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花鸟市场在梧州市岑溪市中苑四街岑溪大酒店南侧约40米。花鸟市场有:
1、观赏鱼,如金鱼、锦鲤、孔雀鱼、灯科鱼、虎皮鱼。
2、鸟类,如鹦鹉、八哥、鸽子等。
3、仓鼠,金丝熊、奶茶仓鼠、银狐仓鼠等一般都有售卖。
4、兔子,垂耳兔、侏儒兔、狮子兔等。
5、乌龟,草龟、巴西龟、地图龟等。
6、猫、狗,如波斯猫、蓝猫、泰迪犬、博美犬等。
岑溪近的景点好玩的地方?
岑溪市是中国壮族人们的一个县级市,而且在岑溪中,有一山庄叫做绿韵山庄,而且也是有着大自然的风貌和不同的感受在这个市中,对此岑溪著名景点介绍到底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石庙
(已更名盘古庙,庙顶上有巨石。石庙顶,海拔500米),座落在水汶镇兆阳村,距市区50—70多公里。乘坐‘岑溪——水汶’班车(经梨木56公里;经吉太71公里;2009年春节期间设专线班车,水泥路),到达兆阳村。这里,风光旖旎,奇峰怪石。附近有观光便道,有小溪流。庙山天然巨石下石洞涌出清泉,堪称“神仙水”(游人可自行装水)。庙堂内原有盘古雕像,后增设伏曦、女娲、黄帝、炎帝5神像;庙前有小广场。2007年,经修缮的盘古庙,已焕然一新,过去山乡小庙堂,如今旅游风景区。
水汶镇是侨乡,处于两广(广东信宜)交界处,交通方便(火车经过)。除盘古庙外,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水汶牌坊、石牛岭石上松(可惜古松年久已枯萎)等。
绿云山庄
座落在糯垌镇绿云村附近山峰处(俗称绿云界),距离市区6公里。乘坐‘探花车站——新塘’3路公交车(车费2元,春节期间3元)至绿云界顶下车,顺小车道步行约500米,或自驾车而至。
这里,林木葱茏,空气清新(附近有一山泉‘绿云山泉水’,送达市区,自助打水2元/罐),堪称绿色氧吧。有仙湖宾馆,游泳池,集住宿、餐饮、游乐于一体,也是你度假、休闲、娱乐的去处。不过,现在已搬迁。游人至此,大自然赋予你灵气,赏心悦目。信佛者,可顺花岗岩石阶(1米宽481级,含顶部4米宽40级)而至“神仙洞”(传说过去曾有此洞),祈求座落此地——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音菩萨(3米多高雕塑)之赐福,庇佑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当然,你会有一种精神安慰,舒筋活络的感觉!
白霜涧瀑布
座落在南渡镇吉太村(原乡级,2005年撤乡),距市区47公里,乘坐‘岑溪——吉太’班车直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此瀑布落差较大(约80米),水声贯耳,水气蒸腾,蔚为壮观。这里,有“桂东第一瀑,岭南第一漂”之称 ,游人可尽情体验漂流的乐趣(白霜涧瀑布——君垌河交接处,漂程6公里,耗时约3小时)。每年一般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开漂。
土柱峰
又叫土柱顶,现已更名天龙顶(顶,是人们对高大山峰的尊称),岑溪最高峰,海拔1211米,位于南渡镇吉太、水汶镇兆阳两村交界处。堪称与众不同。顶峰上有一巨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若有兴致者,大可登峰造极。你可从南渡吉太处登顶,也可从水汶兆阳处登峰。天龙顶,已成为广西首个山地公园旅游景区。乘坐‘岑溪——水汶’班车(经吉太47公里而至)。
义昌江畔两岸夜色
附近有南门桥(直弯拱桥各1。拱桥,过去是木桥,每逢涝灾木桥被毁。70年代初修建永久石拱桥,后治理河道改为人工湖。弯桥面原有雕梁画栋楼阁,2005年拆除又恢复原状,安装霓虹彩灯)、人民广场(大小各1,有音乐喷泉,逢节假日晚放喷)、商贸中心(商贸城嘉家超市,2007年下半年,岑溪市金威龙广告公司在门楼处增设LED户外显示屏,2008年下半年,因故又拆除)、丽景花园(南门桥处)、滨江花园(大桥头处)、汇洋国际(原林业贮木场处,在建)、金湾顺景(百花洲处)、中苑华庭(中苑小区处)等花园别墅、住宅小区,以及滨江健身公园,以及宾馆、酒店、商铺,给市区增添了多处亮丽景。
目前,义昌江上下,已建成包括南门拱桥、南门直桥、南北大桥(俗称菜园桥)、木榔桥、一级公路桥、高速公路桥、铁路桥等8座大桥。夜晚,灯红酒绿、五彩缤纷,景色迷人。茶余饭后,闲庭信步,沿江路林荫长堤,吸纳义江灵气,沁人肺腑,心旷神怡。商贸中心,大小广场,滨江健身公园等,都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去处
岑溪人民广场
(入口处一块约5吨多重的花岗岩巨石立于此),这里,原仅有3株古榕,树龄200多年(官方标示215年)。改革开放后,90年代建成音乐喷泉广场。1996年3月,撤县设市庆典暨石材展销会时启用。设有简易健身器械,娱乐舞台,门球场(原在地下,后设在老年人协会楼面)。附近有榕湖饭店,对面商贸中心(商贸城,原为仿古城楼)。设市十年后的2006年重新改建(全部铺设花岗岩地板)并增加大榕树1株,小榕2株共6株。周围有花卉(2009年又补种盆景)、棕榈树;舞台附近有1假山、木棉树8株。还有宣传栏。夏天,烈日当空照,树阴好纳凉;冬季,太阳红彤彤,普照暖人间。早晨,人们或唱歌(有2组,1组早晨6点半,1组8点半钟开唱(有音响、乐器伴奏)、跳舞(健美操、扇舞)健身乌拉圈、打排球、羽毛球、门球、柔力球、腰鼓,舞太极拳(剑),棋艺、吟诗、撰联;晚上,跳民族舞、交谊舞、拉丁舞,散步、聊天,不一而足。白天夜晚,都有近100辆童车供少年儿童玩耍,也有练习溜旱冰者。
特别是2007年“十·一”国庆节58周年时,岑溪市致远广告公司新增设LED户外显示屏并正式开播后,广场更是热闹非凡。不论是市区居民逛街,还是乡镇农民进城,非到广场附近走走看看不可。这里,已经成为市民健身、休闲、娱乐中心。
岑溪有那些旅游景点?
岑溪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处于东经110°3′-111°22′,北纬22°37′-23°13′,东邻广东罗定市,南靠广东信宜市,西连玉林市,北接梧州市。位于珠三角经济圈与大西南的结 合部,既是联接华南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经济辐射的重要腹地,又是大西南资源型经济与沿海外向型经济的连接点。
岑溪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 21.4℃,年平均降水量1450mm。
岑溪市总面积2783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80万。其中全市男性人口416667人,占全市人口53.2%;女性人口 366836人,占全市人口 46.8%。农业人口 659871人,非农业人口123632人,每户平均人数3.8人。全市人口汉族居多,有壮、瑶、苗、黎、京、布依、侗、仫佬、回、傣、毛南、彝、水族等少数民族 3357 人,占全市总人口0.4%。
自然环境
[编辑本段]
岑溪属云开大山北麓东段的丘陵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境内山脉为云开大山及勾漏山余脉延伸,西南部土柱顶为境内最高峰,海拔1211米。最低点为西北的都目河谷,海拔50米。主要河流黄华河、义昌江分别由东南流向西北,境内流经里程分别为111.5公里和123公里,属珠江水系,其他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6条。年日照时数为2004.7小时。全市土壤有红壤、砖红性红壤、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5个土类。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今市境隶属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后,置苍梧郡猛陵县,今市境大部分为猛陵县境。
南朝梁普通五年(524年),在今市境大部分地区置永业郡,郡治在今筋竹镇旧县村。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为永业县。曾一度废县,于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
唐武德五年(622年), 以永业县地置南义州,分置安义(在今市东部)、龙城(在今市中部)、义城(在今市西部)三县,州治设在龙城县。唐至德二年(757年),安义县改为永业县,龙城县改为岑溪县,是为岑溪县名之始。宋开宝六年(973年),原南义州三县先后并归岑溪县。此后历代除隶属变迁外,岑溪县名及建置基本不变。
1951年和1953年,原属藤县的糯垌、三堡两区先后划归岑溪。1995年9月,岑溪撤县设市(县级市),仍隶属梧州地区。1997年4月,改由梧州市代管。
至2002年,市人民政府驻岑城镇。辖岑城、糯垌、诚谏、归义、筋竹、大业、梨木、林隆、水汶、吉太、南渡、昙容、马路、樟木、三堡、波塘、安平16个乡镇1个乡。
自然资源
[编辑本段]
岑溪市境内蕴藏金、银、铅、锌、钛等金属矿,磷石、萤石、沸石、稀土、珍珠岩、花岗岩等多种非金属矿,其中 中国岑溪红花岗岩质地优良,储量达21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花岗岩生产基地,被誉为“花岗岩之都”。全市共有宜 林山地20.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9%,森林蓄积量达508万立方米,已建成松脂、玉桂、八角、竹子、水果、薪炭 等六个创汇林业生产基地,总面积17.35万公顷,是广西唯一的“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市”,水利资源蕴藏率达 13万千瓦。
电力资源
[编辑本段]
岑溪市水电力资源储藏量达13万千瓦可开发量为7.2万千瓦,全市共有3座11万伏变电站、一座22万伏变电站, 是国家“西电东送”的一个重要基地和出口。
农业
[编辑本段]
全市有耕地面积2.11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4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86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 4.95万公顷,粮食总产量 27.1 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2.03765亿元;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7.6565万亩,稻谷总产量22.63万吨,平均亩产712.2千克。杂交稻优质谷样板18个,面积8500亩,水稻旱育稀植样板45个,面积2万亩,塑盘抛秧样板33个,面积6500亩;全市推广种植优质杂交水稻30.8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66.20%;建立“万元田”样板点30个,面积4.5万亩,实现产值39812.4万元;西瓜样板点6个,面积950亩,种桑养蚕样板28个,面积600亩,马铃薯样板5个,面积1000亩,花卉示范园1350亩,其中糯垌花卉示范园1100亩,归义鲜切花基地250亩;种有百合、玫瑰、剑兰、垂莲等花卉作物和绿化苗木。
林业
[编辑本段]
全市造林7.0335万亩,其中建立以八角、玉桂、水果为主的经济林基地3.8335万亩;建立马尾松低脂林改造基地2000亩;营造马占相思、良种桉为主的速丰林3万亩。引进外资900多万元建立速丰林基地2.2万亩,退耕还林4.02万亩,植绿篱3500米,铺草坪5200平方米。可供应枝丫材20726吨,木片25586吨,松脂材1614立方米,可采伐木材共120801立方米,采割松脂15918吨。
交通设施
[编辑本段]
岑溪市陆路交通发达,连接南宁、梧州、广东的三大出口都是高等级公路,其中国道324线和国道207线在市 区交汇,在建的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山西临汾至海南三亚高速公路、洛湛铁路、岑罗铁路都从岑溪境内经过。
目前,从岑溪到达南宁、广州、珠海、湛江等城市,都在4小时左右车程。岑溪市到周边城市的公路里程:南宁市398公里, 梧州市85公里,桂林市350公里,北海市400公里,广州市300公里,深圳市450公里,珠海市380公里,湛江市280公里,东莞市360公里。
乡镇企业
[编辑本段]
石材、土纸、竹芒编织、烟花炮竹等为我市乡镇特色支柱产业,不锈钢厂、毛织厂、铅锌矿厂等为骨干企业。建有探花、思英工业园区两个。全市现有花岗岩矿山33座,界锯142条,磨光机644台,实现石材总产值7.8亿元,总收入7.4亿元;全市新办乡镇企业36家,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9904万元;改制101家乡村集体企业,更新95家手抄土纸厂设备;如今全市共有乡镇企业13289家,从业人数85111人,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49.0414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50.0187亿元。上交税金7393万元,实现利润总额28293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1.07204亿元,同比增长0.34
介绍一下你家乡的年味美食,特色风俗?
岑溪旅游景点:
一、白霜涧瀑布
白霜飞瀑是集山、水、林、潭瀑、溪谷、奇石、神滩于一体的自然生态风景区。位于吉太河与君洞河交汇处附近,落差约80米,宽约20米,丰水季节,瀑布之水分三级奔流而下,水声轰鸣,水雾蒸腾,气势浩大,潭瀑交错,百练银珠落碧潭;水声回荡,悠扬空谷成华章。与四周的高山丛林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溪谷:两岸森林密布,野花烂漫,藤萝垂悬;溪流潺潺,落差较大处形成瀑布、深滩;溪是满布紫色山石,高低错落,大小各异,不时把溪流撞成朵朵水花,极富野趣。神仙滩:位于瀑布上游,河水清澈见底,河床是一块块巨大的石块有规则地拼成,这些石块非常平整,象人工打磨切割过一样。其中有多个深不可测的穴眼,传说是神仙的脚印。滩后有一潭,深不见底。森林景观:两岸为原始次生植被,覆盖率高,四季植物景观丰富,绿树葱茸,树影婆娑,紧靠溪涧边藤萝悬挂,野花点缀,更富野趣。且野生动物较多,时有珍鸟啼鸣。
二、石庙
石庙——又称盘古庙,是岑溪市的一大自然景点,也是岑溪市最近正在大力开发的景点之一。石庙位于岑溪市水汶镇西南部,相对高度950米,占地面积170多亩,石庙四周群山怀抱,连绵起伏,直通云间。一条小溪由左向右环绕着山脚,与黄华河相接,连成一体,就象一条玉带盘绕着石庙。石庙山上怪石嶙峋,奇峰突起,千姿百态,花草树木在石缝间生长,枝繁叶茂,每逢早晚,云雾笼罩,恰似人间仙景故有诗云:“石中溪水万年青,庙前风景千万秀”、“石庙生成峰对蜂,奇景相对各不同”。石庙山上不仅有着神秘美丽的传说,而且到处都是怪石奇松:有百鸟归巢、乌龟孵蛋、三眼仙、望天仙、笑面仙、鸳鸯石、生命之源等怪石。
三、天龙顶(土柱顶)
天龙顶(土柱顶),国家山地公园,位于岑溪市南渡镇吉太村附近,距离岑溪市区55公里,距离南宁至梧州的高速公路昙容路口仅15公里,有新修的高等级柏油路直达景区。天龙顶国家山地公园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景区主峰天龙顶海拔1221米,相对高度221米,属云开大山山脉的主峰。景区内海拔高于1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石豹顶、公婆顶、湖广顶等四座山峰。 天龙顶景区的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景区内有高山湖泊、原始森林、沟壑峡谷、溪谷瀑布群、海拔1000米之上的高山草甸、海拔1200多米的丹霞山峰、延绵近数十里的断层崖壁等等,形成了一个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多功能的复合型景区。
四、南渡邓公庙
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岑溪市南渡镇南渡街。距梧州市区100千米、距岑溪市区20千米。是展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及当地民俗文化的游览胜地。该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原建在卧龙岗,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迁于今址,现存邓公庙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的。该庙是岑溪人为纪念邓清而修建的。该庙为硬顶砖木结构,由前殿、后殿和中廊组成,以青砖为墙,梁架为穿斗构架,梁、柱、枋、檀均为格木制作。前后殿雕板封檐、红柱挺立、画栋彩梁、如意斗拱、街接前后殿的廊为券栅卷顶、左右两侧饰镂刻花卉。庙内有4根盘龙柱,高4米多、直径40厘米、每根木柱精雕一条神态威猛的蟠龙,是广西唯一仅存的古代木雕艺术珍品,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及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
五、南渡关帝庙
岑溪市南渡镇关帝庙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为琉璃瓦顶青砖格木结构,由前殿,天井,左右厢房和后殿组成。是梧州最大的关帝庙,这种三殿连接的关帝庙在广西也属少见。 关帝庙建庙100多年来,香火鼎盛,朝拜香客甚众。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诞期,朝拜者多时达万人,形成当地庙会。
六、水汶五世衍祥牌坊
岑溪五世衍祥牌坊座落于水汶镇北约2公里的石村。该牌坊是清朝同治皇帝为表彰岑溪水汶镇南禄村百岁寿星刘运昌五代同堂而建,始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砖结构,牌坊高11米,宽10米,厚1.1米,牌坊顶翘角飞檐,坊身有各种人物、花卉、鸟兽等灰塑,造型雄伟独特。牌坊上还镶嵌梧州知府、岑溪知县等官宦的题词。
七、樟木大井
樟木大井是岑溪四大名井之一(岑溪四大名井为:樟木大井、龙井葛仙井、筋竹石井、归义双贵井)。乾隆初县志有记载:“长宁圩(即现樟木古街)东南有泉,从葛仙岩地脉涌出,亦清冽可饮。”大井就是该泉建成的,距今已有2百多年历史。该井水源充沛,明净清冽,水质甚佳。清末举人李树楷曾写下“大井润千家”的名句。有些在樟木街居住过几代的老居民,就算搬到别的地方住了,也会每天来大井运水回家做饭。大井深约3米,直径约3米。别看才3米深,一年四季进水都是满的。
八、糯垌大竹龙母庙
位于广西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距梧州市区60千米、距岑溪市区20千米。龙母是梧州藤县人,因藤县县志也有龙母出生在藤县二十一都筋竹村的记载,因历代行政区域几经变动,二十一都的筋竹村后来与大化村合并为一村改称大竹村。因此,另有一说认为龙母出生在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大竹龙母庙是以龙母文化为基础,以弘扬龙母文化为主旨,以“龙母源”为主题,突出“母仪龙德”的文化精髓,结合岑溪市的民俗文化,开展以宗教朝拜、文化溯源为主的宗教及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龙母始祖庙,创建于秦朝,同治六年重修,文革期间被毁,现已在遗址上重建;二是龙母早期生活的重要遗迹豢龙潭、撕麻石、父老河等景点。该文化苑着重反映龙母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和背景,与广东德庆悦城龙母着重反映龙母后期生活之地和墓葬之地有一定的差异性和较好的互补性,是龙母寻源的旅游胜地。
九、黄华河
黄华河的名称来源于古时,沿河两岸长满野菊,每当菊花盛开后,满河都漂浮着黄黄的菊花,从而取名“黄花江”,因为“花”与“华”同韵且“华”字有“水”的意义,故曰:“黄华河”。黄华河发源于广东省信宜市,流经岑溪市水汶、大隆、马路、南渡、波塘等镇。市内干流长度111.5公里,落差102米。河的上中游有 5个险滩,自头滩至五滩自然落差17.5米,水深流急。全流域集雨面积2214平方公里,其中市内97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35.14%,平均流量77.5立方米每秒,正常流量29.6立方米每秒。 黄华河沿岸长着成片的竹子,宛若一条绿色长廊。 竹子非常茂密,遮天蔽日,苍翠欲滴。 河水带来的河沙,沙质均匀细腻,呈金黄色,形成一个个开阔的沙滩,成为人们难得的休闲娱乐场所。
十、汉丁孝子祠
“汉丁孝子祠”位于岑溪市市区沙梨山东侧村庄内,是岑溪市文物管理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中新发现的。据旧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在岑溪县城东门外通济桥头的大道当中,兴建一座石牌坊,纪念汉代孝子丁密。牌坊高10米,宽8米,门头横额刻有“汉丁孝子故里”。可惜的是,牌坊于1953年被拆毁。该祠是为纪念汉代丁姓孝子丁密而建,据现存建筑及梁架推断,“汉丁孝子祠”始建于明代,清到民国时维修加建,至今已破败,部分精美的壁画、石刻、灰塑、格木梁架因雨水洗刷腐蚀,已造成一定的损坏。 为了维修保护好“汉丁孝子祠”,再现明、清两代祠堂的历史风貌,今年3月,岑溪市政府下拨专款进行抢救维修。抢救维修包括揭顶落瓦、更换桁条桷子、檩木修复,以及修补梁、柱、木刻雕花窗、檐板、壁画等。
有人说,年味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是天空五彩滨纷的烟花,也有人说年味是车站码头拥挤的嘈杂声,是游子匆匆赶路的脚步声,还有人说年味是长辈对晚辈宠爱的钱压钱……,在我看来,年味还是凝结在人们舌尖上的美味佳肴。无论是大年三十的团圆,还是以后的走亲访友,都离不开一个“吃”字,过年是一场场饭局的大串联。
我的家乡在甘肃。甘肃,简称甘或陇,甘肃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陇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今天来看看甘肃特色美食吧。
1、 兰州清汤牛肉面
兰州清汤牛肉面俗称"牛肉拉面",是兰州最为著名的风味小吃和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被当地人誉为兰州的麦当劳。兰州牛肉面创始于光绪年间,系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牛肉面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兰州牛肉面有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 (辣子油红)、四绿(香菜绿)、五黄(面条黄亮)五大特点。面条根据粗细可分为大宽、宽、细、二细、毛细、韭叶子等种类。面条用手工现场拉成,一碗面不到两分钟即可做好,再浇上调好的牛肉面汤、白萝卜片,调上红红的辣椒油、碧绿的蒜苗、香菜,食之令人叫绝。
2、米汤油馓子
米汤用凉州特产黄米和少许扁豆调入砂锅用旺火熬成,再将少许面粉或玉米淀粉打成糊状兑入,加入适量碘盐;食前炝清油、葱花、花椒粉即成。特点是味咸色黄,入口绵细香甜。进食时将炸好的油馓子撅成小段,泡入扁豆米汤中,再加少量白糖。这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风味食品。尤其在炎热的夏季,或醉酒后,食用米汤油馓子既可降低体温,又可调节饮食口味。
3、拔丝洋芋
这是甘肃的一道地方菜,用甘肃特产洋芋作原料,夏天也有用白兰瓜作原料,制成拔丝白兰瓜。洋芋洗净削皮,切成滚刀块或菱形块,分两次放入油锅中炸熟呈金黄色。炒勺内留少许油,将白糖放人不停地搅动,使糖受热均匀溶化,等糖液起小针尖大小的泡时,迅速将炸好的洋芋块倒入,撒上芝麻颠翻均匀后盛盘上桌。这时只见洋芋色泽明亮,用筷子夹时,银丝飞舞,香甜可口。
4、 陇西腊肉
陇西腊肉是甘肃地方名特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陇西腊肉腌制约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其原料,选用岷县山区闾井一带的蕨麻猪,该猪体形小,多不过百斤,腿细、皮薄、肌肉紧密。由于野外牧养,多运动,致瘦肉比例高,且滋味鲜美。走在陇西大街上,随处可见腊肉摊子。整片煮熟的腊肉猪皮朝上摆放在木案上,皮色金黄油亮。朝向顾客的一面是腊肉切开的切面,不用说闻到味道,光看那刀切面,就会令你垂涎……用刀割一片,看起来是透明的。真正是瘦肉艳若红霞,瘦而不柴肥肉晶莹如玉,肥而不腻。似乎是传统,每个卖肉的老板都会在客人来的时候用刀割一片给客人品尝。陇西腊肉最典型的吃法是"腊肉加馍",此外腊肉还可与其他时鲜蔬菜爆炒,比如"韭菜炒腊肉"、"蒜苔炒腊肉"等都是非常别致可口的菜肴。
5、 静宁烧鸡
静宁烧鸡亦称静宁卤鸡,是静宁传统名食。它以形色美观、鲜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红、肉香味厚、爽口不腻,驰名甘、陕、宁等省(区),是西兰公路上过往旅客争相购买的风味食品。或路途食用,或馈赠亲友,莫不为人称绝,既是筵席美餐,又是滋补佳品。人们形容"闻香千里外,味从鸡肉来。"
6、 浆水面
浆水,既可做清凉饮料,又能在吃面条时做汤。再加上葱花、香菜调味.更是脍炙人口。所以,兰州、定西、天水、临夏等地的群众,都喜欢吃浆水面。浆水有清热解暑之功效。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碗浆水,或者吃上一碗浆水面,立即会感到清凉爽快,还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浆水对某些疾病也有疗效。有的高血压病患者经常吃一点芹菜浆水,能起到降低和稳定血压的作用。据说对肠胃和泌尿系统的某些疾病,浆水也有一定的疗效。有的医院,曾用浆水配合药物,治疗烧伤病人。浆水的制作也很简单。一般用芹菜、莲花菜、"小白菜及其他菜叶为料,煮熟以后加上发酵"引子",盛在盆内盖好,用衣物闷上一天后即可食用。
7、 臊子面
臊子面是甘肃又一著名的传统面食。据说是由唐朝的"长寿面"演化而来,成为老人寿辰、小孩生日及其他节日的待客佳品,含"福寿延年"之意。臊子面做工考究:先用羊肉、黄花、木耳、鸡蛋、豆腐、蒜苗及各种调料做成臊子;再用碱水和面,反复揉搓,然擀成厚薄均匀的面皮,用菜刀切细,在锅内煮熟。食用时,先捞面条,再舀臊子。汤多面少,则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细长,筋韧爽口,成为营养丰富、老幼皆宜的美味佳肴。
8、 藏包
去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一定要尝尝这里的一个风味特色,就是藏包,还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当地藏民习惯称"牛眼睛包子",因为个大又圆,很像牛眼睛得名。这道民族面食不同之处,就是采用青稞面为皮,用牛羊肉馅蒸制而成的。现在的藏包多用白面为皮,羊肉为馅了,然后加入适量的羊板油,调上葱花、酱油、味精、花椒水等佐料,放在笼上蒸熟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一定要趁热,刚出锅的包子外皮雪亮,里边的肉馅清晰可见,很是催动食欲。
9、糊锅
糊锅是酒泉的特色小吃。 酒泉最具代表性的小吃应该就算“糊锅”了,尤其是老酒泉人最爱吃,卖糊锅的店主在店门口架上一口大锅,汤料用鸡汤,投入蚕豆粉汁,成糊状,再加蚕豆粉制成的粉块、粉条、以及鸡丝、肉片,再把炸好的大麻花掰成麻花瓣,放入配好的汤中即成,其味鲜香,突出姜与胡椒的辣味。
10、面皮子
面皮子是甘肃武威一带著名的风味小吃,也是凉州人十分喜爱的小吃,面皮子是面粉制的食品,色泽晶莹黄亮,半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状食品,再加上酱油、香醋、蒜汁、辣椒油、精盐等调料即可食用。
介绍完了甘肃特色年味美食,那么过年时候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呢?让我来一一介绍吧。甘肃春节习俗经过世代相袭、发展演变,并融入时代风貌,越来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人情味,热烈的喜庆气氛。
1、兰州社火
老兰州人过年有很多讲究,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五一直到年三十,兰州人采购各色年货,制作食品。此时正是主妇们展示烹饪技艺的时候:花卷翻出花边,绽现红曲、姜黄。红曲点中,花蕊娇艳油锅鼎沸,油果子、馓子翻滚碗儿菜———扣好的粉蒸肉、虾肉、袈裟肉....一摞一摞。诱人的香味充溢厨房。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幕。从清晨开始,家里的长辈早早地起来开始扫院子,到中午一些手脚利索的人家开始洗大门、贴对联。这贴对联还有很多的讲究,若是隔壁或对门,谁家的对子贴的早,这家今年就会有好运。黄昏时分,全家围坐,共进年夜饭。宴后,家人一起嗑着大板瓜子、呷着“三炮台”香茶熬夜守岁,以求长命百岁。零点换岁之际,l旧时要接财神、祭天地。老兰州人讲究水缸要挑满清水,谓之装财水。还要在大门前、院子里泼洒清水,谓之洒银水,以寄寓人们致富的愿望。
初一早晨,全家共进象征长寿的臊子面。臊子汤由肉丁、香菇、胡萝卜丁、豆腐丁、金针、木耳、绿菠菜烹调而成,色香味俱佳择的面切成的面条,又细又长。饭后,孩子争着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赠送红纸封包的压岁钱。
初二,至爱亲朋间互相拜年,串东家,走西家,一直持续到初四。旧时兰州人上门拜年一包糕点当礼品,主人先敬三杯酒,再彻香茶、端四碟糖果瓜子,末了留客用餐。
初五称为破五,吃荞面搅团。用荞面煮成糁饭状,烧上臊子,或素卤,或清汤,调上油泼辣椒、蒜泥、香醋,酸辣可口,使连日食用油腻菜肴的人大开胃口。
初五以后,直到十五六,兰州城的新年社火就舞起来了,匝地而来的鼓声,炫入双目的色彩,古朴典雅的造型,充分体现了兰州特色。
源于古代赛神祈福的兰州社火队的排队、角色很有讲究。打头阵的是风婆、雨师,寄寓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其后是大头罗汉戏柳翠。系为一个戴大头面具的僧袍和尚,围绕花枝招展的柳翠姑娘,嬉戏而舞。继之为春官老爷坐龙杠。春官老爷,为春季之官。其形象颇似戏剧的丑色:戴圆翅乌纱帽,涂白眼窝,八字胡,着红官袍,持折扇,坐于太师椅上,颇为滑稽可笑。再后为十二三对竹马子古装少男少女打扮,胸前后背装置纱制马头、马尾。其后是“船姑娘”,再后是推车子、狮子滚绣球,更有兰州的太平鼓表演。
2、陇东送财神
据民间传说,财神是道家所奉诸神中的一个虚构人物,名赵公明,手持钢鞭,身骑黑虎,及其威武,又叫赵玄坛,俗称赵公元帅或赵公菩萨,善能“除瘟剪疾,保康禳灾,主持公道,求神如意”。不过,也有人认为,财神是赤脸丹凤的关云长,手提青龙偃月刀,身跨赤兔宝马,在中国文化中称为“义绝”主公道。
在西北很多地方的农村,一直都有送财神的年俗。初一起床出门就要看财神方位,选择走向,根据天干地支,确定喜神、财神、贵神的所在方位。据说,初—一出门,就要朝财神、喜神方向走,就能发财,一年都会遇到喜事、吉利的事。
另外在陇东的一些地方,人们认为初二是财神节。这天早晨,就有人挨家挨户送或售财神像,住户都付钱,不要时,只能说“已有”,忌讳答“不要”,以图吉利。
在秦安的中山、五营等地认为初五是财神日,一年的财运都是财神决定的,所以初五这天大家忙着置办酒席,款待财神。这一天,民间将家中的尘土扫一些倒在村外,意味“送穷婆婆”,同时将外面的士撒入室内的各个角落,称之“请富婆婆”。然后家家户户都供奉祭品,在桌上摆放硬币、纸币等献财神,并在晚饭时刻焚烧财神像,然后全家庆贺。送财神,反映了人民对富裕兴旺的渴求。
3、 秦安灯谜
秦安的灯谜活动主要集中在元宵佳节,历史相当悠久。解放前自由存在并发展,解放后才由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举行。
元宵佳节,县城和部分乡镇都崇尚观灯猜谜。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四开始,到十六七结束,称为倒灯,多为夜间,少为白天。常见的手工灯有宫灯、转灯、纱灯等数百种,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有的地方还搭五彩缤纷的灯门。元宵佳夜,县城机关单位或较大的乡镇都习惯举行破字猜谜活动。字谜内容多为创作与传统相结合,书写在长条各色彩纸上,贴在各种花灯上,人们一边观灯,一边猜谜,丰富多彩。解放后,灯谜发展较快,县文化馆每年都要组织举办灯谜会。1998年3月,县灯谜协会成立后,研究交流灯谜活动内容方法等。县城内活动比较集中的有泰山庙和县总工会等地。
秦安县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大部分乡镇农村,还要点盆盆、点灯盏,实为“灯”的又一种形式,盆盆常用荞面蒸成,光滑型圆,开口边有剪子剪成的各式各样的花纹。内窝滴清油,放浸棉芯,每人1个,点完后看“灯花”,谁的灯花越多就说明谁的命运及财运越好。灯盏常用玉米面做成圆锥形。用胡麻杆缠棉花或黄纸剪的纸条,油浸后插入。点着放在门顶、灶头、牲口槽头等地方。家家大门和屋檐前还悬挂花灯,儿童自愿组织的灯火队,四处窜游,欢度节日。
4、舟曲迎婆婆
“正月十九迎婆婆”(舟曲称圣母娘娘为婆婆)是舟曲县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是整个正月活动的高潮,犹如舟曲县的狂欢节。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吸收了藏传佛教、道教的精华,神职功能不断膨胀,从以前单一的迎生送子、求儿求女扩展到今天保佑一方平安、祈福禳灾的民俗活动。
“正月十九迎婆婆”是县城四街、两关以及附近村庄16个寺庙中供奉的16位“婆婆”聚集在一起游街、赐福、接受叩拜的一项民俗仪式。正月十九日上午,各寺庙将自己的婆婆和轿子精心打扮一番,婆婆穿戴一新,凤冠霞帔、珠光宝气,轿子四周挂满玻璃方灯、香荷包,富丽堂皇。晚九时16位婆婆先汇聚到城东驼铃山北段的东门上,依次进城,16位婆婆轿灯火辉煌,宛如明星长龙,从天而降。每座轿用彩旗开路,锣鼓相随,到每家门前停留几分钟,接受叩拜,各家焚香化马、鸣炮、祭酒献茶。轿停之处,新媳妇竟相摘取轿前悬挂的荷包,希望赐下娇儿,人们争先恐后钻轿子,意为消灾免难,保佑平安。从北街头至下西街口为16轿“婆婆”队伍最齐全的地段,之后,西路4轿出西门而归,余下沿街巡游,分别归庙。此时已到凌晨三时半,至此,“迎婆婆”仪式方告结束。
“正月十九迎婆婆”有别于其他民俗形式,是多元化、综合性的艺术再现体,聚宗教、信仰、赐福、娱乐为一体,是羌汉、藏汉民族和睦相处的见证。如今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一习俗也不断顺应发展潮流,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经常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已成为集经济、文化、宗教、旅游、娱乐为一身的节日,在舟曲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 酒泉地蹦子
在酒泉地区,最有特色的年俗就是地蹦子了。
据肃州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一支地蹦子社火队由四个鼓子、四个拉花、四个和尚娃、一个膏药匠,一个傻公子、一个丑婆子,一个大头和尚、一个柳翠等角色组成。地蹦子的跑跳花样很多,有二十多种,跑跳一场长达三四个小时。它的跳法分为大小二十个阵,是靠布阵来跳的。
说唱兼备、歌舞并序是地蹦子最大的特点。其说唱形式可以分为先说后唱、先唱后说和自唱、点唱、对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等。说唱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有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美好前景向往的、对神灵祈求的、对官府褒贬期望的有唱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后,人们愉悦心情的有唱当地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的有唱自然现象和颂扬吉利的也有说唱古诗词的。大都即兴赋诗,现编现唱。自唱主要以膏药匠为主,他可以根据场合、对象自编自唱,大都唱吉庆的内容。
地蹦子的唱词里既包含着古老的文化内涵和酒泉的风土人情,也根据时代发展,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在《酒泉文史资料》中记载中最传统的一段唱词:“五月初三到十三,求神降雨保庄田,秋后五谷丰登日,高烧长香谢龙天。”而在改革开放后它的唱词就改成了“正月里来是新春,社火来到你家门,鞭炮震得财门开,发家致富带头人”。
以上就是我的家乡甘肃的春节美食和风俗习惯,欢迎来到我的家乡游玩。
以上就是关于岑溪花鸟市场在哪里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