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彩?

   2022-10-01 19:38:10 网络330
核心提示:五彩是青、白、红、黑和黄色,泛指各种颜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在明清两代得到发明和发展。主色调有红、黄、绿、蓝、黑、紫。简介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所谓釉上彩

什么是五彩?

五彩是青、白、红、黑和黄色,泛指各种颜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在明清两代得到发明和发展。主色调有红、黄、绿、蓝、黑、紫。

简介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所谓釉上彩瓷,就是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温度烘烤而成的一种瓷器。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而五彩瓷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五彩瓷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发明和发展,其配方经过不断的创新,并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才出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为主的彩瓷。

五彩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新品种,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代彩料中无蓝彩,需用蓝色表现之处,皆以青花代之,称“青花五彩”,成为独特的时代特征,以嘉靖、万历五彩为代表。嘉靖、万历朝五彩施彩特点是:大量采用釉上矾红和釉下青花二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多用黑彩或赤褐色线勾描纹样轮廓,画面浓重艳丽。清代五彩以康熙朝最负盛名,除常用的红、绿、黄、褐、紫彩外,还新配制了釉上蓝彩取代釉下青花,金彩和黑彩也广泛应用,使之色彩更为瑰丽多姿、浓艳夺目。康熙五彩除在白瓷地上彩绘外,还在各色颜色釉器及各种瓷地上施彩,使得五彩瓷器别开生面,别具一格:由于康熙时新创了粉彩,五彩历史久远,故而康熙五彩又称为“古彩”。粉彩的特点是色彩绵软柔和,俗称“软彩”五彩的色泽明亮,所以康熙五彩又称“硬彩”。雍正时期,粉彩盛行,五彩趋于衰落,所见多为小件器,画意较精细,不似康熙五彩粗犷豪放。乾隆以后则基本上不见单独的五彩瓷器,而多与粉彩、珐琅彩等并用。

现代五彩陶瓷多数为多于五种颜色的五彩瓷,而仍然保持着传统手法的只有宝瓷林瓷业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

明代五彩瓷器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青花五彩瓷罐,通高9.9厘米,口径3.9厘米,底径4.8厘米;无盖,口微敛,颈短,丰肩,肩部曲线修饰柔美,矮圈足;釉色白中微闪黄,口、颈、肩、足部分别用笔涂抹一圈釉下青花,腹部绘树叶、红花和双狮。树叶为釉下青花,采用洗染技法,能分出浓淡。双狮相向而行,采用釉上红、绿、黄彩涂绘,活泼可爱,富有情趣。双狮之间饰两朵红花,每层花瓣皆用釉上红料一笔勾勒而出,局部用同种颜色涂抹,以显其层次感和厚重感。花枝与叶先用釉上黄彩勾出轮廓,然后用釉上绿彩涂抹。

五彩瓷器分为釉上五彩瓷和青花五彩瓷两种。五彩瓷并不是一定要有五种彩,施彩多寡,要依据整体装饰效果来确定。现掌握的实物资料证明,金代磁州窑系烧造的釉上红、绿彩瓷器是最早的釉上五彩瓷器。釉上五彩是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彩绘画,再入窑以700℃至800℃炉火烧制而成,工艺简单。青花五彩瓷烧造工艺相对较复杂,先用青花料在坯上描绘出一定的纹样,罩上透明釉入窑烧制,再以红、黄、绿、紫、赭等色彩在已烧成的瓷器上进行描绘,最后再入窑以700℃低温烧成。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明宣德时期烧制的,但数量极少。明嘉靖时期,青花五彩工艺开始流行,至万历朝发展到高峰,器型有盘、碗、罐、盖盒、尊等。

万历时期的五彩瓷器色彩鲜艳,造型多变,颇受世人喜爱,欧洲人、日本人更是对其情有独钟。市场上出现的万历五彩瓷器数量较多,但大多数是仿品,其中有一部分仿品具有相当迷惑性。因此,瓷器收藏爱好者尤其是初涉收藏的朋友应谨慎辨别。

此罐红、绿、黄等彩穿插映衬,色釉浓艳,效果华丽。所绘枝叶风格满密,求其形似,颇具意蕴。双狮在花丛枝叶间嬉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不失为万历时期民窑五彩瓷器的上乘之作。

清代五彩瓷器

清代五彩瓷以柔和为贵,透视感较强,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一扫明代嘉靖、万历之重色彩而不细究形貌的粗劣画风,施彩大部分较明代匀薄。花瓶图案画面生动逼真,题材丰富多样,除一般的花卉、山水之外,大量采用以戏曲、小说为题材的人物故事画。陶瓷精品纹饰多为人物、花卉、山水,用笔精细纤巧,构图疏朗简洁,是海内外文物爱好者的收藏热点。

康熙五彩花鸟盘。翻口,通体施白釉,盘内绘五彩花鸟图,边饰盖血红锦地纹花卉,上书“万寿无疆”四字。底书“大清康熙年制”二行六字青花双圈楷书款,斜削足墙。

盘内五彩花鸟绘得十分精致。五彩是红、黄、绿、蓝、紫、黑等色绘画组成,其意是多种色彩,不局限于“五种”色彩,因此,每件器物用色多少不一,五彩是在烧好的白釉上施彩,后再行烧制而成。此盘画面应为“喜报三元”图,是清代流行的吉祥图案。坐绘画上看,此画章法宋元,但融入了西洋画法。

康熙五彩胎质紧密,份量较重,施彩浓厚,而且增加了蓝、金和黑彩,因而康熙五彩亦被称为“硬彩”。

发展过程

古彩所描绘的对象甚多常见的有人物、山水、龙风、鸳鸯、松柏、灵芝、花草等。古彩瓷在历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受到广泛的称赞。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就年代说,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说,有三彩、五彩和红绿彩。其技法特点是单线条平面,线条刚劲有力,笔划简练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民间风格浓厚,装饰性强。

瓷器中的重工粉彩是什么意思?

建国以后,《中国的瓷器》一书把古彩和粉彩的区别说的较为清楚。文日:“古彩与粉彩,都统称五彩。古彩为我国的传统装饰,在技法上是单线平涂,呈色方面则浓艳而不刺目,使用颜料也是就地取材。如用皂矾(以陈为佳)作矾红,以铅粉入矾红少许配成黄色,以铅粉石末入铜花配成绿色,以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

翠色以洋翠为上,广翠次之,以矾红为主色。粉彩本于没骨画法,其所用原料,除袭用古彩者外,还创造颜色几种,如胭脂红、羌水红,皆用赤金与水晶料配成,其洋绿、洋黄、洋白,翡翠等色,皆用硝粉、石末、硼砂各项配成。”以上所讲区别,一是技法,五彩是单线平涂,粉彩是没骨画法;二是颜料用法,粉彩除袭用古彩者外,还创造了几种颜料,胭脂红、羌红、洋绿、洋白等。从本馆所藏清康熙五彩花卉草虫碗和雍正粉彩人物笔筒等彩绘相比较,我觉得,康熙五彩碗画面配合紧凑得体,花卉草虫画得生动自然,比较明五彩更显艳丽动人。但和雍正粉彩笔筒相比,五彩碗颜色单调,红是红,绿是绿,很少层次感,雍正粉彩笔筒画面就柔和淡雅,因粉彩料中掺有铅粉并加施玻璃白,施彩厚,花纹凸起,层次分明,有立体感,明显尤于五彩,这也是粉彩长盛不衰的原因。

景德镇陶瓷的分类?

重工粉彩:画面较中级粉彩复杂,加进了走兽、瓜蝶、草虫和吊灯洋莲图案之类;构图远比中级饱满丰富。画工精细,色彩以及渲染都较多,图案致密,并加用黄金等高档颜料,技术要求高,衹有高级技工才能制作。全文: 夏忠勇一、绪论 在海潮的陶瓷艺术珍品中,具有色彩丰富、粉润柔和、晶莹明亮,五彩缤纷,美观雅致的粉彩瓷又独树一帜,引人瞩目,成为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 粉彩瓷装饰非常广泛,它既适用于高级陶瓷工艺品,也适用于一般日用瓷,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据不完全统计,有数百个品种,逾千个花面,大过巨人,小不盈指。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有抽象的也有巨象的万事万物,技术之精真乃巧夺天工。当代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曾赋诗称颂道:“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这就是最好的佐证。 (一)粉彩的特点 1、风格突出 (1)色彩鲜丽而持重;粉润柔和而淡雅。 (2)书工细腻而精湛,栩栩如生而俊雅。 (3)立体感强,不仅手感立体,而且表现的对象也立体、逼真。 (4)分类明确,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可分为四大类: ①普通粉彩:以“万寿无疆”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为主要装饰,由于纹样简单,线条也基本上可以印子来印,用色也不多,渲染也 很少。 ②中级粉彩:以山水、人物、花鸟和图案为主要装饰,以手画为主,兼以印代画一部份,色彩较普通粉彩丰富而淡雅,渲染也多于普通粉彩。 ③重工粉彩:画面较中级粉彩复杂,加进了走兽、瓜蝶、草虫和吊灯洋莲图案之类;构图远比中级饱满丰富。画工精细,色彩以及渲染都较多,图案致密,并加用黄金等高档颜料,技术要求高,衹有高级技工才能制作。 ④特艺粉彩:即特种工艺,不仅技术要求更高,艺术修养也高,有的虽看上去寥寥数笔,其乃是绝活,非一般高级技工能达到。有的甚至是孤品。 2、形式多样 粉彩的装饰形式十分丰富多彩,是其他任何一种彩瓷无法比拟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通景装饰:如中国画的长卷形式,上下、左右均可隨意伸长,在器型上可以自由穿插转成一圈,常见的有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鱼藻和图案画等。 (2)开光装饰。在器物上用各种几何或象形形状圈出一块范围,使其装饰部位比其他中位更为突出醒目,开光内一般都绘有人物、山水、花鸟和走兽之类,而开光以外部分辅以各种图案。这种装饰任何一部位都有内容,给人感觉丰富、充实和活跃。 (3)满地装饰是传统的一种样式,它包括各种地色的万花,花朵大小穿插、布满全体。 (4)散点装饰:这种装饰在粉彩中为数不少,特别是在一些异形器皿上,它能不受器型弧度的限制,隨意点缀各个部位,散点装饰,看上去虽无一定的格式,但放中有收,散而不乱、活泼自由,却有一定的规律。 (二)粉彩的发展梗概 我国的陶瓷装饰在元明之前,主要运用在坯体上刻、划、印花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主要为釉下装饰。釉上彩绘,据史籍记载,从元代就开始了(或更早)但以整个时代来说,瓷上彩绘作为主要装饰手法,还是明清的事,但至少可以说元代是明清陶瓷以彩绘为主的先声了,而明代白瓷胎釉质的提高,为发展彩绘装饰创造了条件,青花和青花斗彩及釉上五彩正是在以白瓷的成就上而发展起来的。 据有关文记载,粉彩始于康熙时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粉彩是古彩(即康熙彩或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 响而创作的一种釉上彩的新品种,初创时,彩绘方法与古彩很想似,多沿用古彩的彩绘方法,仅在红色的染色中运用了珐琅彩中才能见到的胭脂红,光彩较足。白花朵和枝幹有粉质感,但淡绿和翠绿色仍是采用古彩中的平填法。 至雍正时期,无论在造型、胎釉和彩绘方面都有了空前的发展,粉彩工艺也日趋走向工致秀丽,柔和淡雅,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装饰风格。 由于粉彩的颜料裏掺入了“粉质”产生了一种柔和感而且粉彩的烧成温度比古彩低(一般为700℃而古彩为800℃左右)画面烧出来后尤其在色彩感觉上比古彩要显得柔软,所以粉彩又有“软彩”之称。 粉彩所用的颜料种类远较古彩为多,以金为呈色剂的胭脂红,在康熙时的珐琅彩中已经出现,到雍正的粉彩中已大量使用,这种红色调也有多种变化,淡如蔷薇,深如胭脂,古彩所用红色仅限礬红一种,总共用色也不过衹六~七种,而粉彩多达数十种。 雍正粉彩瓷器上的纹样,有花鸟、人物故事和山水,但由于要充分运用胭脂红和黄色、白色、浅绿色的渲染的有利条件,故以花卉为主,特别是官窑器,在白胜霜雪的瓷面上,数朵绮丽彩花妸娜多姿,其中尤以胭脂红色的牡丹甚 为绝艳。 雍正粉彩不仅有白地彩绘,而且还有各种色地彩绘的,如有珊瑚红地、淡绿地、黄地、紫红地和黑地等。 至乾隆时期,在技术上和艺术的表现上达到了更高的成就,制作精益求精,出品极为精美,但图纹有渐趋繁縟的倾向。 综观康、雍、乾三朝的各期特点是:康熙的刚建;雍正的雅致;乾隆的华缛。但人们一提起粉彩总要以雍正和乾隆的不平作为标准。 无论是雍正粉彩不是乾隆粉彩在艺术表现风格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画的章法、设色等传统技法,生动地体现了自然界的形象,过去(直至现在)从事粉彩瓷绘的高级艺人大都喜爱且擅长中国画,并模仿国画起稿。同时还有一些外地画家来到景德镇从事粉彩作业,他们以瓷代纸,因而出现了一批绘画艺术很高的作品。 他们有向历代画家学习代代相传的传统:例如山水远学宋代的范宽、郭熙、马远、夏圭,近及清代的四五及袁江袁耀叔侄。而人物远及吴道子、李公麟、近及黄慎、改奇、费晓楼、钱慧安,吴有如以及明清版画、年画,近代月份牌画无不涉及。然花鸟受黄筌、崔白、恽南田,尤以任伯年和宫廷画家郎世宁影响最深。初学芥子园的也不少,但隨着印刷术的发展,现行各类画谱画册五彩斑爛层出不穷。它不仅继承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同时还吸收了西画的优秀表现方法。陶瓷大学的创办大力提倡素描与写生,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大 大开阔了粉彩的艺术境界。为繁荣和提高粉彩的技艺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二、粉彩技法 粉彩的基本技法按传统的习惯分为二大类:即画粉彩和填粉彩,细分可分画人物、画山水、画翎毛、画走兽、画花卉和画图案,填亦如此。现扼要分述如下: (一)画粉彩步骤 (1)起稿:(俗称:“打图)一般起稿都是直接在瓷器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结合器型。先用淡墨打草稿。 (2)制图:(俗称:“做图”)将瓷上打好的淡墨稿子,用浓墨仔细勾描一遍,然后将弄潮了的毛旁纸将已勾好的墨稿从瓷面上拓印下来,这样瓷上的图样便过渡到了纸上(注意纸千万不能太湿,太湿容易使墨渗开,而使图稿纸纹样模糊不清)。第一张原图稿就这样制出来了。 (3)拍图把从瓷面上揭下来的纹样拓印在毛边上叫“图纸”凉幹后,再在图纸上按上面的纹样用浓墨重描一镒,然后再打湿,将湿漉漉的图纸用吸水纸吸出多余的水,将图纸变潮了便可扑在白瓷上用手掌轻轻拍打,揭开图纸,一个清清楚楚的纹样稿便印到了雪白的瓷面上了。上面的花纹与原图一模一样。景德镇的配对瓷的批量生产瓷之所以能画成一模一样,就是用这方法。 (4)勾线:拍好了图样的瓷器仅仅是在瓷器上有了稿子。象中国画一样,有了稿子还必须落墨,而陶瓷上不是落墨而是“画料”这种料叫珠明料(或者叫生料,所谓生料浇不熟也,即烧后,仍可擦掉,要不掉必须用粉彩颜料復盖)由于画粉彩的料用油调成的,这就要求熟悉油料性能,即料与油的配比问题,油少了太幹太涩画不出线来。油多了流得太快,画出来的线又粗极易渗开而将画面弄臓,这就要在学习实践细心体验。 画线的笔,也是陶瓷专用的,它是野兔子毛加细竹竿制成,同时,笔头和笔杆要比一般常用毛笔细长得多,其原理是笔头细长,能多贮颜料,同时还可控制颜料缓缓地、均匀地流向笔锋,以便于作画。而笔杆长,就会造成上重下轻,向下压力作用,不仅使线条画得有力,同时一旦笔锋没有颜料而画不出线的时候,就可用握笔的手指往返摆动使笔杆的下部敲打在无名指甲上,发出嗒嗒的乡声(俗称嗒笔)由于笔头受到震动,而使料缓缓流向笔锋,这样线又画出来了。 粉彩线多用中锋、工艺性强,要求线条笔笔圆润、细密、流畅均匀干净,概括起来粉彩线应具有: ①淡:是与古彩线相对而言,如古彩线要求浓黑,粉彩则是深灰色,由于古彩是单线平塗的 风格,所以不管物体的质感如何,仅在线的顿挫上变化,而料色无深浅变化,则粉彩不同,除有线条变化外,料色也有变化,如白色的花朵,浅色的服装,多用浅色的线,而绿色的葉子和深色的服装则用深色的线。 ②细:粉彩多用细线,除石头树干而外,它极少用古彩,经常使用的粗黑线。 ③匀:粉彩线条多以匀净取胜,形式上不象古彩线描顿性多变,但它匀而不刻板。 ④柔:是指粉彩的线条柔和,不似古彩线条那样挺健遒劲。它要柔而不软、不弱、要柔中见挺、见刚。 ⑤俏:意思是粉彩的线条勾的巧妙变化,在淡细匀柔之中,其笔线的起、收、顿、转都较含蓄,不锋芒外露。 (5)彩料:粉彩勾完线后,也如画中国画样。要用浓谈幹湿不同的墨染,染出不同的层次来。陶瓷上是用两支笔:一支上料笔,一支不上料,将上上去的料按阴阳向背的方向慢慢渲染开来,通常陶瓷叫这种方法是“彩”。“彩”和渲染是区别的:彩是直接在瓷面上进行的,而渲染必须是在填过颜色的上面(通常是玻璃白)进行的。彩料的工具是用软硬适中的鷄狼毫,而渲染用柔软的尖细羊毫。 (二)填粉彩步骤 粉彩画好后,要待油料干了,才可以上色,因为,上粉彩的颜色一般都是用水调成的,油不干,线条就会浮起脱落。 (1)楷图:将画好的粉彩瓷器的线条上用洁净的棉球蘸上柴竃的锅底灰(俗称锅烟子、锅灰)其意义有两个:一是擦掉瓷上的污迹灰鹿,二是增加线条的厚度和油脂,以便水颜料容易填入线条的空档内把线条空出来。而有阴阳向背关系的彩料是不用擦锅灰的,因为它无须空出线条来,而衹要直接罩上透明色即成。这裹的难点是:一、无论是透明的粉彩颜料还是不透明的是难以区别的。二、没有烧之前的粉彩颜料的色相也是不好辨认的。务须上课时,认真听教员讲解。 (2)上色:一般程序是:先填水颜色,再用油渲染。 ①作霸:将擂钵中擂好的颜料(要能成形状)装入碟中的1/3处,并用食指捺一小槽子。其余2/3处注入清水,以保持颜料湿润,便于随时使用。 ②作标:将羊毫填笔蘸清水在槽中作“6”字形的转运,目的是将水与色调匀,这将是能否填好粉彩颜色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作标又称标水是指颜色和水撑觉拌的程度合适,不稀、不腻 来得心应手即为准确,才能完成粉彩填厚、填平的要求。 ③填色:将做好的标水的颜色笔,按照画面的要求一笔挨着一笔压过去填 平。在画面上虚过去的部分还要用两种以上的颜色接色,象画油画水粉中的云雾一样要用白粉接过去,而不能象国画以空当白。这在操作中再详细讲解和演示。 ④渲染:在填了玻璃白的底色上进行各类颜色的渲染,这将是填粉彩又一道难关,不过好在玻璃白是水质,干后再用油渲染不会将白颜色溶化开来,否则操作更不容易。渲染的目的使物象具有阴阳向背关系具有质感。 ⑤结果:结果是陶瓷术语,实际上就是渲染完之后作最的收拾,比如花卉点花芯、人物服饰花纹,鸟羽的斑纹等需要进一步刻划加工。 ⑥写字烧爐:将制作好的粉彩作品,根据题材内容题上相吻合的诗词和落款盖章。同时,可检验有无庇漏、色臓等毛病,这样一件粉彩半成品便可入爐烤花了。 三、成品的检验 通过700~750℃的电烧花爐烧过后,主要看胭脂红的呈色是否鲜艳柔和,如果偏橙色说明爐温不够,俗称“嫩火”。如果偏蓝紫色说明爐温过高,俗称“老火”。还有透明色玻璃 体明亮且成色纯正说明合格。如果颜色发木(不亮)说明欠火。 四、粉彩的工具材料 粉彩的工具材料主要分为二大类:一、画和填粉彩的笔类。二、颜料类(包括调色用的油类)其性质与纸画不同。现分述如下: (一)笔类 (1)勾线笔:为兔毛背部之硬毛制成,笔头如枣核状(技法中已有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分为料半:细;单料:特细;双料:粗等三种。 (2)彩笔:为鸡毛与狼毛混合,其性软硬兼之与一般中、小楷无别。 (3)填色笔:为羊毫类笔,造型与画笔相同,按粗、细、特细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 (4)洗染油笔:也为羊毫类笔,笔头特小,用于渲染只有大小二种型号。 (5)扒笔:系用竹筷和钢针制成又叫竹针笔和钢针笔用于修改画线中的错误和刮划、花卉的白茎或人物的白鬍鬚之用。 (6)擂钵:擂锤、擂颜料用。 (7)料盘:俗称料碟,装颜料用。 (二)颜色类 (1)画料: ①艳黑:画黑色的鸟和人物之髪鬚,不能用粉彩粉料復盖。 ②西赤:画红色的鸟和红色的花、人物脸手、红色的衣纹、家具;也不能復盖粉彩颜料。 ③珠明料:画所有线条、石、树草点等。必须复盖粉彩颜料方能固定在瓷器上。 (2)油类: ①乳油香:一种粘性树脂油,将粉状颜料调合成料,性粘。 ②樟脑油:一种挥发性油,将粘性的料,稀释后便于流畅作画,性散。 ③煤油:无色透明无粘性,当作水用,好处是:利用水油不相溶的特点,在水性颜色上渲染不会将下面的颜色翻(泛)起来。 (3)填色:主要分为三大类:①不透明色、②透明色、③净色。 ①不透明色:为乳浊状颜色,填在线条上会给朦住。 a:玻璃白多用来打底洗染和配色;如人物服装、花卉的花朵等。 b:翡翠:一种类似国画的石青,作图案地色和双勾叶草点等填色用; c:鬆绿:类似国画的石绿色,用途同上; d:宫粉:为一种粉红色,用途同上; e:锡黄(粉黄)讄一种粉黄色,用途同上 ②透明色:复盖在画面上不会朦住画面,相反更透明、显亮。 a:雪白:为一种透明无色的极易与朦底的玻璃白混淆须特别注意,用途主要是配色和接色; b:大绿:一种透骨的翠绿色或深绿色,用作单钩树葉,石头罩色; c:苦绿:透明的草绿色或浅绿色作用同上。 d:赭石:一种透明的赭色作树干、石头(接色)兽皮等着色。 e:古紫:一种透明的紫灰色用于罩填老树干;如老梅树、老鬆树。 f:地皮绿:淡草绿色,用于草坪色,由苦绿加雪白配制。 G:水绿:用于青山绿水罩色,由大纱与雪白合成。 ③净色:所谓净色比较娇嫩不便与他色混合。多用于渲染。 a:洋红:胭脂色,可有深浅不同的色阶,方法是加适量玻璃白; b:广翠:一种蓝色,可用于象国画花青打底色,也用于洗染; c:净大绿:半透明的淡翠绿色,用于玻璃白上洗染淡绿色; d:净苦绿:为半透明的淡草绿色,用途同上。 e:净黄:半透明的淡黄色,用途同上。 f:茄花:一种粉紫色,由洋红与广翠合成,加进玻璃白可分为不同深浅的色阶,用于花朵和服装的渲染。 参考文献: 《陶瓷讲义》

景德镇陶瓷分类 共九类:青花瓷、粉彩瓷、斗彩瓷、颜色釉瓷、珐琅彩瓷、变色釉瓷、古彩瓷、新彩瓷、雕塑瓷 第一类:青花瓷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钴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第二类粉彩瓷 一、什么是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始见于康熙晚期,后历朝流行不衰。 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达到很商的艺术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其领袖人物王琦,将一般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持精深,画风新颖,被人们称为“神技”。新中国成立后,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许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满目。艺术瓷厂生产“福寿牌”粉彩瓷获国家金奖 二、粉彩瓷的特色 粉彩瓷的装饰形式多种多样。有摘枝式、图案式、开光式、通景式、单面彩式、双面彩式等。每种形式都是结合造型特点来确定的。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甚至把版画,水彩画,油画以及水彩画等姐妹艺术都加以融汇运用,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的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粉彩的描绘,着色技法是比较复杂细致的,一般如画,彩,填,洗,扒,吹,点等技法。其所用工具有画笔,填笔,洗笔,彩笔,笃笔,赤金笔,金水笔,玛瑙笔,扒笔等许多特制笔。 第三类斗彩瓷 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斗彩这个名称,明代的文献里未见记载。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南窑笔记》的作者认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图案的称为斗彩。陶瓷史上最为盛名的斗彩是明代成化斗彩,其中斗彩鸡缸杯更是精美绝伦,这与成化瓷器修胎极精致细薄和施釉极晶莹润白有关。清代康、雍、乾三朝也都有艺术价值极高的斗彩瓷器制作。斗彩是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的一只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彩瓷。斗彩这种陶瓷的装饰方法,既不同于釉下青华的装饰,也不同于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绘的装饰,它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根据目前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结果,斗彩瓷器最早出现在明宣德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活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第四类颜色釉瓷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它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 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为界,分为高、低两种。二是按烧成后的火焰 性质分为氧化焰颜色釉、还原焰颜色釉两种。三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等。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历史上,许多时代都有颜色釉的杰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钧红,明代的霁红,清代的郎窑红、乌金釉、茶叶末等。颜色釉与普通色釉的不同在于颜色釉的特殊烧制工艺和配方。颜色釉的釉面,必须经过12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煅烧 ,才能显现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纹若流云飞瀑的独特魅力。颜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青色的如:豆青、影青、粉青、龙泉天青等;红紫色的如:祭红、郎窑红、均红、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红、火炎红等。黄色的如:钛黄、象牙黄、蟮鱼黄、粉黄等。绿色的如:翠绿、孔雀绿、金星绿、哥绿等;黑色的如:乌金、铁锈花、无光黑。其他还有结晶釉、窑变花釉、茶叶末、钛花釉、裂纹釉、唐三彩、龙泉釉、 蜡光釉、金砂釉、变色釉、 "三样开泰"、霁蓝釉等。 另外还有低温颜色釉如:西洋红、胭脂红、孩儿面、粉红、辣椒红;鹦哥绿、苹果绿、浅绿、鱼子绿、瓜皮绿、炉均翠苦绿、浇绿;正黄、浇黄、淡黄、鱼子古铜、黑地浇紫等。 第五类珐琅彩瓷 一、概述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 二、特点 珐琅彩瓷器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第六类变色釉瓷亦称“异光变彩釉”。釉色随光源不同而变化。以高级细瓷的白釉釉料作基釉,以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及铈、镨、镱等混合稀土氧化物为着色元素,经一定工艺处理,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在适当的烧成温度下,产生物理与化学变化,生成一种新的固溶体。能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改变颜色,如在太阳光下呈淡紫色,在日光灯下显天青色,在水银灯下是深绿色,在高压钠灯下呈橙红色等。 第七类古彩瓷古彩:又名硬彩,为别于清代粉彩,一般称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为古彩。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炉”(在800-900 度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由于它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故称硬彩。古彩的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古彩所描绘的对象甚多常见的有人物、山水、龙凤、鸳鸯、松柏、灵芝、花草等。古彩瓷在历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受到广泛的称赞。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就年代说,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说,有三彩、五彩和红绿彩。其技法特点是单线条平面,线条刚劲有力,笔画简练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民间风格浓厚,装饰性强。 第八类新彩瓷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旧称洋彩,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因当时采用进口彩料,画面具西洋风格,故又名“洋彩”。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这种瓷器,称新彩瓷。新彩瓷,系清末民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建国后,几经改进,使新彩装饰技法得以丰富和发展,并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成为广泛采用的装饰形式。景德镇现时流行的新彩中除颇有中国写意画风格的扁笔新彩外,还有鲜艳明快的刷花、喷彩,规整秀丽的平印、丝印贴花等。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装饰格调已形成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地方特色。新彩包括贴花、绘画、刷花、喷花、印花、薄膜移花、描金加彩、套色印金、腐蚀金彩和各色电光彩等。其特色是色彩丰富,装饰多样,毛坯造型秀丽,花纹生动,格调新颖。1984年宇宙瓷厂生产的“高领牌”45头新彩西餐具获国家银质奖。 第九类雕塑瓷 雕塑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圆雕、堆雕、镂雕、浮雕、雕镶、雕刻等种类。每类雕塑都有自己的特色,从陈列美术品到日用生活器皿以及玩具等都可通过雕塑使之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 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据史书记载,隋代就有狮、象大兽进献皇宫。两宋时期吸收陶、陶马、石刻、泥塑等雕塑艺术提高技艺。明代出现许多精雕细刻的瓷佛像,颇负盛名。清代的镂空转心瓶,公道杯等都是著名的瓷雕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瓷雕更飞快发展,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雕塑瓷厂生产的“散花牌”瓷雕产品获全国优秀新产品奖。“观音”、“关公”、“牡丹仙子”、“天女散花”、“八仙”、“三星”、“水浒”一0八将”等都是广受欢迎的名品。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五彩?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