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9-24 12:30:18 网络590
核心提示:机器人(300024)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概述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公司组织全体员工进行疫情防控的同时,全面推进复工复产。疫情凸显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重要作用,在全国疫

机器人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机器人(300024)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概述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公司组织全体员工进行疫情防控的同时,全面推进复工复产。疫情凸显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重要作用,在全国疫情得到稳定控制的形势下,2020年第二季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市场需求开始升温。公司一方面加速推进现有订单的执行,另一方面围绕新的市场需求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此外,公司继续强化内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提高成本控制管理要求,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5亿元,同比下降1.8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3亿元,同比下降38.43%,主要系2020年上半年公司下属联营企业经营活动受新冠疫情影响,短期经营业绩出现下滑。

(二)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需求增长

1、工业机器人提高附加值

公司在确保通用机器人(主要系6轴机器人)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厂商同类产品的同时,不断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公司融合3D视觉,力觉感知,离线编程与维护,云数据存储,制造、执行与控制全方位数据管理等技术,展现通用机器人智能化、互联化的能力,公司累积通用机器人加工工艺的应用技术数据,完善工艺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与下游行业客户的磨合,进行产品的迭代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报告期内,公司聚焦焊接、喷涂、磨抛、装配应用领域,深耕重型机械、船舶、家电、玻璃等行业市场。

公司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将协作机器人产品进行更新迭代,保持行业领先技术水平,2020年公司GCR20-1100型号协作机器人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A级证书,技术贡献系数高达0.9,公司全资子公司中科新松公司荣获上海市 科技 进步一等奖。通过近年来布局,目前协作机器人销售网络已经遍布全国,进一步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协作机器人持续销售,在 汽车 整车厂、房地产(天花板贴墙砖作业)、半导体厂商等实现应用,有效为客户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2、移动机器人扩大技术优势

公司依托移动机器人的技术优势增强与国际 汽车 厂商的粘性合作,巩固在 汽车 装配线的应用优势,同时把握国内重型卡车市场机遇,以领先的技术迅速占领市场。随着新能源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公司移动机器人在新能源领域的销售规模持续扩大,报告期内,公司与新能源电池知名企业持续合作,以点带面拓展客户群体,此外公司与新能源 汽车 特斯拉工厂提供装配解决方案。公司充分发挥重要项目的示范推广效应,持续拓展客户群体,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公司大力拓展激光自然导航技术的应用市场,扩大新技术应用的辐射面。

3、特种机器人增强综合实力

近年来公司发力核行业市场,以安全可靠、技术创新、服务为价值要素研发解决客户痛点的特种机器人产品与解决方案,公司与中核集团形成战略合作伙伴,报告期内针对具体需求开展业务合作。公司持续布局国防领域市场,报告期内,公司一方面保障现有订单生产作业的高品质、高效率,另一方面不断增强特种机器人的研发能力,丰富特种机器人产品线,强化综合实力,以优质的产品及服务质量获得市场口碑,为公司持续拓展新的细分市场奠定良好基础。

4、数字化工厂发掘新市场

2020年上半年,公司一方面把握市场机遇,着力拓展重点行业客户寻求高质量的合作项目,另一方面致力于降低成本,优化数字化工厂研发与实施,提升项目的盈利能力。报告期内,公司为钢铁、光通讯、3C等领域客户实施国内领先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其中国内首套轨梁物料智能系统项目覆盖炼铁炼钢、热轧工艺、冷轧工艺,库区管理等钢铁生产及存放的各工序,包含11项公司独有专利技术实现全流程可识别、可跟踪、可追溯。公司为国内光通讯行业的领军企业设计实施行业首个智能工厂,打造从原材质到成品装车的全流程产线,项目实现生产效率提高26%,运营成本降低27.3%,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4.4%,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4.7%,能源利用率提高48.4%。公司实施国内第一个采用协作机器人进行服务器生产的智能工厂项目,有效满足生产定制化、柔性化和批量化兼容的生产模式。此外,公司与中科曙光(603019)、浪潮软件(600756)等知名企业建立业务合作,为全面进行市场推广发挥重要作用。

5、智能物流装备市场需求旺盛

2020年上半年,公司聚焦优势行业客户,深耕行业优质客户,增强项目实施管理综合能力扩大市场影响力。近年来,公司持续发力拓展国际大型企业客户,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报告期内公司智能物流装备出口到欧洲、印度、泰国和马来西亚,公司积极采取了相应策略降低疫情对海外项目实施的影响,获得客户对公司服务的高度认可。国内市场方面,公司智能物流装备在中车、航空航天、烟草、化工等市场实现持续应用,创新方面,公司与国内研究院所合作旨在将智能物流渗透到现代农业新领域。

6、智能交通拓宽市场

2020年上半年,公司整合资源加强与国内各省市地铁集团的对话与交流,拓宽市场覆盖面。报告期内,公司中标大连地铁1、2号线监控系统,大连地铁金普线监控系统,哈尔滨地铁2号线1期自动售检票系统,天津地铁6号线自动售检票系统。

为更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公司持续进行技术迭代,对地铁隧道巡检机器人、地铁智能票务服务机器人进行全面升级,根据客户需求及应用场景不同进行深度开发,更好地实现智能化操作与管理。

7、半导体装备前景广阔

公司半导体装备业务始于2004年,在国家集成电路“02专项”的支持下公司开始研发用于半导体行业的洁净机器人和物料搬运系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现已形成体系完整、系列丰富、应用广泛的产品线。公司半导体装备主要分为设备自动化和工厂自动化(AMHS)两大类产品。设备自动化主要系洁净(真空)机械手和集束型设备,其中包括真空直驱机械手、双臂真空直驱机械手、一体化真空直驱机械手、大负载真空机械手、大气机械手、晶圆处理系统、真空传输平台等,工厂自动化(AMHS)主要产品有OHT、Stocker(洁净存储系统)、MR(复合机器人)等。公司半导体装备业务面对的客户群体涵盖半导体工艺设备厂商、半导体制造厂商和面板厂商。随着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的加速,公司半导体装备业务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报告期内,半导体业务板块订单较去年同期增长,公司新研发的一体化真空直驱机械手完成测试验证与产品定型,上半年实现了小批量交付;公司EFEM实现从半导体工艺设备厂商到半导体制造厂商的导入;公司自主研发的G4.5代OLED机器人已交付客户使用;公司AMHS将于近期完成整体联调并交付OLED面板厂客户使用。

公司于8月20日披露2020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预案,本次发行目的为加大半导体装备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完善产品系列,扩大产业化规模,提升综合实力,成为国际领先的半导体设备自动化与AMHS供应商。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相关事项尚需股东大会审议批准、深圳证券交易所审核通过并经中国证监会作出同意注册决定。

8、服务机器人深耕行业应用

公司坚持以市场驱动为导向,围绕行业痛点进行市场布局。2020年上半年,公司将库存盘点、商用服务领域作为主要拓展的目标市场。公司与迪卡侬再次签署59台盘点机器人项目,并在上半年完成了迪卡侬国内14个区域门店23台机器人的部署工作,目前已有近100台盘点机器人在全国各个城市的迪卡侬门店运行。此外,公司以开放合作、实现共赢为原则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智能平台型服务机器人,报告期内实现持续销售。医疗机器人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向辽宁省残联交付100余台行走辅助机器人,积极与其他养老机构洽谈商务合作,拓展消费类医疗机器人产品市场。

9、工业软件与控制平台开启制造业发展新模式

公司成立了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控制技术体系及产品平台,面向不同市场领域提供平台化服务。平台软件方面,形成包含运动控制、智能感知、应用工艺的控制软件产品,以及包含SCADA、MES、WMS、数字孪生的制造管理软件产品;平台硬件方面,形成编码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等核心部件系列产品,以及PLC、MC、RC、CNC等各类控制系统;公司面向农业、化工等转型升级需求迫切的领域,形成了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助力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波动及下游行业周期性的风险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受到一定影响。机器人最大的下游 汽车 行业由于周期性变化,景气度下滑。如果宏观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或以 汽车 为代表的下游周期性行业发展不能迎来新的拐点,将会对公司业绩造成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研发,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积极拓展新的下游行业客户,扩大业务辐射范围,增加新的收入增长点,缓解宏观经济波动及下游周期性行业对公司业绩的负面影响。 2、 科技 成果产业化风险 公司作为高 科技 企业,技术的快速更迭以及 科技 成果的产业化是公司发展的原动力。公司紧跟5G、AI等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加大研发投入和研发力度,研发成本的上升对公司的营业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公司未能把握 科技 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有利时机,可能会降低研发投入的回报率。 应对措施:公司充分发挥公司在机器人产业联盟、中国机器人TOP10、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等行业组织中的作用,及时、充分的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以市场为导向,有效的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 3、市场竞争风险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竞争格外激烈。不仅国内机器人厂商集聚、海外机器人厂商加速在中国的产业布局和市场开拓,同时跨界公司也陆续进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行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应对措施:公司一方面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增强客户粘性;另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产业布局和市场应用布局,巩固行业的领先优势。 4、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风险 公司正处于快速扩张及全球化发展的时期,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和水平需要不断进步,高端技术及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公司的高端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或现有高端核心技术人员及管理人才流失,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快速发展和扩张。 应对措施:公司继续加强集团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经营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员工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平台,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加强团队建设,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创新优势 技术创新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公司被列入工业机器人全球排名前10名。公司作为中国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单位,起草并制定了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公司掌握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伺服系统设计技术、操作机优化设计制造技术、软件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3D视觉技术、力度感知技术等。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共申请专利1484件。 拥有有效专利377件,其中发明专利193件,实用新型专利103件,外观设计专利81件;软件著作权109件。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1.31亿元,同比增长43.30%。公司作为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公司连续承担国家863重点项目、十二五智能制造发展专项项目、十二五国家 科技 支撑计划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技 部02专项项目、工信部研发项目、发改委研发项目、物联网发展专项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项目、上海脑智工程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等。 (二)机器人产品线丰富的优势 经过20年的积累,公司成为全球机器人产品线最齐全的企业。 1、柔性协作机器人 公司柔性机器人产品分成5大系列,具备轻量化、碰撞检测、牵引示教、快速配置、视觉引导等功能,负载量为3kg-20kg,重复性精度最小为0.02mm,可满足不同客户的生产需求。对于布局紧凑、精准度高的生产场景极为适合。其中GCR5-910协作机器人的最大直线速度提高到了1.5m/s,达到行业领先水平。H系产品作为全国首发的智能型复合协作机器人,综合智能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视觉识别等技术,应用与仓储分拣、搬运、上下料等生产衔接环节。多样化的导航配置,多元化功能配置,满足了自动化工厂灵活高效低成本的现场布置。 2、通用型机器人 公司拥有三类通用机器人产品,其中6轴机器人适用于焊接、磨抛、冲压、锻造、涂装、搬运、码垛等作业环节,负载量4kg-500kg,重复性精度最小为0.02mm。水平多关节机器人(SCARA)适用于装配、锁螺丝、装箱、分拣、快速搬运等作业环节,负载量5kg-10kg,重复性精度最小为XY:0.02mm,Z:0.02mm。并联机器人(DELTA)适用于包装、分拣、搬运、装配等作业环节,负载量3kg-15kg,重复性精度最小为0.02mm,拾放节拍最大为260次/min。 3、移动机器人(AGV) 公司拥有三类移动机器人产品,其中装配型AGV适用于 汽车 底盘线动力总成、后桥总成与车身合装。搬运型AGV适用于物料分拣、升降接货卸货、运输等作业环节。智能巡检AGV可搭载5G网络,具备自主导航、自主避障、自主充电、对人体、人脸、车辆、车牌智能识别和火灾、气体等异常检测的功能,适用于室外厂区巡检、园区巡逻、周界巡防、教育实训等应用领域。上述产品拥有多种导航方式,包括电磁、激光、惯性、视觉、GPS、自然轮廓,驱动方式包括双轮差动、单舵轮驱动、双舵轮驱动,供电方式包括电池供电、感应供电,最大承载量85吨,导航精度10mm,停车精度最小为5mm。2018年公司移动机器人在韩国平昌冬奥会的演出展现出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准。 4、消费类机器人 消费类机器人主要划分为服务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公司服务机器人包括松果系列、家系列及智能平台系列服务机器人,产品具有自动避障、自主充电、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远程视讯等特点,已经为 健康 养老、教育陪伴、政务金融、促销导购等消费类市场提供服务。医疗机器人主要有医疗配送机器人、防疫消毒机器人、医疗护理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等。公司在围绕市场应用场景继续丰富产品线,扩大消费类市场规模。 (三)半导体(IC)装备技术领先优势 半导体装备业务是公司战略核心业务之一,经过十余年的沉淀,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系列。公司作为国内首家洁净机器人及工厂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依托国际一流的技术水平现与国内知名的半导体工艺设备厂商、半导体制造厂商和面板制造厂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 1、洁净(真空)机械手和集束型设备,包括真空直驱机械手、双臂真空直驱机械手、一体化真空直驱机械手、大负载真空机械手、大气机械手、晶圆处理系统(SORTER EFEM)、真空传输平台。应用于8寸、12英寸生产线(90-65nm)工艺的IC制造整机装备和半导体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的晶圆搬运。机械手产品重复精度±0.1mm(3σ),最大伸展速度900mm/s,最大升降速度330mm/s,负载重量≤0.5kg。上述产品均经过SEMI认证,可满足个性化设计支持用户定制,手臂长度可选,为客户提供接口及末端定制服务。 2、工厂自动化(FA)产品线,分为FPD(面板)机器人、MASK(掩膜版)、Foup(晶圆载具)搬运系统与存储系统。 其中FPD机器人具有高刚度、高速度、高精度、高平稳性和高洁净度的特点。FPD、MASK、和Foup搬运与储存系统集合了Stocker(洁净存储系统)、AGV、Robot、Unpack、ACS(调度软件)、Stocker、MR(复合机器人)等搬运系统和Erack(电子货架)储存调度等系统,可以广泛应用在半导体制造厂和面板制造厂。 (四)数字化工厂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优势 公司以大量的实战经验积累,为 汽车 、3C、电力、机械、航空航天、新能源、食品、医药、烟草等20余个下游行业持续提供国际水准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公司数字化工厂管理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运营管理智能化平台,智能物流系统和仓储物流智能化平台,生产设备智能化平台,构建一个由物流网络和信息网络组成的数字化工厂基础系统。公司统筹的工业软件 控制平台,提供具有良好开放性、高度灵活性、模块化和可升级的、自主可控的互联网控制网络系统。整个平台包括从操作系统、智能驱动、RC、CNC、PLC,到数字孪生、MES、行业解决方案的软件体系,以及从定制化芯片、模组及主板、码盘、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到各类控制系统的硬件体系,打造了“端-边-云协同”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五)全球化知名客户群体优势 公司着眼于全球化的市场空间,依托领先的技术与产品建立国际化的客户群体。公司三分之二的客户为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如 汽车 领域客户有通用、福特、宝马、奔驰、大众、捷豹路虎等;一般制造领域客户中船集团、中集集团(000039)、中联重科(000157)、三一重装、九牧等;新能源领域客户有特斯拉、宁德时代(300750)、孚能 科技 、恒大 汽车 等;泛半导体领域客户有北方华创(002371)、中微半导体、美光半导体、晟碟半导体、华海清科、Sandisk、赛意法、京东方、华星光电、TCL等。公司以长期战略合作、推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与客户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努力以点带面扩大业务规模。 (六)人才团队的优势 公司坚持三高标准:高层次、高素质、高效用的人才原则,遵循“长期开发,重点培养,以点带面”的人才培养策略。按照“有利于优秀人才聚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作用”的要求,吸纳国际高端人才,完善公司国际化运营,建立健全人才体系的运行机制。公司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司与东北大学机器人科学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机器人教育学院等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渠道,为公司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资源。上半年由于疫情原因,公司未开展集中培训,为员工开通了线上学习平台,全集团受众学员1220人,累计学时14899学时,涵盖了基层/中层管理能力提升、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一线生产人员岗位技能提升等课程。

中国制造2025在机器人领域的重点有些什么?

未来将扎实推进理论发展,加强新技术整合能力

如今,“智能+”社会已步步临近,社会各界也正积极勾勒未来社会图景。国外人工智能巨头动作不断,在基础技术、应用领域方面都有诸多突破,可以总结为三点:基础研究能力强、跨界创新密集、人才红利持续发挥。

我国在深度学习、识别技术等领域实力突出,在人工智能市场应用层面走在世界前列。但在基础技术、产业链跨界协同、核心人才培养方面则存有短板。业内专家呼吁,未来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和学界应重点关注以上三项弱点,审时度势、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同时,补足短板,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基础层研究成人工智能“硬指标”

人工智能研究可以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美国在技术难度大、技术带动效应强的基础层方面,不断取得研究以及实践进展;而中国在基础层方面能力稍弱,在技术层和应用层发力更多。

基础层主要指处理器、芯片等支撑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能力;技术层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技术平台等通用技术;应用层是指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实际应用主体。

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使得美国大公司纷纷进军基础层的研究。以芯片为例,美国的芯片制造企业英伟达推出了世界首款120万亿次级处理器Volta V100 GPU,可以将机器学习指令传达的效率从几周的时间缩短至几个小时,帮助客户更加快速地迭代并优化各自产品的上市时间。过去3年中,英伟达为深度学习提供了10倍的性能加速,被评论界称为“摩尔定律的平方”,保持目前的性能提升速率,到2025年,GPU将可实现比CPU快1000倍的性能。

谷歌、亚马逊、微软、苹果等最初并不研发芯片的公司,也开始发力芯片和处理器,这使得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基础层研究地位进一步增强。微软公司公布了其人工智能芯片制造项目,展示了一款专门为微软增强现实眼镜HoloLens打造的新型芯片。谷歌已于2016年宣布了其深度学习芯片的研发,并声称,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爆发,高性能处理器TPU已为公司省下了打造15个新数据中心的成本。谷歌同时在与生物公司合作开发高效计算DNA信息的芯片。2017年4月,苹果公司宣布苹果将通过自主研发和生产芯片,进一步掌握产业链主导权。消息一出,苹果芯片供应商英国公司Imagination的股价应声暴跌。

但是,中国在芯片基础研发领域仍然落后于美国企业,对进口芯片的需求居高不下。

从事计算机视觉识别的中国公司“旷视科技”品牌与市场中心总经理谢忆楠表示,在图像识别领域,公司同时应用英伟达和英特尔的芯片,目前还没有国产芯片能够完全取而代之。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也承认,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不足之处在于我们原创理论创新、基础人工智能研发能力还不太够。中国学者需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地平线机器人技术创始人余凯表示,在PC电脑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都错失了如操作系统等基础平台性技术,人工智能时代需要迎头赶上。

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机器人领域核心技术积累不足,资金投入相对有限且分散,高端市场长期被外资企业占据,很大程度上以依托进口零部件和本体组装、集成为主营业务,虽有一定突破但基本上是被动地、跟随式发展,难以获得产业发展主动权。

计算机学家、图灵奖唯一的华人得主姚期智表示,中国想在2030年实现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首先要解决人工智能发展缺少理论的问题。中国在下一波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应取得一些原创性的、有知识产权的成果,而不是追赶别人发明的科技。

跨界融合创新为智能生态“必修课”

未来人工智能领域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和产品,而是一个整合的“生态系统”。数字技术将结合神经研究等医学领域、自动化机械臂等工业领域共同组成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

以人工智能为依托的机器人一方面会以“软件”形式融入社会,如自动翻译、图像识别等。另一方面也将通过集成“硬件”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如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

正是在这种“共识”的指引下,“不务正业”几乎成为美国人工智能巨头都在做的事,从IBM、苹果,到谷歌、脸书、英伟达,所有的人工智能巨头都在尝试软件、硬件、应用场景的联通,不再单一专注于自己的传统业务,而是着眼布局未来。 2016年9月,谷歌、微软、脸书、亚马逊、IBM更是组成人工智能联盟,大有形成合力、制定行业标准之意。

目前,谷歌的跨界非常广泛,跨越了芯片、机器学习平台、软件、云计算等各个领域。其人工智能学习系统TensorFlow目前是全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人工智能软件平台。研发芯片起家的高通,也推出了自己的摄像头Spectra Module,旨在优化VR、AR的效果。最近,这一摄像头又添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如深度检测和生物认证,用户可以通过虹膜扫描来解锁认证。

IBM中国研究院认知交互技术总监秦勇表示,IBM打造人工智能平台,最终目的就是形成生态圈,可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比如IBM的WDC(Watson Developer Cloud),已经有很多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公布出来,比如知识图谱、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性格分析、对话管理等等。在教育领域和芝麻街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帮助小孩,用游戏的方式来做辅助学习。这一平台还和美敦力(Medtronic)合作,提前两三小时就可以准确预测一个人的血糖指标。

英伟达不仅有芯片,还发布了高效的深度学习软件平台,为客户提供综合全面的服务,其客户涵盖汽车、虚拟现实、图像识别、基因分析等各领域。电商起家的亚马逊,凭借其深度学习能力,崛起成为人工智能的巨头。去年,其发布的三大人工智能技术(图像识别、自动语音发音、语音互动)广受欢迎,中国的社群电商软件“小红书”就利用了亚马逊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人脸识别痘痘的功能。

除以技术优势加速全链条布局外,国外巨头凭借投资并购等资本运作手段,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在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占据制高点,也有部分巨头在我国建立产业基地,抢占中国市场。如微软收购位于多伦多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Maluuba,谷歌收购数据科学公司Kaggle。库卡也宣布建设中国二期厂房,继续扩大产能。

而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跨界互动能力不足,部分企业存在短期套利思维。业内人士认为,从技术到产品的跨越非常之困难。不同于硅谷技术公司的“一呼百应、迅速抱团”,中国企业之间的“门户之见”较深,产业链倾向于为了短期利益,维护已有的客户链条,而不会积极拥抱新产品,这使得一项技术需要投产时,找生产商就十分困难,更别提以后的推广、应用了。

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认为,目前市场上有很多风险基金来主导基础研究型公司,这对正常的创新过程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特定阶段确实需要一些特殊的措施,但无论如何要给有能力、愿意做研究的人一个安静的空间,这才是科研创新真正的源头。

王飞跃认为,很多人蜂拥而至进入智能行业,其中不乏“语言创新”、炒作概念的PPT公司,好多核心硬件还要从外国进口,企业技术能力“配不上”它的名字,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建议,围绕市场需求,加强新技术之间的整合能力,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既要围绕智慧工厂、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开展细分领域示范工程,也要打造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和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是产业发展“脊梁柱”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依赖高素质的人才。美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得益于过去几十年来高校、科研院所没有停止过的探索,美国从而成为世界人工智能人才的最大输出地。而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则较为稀缺。

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从企业人数分布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的巨大差异。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美国共有1078家人工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78700名;中国有592家人工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39200名,约为美国的50%。分领域来看,在处理器/芯片领域,美国员工人数是中国的13.8倍,美国17900人,中国1300人。中国在技术层领域的企业人数也远远落后于美国,仅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人才稍多,为6400人,是美国同领域人数的3倍。

根据全球职场社交平台“领英”的数据,7成美国人工智能人才从业10年以上,而中国仅有4成相关人才有这样的从业经验。报告分析,这源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起步比美国晚,人才培养模式尚存差距。

中国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人工智能专业,而美国是人工智能概念的诞生地,基本上大院校都有人工智能专业和研究方向。根据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的人工智能全球大学排名,前20名中有16所是美国大学,这些大学源源不断地向科技企业输送人才。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人才匮乏,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年薪水涨船高。博士毕业进入企业,起薪或可高达百万元,“否则根本留不住人”。而且,即便这样的人也很难“上手就用”,都要在公司经过数月至一年的专业培训。

目前,中国正在快速追赶美国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步伐。从论文发表数量来看,华人作者的领先优势日益明显。在“深度学习”领域,中国的论文数量从2014年开始超越美国。专家认为,人才培养是“智能+”发展的关键,而且,人才培养要与重点项目相结合,真正做到核心人才本土化、核心项目自主化。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建议,应建立机器人行业亟须的多层次、多类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同时,建立培养标准体系,运用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制度加深与汽车、电子、化工、消防等相关行业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良好对接。

国务院2017年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到将“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伴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我国有望吸引更多人才来华从事人工智能行业。

在面向2030年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行的战略性部署中,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步走”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国际第一方阵,成为我国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技术与应用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认为,要想让机器人渗透到人们生活,真正实现智能社会,一定要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建立知识库、大数据库、面向各类具体问题的智能系统等。“这不仅要有技术,还涉及整个社会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等。”业内人士呼吁,要加快机器人向各领域的应用,实现人机协调、跨界融合、共创分享,营造有利于机器人发展的良好生态。

瑞银研究报告显示:至2030年AI每年将为亚洲贡献经济价值高达1.8万亿至3.0万亿美元,将对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制造、零售和交通等行业产生巨大影响。这些行业加起来,相当于目前亚洲GDP的三分之二。

据统计,2000至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累计增长1477家,融资规模达27.6亿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三年里新增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累计总数的55.38%。另据艾瑞咨询公开数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2016年已突破100亿元。

面对优势,还需戒骄戒躁;面对补足,还需踏实补强;我国应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争当“弄潮儿”。

未来已来,当时代的钟声缓缓敲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必须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大变革中、在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征程中加速前进。

国家对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出台了哪些政策?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机器。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 

工业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包括焊接、刷漆、组装、采集和放置(例如包装、码垛和SMT)、产品检测和测试等,具有高效性、持久性、高效率和准确性。

工业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工业机器人,要重点打造四种基本能力,五种关键零部件,六种标志性产品。

四项基础能力

一、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

在工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大致可分为两类:

1.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高性能工业机器人工业设计、运动控制、精确参数辨识补偿、协同作业与调度、示教/编程等关键技术。

2.新一代机器人技术: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深度学习等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突破机器人通用控制软件平台、人机共存、安全控制、高集成一体化关节、灵巧手等核心技术。

为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针对智能制造和工业转型升级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重点突破制约我国机器人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积极跟踪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提早布局新一代机器人技术的研究。

二、机器人创新中心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组建面向全行业的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

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感知与识别、机构与驱动、控制与交互等,开展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深入开展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机器人专业研发设计人才。

三、机器人产业标准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要发挥企业参与制修订标准的积极性,研究制订一批机器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主要包括机器人用RV减速机通用技术条件等通用技术标准、机器人整机电磁兼容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检测标准、工业机器人编程和操作图形用户接口等通信控制标准、设计平台标准和喷涂机器人系统应用规范等应用标准。

四、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建立并完善以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为代表的机器人检验与认证机构,面向机器人整机及关键功能部件两方面内容开展检测与评定工作。

整机性能评价包括:安全、性能、环境适应性、噪音水平、电磁兼容性、可靠性及测控软件评价等;

功能部件检测评定包括:零件质量、零部件安全及性能、噪声、环境适应性、材质和接口等。

五种关键零部件

一、高精密减速器

精密减速器,在机械传动领域是连接动力源和执行机构之间的中间装置,通常它把电动机、内燃机等高速运转的动力通过输入轴上的小齿轮,啮合输出轴上的大齿轮,从而达到降低转速,增加转矩的目的。

没有减速器,机器人关节臂就不能正常运转。

精密减速机根据精度可分为标准精度和高精度;根据用途可分为军用和民用;根据运行的环境可分为标准环境、低温环境、清洁室环境和真空环境。

目前国际上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且产品性能可靠的RV减速器制造企业较少,全球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已被日本企业占据。国产减速器价格虽然便宜,供货期短,但产品性能与国外产品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国产减速器大多只能供给中、低端机器人使用,无法满足高端机器人市场需求。

为此,《机器人发展规划》明确,通过发展高强度耐磨材料技术、加工工艺优化技术、高速润滑技术、高精度装配技术、可靠性,探索寿命检测技术以及新型传动机理,发展适合机器人应用的高效率、低重量、长期免维护的系列化减速器。

二、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

伺服电机作为控制系统中的执行元件,是影响机器人工作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机器人伺服系统由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指令机构三大部分构成,伺服电机是执行机构,就是靠它来实现运动的,伺服驱动器是伺服电机的功率电源,指令机构是发脉冲或者给速度用于配合伺服驱动器正常工作的。

目前,高启动转矩、大转矩、低惯量的交、直流伺服电动机在工业机器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国产伺服电机在以下方面仍需突破:

一是外形普遍较长,外观粗糙,很难应用在一些高档机器人上面。

二是信号接插件的可靠性需要改进,而且需要朝小型化、高密度化以及与伺服电机本体的集成设计的方向优化,方便安装、调试、更换。

三是另一项核心技术——高精度的编码器,尤其机器人上用的多圈绝对值编码器,严重依赖进口,是制约我国高档机器人发展的很大瓶颈。

四是缺失基础性研究,包括绝对值编码器技术、高端电机的产业化制造技术等等。

五是伺服系统各部分产业协同不够,导致伺服电机和驱动系统整体性能难以发挥。

伺服电机不仅直接关乎国内机器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长远来看,对于整个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为此《机器人发展规划》特别强调,通过高磁性材料优化、一体化优化设计、加工装配工艺优化等技术的研究,提高伺服电机的效率,降低功率损失,实现高功率密度。发展高力矩直接驱动电机、盘式中空电机等机器人专用电机。

三、高速高性能控制器

指挥机器人工作的是人类吗?不,是控制器。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主要控制机器人在工作空间中的运动位置、姿态和轨迹,操作顺序及动作的时间等。

控制器是发布命令的“决策机构”,是自动化工厂的大脑。掌握控制器的主导权,相当于控制了机器人的性能。在中国,四大家族的控制器市场占比为53%,其中,发那科占比16%,库卡占比14%,ABB机器人占比12%。而国产品牌控制器市场占比不及16%,可见在中国控制器领域,国产程度较低。

目前国产控制器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国产控制器可控制的机器人类型齐全,但在操作精度、稳定性、响应速度、易用性等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机器人本体和零部件绑定效应强,一般成熟的机器人企业都能实现本体和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掌控,因此,国产单纯做控制器的企业难以突围。

3、国产控制器性价比高,这个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是可占领对机器人精度要求不高的中低端市场和新兴领域;劣势主要表现在对于高端市场,道阻且长。

为此,《机器人发展规划》特别强调,通过高性能关节伺服、振动抑制技术、惯量动态补偿技术、多关节高精度运动解算及规划等技术的发展,提高高速变负载应用过程中的运动精度,改善动态性能。发展并掌握开放式控制器软件开发平台技术,提高机器人控制器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和可靠性。

四、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将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电信号或者其他可供测量的信号输出,以满足信息传输、处理、储存、显示、记录、控制等要求。

工业机器人的准确操作取决于对其自身状态、操作对象及作业环境的准确认识,这种认识正是通过传感器实现的。

由于行业起步晚、竞争压力大,我国传感器发展依然面临三大困境。

首先是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传感器的设计技术囊括了多种学科、理论、材料和工艺知识,突破起来十分困难,目前,在人才匮乏、研发成本高昂、企业恶性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国还没有突破传感器一些共性关键技术。

其次是产业化能力不足。国内传感器产品不配套且不成系列,重复生产、恶性竞争多发,使得产品可靠性较差、低端偏移较为严重,只能长期依赖国外进口。

再次是资源不集中。目前我国传感器企业有1600余家,但大都以小微企业为主,盈利能力不强,缺乏技术引领的龙头企业,最终导致资金、技术、企业布局、产业结构、市场等方面都变现出分散的状态,资源得不到有效集中,产业发展也迟迟无法走向成熟。

为此,《机器人发展规划》特别强调重点开发关节位置、力矩、视觉、触觉等传感器,满足机器人产业的应用需求。

五、末端执行器

末端执行器指的是任何一个连接在机器人边缘(关节)具有一定功能的工具。这可能包含机器人抓手,机器人工具快换装置,机器人碰撞传感器,机器人旋转连接器,机器人压力工具,顺从装置,机器人喷涂枪,机器人毛刺清理工具,机器人弧焊焊枪,机器人电焊焊枪等等。机器人末端执行器通常被认为是机器人的外围设备,机器人的附件,机器人工具,手臂末端工具(EOA)。

随着工业机器人快速发展,末端执行器也获得了庞大的应用与发展空间。为此,《机器人发展规划》特别强调,要重点开发抓取与操作功能的多指灵巧手和具有快换功能的夹持器等末端执行器,满足机器人产业的应用需求。

六大标志性机器人

中国制造业想要实现智能制造,不仅需要开发、应用多种多样的工业机器人,更要加快发展以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为代表的六大标志性工业机器人,推进工业机器人向中高端迈进。

1.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

根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相关规定,满足智能制造及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全自主编程工业机器人,自由度要在6以上,适应工件尺寸范围在1m*1m*0.3m以上。该类工业机器人需要具备智能工艺专家系统,自动获取信息,生成作业程序(全过程非示教,自动编程时间小于1秒),以满足喷涂、抛光、打磨等复杂的作业要求。

2.弧焊机器人

弧焊机器人即用于自动弧焊的工业机器人,其组成原理与点焊机器人基本相同,主要应用于各类汽车零部件的焊接生产。弧焊机器人通常由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示教器、焊接电源、焊枪、焊接夹具、安全防护设施等多个部分组成。

在向中高端升级的过程中,弧焊机器人要广泛应用焊缝轨迹电弧跟踪、高压接触感知、焊缝坡口宽度电弧跟踪等多种关键技术,集中研发6自由度多关节机器人,达到中厚板弧焊机器人额定负载≥10kg,薄板弧焊机器人额定负载6kg等技术指标。

3.人机协作机器人

人机协作机器人是与人类在共同工作空间中有近距离互动的机器人,是当下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重点。以往大部分的工业机器人是自动作业或是在有限的导引下作业,不需要考虑和人类近距离互动。而随着工业4.0越来越近,人与机器携手合作、发挥各自的专长,也就越来越必要,越来越迫切了。

面向未来智造趋势的人机协作机器人,应是6自由度以上的多关节机器人,自重负载比小于4,重复定位精度±0.05mm,力控精度<5N,碰撞安全监测响应时间<0.3s,选配本体感应皮肤的整臂安全感应距离<1cm,防护等级IP54。应适用于柔性、灵活度和精准度要求较高的行业(如电子、医药、精密仪器等),同时满足更多工业生产中的操作需要。

4.重载AGV

AGV即无人搬运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的简称。通过装备自动化导引装置,AGV可以沿规定路径行驶,并完成物料搬运与安全保护,可代替叉车及拖车等传统搬运设备,实现少人化乃至无人化操作。

AGV机器人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也极大地减少了工作中的意外事故,因此在工业领域异常火热,也是未来智能制造领域必不可少的搬运装备。

在促进工业机器人迈向中高端领域的过程中,重载机器人是一大标志性产品。根据《机器人发展规划》,重载AGV的指标有以下几项——

驱动方式:全轮驱动;最大负载能力40000Kg;最大速度:直线20m/min;转弯半径:2m;辅助磁导航精度:±10mm;防碰装置:激光防碰;举升装置:车体自举升;举升行程:最大100mm。

5.双臂机器人

随着现代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制造方向迈进,单臂机器人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不能适应工作场景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双臂机器人应运而生。双臂双动力器人模仿了人体双臂的协作原理、具备双臂分别操作功能。双臂甚至多臂协作机器人,完美适应并有效促进了智能制造,实现了机器与人的完美协同、共存共享。

根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双臂机器人的核心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每个单臂6自由度以上,关节转动速度≥±180°/s,双臂平均功耗<500W,拥有双臂碰撞检测的路径规划功能,集成双目视觉定位误差<1mm,2指/3指柔性手爪行程≥50mm,抓取力≥30N,重复定位精度±0.05mm,适用于3C电子等行业的零件组装产线。

6.真空(洁净)机器人

真空(洁净)机器人是一种在真空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半导体工业中,实现晶圆在真空腔室内的传输。研发真空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包括真空环境下传动润滑、直驱控制、动态偏差检测与校正及碰撞检测与保护等。

真空机械手通用性强、用量大、受限制、难进口,是制约半导体装备整机的研发进度和整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部件,当下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半导体设备整机装备制造的“卡脖子”问题。

根据相关政策标准,符合我国智能制造确实的真空机器人,应满足真空最大负载15kg,洁净最大负载210kg,重复定位精度±0.05~0.1mm等核心指标。

工业机器人未来在中国发展前景如何

去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明确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根据《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

一.机器人是自动控制机器的俗称,自动控制机器包括一切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与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如机器狗,机器猫等)。狭义上对机器人的定义还有很多分类法及争议,有些电脑程序甚至也被称为机器人。在当代工业中,机器人指能自动执行任务的人造机器装置,用以取代或协助人类工作。理想中的高仿真机器人是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材料学和仿生学的产物,目前科学界正在向此方向研究开发。

二.它是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产物。在工业、医学、农业、建筑业甚至军事等领域中均有重要用途。国际上对机器人的概念已经逐渐趋近一致。一般来说,人们都可以接受这种说法,即机器人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

三.它能为人类带来许多方便之处!_曳龀终撸蓟魅瞬捣⒄构腋叨戎厥臃⒄够魅瞬怠T凇吨泄圃2025》中,中国强调机器人将是未来的重点发展对象,强调以标准引领中国制造质量的提升。在2016年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中国提出“加强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机器人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行业急需的技术标准,支持机器人评价标准的研究和验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工业机器人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新松机器人(300024)、汇川技术(300124)、新时达(002527)和埃斯顿(002747)等

本文核心数据: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发展趋势

行业概况

1、 行业产品特点

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各个生产环节,如焊接、机械加工、搬运、装配、分拣、喷涂等。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的应用不仅能将工人从繁重或有害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解决当前劳动力短缺问题,而且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具体来看,工业机器人具有如下优点:

2、 行业产品分类

工业机器人是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人的总称,目前世界上工业机器人主要分为四大类:垂直多关节机器人、SCARA 机器人、Delta

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其中前三者也被称为传统工业机器人。

行业全球发展现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IFR(国际工业机器人联合会)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测算,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较2020年出现反弹至435000台,涨幅达13%左右,从而超过2018年的创纪录水平。其中,北美的安装量接近43000台,增长率达17%。欧洲的安装量达到近73000台,增长率达8%。亚洲的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超过300000台,同比增加15%,且几乎所有东南亚市场都将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根据IFR公布的数据,2013-2018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一直处于稳步上升趋势,2018年已经达到155亿美元,但是在2020年这一趋势下降到了136亿美元。2021年再度迎来反弹,增至145亿美元。

从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总量来看,根据IFR最新发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全球装机量再创新高,达到了48.7万台,超过了2018年的水平,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进一步复苏,中国、日本工业机器人装机量都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进入现代发展新阶段

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诞生于美国,并于1961年首次运用于工业现场,但当时的机器人只是用于简单搬运和重复劳动。1973年,日本日立开发出具备动态视觉的机器人,随后开始搭载微处理器,并广泛应用于工业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机器人已经具备决策和运算能力,机器人发展开始进入智能时代。

行业政策背景:利好政策相继出台

近两年来,中国的多项政策推出都对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规划作用,供应链的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工业机器人依托的数字技术、人工智慧能、虚拟现实和三维图形技术均被写入各项规划中,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行业发展概况:行业总体呈现走高态势

1、 供给分析

目前来看,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水平来提高产能是现阶段的发展重点。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为237068台,与2019年同期同比增加26.8%。2021年随着我国率先从疫情中复苏,工业机器人迎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利好,产量达366044台,同比增长达54.4%。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据企查猫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国内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到11.4万家,其中江苏省聚集的工业机器人厂商最多,达到2.4万家其次是广东省1.9万余家,位列第二山东省有1.2万余家,位居第三。从注册资本来看,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19.83%,1000万元以上的占比24.32%100-1000万元占比最大,达到55.85%。

中国工业机器人旺盛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带来了行业过热的迹象。目前,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省份有20多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80余个。近五年,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从不到400家迅速增至11.4万余家,多集中于中低级市场,其中2021年共新增注册企业超4.6万家。

2、需求分析

自2016年开始,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销量位列世界第一,发展速度史无前例。2019年,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总量达到14.05万台,较2018年下降8.6%。根据MIR的最新统计,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5.6万台,同比增长达49.5%,增长势头迅猛。

3、 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当前,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据IFR统计,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额达442.5亿人民币,2021年销量额达到445.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5%。

行业竞争格局

1、 区域竞争

根据企查猫提供的企业信息,前瞻根据行业标准对工业机器人企业进行了筛选后,从行业区域竞争格局角度分析全国主要区域内工业机器人经营企业数量,可以看出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主要聚集在广东以及江浙沪区域,东南部沿海地带企业数量有一定的优势。

2、 企业竞争

由于我国机器人市场仍然以外资品牌为主,例如发那科、爱普生、ABB和安川电机等。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比较薄弱,面临国内如此巨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仍需一段时间的技术积累才能形成与外资品牌在高端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国内厂商中,市场表现较好的国内厂商分别是埃夫特、埃斯顿、众为兴、广州启帆、新松和新时达,相较其他本土厂商,这些厂商起步较早,目前都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从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竞争格局来看,发那科、爱普生市场份额在10%左右,ABB、安川达到8%的水平,中国本土厂商的市场份额仍需继续追赶。

行业发展前景趋势及预测

1、 行业发展趋势

未来五年间随着伺服电机和谐波减速器上的国产替代深入,以及需求端的大幅放量,在工业机器人中低端市场将引来一波强劲增长,在中高端市场中随着技术突破国产品牌亦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销售量预计年增长率将在30%左右并逐年提高另一方面,随着中低端市场技术成熟、竞争激烈,预计年平均售价将逐年略有降低,但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预计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年行业规模达540亿元2027年行业规模达超过1800亿元,2022-2027年间CARG达28.20%。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以上就是关于机器人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