀道难》: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4、唐白居易《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5、唐李贺《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6、唐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唐沈佺期《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8、唐温庭筠《碧磵驿晓思》: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9、唐崔涂《春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10、唐柳中庸《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4.关于杜鹃的有名的诗句

1. 《送梓州李使君》唐代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译文: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2. 《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唐代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在宣城又见到了杜鹃花。

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3. 《老夫采玉歌》唐代 李贺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译文:民工不断地采玉啊采玉,要采那珍贵的水碧。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替贵妇们装扮容姿。

老汉饥寒交迫来采玉,闹腾得水中蛟龙也愁戚。碧蓝的蓝溪水啊,也被翻搅得浑浊不清了。

夜黑雨狂的山冈上,老汉只好以榛子充饥。杜鹃声声哀怨啼血,就像老汉悲伤的泪滴。

又深又险的蓝溪水,把多少采玉工人活活吞食。葬身水中的冤魂啊,纵然过了千年仍怨恨蓝溪。

又陡又斜的山坡上,柏树呼啸,风狂雨急。老汉腰系绳索荡悠悠,从山脚直垂到蓝溪底。

心理挂念着寒村茅舍里,娇儿弱女在嗷嗷哭啼。看着山崖石级上的悬肠草,老汉的心悲戚无已。

4. 《锦瑟》唐代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5. 《子夜歌·三更月》宋代 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译文:深夜的月光照着庭中的梨花如同冬日的白雪,相思的情怀有说不尽的凄然就像是杜鹊啼血。远去的游子为什么没有了音信,当时在柔桑夹道的小路上我忍住了哭声和你道别。只有那陇头的流水仿佛知道我的心意,发出潺潺的声响像是在替我哭泣。

6. 《金陵驿》宋代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译文: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江山沦丧在于没有宏伟的谋划,连德祐皇帝也向异族下拜称臣,就像从天上落入泥涂。

德祐已是亡国之君,即使杜鹃啼到嘴角流血也是无家可归了,小皇帝也死于非命。

人已老去,秋风吹得我心情不佳,梦中醒来,寒月照着孤寂的人。

在历史长河中,暂时的成败不算什么,最值得关注的是让人称道自己是一个大丈夫。

5.月下待杜鹃不来的徐志摩现代诗

《月下待杜鹃不来》是著名诗人徐志摩于1923年写的新诗。此诗发表于1923年3月29日《时事新报·学灯》,曾收入初版《志摩的诗》,也收录于《徐志摩诗集》中。 看一回凝静的桥影,

数一数螺钿的波纹,

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

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

月儿,你休学新娘羞,

把锦被掩盖你光艳首,

你昨宵也在此勾留,

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

听远村寺塔的钟声,

像梦里的轻涛吐复收,

省心海念潮的涨歇,

依稀漂泊踉跄的孤舟!

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

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

风飕飕,柳飘飘,榆钱斗斗,

令人长忆伤春的歌喉。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6.关于“杜鹃”的诗句有哪些

1. 《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2. 《鹊桥仙·夜闻杜鹃》——宋代: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3. 《宣城见杜鹃花》——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4. 《咏杜鹃花》——宋代:择璘

蚕老麦黄三月天,青山处处有啼鹃。

断崖几树深如血,照水晴花暖欲然。

三叹鹤林成梦寐,前生阆苑觅神仙。

小山拄颐愁无奈,又怕声声聒夜眠。

5. 《锦瑟》——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6. 《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7. 《送梓州李使君》——唐代: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8. 《清明日对酒》——宋代: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9.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宋代: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10. 《赠梁任父同年》——清代:黄遵宪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7.有关杜鹃的诗句

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出自: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译文: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出自:唐代李商隐《锦瑟》。

译文: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3、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出自:清代曹雪芹《葬花吟》。 译文: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

4、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 出自:近代王国维《虞美人·杜鹃千里啼春晚》。

译文:杜鹃鸟啼到了暮春时节,故乡总勾起人伤春的情绪。 5、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忍听林表杜鹃啼。 出自:宋代周邦彦《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

译文:堂下的新笋已长成竹子,落花已碾成尘土作了燕子筑巢的新泥。此时再怎忍心听那林梢上传来杜鹃的的啼叫呢。

6、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出自:宋代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译文: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求鲁迅《无花的蔷薇》摘抄

弓逾满必断,月过圆必缺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

我的热恋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

因此花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

我弹了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

因此琴弦断了。

这是印度诗哲泰戈尔的一首富含哲理的小诗。

它形象地告诉我们:爱一件东西,珍惜它,呵护它,但不要爱它爱得过分。花儿浇多了水会烂根,鱼儿喂多了食会撑坏,庄稼施多了肥会疯长,桩桩件件,竟是如此的事与愿违:爱花——花谢了,爱琴——琴断了,爱鱼——鱼死了……这些都不是我们希望的。这也许是过分的爱的后果。爱一件东西不能过分,否则会走向它的反面。过分的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过分的爱会把它惯坏。

同理,弓张得过分满,弓弦会断掉;月过了它的满期。必定要缺少。这就告诉我们,爱任何一样东西,做任何一样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我们都不应该超出这个限度,否则会事与愿违。

过分和过度只会与预期南辕北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翁丢了一条名贵的狗。他十分心痛,于是他登报:有能找到他的狗的,赏金五千元。有一乞丐找到了那条狗,正要送还时,富翁又登报,赏金加到了一万。乞丐一想,再等等,也许有个大价钱。于是他把狗拴到了下水道。等到富翁的赏金到了10万时,乞丐笑呵呵地走进了下水道,而那狗早死了。

正因为凡事都有度,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所以做事应量力而行。对自己或他人的要求也不要太过分,一切都要适可而止。古来就有“有心栽花花不发”的道理。过分要求每一件事必须完美,是不会有太好的结果的。因为世上没有一件东西是绝对完美的。有人说天上的太阳完美,但太阳也有被月影遮蔽的时候;有人说雄壮的山峰完美,纵观千百万年的变化,它也在沉浮;有人说浩瀚的大海完美,要知道它也有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区的可怕陷阱,也有被石油破坏成死水的污点……所以小小的你我更不会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有理由去追求它,而不能去苛求它。过分的苛求会使我们犯错误,事与愿违。

所以做任何事情总得有一个限度。弓逾满必断,月过圆必缺。

点评

本文是一篇富有特色的作文,比如其结构、选材都很有特点,可圈可点。但是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数其语言。文章先引泰戈尔的小诗提出观点: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都不应该超出这个限度,否则会事与愿违。然后主要从超过限度的负面影响来论证观点,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笔法冷峻严谨。本文最突出的一点是作者自由驾驭语言风格的那份潇洒。用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形成一股对视觉的冲击力;用高度概括的事例,经典名言,构成了内敛的对心灵的冲击力,语言比较理性。

作者不同风格的语言,自由切换,游刃有余,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效果。这种能力的运用在高考作文中是很有挑战性,也是相当有魅力,的。

关于“度”的话题,应该说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热门话题。凡事要有度,“过犹不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就出在“度”的把握失衡上。

徐志摩是什么样的人

[鲁迅全集]《无花的蔷薇》原文-出自《华盖集》

-

无花的蔷薇〔1〕

1

又是Schopenhauer先生的话——

“无刺的蔷薇是没有的。——然而没有蔷薇的刺却很多。”〔2〕题目改变了一点,较为好看了。

“无花的蔷薇”也还是爱好看。

2

去年,不知怎的这位勗本华尔先生忽然合于我们国度里的绅士们的脾胃了,便拉扯了他的一点《女人论》〔3〕;我也就夹七夹八地来称引了好几回,可惜都是刺,失了蔷薇,实在大煞风景,对不起绅士们。

记得幼小时候看过一出戏,名目忘却了,一家正在结婚,而勾魂的无常鬼已到,夹在婚仪中间,一同拜堂,一同进房,一同坐床……实在大煞风景,我希望我还不至于这样。

3

有人说我是“放冷箭者”〔4〕。

我对于“放冷箭”的解释,颇有些和他们一流不同,是说有人受伤,而不知这箭从什么地方射出。所谓“流言”者,庶几近之。但是我,却明明站在这里。

但是我,有时虽射而不说明靶子是谁,这是因为初无“与众共弃”之心,只要该靶子独自知道,知道有了洞,再不要面皮鼓得急绷绷,我的事就完了。

4

蔡孑民〔5〕先生一到上海,《晨报》就据国闻社电报郑重地发表他的谈话,而且加以按语,以为“当为历年潜心研究与冷眼观察之结果,大足诏示国人,且为知识阶级所注意也。”

我很疑心那是胡适之先生的谈话,国闻社的电码有些错误了。

5

豫言者,即先觉,每为故国所不容,也每受同时人的迫害,大人物也时常这样。他要得人们的恭维赞叹时,必须死掉,或者沉默,或者不在面前。

总而言之,第一要难于质证。

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着,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样慨叹。

所以,如果活着,只得迫害他。

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

有一流人之所谓伟大与渺小,是指他可给自己利用的效果的大小而言。

6

法国罗曼罗兰先生今年满六十岁了。晨报社为此征文徐志摩先生于介绍之余,发感慨道:“……但如其有人拿一些时行的口号,什么打倒帝国主义等等,或是分裂与猜忌的现象,去报告罗兰先生说这是新中国,我再也不能预料他的感想了。”〔6〕(《晨副》一二九九)

他住得远,我们一时无从质证,莫非从“诗哲”的眼光看来,罗兰先生的意思,是以为新中国应该欢迎帝国主义的么?

“诗哲”又到西湖看梅花去了,一时也无从质证。不知孤山的古梅,著花也未,可也在那里反对中国人“打倒帝国主义”?

7

志摩先生曰:“我很少夸奖人的。但西滢就他学法郎士的文章说,我敢说,已经当得起一句天津话:‘有根’了。”而且“像西滢这样,在我看来,才当得起‘学者’的名词。”〔7〕(《晨副》一四二三)

西滢教授曰:“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方在萌芽,可是稍有贡献的人,如胡适之,徐志摩,郭沫若,郁达夫,丁西林,周氏兄弟等等都是曾经研究过他国文学的人。尤其是志摩他非但在思想方面,就是在体制方面,他的诗及散文,都已经有一种中国文学里从来不曾有过的风格。”〔8〕(《现代》六三)

虽然抄得麻烦,但中国现今“有根”的“学者”和“尤其”的思想家及文人,总算已经互相选出了。

8

志摩先生曰:“鲁迅先生的作品,说来大不敬得很,我拜读过很少,就只《呐喊》集里两三篇小说,以及新近因为有人尊他是中国的尼采他的《热风》集里的几页。他平常零星的东西,我即使看也等于白看,没有看进去或是没有看懂。”〔9〕(《晨副》一四三三)

西滢教授曰:“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构陷人家的罪状。……

可是他的文章,我看过了就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说句体己话,我觉得它们就不应该从那里出来——手边却没有。”〔10〕(同上)

虽然抄得麻烦,但我总算已经被中国现在“有根”的“学者”和“尤其”的思想家及文人协力踏倒了。

9

但我愿奉还“曾经研究过他国文学”的荣名。“周氏兄弟”之一,一定又是我了。我何尝研究过什么呢,做学生时候看几本外国小说和文人传记,就能算“研究过他国文学”么?

该教授——恕我打一句“官话”——说过,我笑别人称他们为“文士”,而不笑“某报天天鼓吹”我是“思想界的权威者”。现在不了,不但笑,简直唾弃它。

10

其实呢,被毁则报,被誉则默,正是人情之常。谁能说人的左颊既受爱人接吻而不作一声,就得援此为例,必须默默地将右颊给仇人咬一口呢?

我这回的竟不要那些西滢教授所颁赏陪衬的荣名,“说句体己话”罢,实在是不得已。我的同乡不是有“刑名师爷”的么?他们都知道,有些东西,为要显示他伤害你的时候的公正,在不相干的地方就称赞你几句,似乎有赏有罚,使别人看去,很像无私……。

“带住!”又要“构陷人家的罪状”了。只是这一点,就已经够使人“即使看也等于白看”,或者“看过了就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了。

二月二十七日。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三月八日《语丝》周刊第六十九期。

〔2〕Schopenhauer 叔本华。这里的引文据一九一六年德文版《叔本华全集》第六卷《比喻·隐喻和寓言》,可译为:“没有无刺的蔷薇。——但不是蔷薇的刺却很多。”

〔3〕《女人论》 即《妇人论》,叔本华诬蔑妇女的一篇文章。

参看本卷第163页注〔8〕。

〔4〕“放冷箭者” 陈西滢在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报副刊》发表的《致志摩》中攻击鲁迅说:“他没有一篇文章里不放几枝冷箭”。

〔5〕蔡孑民(1868—1940)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前清进士,近代教育家。早年与章太炎等组织光复会,后又参加同盟会。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五四”时期,他赞成和支持新文化运动。一九二六年二月三日,他由欧洲回抵上海,对国闻社记者发表关于国内政治教育等问题的谈话,说“对政制赞可联省自治。对学生界现象极不满。谓现实问题,固应解决,尤须有人埋头研究,以规将来”等等(见一九二六年二月五日北京《晨报》),这与胡适的主张相似,鲁迅因而表示反对;这里说“疑心那是胡适之先生的谈话”,是对蔡的一种比较委婉的批评。

〔6〕此段引自徐志摩在一九二五年十月三十一日《晨报副刊》发表的《罗曼罗兰》一文。文中说加尔各答大学教授卡立大斯拉格(Kaliadas Nag)“专为法国罗曼罗兰明年六十整寿征文”写信给他,说“罗曼罗兰先生自己极想望从‘新中国’听到他思想的回响”。

〔7〕此段引自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三日《晨报副刊》发表的《“闲话”引出来的闲话》。

〔8〕此段引自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六十三期(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日)发表的《闲话》。

〔9〕此段引自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报副刊》发表的《关于下面一束通信告读者们》。

〔10〕此段引自陈西滢的《致志摩》。

还有么?

相关答案:

[鲁迅全集]《无花的蔷薇》原文-出自《华盖集》

-

无花的蔷薇〔1〕

1

又是Schopenhauer先生的话——

“无刺的蔷薇是没有的。——然而没有蔷薇的刺却很多。”〔2〕题目改变了一点,较为好看了。

“无花的蔷薇”也还是爱好看。

2

去年,不知怎的这位勗本华尔先生忽然合于我们国度里的绅士们的脾胃了,便拉扯了他的一点《女人论》〔3〕;我也就夹七夹八地来称引了好几回,可惜都是刺,失了蔷薇,实在大煞风景,对不起绅士们。

记得幼小时候看过一出戏,名目忘却了,一家正在结婚,而勾魂的无常鬼已到,夹在婚仪中间,一同拜堂,一同进房,一同坐床……实在大煞风景,我希望我还不至于这样。

3

有人说我是“放冷箭者”〔4〕。

我对于“放冷箭”的解释,颇有些和他们一流不同,是说有人受伤,而不知这箭从什么地方射出。所谓“流言”者,庶几近之。但是我,却明明站在这里。

但是我,有时虽射而不说明靶子是谁,这是因为初无“与众共弃”之心,只要该靶子独自知道,知道有了洞,再不要面皮鼓得急绷绷,我的事就完了。

4

蔡孑民〔5〕先生一到上海,《晨报》就据国闻社电报郑重地发表他的谈话,而且加以按语,以为“当为历年潜心研究与冷眼观察之结果,大足诏示国人,且为知识阶级所注意也。”

我很疑心那是胡适之先生的谈话,国闻社的电码有些错误了。

5

豫言者,即先觉,每为故国所不容,也每受同时人的迫害,大人物也时常这样。他要得人们的恭维赞叹时,必须死掉,或者沉默,或者不在面前。

总而言之,第一要难于质证。

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着,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样慨叹。

所以,如果活着,只得迫害他。

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

有一流人之所谓伟大与渺小,是指他可给自己利用的效果的大小而言。

6

法国罗曼罗兰先生今年满六十岁了。晨报社为此征文徐志摩先生于介绍之余,发感慨道:“……但如其有人拿一些时行的口号,什么打倒帝国主义等等,或是分裂与猜忌的现象,去报告罗兰先生说这是新中国,我再也不能预料他的感想了。”〔6〕(《晨副》一二九九)

他住得远,我们一时无从质证,莫非从“诗哲”的眼光看来,罗兰先生的意思,是以为新中国应该欢迎帝国主义的么?

“诗哲”又到西湖看梅花去了,一时也无从质证。不知孤山的古梅,著花也未,可也在那里反对中国人“打倒帝国主义”?

7

志摩先生曰:“我很少夸奖人的。但西滢就他学法郎士的文章说,我敢说,已经当得起一句天津话:‘有根’了。”而且“像西滢这样,在我看来,才当得起‘学者’的名词。”〔7〕(《晨副》一四二三)

西滢教授曰:“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方在萌芽,可是稍有贡献的人,如胡适之,徐志摩,郭沫若,郁达夫,丁西林,周氏兄弟等等都是曾经研究过他国文学的人。尤其是志摩他非但在思想方面,就是在体制方面,他的诗及散文,都已经有一种中国文学里从来不曾有过的风格。”〔8〕(《现代》六三)

虽然抄得麻烦,但中国现今“有根”的“学者”和“尤其”的思想家及文人,总算已经互相选出了。

8

志摩先生曰:“鲁迅先生的作品,说来大不敬得很,我拜读过很少,就只《呐喊》集里两三篇小说,以及新近因为有人尊他是中国的尼采他的《热风》集里的几页。他平常零星的东西,我即使看也等于白看,没有看进去或是没有看懂。”〔9〕(《晨副》一四三三)

西滢教授曰:“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构陷人家的罪状。……

可是他的文章,我看过了就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说句体己话,我觉得它们就不应该从那里出来——手边却没有。”〔10〕(同上)

虽然抄得麻烦,但我总算已经被中国现在“有根”的“学者”和“尤其”的思想家及文人协力踏倒了。

9

但我愿奉还“曾经研究过他国文学”的荣名。“周氏兄弟”之一,一定又是我了。我何尝研究过什么呢,做学生时候看几本外国小说和文人传记,就能算“研究过他国文学”么?

该教授——恕我打一句“官话”——说过,我笑别人称他们为“文士”,而不笑“某报天天鼓吹”我是“思想界的权威者”。现在不了,不但笑,简直唾弃它。

10

其实呢,被毁则报,被誉则默,正是人情之常。谁能说人的左颊既受爱人接吻而不作一声,就得援此为例,必须默默地将右颊给仇人咬一口呢?

我这回的竟不要那些西滢教授所颁赏陪衬的荣名,“说句体己话”罢,实在是不得已。我的同乡不是有“刑名师爷”的么?他们都知道,有些东西,为要显示他伤害你的时候的公正,在不相干的地方就称赞你几句,似乎有赏有罚,使别人看去,很像无私……。

“带住!”又要“构陷人家的罪状”了。只是这一点,就已经够使人“即使看也等于白看”,或者“看过了就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了。

二月二十七日。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三月八日《语丝》周刊第六十九期。

〔2〕Schopenhauer 叔本华。这里的引文据一九一六年德文版《叔本华全集》第六卷《比喻·隐喻和寓言》,可译为:“没有无刺的蔷薇。——但不是蔷薇的刺却很多。”

〔3〕《女人论》 即《妇人论》,叔本华诬蔑妇女的一篇文章。

参看本卷第163页注〔8〕。

〔4〕“放冷箭者” 陈西滢在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报副刊》发表的《致志摩》中攻击鲁迅说:“他没有一篇文章里不放几枝冷箭”。

〔5〕蔡孑民(1868—1940)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前清进士,近代教育家。早年与章太炎等组织光复会,后又参加同盟会。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五四”时期,他赞成和支持新文化运动。一九二六年二月三日,他由欧洲回抵上海,对国闻社记者发表关于国内政治教育等问题的谈话,说“对政制赞可联省自治。对学生界现象极不满。谓现实问题,固应解决,尤须有人埋头研究,以规将来”等等(见一九二六年二月五日北京《晨报》),这与胡适的主张相似,鲁迅因而表示反对;这里说“疑心那是胡适之先生的谈话”,是对蔡的一种比较委婉的批评。

〔6〕此段引自徐志摩在一九二五年十月三十一日《晨报副刊》发表的《罗曼罗兰》一文。文中说加尔各答大学教授卡立大斯拉格(Kaliadas Nag)“专为法国罗曼罗兰明年六十整寿征文”写信给他,说“罗曼罗兰先生自己极想望从‘新中国’听到他思想的回响”。

〔7〕此段引自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三日《晨报副刊》发表的《“闲话”引出来的闲话》。

〔8〕此段引自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六十三期(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日)发表的《闲话》。

〔9〕此段引自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报副刊》发表的《关于下面一束通信告读者们》。

〔10〕此段引自陈西滢的《致志摩》。

徐悲鸿怎样立志学画的

首先,他是一个才华横溢浪漫多情的诗人。

这一点是公认的。

其次,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人。为了所谓的爱情与结发妻子离婚,是不可原谅的。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还有,他是一个苦命的人。一生为爱挣扎。

历经磨难与陆小曼结婚,却无法在婚姻的琐碎里将那被他看得与生命一样重要的爱情进行到底。

而且,英年早逝。

人已作古,其实,我们谁也没有资格去评判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徐志摩,这位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这位活动文坛,不过十年,竟留下许多永难磨灭的瑰丽果实的诗人;这位性情特别温厚,所到处,人们便被他吸引、胶固、凝结在一起,像一块大引铁磁石的诗人,竟于民国20年11月间,以所乘飞机失事,横死于泰山南面开山的高峰下,享年不过36岁。

当诗人的噩音传出,大江南北,皆为震动。他的朋友痛哭流涕,如丧至亲,固不必说;即仅读了点诗人作品而和他未谋一面者也咨嗟太息,泪下不能自已。一个人的死亡能引起这样重大的反应,倒也是很少有的。虽比不上51年大家痛悼胡适之先生之丧的普遍与绵长,可是我们心中另有一种凄美的情绪,好像我们惋惜一朵正在盛开的奇葩忽被暴风雨所摧残,一颗光华四射的明珠,忽然沉沦碧海,永难再见。

记得我那时正就聘国立武汉大学不久,我的朋友袁兰子教授和诗人原有多年的友谊,以万分沉痛的心情写了篇悼文。我也写了一篇,文中曾以雪莱、拜伦、济慈,来比拟这位天才的诗人,并套外国某诗人的话,说徐志摩这位诗哲,活着时像天空一道灿烂的长虹,死,则像平地一声春雷。

不过,我不比袁兰子与诗人相知之厚。我认识诗哲并不深,他在世时,我只见过他两面,而且也并未交谈一句话。民国14年间,我在上海,与袁兰子攀上了交情,在她家里也偶尔认识了几个兰子留英时所结纳的朋友。记得有一次,那些留英同学在某高级酒店宴会,座中有诗哲徐志摩,兰子约我去瞻仰瞻仰。那一晚我才认识了钦羡已久的诗人的庐山真面。他的形貌大概很像梁实秋先生所形容;身躯是颀长的,脸儿也是长长的,额角则高而广,皮肤白皙,鼻子颇大,嘴亦稍阔,但搭配在一起,却异常的和谐。那双炯炯发光的大眼,却好像蒙着一层朦胧的轻雾,永远带着迷离恍惚的神态。这正是一双诗人的眼睛。诗人虽生活于这个尘世里,他的灵魂却栖迟于我们永远不知道的梦幻之乡,或什么华严世界,所以如此吧。

诗人既禀赋着极高的文才,加之以这样矫矫出尘的外表,不知多少女郎为他倾心,视之为最高的择偶对象。记得女高师同学陈健吾女士自视至高,征婚条件非常苛刻,替她做媒而遭碰壁的朋友常愤愤地对她说:“你想必要像徐志摩一样的男人才能满意吗?可是徐志摩只有一个,爱慕他的女孩子却是不计其数,况且微闻他现在已有了意中人,我看你将来只好以‘丫角’终老了,那时可不要懊悔1这话是民国13年间,我尚在法国里昂,健吾来法留学,亲自对我说的,我们当时笑了一常民国十一、二年间,志摩才返国,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平民大学授课,兼主编晨报副刊,发表了许多诗作,才名藉甚。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讲演,又由他当翻译,在全国各地露面,真是红透了半边天。他那时虽已与原配张幼仪女士离婚,对陆小曼却尚未开始追求,或虽已追求,而形迹尚未外露,所以这个新诗坛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众情人”。读梁实秋的《谈徐志摩》,志摩给实秋的亲笔信件竟有某小姐为了这位诗人,单恋成疾,几离倩女之魂。诗人以“淑女枉自多情,使君既已有妇”谢之。也可见他当时魔力如何之大了。

第二次我得晤诗人是在苏州某女子中学。校长陈淑女士与志摩有点内亲关系,邀他来校讲演。我那时正在苏州教授于东吴大学兼景海女师,陈校长先期约我去听。记得那天天气极冷,诗人穿了一件灰色绸子的棉袍,外罩一件深灰色外套,戴着阔边眼镜,风度翩翩,自有一种玉树临风之致。听说诗人讲演习惯,是挟着讲稿当众宣读的。平常人不会讲演,才照本宣科,诗人却说自己是模仿牛津大学的方式。他那天演讲是什么题目,事隔多年,今已不忆,横竖不出文学范围。诗人宣读讲稿时,有一种特别音调,好像是一阕旋律非常优美的音乐,不疾不徐,琮�舛俅欤�兴品缋戳窒拢��魇�希�翟谠枚��恕?

记得胡适之先生也擅长讲演,据他自己说对于此道着实下过一番苦功。我想徐志摩对于歌唱的原理,大概也曾苦心揣摩过,否则不会有那样突出的表现的。近年来,我也参加过几个文艺讲习会或诗歌朗诵会,一定要在夜间始能举行。讲演到中间,电灯忽然关熄,全场一片漆黑,然后点燃起幽幽的烛光,作家朗诵时,还要不时去弹一阕钢琴,几个女郎在旁歌唱。作家表演到热情处,还不时搓手顿脚,取巾频频拭泪。听说这个叫做“艺术的整体”。其实,演讲者口才若真的好,是用不着玩这许多花样的。

志摩和原配张幼仪离异,而与有夫之妇陆小曼结婚,在今日原是司空见惯,在民国十五、六年间却算一件不平常的大事。老一辈的人对他们固深恶痛绝,青年人也不见得个个赞成。听说当志摩与小曼在北平举行婚礼之际,曾请他老师梁启超先生证婚,却被老师当着大众,给了他们一顿严厉的教训。任公事后写信与其女令娴,对于他心爱的门徒徐志摩尚系出于怜悯的善意,对于小曼则竟以“祸水”、“妖妇”看待。你看他说:“我看他(指志摩)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痛苦更无限,所以对于那个人(指小曼),当头给了一棒,免得将来把志摩弄死。 ”又说他爱志摩,怕他将遭灭顶之凶,要拉他一把。任公并说小曼离婚再嫁,为“不道德之极。”(见梁任公年谱长篇初稿)

后来徐志摩飞机失事死于泰山附近的高峰下,大家痛惜之余,又将这件事归罪于陆小曼。据我所听到的纷纭的传说:小曼本来是阔小姐出身,嫁了第一任丈夫王赓后,在北平是有名的交际花,挥金如土。嫁志摩后,为了有心跳头晕之症,每发或至昏厥,人劝她抽几筒鸦片,果稍愈,久之竟尔上瘾。而且跳舞、喝酒、唱戏,出入大公司购买东西,对于用钱还是不知节俭的。志摩为供奉这位娇妻起见,既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书,又撰写诗文,翻译西洋名著,一月所获,据说也有千元上下。(均见梁实秋谈志摩所引磊庵在《联合报》副刊所发表的谈徐陆的文章)千元,在那个时候,是抵三个大学教授一月的收入三倍而有余,买米,以那时米价论,上好白米,也不过六元多一担,一千元便可买得一百五六十担,所以我以为这个数目恐有未确。不过他们家用若每月超过四五百元,也就不容易负荷了。胡适先生《追悼志摩》一文曾说志摩最近几年的生活,自己承认是失败的。又说他有《生活》一诗,以生活比做毒蛇脏腑所构成的冰冷、粘湿、黑暗无光的狭长甬道,你陷入以后,除了挣扎摸索着向前,更无退路。那时的情调果如胡先生所言“暗惨可怕”。

适之先生时已离开上海到北平做北大文学院的院长,就劝志摩到北大兼点功课,借此换换空气,同时对他经济也不无小补,志摩月底领了薪金,正好送到上海家里。因朋友在航空公司作事,送了张长期免票给他,谁知竟因此送了他宝贵的生命。假如他不为了家累太重,不致于这样南北奔波,不南北奔波,也不致有那次飞机之祸。而他家累之所以这样沉重,又为了陆小曼挥霍无度所致。幸而梁白公先生此时久归道山,否则老人家岂不以为“不幸而言中”了吗?我和陆小曼也曾见过一面,那是民国38年间战火烧近武汉,我避地上海,女作家赵清阁介绍我和小曼相见。她那时是住在翁瑞午家里。志摩逝世后,小曼穷无所归,依瑞午为活。我也不知道翁瑞午是否有妻儿,总之,小曼住在他家里,发生同居关系是万难避免的事。小曼长年卧病,延见我们也是在病榻上。我记得她的脸色,白中泛青,头发也是蓬乱的,一口牙齿,脱落精光,也不另镶一副,牙龈也是黑黑的,可见毒瘾很深。不过病容虽这样憔悴,旧时丰韵,依稀尚在,款接我们,也颇温和有礼。翁瑞午站在她榻前,频频问茶问水,倒也像个痴情种子。听说瑞午系出世家,家中收藏古玩名书画甚富,拿点出去变卖变卖便是钱;同时还做点黑市生意,故此既供得起小曼的医药饮食,尚能替她缴付一笔很重的阿芙蓉税。

赵清阁于37年间,编了一本《无题集》,所收均为当代女作家的文章,比张漱菡女士编《海燕集》还早五六年哩。那《无题集》收了我一篇《记抗战期内一段可笑的幻想》(现收畅流社出版的《归鸿集》内)。又收了小曼一篇小说《皇家饭店》,约二万字上下。当时一般批评是“描写细腻,技巧新颖”,我读了也觉得很不错,觉得这个人是有相当文才。像陆小曼这样一个窈窕美艳的少妇,既熟娴英法语文,又能登台表演昆曲平剧,又能画点山水花卉,可说是多才多艺,玉貌兰心的人,怎能教人不爱;爱之而破坏中国风俗礼教的藩篱,非弄到手不可,也是势所必至,理有固然的;也是多少可以原谅的。

小曼后又出版《爱眉小札》,这是到台湾后所看见。其中都是志摩和小曼的情书。小曼的文字,虽似乎没有多少旧文学的根底,但清丽自然,别具一格。她虽以生活关系与翁瑞午同居,对志摩仍念念不忘。我和清阁去看望她的时候,见她桌上供着志摩遗照,前面摆着一小瓶鲜花。她一心想替志摩出个全集,许多书店都愿意为她发行。但以志摩尚有大批未曾发表的作品及日记等陷在某某几个人手里,无论如何,不肯归还,以致发行全集的事成为画饼。这几年,听说小曼也在上海病逝了,印全集的事当然更遥遥无期了。

现在以志摩表弟蒋复璁先生及老友梁实秋先生之努力,志摩全集即将在传记文学社发行,这真是文艺界的莫大喜讯。但不知那些勒扣在人手里的文件曾否合浦珠还,设其不然,则仍然是个缺憾。 我也不知志摩作品为什么会落入人家手中?人家又凭什么理由坚扣不还?若那些作品仍然尚在,则将来尚有面世之日,替志摩编全集的人来个“遗补”也就算事,只怕《幽闲鼓吹》所记一代鬼才李长吉大部分的诗歌被嫉恨他的人投诸溷厕,那就太煞风景,也太可惜了!

现在且来谈谈志摩的作品。志摩的第一部诗集名《志摩的诗》,出版于民国14年夏间。我那时甫自法国里昂回到中国,阅报见此书在中华书局出版,写信去买了一部,那是一本中国书籍型式的出版物。深蓝色的封面和封底,丝线装订,白纸浮签写着“志摩的诗”四个字,想必出于志摩的亲笔。内部书页用的是上等连史纸,印的字是仿宋体,古雅大方,十分可爱。我在法国时也常从同学处借阅国内新文学书籍,晨报副刊也能经常入目。志摩有些诗像《我所知道的康桥》等早经在海外拜读过,现在能读到他全部的作品,当然欣慰。可惜这部诗集不久便被人借去,索回时,托言遗失,道歉一番了事。民国17年,此书改付新月书店发行,改成洋装本,里面的诗也删去不少,想到从前那本古香古色的版本,至今尚令我怀念不已。后来他又出版《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几个诗集,我都购备过。抗战随校入川,许多书籍带不了,只好寄存某处,8年后复至原来寄书处取归,有几箱已饱白蚁之腹,志摩的集子当然也是只字无存。

“徐志摩一手奠定了新诗坛的基幢,说话的人是志摩的好友,但这句话以后却常常流露于反对派之口。这些反对派当然是所谓左派文人,于是本来是衷心的赞美,却变成了恶意的嘲讽。他们的意思是:哼,像徐志摩这样诗人在诗坛上本来毫无地位,现在却说他是曾奠定诗坛的基础,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吗?但是,我们假如摒除任何成见,将志摩对于新诗坛的贡献一为检讨,便将承认这句话并非过分的恭维。

五四后新诗的试作者是胡适之,谢冰心,郭沫若三人较为突出。胡先生是个“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人,他的诗集名为《尝试》,无非是想替新诗开辟一条道路,引导人们向那个园囿走进,自己并不想做那园囿的主人。况且诗之为物,“感情”、“幻想”等等为唯一要素,像胡先生那样一个头脑冷静,理性过于发达的哲学家,做诗人是不合条件的。冰心深受印度泰戈尔的影响,《春水》、《繁星》两本诗集,以哲理融入诗中,句法又清隽可爱,难怪出版后风靡一时,不过她只能做十几字一首的小诗,而且千篇一体,从无变化,取径又未免太狭。郭沫若的《女神》,一意模仿西洋,并且不但多用西洋词汇,字里行间又嵌满了外国字,满纸鸢饤,非驴非马。而且他的诗大都是自由诗,自命豪雄,实则过于粗犷,至于那些二流以下的诗人像俞平伯、康白情、汪静之、成仿吾、王独清、钱杏邨……虽努力作诗,却都没有什么可观的成绩。直到民国十一、二年间,徐志摩自英伦返国,发表《康桥再会吧》、《哀曼殊斐尔》等篇,其雄奇的气势,奢侈的想象,曼妙的情调,华丽的辞藻,既盖过了当时一般诗作,而且体裁又是崭新崭新的。既不像《尝试集》那种不脱旧诗词格调的窠臼,也不像《女神》之剽窃惠特曼(Whitman1819—1892,美国倡自由体的诗人)馀绪,弄得卤莽决裂,不可响迩,这当然要引起大家的惊奇,而产生中国新诗今日才真正诞生的感想。说“徐志摩一手奠定新诗坛的基幢,这句话是一毫也不错的。

志摩诗的体裁变化多而极速。他今日发表一首诗是一种格式,明日又是一种了,后日又是一种了,你想模仿他已模仿不了,所以我曾戏说别人是用两只脚走路,他却是长着翅膀飞的。据他的朋友陈西滢替他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的体制做过一种统计:计有“散文诗”、“自由诗”、“无韵体诗”、“骈句韵体”、“奇偶韵体”、“章韵体”等等。(这里所谓“骈句韵”“奇偶的”都是西洋诗的用韵法,与我国旧诗骈句对偶不同。)

志摩后来成为新月诗派的台柱。他以前虽也做些散文诗,自由诗,后来却倡议新诗须有格律,大家讥笑说这是豆腐干块,遂名之为“方块诗”;又说新诗正从格律谨严的旧诗体中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现在又讲什么格律,不是又给自己加上脚镣手铐吗?新月派却回答说:“我们正要带着镣铐跳舞。

带着镣铐跳舞而能跳得好,那才显出诗人的本领1

志摩的散文我也异常欢喜。第一部散文集子《自剖》里面便有许多令人百读不厌的好文章。还有《落叶》、《轮盘》、《巴黎鳞爪》我也曾拥有过,可惜也和志摩那些诗集一样,喂了那可恶的瞎眼虫子!

志摩是个写散文的能手。我曾说过:写新诗态度谨严自闻一多始,写散文态度的谨严自徐志摩始。志摩在《轮盘集》里自序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人。”他又提出西洋散文家如G.Moor;W.H.Hudson等人的作品,说道:“这才是文章,文章是要这样写,完美的字句,表达完美的意境。高抑列奇界说诗是‘BestWordsinbestorder’,但那样的散文,何尝不是‘BestWordsinbestorder’。他们把散文做成一种独立的艺术,他们是魔术家。在他们的笔下,没有一个字不是活的。他们能把古奥的字变成新鲜、粗俗的雅驯,生硬的灵活。”这话正可说是志摩的自赞。

志摩唯一戏剧集《卞昆冈》听说是和陆小曼合著的。据说全戏结构虽出之志摩之手,故事大纲则出于小曼,对话之国语化,也是小曼的功劳,因此此剧就等于他夫妇合作的产品了。这剧据余上沅的批评谓富于意大利的戏剧氛围。他说道:“从近代意大利戏剧里,我们看得见诗同戏剧的密切关系,我们看得出他们能够领略人生的奥秘,并且火焰般把它宣达出来……在有意无意之间,作者怕免不了‘死城’和‘海市蜃楼’一类的影响罢……其实志摩根本上是个诗人,这也是在《卞昆冈》里处处流露出来的,我们且看它字句的工整,看它音节的自然,看它想象的丰富,看它人物的选择……”

不过,我承认我对戏剧的低能,对于《卞昆冈》这个戏剧实不知欣赏。其缘故便是诗人不该处处把诗放在粗人口中来说。像剧中主角卞昆冈是个石工,老周是个算命瞎子,而他们说的话居然诗趣洋溢,哲理高深,甚至高级知识分子都无法说得出,只有志摩自己这样诗人才能,这不是太不自然吗?

诗人以36岁之盛年而竟以一场横祸脱离人世,原是文艺界莫大的损失。但是早死在他个人也未始竟为不幸,因为人们对他的惋惜与哀悼,反会因此而加深。前日读到一篇题为《夭亡》的文章,早死的诗人如雪莱、拜伦,在人们记忆里永远是个年轻的影子,悼惜之情比对头童齿豁者自然不同。我以为这话也颇有道理。况且“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个天才诗人在这红尘世界本来难于久留,他留下那一闪光亮,便是照耀永世的人心了。记得诗人曾有这样一首诗道: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暗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悲鸿6岁开始跟父亲读书,10岁随父亲乘舟赴溧阳时,便有"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的诗句,以即景成诗的艺术才华闻名乡里。他9岁读完《四书》、《左传》后,便开始随父亲学画,每日临摹一幅吴友如的界画、人物。吴友如是清代末年最大的插图画家,能在尺幅之中描绘亭台楼阁、虫鱼鸟兽、奇花异草,以至千军万马。徐悲鸿每次随父亲进城时,必至画店观赏石涛、八人及任伯年等人之作,回家后凭记忆默写。在父亲的殷勤教导和勇于创新的前辈画家熏陶下,他打下了中国绘画的坚实基础。在寂寞的、缺少玩具的少年时代,徐悲鸿悄悄地爱上了周围的许多动物,并且仔细观察和描绘它们,如温顺的牛、奔驰的马、嘎嘎鸣叫的白鹅、浮游于水面的群鸭、倦卧在墙角或成于树上的花描……都一一出现在他的笔下,宛然如生。

13岁时,家乡大水,达章公便携徐悲鸿金外地煤生。为人画人物、山水、花卉、动物,刻图章,写春联。那时只有城里人像摄影,所以他们经常为人画肖像。这刘少年的徐悲鸿来说,足一种极严格的考验,对他日后在人物画方向的卓越成就有重大影响。当然,这种卖艺的生涯不只是对他艺术功力的磨练,也使他更多地接触下层社会和劳苦大众,激发他忧国忧民的感情,他在当时的画上常署名"神州少年"、"江南贫侠",表达了他胸怀大志。

少年时代的徐悲鸿已在摸索创造新的绘画风格,当时的强盗牌香烟盒中附有动物画片,悲鸿很爱搜集,又见到各种动物标本,便对标本进行严格认真的写生。一些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复制品更使他萌发了到欧洲去学习美术的朦胧愿望,然而冷酷的现实去横亘在他面前,流浪的生涯使父亲染上重病,他们不得不返回故乡。

17岁的徐悲鸿成为宜兴知名的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教授美术。19岁时父亲病逝,悲鸿含着深沉的哀痛埋葬了父亲后,决定去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宜兴初级师范的语文教师张祖芬送别他时,殷勤地勉励说:"你年轻聪敏,又刻苦努力,前途未可限量。我希望你记住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我没有什么东西可送你,就以这句嘉话为赠吧!徐悲鸿从心底涌起无限感激,并终身铭记着这句嘉言,将它们作为座右铭。直到他生命的晚年,他仍带着温情对我说:"张祖芬先生可称我的第一位知己呵!"

1914年,徐悲鸿来到上海,一位在中国公学担任教授的同乡徐子明曾将悲鸿的画推荐给夏日。大学校长,很受赞赏,并得到安排工作的许诺。当徐子明陪同徐悲鸿来到校长面前时,校长十分诧异,用耳语对徐平明说:"他年轻得像个孩子,如何能工作呢?"徐子明热烈地争辩说:"只要他有才艺,你何必计较他的年龄呀!"后来,徐悲鸿几次写信给复旦大学校长,都得不到回音;于是,徐悲鸿流落在上海。正在彷徨无计时,徐子明介绍他去找《小说月报》恽编辑恽铁樵。徐悲鸿挟了自己的画和徐子明的信去见怀铁樵,很受青睬,并应允为徐悲鸿在商务印书馆谋一个画插图的小职,嘱徐悲鸿过几天去听回音。

这时,已是秋雨绵绵的季节,徐悲鸿没有雨伞,冒雨去探听回音。恽铁樵先生愉快地说:"事情成功了!你不久便可搬到商务印书馆住。"种温暖的感觉涌到徐悲鸿寒冷的身上。他立即赶回旅店,给母亲以及故乡的朋友写信说他已找到了工l作。信刚刚发出,忽然响起急促的叩门声。恽铁樵站在门前,手里拿了一个纸包,神色仓惶的说:"事情绝望了!"徐悲鸿急忙拆开纸包,只见里面除了自己的画以外,还有一个批件:"徐悲鸿的画不合用。"徐悲鸿觉得心猛然裂开了,血不断地涌出来。

一种难以遏制的痛苦和失望强烈地攫住他,他狂奔到黄浦江边,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混浊而奔腾的汗水汹涌地冲击着江岸,轮船的汽笛尖锐地吼叫着。徐悲鸿解开衣襟,让无情的风刚打入他年轻的胸脯上。当一阵寒冷的颤栗从脚跟慢慢传递到全身时,他才清醒地对自己说:"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徐悲鸿回到了故乡,送走了第一个没有父亲的忧郁的除夕。镇上的一位民间医生用深厚的同情慰勉了他,并赠他一笔小款。于是,徐悲鸿再一次来到上海,但仍找不到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上海富商黄震之看到徐悲鸿的作品,十分赞赏他的天才和同情他的遭遇,慷慨的为他提供住宿。但不久,黄震之不幸破产产,徐悲鸿又无所依靠。当时著名岭南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在上海开设审美书馆,徐悲鸿便画了一幅马寄去,大受赞赏。回信说:"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并请徐悲鸿再画4幅仕女图。这时,徐悲鸿身上只剩下5个铜版,而4幅仕女图要一星期才能画完。徐悲鸿仅能每天以一个铜版买一团糍饭充饥。第六天和第七天便整日不食。当他终于挟着4幅仕女图送往审美馆时,街上正下着大雪,而高氏兄弟不在,徐悲鸿只好将画交给看门人收下,因饥饿难忍,不得不脱下身上单薄的衣服去当掉。

严寒渐渐消退时,徐悲鸿看到震旦大学的招生广告,去报名投考,被录取了。然而入学须交的学费,他只好腼颜去向一位并非富有的同乡阮翟光告贷,阮翟光热情地接待和帮助了他。于是徐悲鸿入学了,除攻读法文外,仍继续作画。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哈同花园附设的明智大学征求仓颉的画像,便根据古书叙述,画了一幅仓颉像应征,想得到一点稿酬,解决生活困难。几天后,明智大学派车来接他,盛赞他的作品,并请他去教授学术。徐悲鸿说明自己尚在求学,须待学期结束。

暑假来临时,徐悲鸿携带画具,去到明智大学。当时明智大学经常 邀请一些学者名流讲学。徐悲鸿因此结识了著名学者康有为、王国维等人。康有为发现徐悲鸿为艺苑奇才,请他为自己和亡妻以及朋友们画了像,并将自己的全部收藏供徐悲鸿尽情观览。徐悲鸿在康有为的指导下,遍临石碑,书艺得以精进,品味高深,逐渐形成了他那雄奇而潇洒的个人风格。

徐悲鸿拿到明智大学给的笔稿酬,决定去日本研究美术。1917年5月,徐悲鸿抵东京,整天寻觅藏画的处所观览。感到日本一些画家已不囿于陈法,渐渐脱去积习,能仔细观察和描绘大自然,达到精深美妙的境界,这使徐悲鸿更坚定了融会中外技法的意愿。他在日本还结以著名艺术家中村不折,看到他收藏的许多中中国古代碑帖和日本绘画精品。中村不折还托徐悲鸿将《广艺舟双辑》的日文本带给康有为。

1917年12月,徐悲鸿来到北京,开始以他那生气勃勃、富有民族风格的绘画在中国地坛显露头角,被北京大学聘为画法研究会导师。他在故宫看到大量优秀的中国古代绘画,从中汲取广丰富的营养。当时北京的知识界很活跃,《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传播了民主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徐悲鸿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站住了新文化运动的前列,成为中国画家中最坚决的革新者。他在北京大学的《绘学杂志》第一期上以《中国画改良论》为题,对中国画中的保守势力进行猛烈的抨击,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凡世界文明,理无奶化。独中国画之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他认为中国画颓败的原因是:"曰守旧,曰惟失其学术独立之地位。"他慨叹写道:"要之以视千年前先民不逮者,实为奇耻大辱。"在如何进行革新的问题上,他明确地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采入者融之。"由于博增湘和蔡无培的帮助,徐悲鸿终于获得去法国留学的公费。1919年3月徐悲鸿怀着向西人学习科学和民主,以复兴中国美术为己任的决心,从上海乘船启程赴法,开始了他艺术生涯中转折性的阶段 。

徐悲鸿到达巴黎后,先在各大博物馆仔细观摩西方艺术的精华及比较他们与东方艺术的不同之处,数月绝笔不画。然后,人徐梁画院研习素描。随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以弗拉孟、高尔蒙为师。每次竞试,都名列前茅。课余,便到卢浮宫和卢森堡美术馆研究各派的异同和名家的造诣。临摹普吕洞、德拉九洛瓦、委拉斯盖兹、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1920年冬,法国人雕塑家唐泼特介绍徐悲鸿认识法国国家画会的领袖达仰•布佛莱,该画会反对陈腐守旧法国艺术家协会,主张在吸收各派之长的基础上创新,他当时享有很高的威望。从此,徐悲鸿每星期大都去达仰面空聆所达仰的教导和参加该派艺术家们的茶会,尤其人与情难尔的交谈中,深受教益。达仰勉励徐悲鸿说:"学美术是很苦的事,不要赵慕浮夸,不要甘于微小的成就。"他要徐悲鸿精绘素描,并养成默写的习惯。

1921年4月法国国家美展开幕,徐悲鸿从早至晚仔细观摩,走出会场时,才发现外面下着人雪,而他整人未进餐,又缺少御寒的人衣,顿时感到饥寒交迫,腹痛如绞。从此患上严重的肠痉挛症。他常强迫自己忍痛作画,现仍保存的一幅素描上便写着:"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支也。"

这年夏天,病更剧,而学费已完全断绝,只好去柏林。徐悲鸿在柏林认识了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并看到门采尔、绥干第尼及康普的作品,感到在法国见到的佳作虽多,仍受局限。他最爱伦勃朗的画,便上博物院临摹,每人都持续画10小时,其间连一口水也不喝。特别在临摹伦勃朗第二夫人像时,下了很大的功夫,觉得略有收获,但仍不能用在自己的作品上,于是更加努力。

1923年,徐悲鸿回到巴黎后,以油画《老妇》,第一次入选法国国家美展。再谒达仰,陈述学习虽无懈怠,但进步很少。达仰说:"人须有受苦的习惯,求学也一样……未历苦境的人往往缺乏宏大的志愿。最大的作家多是毅力最强的人,所以能达到很高的成就,为人类申诉。"达仰要徐悲鸿进一步精绘素描,油绘人体时认真作分部研究,务必体会精微,不要追求爽利夺目的笔触。徐悲鸿遵从达仰的教导,很见功效,于是更加努力。先后有《怅望》、《萧声》、《琴课》、《抚描人像》、《远闻》、《马夫和马》等杰作问世。仅1927年就有9幅作品入选法国国家美展,获得很高的赞誉。

1925年徐悲鸿还曾赴新加坡,为陈嘉庚及其所办的厦门大学作画,并在上海展出历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极大的兴趣。康有为当时曾写道:"徐悲鸿10年前为我及文慎公、沈子培尚书写像,惟妙惟肖。其于画,盖天才也。同游日本,又学画于法国、德国,深诣7年。今也出所画示我,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其画固中国所未见,其画派亦中国所未有。"

1926年,徐悲鸿赴布鲁塞尔的博物院临画,他很爱鲁本斯的作品,认为他是古今最大的色彩画家之

1927年春,徐悲鸿赴意大利和瑞士,流连于圣彼得寺的名雕和西斯廷教堂的米开郎基罗的壁画之前,纵情地欣赏了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杰作,并游览了庞贝西城,领略了西为古代艺术的气氛。

经过8年勤奋刻苦的学习和钻研,徐悲鸿感到自己已能在创作之前胸有成竹,并能尽情挥写,得心应手。于是,他带着精湛的绘画技法和广博的艺术知识,回到久别的祖国,致力于革新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艺术运动。作为一位诚实正直的艺术家,徐悲鸿的艺术活动和祖同的命运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27年归国后,徐悲鸿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同创办了南国艺术学院。徐悲鸿在担任美术系主任的同时,开始创作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歌颂被压迫人民所最可贵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

1928年,南京中央大学也聘请徐悲鸿担任艺术系教授,徐悲鸿提出不能辞去南国的工作。于是,他十月在南国,半月在中大授课。

1929年,徐悲鸿就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以"一口反万众"的坚定态度聘齐白石为教授,极力促进中国画教学的革新。

痛感中国许多人才被埋没压抑,他创作了巨幅国画《九方皋》。几经易稿,把千里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虽为樵夫,却具远见卓识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1931年至1933年,徐悲鸿用了两年的时间,以《书经》为题材,画出巨幅油画《徯我后》,表达人民反对压迫者,渴望得到解救的心声。

为了宣传中国美术,提高中国艺术的国际地位,1933年,徐悲鸿前往欧洲,举办中国画展。画展首先在巴黎引起强烈震动,参加开幕式的重要人士达3000人,展览应观众要求延长了15天,目录印至三版,报纸一的介绍文章达200余篇。法国文豪保尔•瓦洛里专门为该展撰文介绍。徐悲鸿的作品受到公众的热诚赞扬,法国政府购藏了他的《古柏》一画,法国报纸称赞该画可与巴比松画派大师卢梭相比。

随后,徐悲鸿又赴布鲁塞尔、柏林、法兰克福举办个人画展,获巨大成功。有50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了赞誉文章。

徐悲鸿在意大利米兰、苏联列宁格勒、莫斯科举办的中国画展也引起轰动,该展的纪录片在意全国放映,被誉为自马可•波罗之后最重要的文化交流。苏联爱米塔日美术馆还专门成立了中国绘画的展室。徐悲鸿在撰写的《在全欧宣传中国美术的经过》一文中说:"吾此次出国举行中国画展,曾在法、比、德、意、苏展出7次,成立4处中国展览室于各大博物院,总计因诸展而赞扬中国文化之文章、杂志达两万万份。吾于展览会一切接洽,在内在外,绝对未用政府名义……其岁糜国人巨款,号称文化基金之任何机关,皆未有一文之助,凡我同民,皆请注意于此点也。"徐悲鸿从苏联带回了珍贵的列宁和托尔斯泰面模,并促成了苏联版画在南京和上海的展览。

1935年,徐悲鸿赴广西,创作了山水画《漓江春雨》,以大泼墨的手法描绘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情景交融,笔墨淋漓,法新颖独特,是中国大写意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迁重庆,徐悲鸿回校任教,并创作了国画《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反映入地生活艰辛的作品。

1938年,徐悲鸿携带自己的作品去南洋,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怡保举行画展,盛况空前。徐悲鸿将画展的全部收入捐献,救济祖国的难民。

1940年,徐悲鸿位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泰戈尔在画展序言中写道:"中同的艺术大师徐悲鸿在有韵律的线条和色彩中为我们提供厂一个在记忆中已消失的远古形象,而无损于他自己经验里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我尽情地欣赏了这些绘画,我确信我们的艺术爱好者将从这些绘画中得到丰富的灵感……多言是饶舌的……这样,我就升起谈话的帷幕,来引导观众走向一席难逢的美好的盛筵?quot

徐悲鸿为泰戈尔作了10余幅素描速写,并根据它们完成了中国画《泰戈尔人伟大的诗人正在凝神构思一首美丽的诗歌,宁静而神秘的花园有着无穷的诗意。它是徐悲鸿的肖像画杰作之一。在泰戈尔的介绍下,徐悲鸿还为圣雄甘地作了速写像。

在印度,徐悲鸿创作了构思已久的巨幅国画《愚公移山》。画面以艰卓精神和必胜信念震撼人心。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以自己的画笔为坚强不屈的同胞写下了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形象。徐悲鸿为这幅画作了一百多幅习作和画稿,最终使用了巨幅宣纸来表现剧烈运动中的人体。这在中日画中是前所未有的,它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是历史与现实、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

1942年,徐悲鸿回到重庆后,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筹建中国美术学院。同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其中动物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笔下的动物都寄托着画家自己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情。他喜写威镇百兽的雄狮,以"新生命活跃起来"的题词点出向已热望的民族觉醒与奋起。在祖同遭到侵略,人们遭受到蹂躏之时,他作的则是怒目欲盼的负伤之狮。他画的骏马以上往无前气魄和狰狞硬骨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问汝健足果何用,为觅生欧蒭尽日驰","值须此世非长夜,漠漠穷荒有尽头","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画家的喜怒哀乐同那堪托死生的奔马已经融为一体了。在风雨长啼的雄鸡、逆风而飞的麻雀、贪食未果的白鹅、颟顸浑沌的懒猪都在栩栩如生、脱纸而出的同时被赋予深刻的寓意,其弦外之音、画外之意给人以美好的回味与深刻的启迪。

1943年夏,徐悲鸿在青城山作了两幅气氛截然不同的人物画,而他们又都取材于屈原的《九歌》。一幅是幽静山谷之中孤独的山鬼,另一幅是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为国捐躯的战士。不论是《山鬼》还是《国殇》,画家的悲愤之情皆溢于画外,同祖国的脉搏息息相通。

1946年,徐悲鸿来到北平,担任北平艺专校长。他聘请了许多有影响、有能力的优秀美术家到校任教。针对中国艺术教学的薄弱之处,他重视严格的基本训l练,强调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描写物象务求精确。同时,他也反对照抄对象,主张有重点地取舍,既要致广大,又要尽精微,提倡现实主义,要求学生以表现人民生活为己任,而不以抄袭古人为自足,倡导国画的发展与革新。

1949年4月,他作为新中国代表出席了第一届世界保已和平大会。同年,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当选为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社会活动并不曾使他停下画笔,他画了许多著名的劳动模范的肖像。而且,他还继续关怀着校外的青年。每天当第一道晨曦喷射进窗口,他便起床工作了,第一件事便是回复前一大收到的信件,它们绝人部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热爱美术的青年,有人还将作品寄来,要求改正。徐悲鸿都作回复,对每一卷寄来的画都指出优缺点,给予赞扬、鼓励或批评、建议。他因此缩短睡眠时间,数十年如一日。作为一个前辈画家,他感到有责任关怀年轻一代,同时,对自己学画的苦难历程的回顾,也经久不息地燃烧着他这种热情,因此,当代的许多优秀美术家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徐悲鸿都曾给予帮助或寄了深情。

1951年,徐悲鸿带病上山东导沭整沂工程上地体验生活,画了许多民工肖像,准备创作巨幅油画《当代新愚公》。在构图期间,突患脑溢血,半身瘫痪。

1953年,徐悲鸿渐能起床行动,便到中央美术学院为毕业班学生和教师进修小组上课,他感到还有许多知识没有传授给他们,孜孜不倦地为他们讲课、改画,完全忘记自己还在病中。9月23日第二届全国文艺上作者代表人会开幕,他担任执行主席,主持会议。当晚,突发脑溢血,于9月26日逝世。来自全国的文艺界代表送徐悲鸿安葬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

同年12月,徐悲鸿的遗作展览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总理亲自参观,他站在徐悲鸿遗像前,满怀化念地指着徐悲鸿书写的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说:"徐悲鸿便有这种精神。"他赞扬徐悲鸿的作品融汇了古今中外的技法,认为他的油画和素描也具有民族风格,是他自己生话年代的一位艺术大师。

徐悲鸿的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以遒劲的字体题写了"悲鸿故居"的匾额。

徐悲鸿的作品1200多件,他节衣缩食购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书画家作品1200多件,以及中外美术书籍、画片、碑拓10000多件,由家属全部献给了国家。徐悲鸿只活了58岁,他的生命大短促了。但他那自始至终对祖国和人出的热爱却长存,他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陈列在北京的徐悲鸿纪念馆里,激动着成千上万观众的心灵,引起人们对他深

以上就是关于徐志摩关于杜鹃花的诗句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