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不敢跟英军拼刺刀?看看英军记载的清军,是怎么肉搏冲锋的

   2023-03-26 03:37:47 网络760
核心提示:只要是提到鸦片战争的失败,好像都有个认知习惯: 以前说清军打不过英军,就说是清军大刀长矛,英军洋枪打炮,所以被排队枪毙了。 后来又说清军能用鸟枪大炮,跟英军对射个有来有回;但是清军战斗力低下,总是被英军刺刀冲锋打崩。前一种说法,拜不

清军不敢跟英军拼刺刀?看看英军记载的清军,是怎么肉搏冲锋的

只要是提到鸦片战争的失败,好像都有个认知习惯:

以前说清军打不过英军,就说是清军大刀长矛,英军洋枪打炮,所以被排队枪毙了。

后来又说清军能用鸟枪大炮,跟英军对射个有来有回;但是清军战斗力低下,总是被英军刺刀冲锋打崩。

前一种说法,拜不少影视剧所赐,自然是有点“传说”的意思;后一种说法也只是相对靠谱,但有点矫枉过正的意思。

清军跟英军作战,的确不可能是大刀长矛舍命上,而是依托炮台放炮对射;但至于有没有跟英军肉搏,有没有被英军刺刀冲锋打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列举几个例子,先说几个清朝记录的肉搏战例:

道光二十年,七月,厦门之战,英军炮击厦门沿海炮台后,登录冲上炮台,双方展开了一次肉搏,清军还拿下了人头。

当时的浙闽总督邓廷桢汇报战况,其中有这么一句说:“ 护参将陈胜元,执矛刺中白夷一人,身死。

军官陈胜元,再跟英军肉搏的过程中,一矛刺死了一名龙虾兵。

事后道光单独表扬陈胜元:“ 守备陈胜元,著以都司尽先升用。 ”陈胜元一矛翻身。

大角、沙角炮台之战,副将陈连升战死殉国,是在短兵相接中战死的。时人作诗赞颂说:

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

您看看当时肉搏的惨像。

1841年,定海保卫战,三总兵血战英军6昼夜,其中葛云飞部与英军肉搏:

率亲兵二百,持刀步入敌中,转斗二里许,格杀无算。 ”最后悲壮战死,主意《清史稿》用的是“ 格杀”二字。

再说说英军记载的肉搏战:

1842年,6月,吴淞口之战,英军攻上吴淞口炮台,看得是这样的一幕:

中国军队(清军)从阵地上勇敢的跑出来,挥舞着手中的长矛,和华生(英军军官)的部队进行激战 。”

是清军主动发起了肉搏冲锋,而且拿的武器装备就是长矛。因为英军已经攻上炮台,只能短兵接仗。

这是一场惨烈的肉搏战。英军也只好以肉搏冲锋迎击。

华生的队伍也向敌人开始冲锋,但由于敌人(清军)坚守他们的阵地,两军又一次用长矛和长枪(刺刀)进行肉搏 。”

肉搏战前后进行了两次,最后以清军的全部阵亡而告终,英军总结说:

凡事亲眼看到中国的士兵(清军),以那种顽强的斗志和决心来保卫他们的阵地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对中国士兵(清军)的英勇,拒绝给予充分尊重的。

这可能也是我想对那些说,清军总是被英军刺刀打崩的人说的话,因为你们也没有亲眼见过清军的勇敢。

对了上述清军,是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的部下。

以上英军记录,选自参加作战的英国军官伯纳德的《复仇神号轮船航行作战记》。

1842年,6月,乍浦之战,英军攻上炮台后,两军爆发肉搏战:“ 一位老军官带着他的士兵,两次勇敢的和我军肉搏,每次被击退之后,他都会纠合部下再度前来。 ”最后全部战死。

这里是乍浦副都统长喜手下的八旗军。

最后那位八旗老军官被击伤俘虏,但是拒绝接受英军治疗,并且留下遗言说:“ 如果你(英军)愿意得到我的感谢的话,就请你写信告诉我的尊敬的皇上,说我已经战死在前线,流尽最后一滴血了。

最终不治身亡。

老军官的这几句话,不比告诉元首,我特么如何如何更动人吗?

反正我每次看到,都挺震撼的。

以上选自英国军官利洛,所著的《英军在华末期作战记录》。

至于爆发更多次数,也更激烈的镇江保卫战,就不用过多赘述了。

我算是想澄清下清军被刺刀打崩的“真相”吧。

三元里抗英历史事件

一、满蒙汉各族官兵在乍浦的奋力抗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江、浙沿海地区是中国军民抵抗英国侵略军的主要战场。1841年10月间,英国侵略军攻占浙江定海、镇海、宁波之后,继续北犯。至次年7月,浙江之乍浦、江苏之吴淞海口、镇江、江宁(今南京)等地,相继失守。当时,驻防在这些地方的满洲、蒙古八旗官兵,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在中国抗英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842年5月,英军首先进攻乍浦。乍浦是江浙两省交界的海防重镇,这里驻防有八旗官兵1841名。其中,蒙古八旗官兵有838名(包括蒙古协领一人)。此外,还有增援的陕、甘绿营兵1000名,山东雇勇1500名,乍浦本地乡勇700名,共计约7000名,在此驻防。5月18日(四月初九),英军以战船7只,运输船及小舢板船数十艘进犯乍浦,英军2000余人,分别从黄山岭、唐家湾登陆,兵分左、右纵队,直犯乍浦城垣。驻防在城外之满、蒙八旗官兵,在都统长喜的指挥下,"奋力抗战"。其中,位于城南三里的观音山脚下之天尊庙,驻有八旗满蒙官兵200余人,在佐领隆福的率领下,奋力抵抗,"英军两次猛冲,均未得逞,受创极重",英军"第四十九团,第十八团,伤亡颇多"(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第146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最后,英军右队在援军配合下,用重炮猛轰天尊庙,旗兵困于重围,苦战达3小时,卒因众寡不敌,隆福自杀,旗兵伤亡殆尽,其有未死者,均"引刀自刎",壮烈牺牲,"其坚贞不屈,殊可风也"(《中西纪事》卷24,第5~6页)。除八旗兵英勇战斗外,守卫在乍浦城东门之陕甘绿营兵,亦英勇抵抗,他们"以扛炮伤敌甚重",迫使英军"转攻南门"。最后,英军左、右队合力"进犯东门,梯城而入,乍浦遂陷"。兵备道守将宋国经率兵退走平湖。英军入城,纵火满营,焚杀甚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57,第54页)。据统计,在这次乍浦抗战中,满、蒙、汉各族爱国官兵共牺牲696人。其中,以副都统长喜为首的清军官员17人,汉族士兵400人,满、蒙旗兵为279人(沈实甫《壬寅乍浦殉难录》;《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卷11)。

二、满蒙八旗官兵在镇江抗击英军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驻防在镇江的满、蒙八旗官兵对英军也进行了英勇抵抗。战前,镇江额设京口副都统一名,隶江宁将军管辖。旗兵额为满洲协领2人、佐领14人、防御16人、骁骑校16人。八旗蒙古委前锋校4人、前锋52名、领催96人、骁骑1014名、步军228名、养育兵150名;弓、箭、铁匠各16名(《清朝通典》卷70《兵三》)。此外,驻防在京口(今镇江)清军水师营中,"每船酌派蒙古兵十二人,绿营兵八名,搭配操演","以重操防"(《清宣宗实录》卷399,第16~17页)。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驻防镇江满、蒙八旗官兵和绿营兵共为1183名。从外省调入的援兵,山东400名、四川520名、广西200名、江西1000名,共有3000余名。但是,当英军进攻镇江一开炮,很多外省援兵便逃至45里以外新丰镇。而主要抵抗力量乃是驻防在镇江城内的满、蒙八旗官兵,在此奋力抗战。

7月21日(六月十四日),英军约15000人,组成四旅分兵三路进攻镇江城。城内八旗守兵在副都统海龄指挥下,拼死抵抗。英军从西门攻入城内后,八旗官兵进行激烈的巷战。最后,海龄见战局无法挽回,旗兵"死伤十之八九",他举火自焚,"全家自缢"(《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55,第2131页),壮烈殉国。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满、蒙八旗官兵和东三盟蒙古骑兵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斗中,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诚如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协理台吉旺沁巴拉率领蒙古旗兵回师时,他的儿子古拉兰萨曾写下了一首题为《祝灭寇班师还》的诗。诗中写道:"英寇狂暴侵海边,勒令我父扫狼烟。将士云集晓思义,旗丁纷聚效忠贤……旌旗凌空蔽日月,剑戟挥舞天地炫。"这生动地表达了当年蒙古八旗兵和各盟的蒙古族骑兵战士抗击英寇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他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人民抗击英军的事件

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在广州市郊外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

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到三元里一带抢劫,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人忍无可忍与敌力搏,打死几名英兵。

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义愤同赴",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多人,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

1841年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

虽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人民的抗英成果没有对战局产生大的影响,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表明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扩展资料:

三元里抗英的后世纪念:

1950年10月1日在三元里村旁建成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碑上写着:“一八四一年广州人民在三元里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为纪念三元里人民这一英雄壮举,当年三元里人民誓师抗英的三元古庙遗址已于1958年11月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附近立有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园西路三元里村北面。原为三元里村民供奉北帝的三元古庙,建于清初。

1841年5月29日,三元里村民聚集庙前商议抗击英军,取庙内三星旗作指挥旗,对旗宣誓。三元古庙建筑面积446平方米,二进面阔3间砖木结构建筑。

馆内陈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统地介绍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史实,有三星旗、缴获的英军军服、大刀长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与资料。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公园四周绿树环绕,刚进公园,就可以看见大路两旁都种满了树,前方有楼梯,楼梯上就是纪念碑。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公园有许多解说员,有很多学校专门到那里缅怀革命先烈并进行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元里抗英斗争

定海第一次鸦片战争

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

三元里是广州城北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841年5月,英军在三元里附近驻扎。由于有英国士兵到三元里抢劫财物、强暴妇女。村民韦绍光之妻被调戏[1],激起当地民众愤怒,三元里及其附近乡村的一万多民众组织结集起来,向英军围攻袭击。民众手持大刀、长矛等传统兵器,趁著天气阴雨,诱导英军一个印度雇佣兵连(60人)到潮湿的沼泽地,在火枪无法射击发挥武器优势的情况下,进而重重围困英军,4名英军死亡,20多人受伤。英军派出两个海军连,携带不怕雨淋的“雷管枪”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久的英军撤回了英军阵地四方炮台。而三元里及附近一万多民众民众继续围攻英军,并包围了四方炮台。了解到情况后,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葆纯,如果不解除义勇包围,英军主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余葆纯对英军的实力有比较清醒的了解,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从此也担上了"卖国贼"的恶名。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规模自发保卫家园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

舟山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之一。舟山地处中国沿海东部,兼有政治、经济、交通、军事等优势,尤其是军事战略地位更显重要。英国人对舟山垂涎已久。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外交大臣巴麦尊在致海军部的机密件中,就已把舟山称为远征军设立司令部的合适地点;在巴麦尊和海军大臣颁给远征军海军大臣训令中规定的作战方案,也把占领舟山群岛作为战争的重要目标。

道光二十年牗1840年牍6月牞执行侵华任务的英国“东方远征军”陆续抵达中国。7月4日,26艘英舰进犯定海港。时任定海知县的姚怀祥对手下众人说:

“我是守土大臣,当示无畏。”随即与中营游击罗建功驾舟登上英舰“威里士厘”号,责问英舰为何侵犯我境。英将伯麦拿出事先拟好的一纸汉字照会,胁迫姚怀祥献城投降。姚怀祥说:“虽然兵力你们强,我们弱,但我们不会投降,如果你们要来进攻,我们一定战斗到底。”抗议无效后,姚怀祥回城与水师总兵张朝发商议防守之计,又派典史全福去乡村招募乡勇协助守城。7月5日下午,英舰发炮进攻,中国沙船及岸上10多门土炮立即还击,但很快被打哑了,张朝发负伤落水。英军上岸后,连夜攻城。姚怀祥坐镇城南坚守待援。第二天早晨,南城一角被英军炮火轰塌,姚怀祥手臂受伤。不久,英军攻破东门。姚怀祥退至城北龙峰山,投梵宫池为国殉难。典史全福被俘不屈,骂贼而死。当天,城中许多不愿受辱于侵略者的定海军民,纷纷以身殉国。中营书记李昌达投池殉难,其妻房氏也效夫继殉。

英军占领定海后,奸杀抢掠,无恶不作。定海人民敌忾同仇,纷纷拿起土制武器,利用对当地地形熟稔的优势,痛击敌人。“犁锄棍棒,皆可为兵;妇女老幼,咸知杀敌。”这是当时流传于民间的一句人人皆晓的口号。这一年9月16日,青岭农民包祖才看到一名英军军官手执铜规纸笔,在城外的青岭测量地形,随行还有几名士兵,就马上召集乡民,持锄挥棒,将他们逼至山谷。潜伏在山上的农民鸣锣呐喊,扔下块石,一名英兵被当场击倒,那名英军军官越过青岭向西逃窜时,跌入水田。包祖才和乡民一拥而上,用绳索将他紧紧捆住,用小船押往镇海清军大营。经审问,那名英军军官叫安突德,是上尉。归还此人后来在中英谈判时成为英军退出舟山的重要条件。

定海人民的抗英斗争,不仅在乡下,还在海上。

9月18日,一艘载有英人的小船在海上遇到一条渔船,英人要求渔民把他们带到定海,并称事后给予重酬,船老大假意应允,却把他们带到了应去作俘虏的地方。这批俘虏中包括一名英国海军少校。深入到英军占据的城里杀敌,更令英军胆战心惊。徐时栋的《烟雨楼文集》记录了这样一幕:两名英兵夜里巡街,走进一条小巷时,刚刚还在说说笑笑,忽然前行的英兵发现后面的人已无声无息,回头一看,见同伴已丢了脑袋倒在地上,顿时像槁木一般僵立着,就在这时,这名英兵的脑袋也被潜伏进城的乡民砍掉了。

除了游击敌人,定海人民还坚壁清野,拒绝向敌人供应粮食、蔬菜和鱼肉,并堵塞水井,污染水源。英军哀叹:“街上难得看到一个中国人,没有可能得到新鲜食物”,所占据的只不过是一座空城。汉奸买办纷纷落网被擒。随英军从广州到定海的汉奸买办布定邦,在为英军征集粮食时,被乡民擒获。

在舟山人民的英勇抵抗下,英军在定海的日子日益难过。一名叫宾汉的英兵记下了当时的情形:

“舟山……军队中流行疫病,三四百人已被安葬,大约有1500人在医院中……无疑,这种现象应归于由于缺乏新鲜而有益的食物以致兵士的体质容易染受这里所流行的疟疾和发热症……”1841年2月25日,英军从定海撤走。但当年9月,英军又动用舰船29艘再次窜犯定海。

此前,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已率兵3000接收定海。葛云飞来到定海后,修镇远炮台,筑土城,竭力做好防御准备。这年4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到定海视察防务时,见葛云飞就餐仅食“脱粟一器,干菜一盘,芥汤一盂”,便关切地说:“朝廷给总兵俸禄不薄,你何必如此清苦?”葛云飞说:“英夷未灭,即使肥脆满盘,末将也食不甘味。”在这期间,他还写下《宝刀歌》,寄托爱国杀敌的决心和勇气。诗中写道:“快愈风,亮夺雪,恨斩佞臣头,渴饮仇人血!有时上马杀贼贼胆裂,灭此朝食气烈烈!吁嗟乎!男儿是处一片心肠热。”9月20日,英舰陆续抵达舟山海域。26日,四艘英舰闯入定海竹山门,进行试探性进攻,葛云飞立即骑马沿着土城奔向竹山门。沿途他告诫将士,在敌舰没有进入射程之前,不要随便开火,以免暴露火力。葛云飞赶到竹山门炮台不久,见英舰朝岸边扑来,就亲自发炮,击中了离岸最近一条英舰的头桅,打死英军十多人。英军见势不妙,撤出竹山门。

葛云飞估计敌人必将转攻东侧的东港浦,便立即通知左营游击张绍廷准备迎敌。不出所料,英舰果然进逼东港浦,敌我双方展开激战。虽然英军炮火猛,炮弹射程远,但清军借助土城掩护,击退了英军的进攻。次日凌晨三四点钟,英舰又乘天黑开炮进攻,企图突破土城防线。葛云飞命令各营开炮痛击。战至中午,英军再次败退。这时,形势已较危急,葛云飞派人偷渡出港去镇海大营求援,又对手下将士说:“我们定海守军连打胜仗,杀死很多敌人,可以说忠勇无比,希望大家更加努力杀敌。”英军见几次进攻城南土城都没得手,第三天就转而攻打城西制高点晓峰岭,傍晚又占领了城南五奎山,大批英兵登陆增援,而清军的援兵却迟迟未到。第四天,英军在五奎山上安装三门重炮炮台,企图居高临下轰炸土城。葛云飞乘敌人炮台尚未建好,指挥将士开炮轰击,使英军计策又告失败。英军一计不成,又出一计,将各种舰船都驶到靠近滩涂的海面上,发排炮轰击土城。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葛云飞遥遥看见一名身穿红衣的英军军官正站在海滩边挥动旗帜指挥着,立即下令瞄准红衣军官开炮。红衣军官中弹倒下,英军顿时慌了手脚,仓皇拖尸落船。这一天的战斗又以敌人失败告终。

战斗进行到第五天,清军已处于十分危急和极其艰苦的境地。当天,大雨昼夜不停,远离营房的守军连生火煮饭的地方也很难找到。每位士兵一天只能分到六条香糕、九只光饼,合计不到半斤粮食。舟山人民得知定海守军忍饥挨饿,冒着生命危险把饭菜送上阵地,还特地给葛云飞送来一碗参汤。葛云飞流着热泪说:“葛某身为守土之官,不能驱逐英夷,致使英夷如此猖獗,还有什么面目见我父老!”他把参汤倾洒在土城边的一条小河里,然后对将士们大声说:“诸位与葛某枵腹苦战多日了,请共饮此水,让我们同甘共苦,努力杀敌吧!”将士们目睹此景,热泪盈眶,又击退了英军多次进攻。

到了第六天早晨,英军乘着大雾的掩护,倾巢出动,一路进攻土城,一路攻打晓峰岭,一路抄袭竹山门,展开了全线进攻。镇守晓峰岭的总兵王锡朋指挥将士击退敌人九次进攻,所有炮筒打得火红,不能再装弹药,他们就与英军展开肉搏战。王锡朋左冲右突,杀敌多人,不幸被英军炮火打断一腿,壮烈殉国。手下官兵也全部力战身亡。晓峰岭失陷后,那里的英军又分兵进攻竹山门。总兵郑国鸿率领所部进行了顽强抵抗,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英军愈来愈多,炮弹雨点似的泼在清军阵地上,爆炸声中,郑国鸿倒在了血泊之中。不久,竹山门也失陷了。

晓峰岭和竹山门失守的消息传到清军指挥部东岳山炮台,葛云飞对一位同乡亲兵说:“到了为国捐躯的时候了!你若能生还回家,请代我安慰80岁老母,并告诉我的子女,要继承父亲未竟之志。”这时,一大批英军沿着土城逼近炮台,与停泊在海面的英舰和五奎山上的英军炮队,形成三面夹攻之势。葛云飞命令仅剩的200名官兵分段把守。英军如野蜂般拥上来,葛云飞身先士卒,与英军展开肉搏战,全身负伤40多处,仍冲杀不停。突然,葛云飞被枪弹击中左眼,又被英军劈开面孔,鲜血淋漓,从土城上跌下,英勇捐躯。

这一仗,打了整整六天六夜,5000多名清军在拼死抵抗中血流成河。这是鸦片战争中清军抵抗最激烈的一仗。

此后,英军再次对舟山实行殖民统治,为所欲为,百姓深受其害。1842年6月7日,定海县36岙群众聚集神庙,订立齐心杀敌的盟誓,发布了长达2000余字的《定海县民人告白》。舟山各地人民纷纷组织船勇、舵勇、枪勇、水勇,在城里、海上、郊外狙击敌人。一名英军军官供认:“直到战争结束,我们除城内和沿海一带以外,很难说是确实占领了。如果没有强大的部队护送,我们出东门,就会在东门外丧生;出西门,就会在西门外被捉。许多士兵就是因为这样被杀死了。”100多年过去了,先辈们对祖国的忠诚依旧在激励着今天的人们。建在当年定海保卫战遗址上的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里,前来缅怀先烈的人流日日不息……

英军侵犯舟山蓄谋已久

老说法:过去,史学界多认同晚清思想家魏源、清代文学家梁廷柟等人的说法。魏源在《夷艘入寇记》中云:“夷艘至粤旬余,无隙可乘,遂乘风窜赴各省”;梁廷柟在《夷氛闻记》中称:“夷船盘旋洋外,知要口无隙可乘,坐待非计,遂驶三十一艘赴浙江”。二人均将英军攻占舟山说成是在广东、福建碰壁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伺机行动。一些教材也采纳了这一说法,如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社会》第四册称:“由于广东军民戒备森严,英军无隙可乘,便沿海北上进犯厦门,也被当地军民击退。英军又北上进犯浙江,攻陷了守备空虚的定海”。

新观点:叶辛根据舟山收集的史料,在《不屈的定海》中写道:“在19世纪,对急欲向外扩张的英国来说,(舟山)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尤显重要。他们认为舟山群岛是广州与北京的中段,接近几条通航的大河河口,能给侵华远征军提供一个设立司令部的合适地点。故而,1700年开始,英国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中国政府提出设立商馆、让给岛屿、开放舟山等地为通商口岸等等要求,表现出对舟山群岛强烈的觊觎之心”。“在他们的无理要求遭到清王朝断然拒绝之后,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悍然下达占领舟山群岛的命令”。1840年4月,英国远征军4000余人按英国政府周密部署的作战计划,除留少量兵舰封锁珠江、牵制厦门外,司令伯麦率29艘舰船直闯定海水域。

定海保卫战最为惨烈

老说法:鸦片战争期间共发生10多次战役、战斗,有些史料认为镇江战役是其中战斗最激烈、中英双方伤亡最重的战役。“……至英军死伤者则特多,为鸦片全战中所未有,……共死37人,伤128人,失踪3人”。(姚微元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鸦片战争史实考》)

新观点 :舟山收集的史料表明,第二次定海保卫战是整个鸦片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战。汪浙成在《竹山门》中描述,第二次定海战役从1841年9月26日到10月1日,经历了六天六夜。前5日,英军每次进攻都铩羽而归。而清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远远落后于英军的劣势下,仍能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血战六昼夜的定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敌我双方参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交火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役。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同日殉国,麾下5800名守军无一变节投降。将士捐躯、忠魂昭昭。至今竹山门上,仍然到处是一座座阵亡的无名将士合葬墓”。

陈源斌在《定海抗英六昼夜》中则写道,“英军虽然攻下了垂涎已久的定海,却在六昼夜血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仅定海城外东岳山下一座英军合葬墓,就埋葬着416具尸体”。

定海抗英早于三元里

老说法:一些教材和史料多认为,1841年5月30日在广州三元里爆发的人民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声。“三元里附近103乡民众约7000人将英军围困在牛栏岗一带,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英军冲击,打得侵略者死伤惨重、狼狈逃窜”。(摘自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社会》第四册)“三元里的斗争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第一次显示了只有在广大人民中存在着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力量”。(摘自胡绳主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新观点:1840年7月,“英军占领定海城以后,定海人民奋起反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抛掷砖石,污染水源,坚壁清野。英军得不到新鲜食物和清洁的饮用水,官兵中疫病流行,从7月到12月短短半年时间,总共4000人的占领军中,患病的竟多达5000多人次,死亡448人。9月16日,正值秋天,英陆军上尉安突德在定海城西北青岭岙上测量地形,偷绘地图,被定海盐仓青岭村村民包祖才发现。包祖才鸣锣喊来乡亲,并同其弟包阿四等一起,将安突德活捉。乡亲们兴高采烈,把安突德押送到清军大营。这个俘虏成为以后中英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定海城第二次被英军侵占。不屈的舟山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前仆后继,开展保家卫国的斗争。1842年6月7日,定海县36岙的老百姓齐集神庙,订立盟誓,发布了2000字长的《定海县人民告白》,号召全体舟山人民行动起来,齐心抗击英军。各地群众纷纷组成船勇、舵勇、枪勇、水勇,在城里、在海上、在郊外,阻击英军,伺机杀敌。英国侵略军士气一天比一天低落,处境一天比一天被动,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最后,英军又一次被迫退出定海”。(摘自叶辛散文《不屈的定海》)

这一抗击英军的行动,在时间、规模和战绩上,其实都超过了著名的“三元里”事件。

以上就是关于清军不敢跟英军拼刺刀?看看英军记载的清军,是怎么肉搏冲锋的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