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痛心的实验,千万不要让孩子给陌生人开门!

   2022-10-01 20:48:15 网络1120
核心提示:有没有想过,看起来很听话的孩子,会瞒着你与陌生人见面……有没有想过,一再告诫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但结果却依然让你痛心……有没有想过,仅仅通过网聊,孩子就敢半夜上陌生人的车…… 这是一个在Youtube上点击量迅速过千万的7分钟视频。Co

令人痛心的实验,千万不要让孩子给陌生人开门!

有没有想过,看起来很听话的孩子,会瞒着你与陌生人见面……有没有想过,一再告诫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但结果却依然让你痛心……有没有想过,仅仅通过网聊,孩子就敢半夜上陌生人的车……

这是一个在Youtube上点击量迅速过千万的7分钟视频。Coby Persin在脸书上面注册了一个假账号,用帅气少年的头像分别与三个未成年少女聊天,并邀请线下见面。这三个少女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都被一再告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和陌生人见面,但是实验结果却让人那么的出乎意料,如果这是现实,后果不敢想象!

第一个小孩看到父亲出现的那一刻,就开始说对不起,她知道自己做错了,但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第二个小孩只有12岁,她说因为爸爸不让男生来家里,所以要等爸爸睡着。当健壮的爸爸咆哮着说出“你怎么可以这样做,妈妈已经走了!如果你怎么样了那我怎么办!”时,真的让人太心痛了。

第三个小孩的父母在实验开始前坚信女儿绝对不会出来,没想到女儿直接上了陌生人的车!他们简直要气坏了,平时和女儿一起看相关电影,看真实案例,一起讨论,却依然得到这样的结果。

大部分关于儿童拐卖、性侵的社会犯罪都发生在孩子对陌生人失去戒备心的情况下,对于青少年,网络上的陌生人更加具有迷惑性,建设孩子的心理防线而不仅仅是口头的警告尤其重要,建议与孩子一起看完这个视频,里面的父母和孩子就是千万个家庭的一员。

对于低龄幼童,更加没有防备心理,细心照顾很重要,但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才是避免孩子被拐骗被伤害的最有效办法。

清楚具体的告诉孩子陌生人是谁 孩子都喜欢自己到外面去玩,中国家长一般会叮嘱他“注意安全,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可是父母是否能够确认孩子已经明白了“陌生人”的概念呢? 就像所有小孩一样,小家伙渴望成为大人,而且能帮助别人。不幸的是,那些心怀叵测的大人清楚地知道引诱孩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装作友善,而非恐吓。我们叮嘱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老话“不要和陌生人谈话”,但却没帮助孩子了解谁才是“陌生人”,甚至常常鼓励他们做这样的事情“向这位阿姨问好”或“你为什么不回答叔叔的问题?”。

5种陌生人=坏人

不是让孩子和所有人都保持距离。如果孩子走失了,或遇到麻烦,她可能需要求助于陌生人的帮助,我们当然不希望她因为害怕,不敢这样去做。但是辨别陌生人跟坏人,即使是成人也不能轻易做到,为了安全起见,下面这五种陌生人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他(她)们就是坏人,是一遇到需要马上逃开或者向亲密的家长求助:

坏人种类

坏人种类1:向你求助的大人

小孩子会喜欢被需要的感觉,也会乐意帮助别人,要让他们了解如果大人需要帮助时应该向其他大人求助,而不是孩子。告诉孩子,如果有成人向他问路,问时间或其他什么事,他应该立即向相反方向迈上三大步,并立即跑开。

坏人种类2:给你看宠物照片的大人

因为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动物,诱拐者经常会利用小动物的照片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告诉孩子如果有人让他帮忙寻找宠物或邀请你去看小动物,他应该立即回家或马上走开去找同行的大人。

坏人种类3:叫你名字的陌生人

家长要做到不要让孩子的名字出现在衣服外边,午餐盒或背包等别人能看见的地方。然后,告诉孩子即使一个大人能叫出他的名字也并不意味着那个人就认识他。

坏人种类4:告诉你家里有紧急情况的大人

在紧要关头,任何人都会惊慌失措,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必须知道无论如何他都不可以跟别人走,不管那个人告诉他家里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或向他出示警察或消防队员的证件。相反,他应该立即跑去向老师或其他家人求证这件事。

坏人种类5:想给你拍照的大人

孩子乐于得到注意,而且非常喜欢拍照。告诉孩子当有不熟悉的大人想给他拍照时,他应该走开。 可以向大人说“不” 除让孩子知道有时是完全可以向大人说“不”的。如果你一直在致力于教导孩子有礼貌,也要告诉孩子不能单纯为了礼貌而跟不熟悉的大人走。告诉孩子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一旦感觉某人有点不正常时,一定要告诉爸爸或妈妈------即使这个“可疑”的人是老师或是朋友。

父母们经常避免讨论危险情况,怕这样会吓到孩子。你完全可以像谈论不要玩火或不要跑到大街上一样,告诉孩子安全处理陌生人问题。其实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懂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东西对他们是有害的,当他们知道父母可以教给他们安全地处理问题的方法时,他们会感觉更自信,更安全。

对付陌生坏人的4个策略

1、拒绝他们的东西

在拐骗幼童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常用食物如饮料,糖果等或玩具哄骗孩子,比如小汽车、玩具枪、机器人对男孩具有极大诱惑毛绒玩具、洋娃娃对女孩会有很大吸引力。3到5岁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特别教育孩子,叮嘱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让孩子学会拒绝陌生人的诱惑,而且即使是孩子曾经见过的人,也要告诉孩子不要轻信。

2、不与他们说话

要告诉孩子不要听信陌生人试图让你和他走的任何故事。告诉孩子如果一个陌生人确实需要帮助,他会去寻求其他大人的帮助永远不要靠近试图接近你的人或在车中向你求助的人在和陌生人交谈时,永远和他保持一个成人臂长的距离,这样在必要时,你可以迅速走脱。如果走失了,请寻求商店职员的帮助,要确定他们佩带着标有商店名称的胸牌,或正在柜台内帮助顾客,永远不要和主动帮助你的陌生人走。

3、不保守秘密

别忘了要告诉孩子,他没有必要为坏人保守秘密。坏人做了坏事,叫孩子不要告诉别人,要不他会对孩子怎样怎样坏人和小孩子说约好去某地方要给他什么东西,并叫孩子不要告诉家长,这些情况下,如果孩子为他保密,不是体现他的义气,而是在帮助坏人,成为坏人的同伙,这一点要让孩子明白。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如果真的见到坏人有不轨的行为,应当告诉大人或者报警。

4、坏人可以骗

我们从小都爱用“狼来了”的故事教育我们的孩子要诚实,不撒谎,但是我们忘了告诉孩子,坏人往往利用 孩子的单纯和不设防备来伤害他们,对待坏人我们不需要实话实说。

如果小孩放学没家长接独自回家,碰到陌生的叔叔来搭讪,并主动提出要送他回家。小孩子可以编些理由骗骗他,告诉那贼眉鼠眼的叔叔,自已当警察的爸爸正从派出所赶过来接自己,用“警察”来吓退坏人,并隐瞒自己独自一人回家的事实。

令人痛心的实验,千万不要让孩子给陌生人开门!

不给陌生人开门教案

10月6日的晚上,在湖北武汉的一名8岁的女童,当天晚上独自一个人在家,听到了我那有人自称来修油烟机不停的敲门,小女孩并没有恐慌,而是搬来凳子往外面看了一眼,然后大声的说再敲就报警了,然后成功的吓退了外面的人,不得不说这位小女孩十分的勇敢,遇到事情毫不慌张。做法十分正确,值得很多人学习。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件事给了我们什么警示。

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这位8岁女童的爸爸妈妈最大的教育十分到位,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不能给陌生人开门,遇到事情不要慌张,要立刻想办法解决,所以大家也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平常就多对孩子讲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防盗意识,提高孩子的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给陌生人开门。

多教孩子一些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要进行培养,比如防骗意识,出现紧急情况的自救能力。视频中这位8岁的女孩对自己的自救能力就非常到位,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并没有慌慌张张感到惶恐,而是沉着冷静,对外大声喊出,再敲就报警了。可见他真的十分勇敢,能够及时想出解决办法,所以自救能力真的非常重要,对他也没有轻易被骗,可见孩子的技能的培养十分的重要。

尽量不要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中。

视频中,一个8岁的女孩,被独自留在了家中,可以看出是多么的危险,如果这个孩子的防骗意识以及刺绣能力没有那么强的话,很容易发生危险,如果他给那个陌生人开门了,如果不堪设想,所以作为家长,不要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中,这真的非常的危险。

武汉一女童机智吓退可疑敲门人,怎样教孩子不给陌生人开门?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不给陌生人开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给陌生人开门教案1

活动目标:

1、知道独自在家时不能给陌生人开门。

2、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

3、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重点:

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不能随意的给陌生人开门。

活动难点:

陌生人敲门时的正确做法。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会唱《小兔子乖乖》歌吗?那么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唱一唱这首歌好吗?

师;小朋友唱的真好。刚才通过唱歌曲,你知道了兔妈妈回来了该怎么办,大灰狼来了又该怎么办了,你们不仅大灰狼来了不开门,其他不认识的人来了也不能开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不给陌生人开门》

二、观看动画片《陌生人来敲门》

1、你都看到了什么?

2、来敲门的是谁呢?

3、小白兔做的对吗?

4、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师:对,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如果大人不在家,要自己注意安全,要学会自我保护,不能随便的把门打开。

三、游戏《判断对错》

1、小朋友一个人在家,如果陌生人敲门能不能开?

2、不认识的阿姨给你巧克力你吃吗?

3、陌生的叔叔带你去公园你去吗?

四、课间儿歌

一人在家蹲,门市保护神。如果有人敲,先从猫眼瞧。

假如生人来,别把门儿开。大声打电话,歹徒最害怕。

坏蛋能吓走,安全得保障。父母回到家,一定把你夸。

五、情景表演巩固

老师离开教室,家长扮演陌生人进教室问小朋友你们老师呢(老师出去了)老师不在我带你们出去玩吧。我还给你们带糖果吃呢。这时老师进来了,陌生人离开。

师:小朋友做得很对没有跟陌生人走,自己学会了保护自己,让家长放心,老师放心。我们一起拍着小手唱着歌走出教室。

不给陌生人开门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锻炼孩子的胆量,加强他们的警惕意识。

2、通过操作可见的形式加强幼儿的自身保护意识。

二、活动课时: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1、重点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一些手段。

2、知道一些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方法。

难点:憎恶恶人,有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活动准备:

课件《陌生人来敲门》

五、活动过程:

1、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听过《狼和七只小羊》的故事吗?发生什么事情?

你们有没有 一个人在家里过?

你们如果一个人在家你会开门吗?

2、看课件进行讨论活动。教师提问,让幼儿讨论后回答。

今天我们的亮亮就遇到了难题了有个不认识的叔叔来敲门他不知道该不该开门。

让我们来帮助他好吗?

提问让幼儿讨论后回答。

(1)、来的可能是什么人?

(2)亮亮 能开门吗?为什么?

3、操作课件游戏帮助亮亮想想改怎么做?

这几把要是代表亮亮不同的做法,让我们来选择钥匙吧。

4、总结:当爸爸、妈妈不在家里时,遇到陌生人敲门。不要轻易开门,要先弄清楚来人是谁?

告诉来人等家长回来后在来,或让来人在外边等一下,也可让人盗父母的单位去找等等。

5、学习儿歌,及自己独自在家时应该怎样做的总结。

6、再次演示课件中正确的做法达到教育效果。

活动延伸:

请一个幼儿扮亮亮,另一个幼儿表演陌生人进行表演。

活动反思:

本堂课通过让孩子们演,让孩子们看,让孩子们想,让孩子们说,在生生互动中孩子们基本知道当

知道当家里大人不在,有陌生人来时不能轻易给开门。如果万一有陌生人闯进来要另计应变,与坏人斗智斗勇。

不给陌生人开门教案3

活动目标

1.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知道不给陌生人开门。

2.初步学习在不同情境下应对陌生人的方法。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动画视频;“陌生人”音频及组图。

纸面教具:《陌生人来了》头饰。

活动过程

播放动画,令幼儿理解内容并学习其中的方法

1.播放动画视频《不要给陌生人开门》第一段。

——老师离开的时候,告诉小朋友什么?

2.播放动画视频《不要给陌生人开门》第二段。

——嘟嘟教小福怎么对付坏老虎?

播放音频组图,讨论各情境下如何应对陌生人

——在幼儿园时,陌生人说妈妈叫他帮忙来接你,你会怎么做?

——陌生人给你好吃的东西,你会怎么做?

发教具,令幼儿分组表演,在演练中巩固知识

1.教师介绍自编自演规则。

2.幼儿自编自演,教师巡回倾听指导。

3.幼儿互换角色,继续演练。

不给陌生人开门教案4

活动设计背景

近日我县连续出现几起入室盗窃案,盗窃现场出现的有菜刀等凶器,市民判断盗贼都是从正门进入的,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我们特别设计了这次安全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图片、故事让幼儿知道不能随意地给陌生人开门。

2、通过谈话及情境表演,知道随意给陌生人开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3、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不能随意地给陌生人开门。

难点:陌生人敲门时的正确做法。

活动准备

图片、故事《小兔子乖乖》

活动过程:

1、听故事《小兔子乖乖》,引起幼儿兴趣。

问:为什么小兔子们没有被大灰狼吃掉?

引出”没有给陌生人开门”。

2、讨论:小朋友们如果是小兔子会不会给大灰狼开门呢?小兔子们是怎样知道回来的是不是自己的妈妈呢?

3、出示图片,让幼儿选择陌生人敲门时的正确举动。

老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图片中幼儿的做法对不对?

通过图片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给陌生人开门时存在的安全隐患,懂得一些保护自己的安全措施。

陌生人强行闯入时,可到窗口、阳台等处高声喊叫邻居或拨打报警电话或者是父母的电话。

4、情景表演:如果你是图片中的孩子,有陌生人敲门,你该怎么办呢?进一步提升孩子的警觉性,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5、安全儿歌:

一人在家蹲,门是保护神;

如果有人敲,先从猫眼瞧;

假如生人来,别把门儿开;

大声打电话,歹徒最害怕;

坏蛋能吓走,安全得保障;

父母回到家,一定把你夸。

教学反思

幼儿很喜欢这节课,他们对故事的内容很熟悉,也很想老师再给他们讲讲,教室里静悄悄的,因此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是成功的。

在课上孩子们对有陌生人敲门时我们开不开门这个问题讨论的很激烈,发言很积极。通过观察图片幼儿认识到了给陌生人开门是件可怕的事情。

在情景表演这一环,第一个孩子听见有人敲门直接就把门打开了,虽然我让大家告诉了她该怎么,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坏人把她拉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让她留下深刻的影响。不过后面就没有人出错了,课后我看见孩子们躲在柱子旁继续在玩情景表演。

现实生活中我们独自在家能让陌生人进家门吗为什么?

有一网友在网上上传了自己家里面的监控记录,从视频当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深夜的时候,有人敲自家的门,而小女孩听到之后并没有直接开门查看情况,而是在客厅大声地质问“谁啊,说话呀,干嘛,要不然我打110了。而且她还拿凳子到门旁,方便自己站上去,通过猫眼查看门外的情况。最后,外面的人走了,不再敲门,而这位女童也放心了。网友们看到这个视频,纷纷为女孩的机智和勇敢点赞,并表示自己也要教孩子不给陌生人开门。那么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父母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给陌生人开门。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说很多陌生人来敲门,要么就是推销产品,要么就是故意试探家里面有没有人,然后偷盗抢劫。如果有小孩,他们就哄骗小孩开门,然后进来偷小孩或者是抢劫。因此,以后陌生人来敲门,咱们可以装作不听到,让对方自报家门,也可以大声地质问外面的人是谁,让他们知道家里面有人。父母也可以给孩子看这个视频,或者是小孩随便给陌生人开门而引狼入室的新闻,那么孩子就可以知道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带来的危险,那么以后他们就不会轻易地给陌生人开门了。

其次,父母告诉孩子正确的操作步骤。当有人来敲门时,自己可以装作不知道,因为很有可能是别人走错门了,也可能是别人来推销产品,自己可以不用理会。如果别人真的很想进来,他们会继续敲门,这个时候你可以问他们是谁,到底要干嘛。如果他们不说话,基本上就是坏人,所以这个时候就赶紧打开电视,并且假模假样地呼叫父母,让外人知道家里面有人,这个时候外人就会离开。

最后,父母和孩子一起模拟被陌生人敲门的应对措施。光说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做给孩子看。父母要假扮陌生人到家里敲门,然后看孩子是否能够正确的处理。父母观察孩子的处理方式,对正确的行为给予点赞,对不当的行为应该及时教育,一定要让孩子真正学会处理这种情况。

大约2000多次的询问中,有100多位陌生人愿意带着摄制组回家,并在接下来的几小时中敞开自己的住宅空间,分享内心隐秘。

纪录片《可以跟你回家吗》剧照。受访者供图

文|新京报记者杜雯雯实习生曾培铭

编辑 | 陈晓舒校对 | 陆爱英

本文约 5073字 ,阅读全文约需 10  

四个多月的拍摄时间里,纪录片《可以跟你回家吗》的主创团队曾尝试过各种搭讪路人的技巧。但那些刻意准备的“小心机”事后都被证明是无用的举动,例如送公交卡、赠送宠物用品、以上门拜年为由或是承诺对方出镜费。

最终,十几位不同身份、年龄、职业的普通人呈现在这个系列的片子中:蜗居出租屋中的沪漂女孩,为二胎家庭跑出租、做保险的高学历爸爸,和77岁奶奶做闺蜜的电竞少女,独自抚养儿子、照顾宠物的阿姨.....

无一例外,这些被镜头记录下的故事里没有大人物 ,尽是细碎平凡的生活片段。但那些看似日常的瞬间却不时让观众触动泪目。

成功率就像买彩票

“请问,可以跟你回家吗?”

通常,在简短的自我介绍和沟通后,导演刘跃才会向路人抛出这个问题。收到的拒绝各式各样:家里太乱不方便、和父母同住不允许、今天没化妆、室友不喜欢陌生人。这些回答大多还算客气。

更多的时候,对方的眼神是质疑,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年轻女孩直接怼他,“我怎么可能让三个陌生男人去我家?如果是你,你愿意吗?”

年纪稍长的人婉拒的理由会更理智些。

在长宁区的新华路,摄制组偶遇一位在凌晨一点半溜大狗的女士。女士50来岁,留给工作人员的印象是,外表和谈吐看起来像是外企高管。

她详细解释了自己不愿意被拍摄的原因:工作人员不是坏人,但在当下这样一个资讯空前发达的时代,满街都是摄像头,家里是最后一处保有隐私的地方,让不熟悉的人进入家门是非常不礼貌、被冒犯的举动。

这是项目刚试拍没多久便遇到的日常难题,4个小组分别搭配导演、摄像、录音和一台送被访者回家的商务车,在上海人流密集的区域随机街访。

摄制组正在工作。 受访者供图

没过多久,所有成员开始意识到,过去拍片经验中导演具备的主动性和控制力在这次的尝试中几乎失效。刘跃形容那种感觉是,“每天都在崩溃,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以至于陷入对信心和自尊的自我怀疑。

团队中既有拍摄过成熟作品的老手,也有刚入行的实习生,但当整个摄制组都陷入每天被人拒绝几十次的困境后,焦虑和失落开始蔓延。

制片人张顗有时会在深夜收到同伴发来的语音,对方同样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在这次的项目中也倍感挫折。他反思自我并试图向张顗求证,“我是不是一个不合格的导演?我是不是已经老了?是不是没有耐心去聆听别人说话了?”

早在《可以跟你回家吗》的立项阶段,张顗对于这部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就曾表达过直接的担心,“制片、运营、成本控制、人员和节目质量把控都有太多未知。”

还有那些在团队内部早期讨论预设的细节也在实践中被推翻。

比如,没人能想到,在深夜最终答应带摄制组回家的女性受访者比例远高过男性;“沪漂”家庭比上海本地家庭对陌生人到访的接纳程度更高;在人民广场、南京路这样超高人流量的地方,反而少有人愿意停驻脚步面对镜头交流,回家成功率更是几乎为零;原本以为可以在国际化程度极高的上海轻易拍摄到常驻外国人的家庭生活,但最终没有一个成功案例。

摄制组跟随一个女孩去她家拍摄。 受访者供图

总导演李鑫曾在虹桥的古北区域蹲守——这里被看作上海富裕阶层和涉外家庭最多的居住社区——同样无功而返。

连着去了好几天,一位在附近健身房工作的姑娘看不过去了,向这位一直被拒的导演传授经验,“拍这种跟人回家的节目不要来这儿,这里的人特别冷漠。”

女孩的结论来自于,她曾辗转于上海不同区域的健身房发传单,到了古北也一直发不出去。她建议李鑫的团队去浦东,“那边IT男更多,人更友善。”

结束拍摄的第二天,片子的主创成员都会对前一天的情况进行复盘。但脚步和镜头覆盖了上海几乎所有区域和上百个地点后,大家意识到,关于向陌生路人搭讪的成功率,除了需要像买彩票般的好运气,依赖套路不如凭借真诚。

家门后的反转人生

她是很容易被节目组第一眼就注意到的那类女生:妆容精致、一头蓝灰色的漂染长发,打扮入时。年轻女孩性格爽朗,没有耗费过多口舌,在电话中征得奶奶同意后,她便带着工作人员前往纪念路的家。

女孩喜欢玩游戏,在一家工作室学习化妆,上楼等电梯的时刻,她提到自己和77岁奶奶的亲密关系——每天都会分享网络上的新鲜事和搞笑段子。事实上远不止于此,这位从部队转业、飞机制造厂退休的老太太热情开明,连孙女的每一段男友经历她都知晓。

张子悦和77岁的奶奶。 受访者供图

随着聊天深入,镜头记录下这套90平米出租房中祖孙三人的生活。

为了方便照顾生病的爷爷,张子仪和爷爷、奶奶相依而居。更准确的说法是,自幼时母亲患恶性脑瘤离世,她便一直在爷爷奶奶的隔代抚养下长大。

父亲远在非洲西海岸的加蓬从事木材进出口的生意,并已重组家庭。除了生日时会直接红包转账以及几年一次的回国碰面,父女间几乎没有更多的交流。

聊起自己的人生经历,主角们的神情稀松平常,但观众却从中察觉到不同的情绪。

有人羡慕奶奶和孙女间闺蜜般相处的情感,有人看到老太太转圜在母亲、妻子、祖母三个角色间的牺牲与不易,也有人感叹外表看似叛逆的女孩内心的柔软之处和勇敢。

这是《可以跟你回家吗》第一集前半段的画面片段,是团队和播出平台共同讨论决定用来开头的故事,这也符合制片人张顗对片中人物故事选择的“三个反转”理论。

“采访对象的外貌和家庭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现在的生活和过往经历三次反转。”张顗说,这个过程就是在和采访对象沟通中“先印证标签,再撕掉标签。”

除此之外,李鑫发现,那些最终接受采访的人群存在一定的共性。除了单纯的好奇者和具备倾诉欲望的都市人,更多的陌生人是带着巨大的善意,无意间迎接镜头闯入他们的家。

就像节目中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出租车司机陈国丰,和节目组的偶遇源于一卷大力胶带。

在转场过程中,有导演通过叫车软件上了陈国丰的车,行车期间,有人抱怨了一句今晚的拍摄忘了带粘贴“小蜜蜂”的大力胶,热心的司机便停下车,从后备厢拿出自己的大力胶送给工作人员。

“我们的打车费也就20块钱,可能和一卷大力胶的价格相差不多。”总导演李鑫记得,陈国丰是一位健谈的人,他聊起自己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的有趣经历。李鑫敏锐察觉到,这位高学历的出租车司机是个有故事的人,便叫摄像师偷偷开机。

直到凌晨,抵达陈国丰位于浦东航头的家,大家才惊讶于他不同于其他中年男人的人生经历。年轻时,他曾在外人眼中“铁饭碗”的中石化上海炼油厂工作,后来主动离开去一家德国外企,十年后再次跳出熟悉的圈子,现在一边做保险一边当出租车司机。

高学历出租车司机陈国丰和妻子。 受访者供图

陈国丰除了自己在开的那台车,他还有另外两台个体出租车,租给其他驾驶员在开,再加上保险业的收入远比以前更宽裕。但辛苦也是实实在在的,早晨五六点出车凌晨归家,没有双休。

在陈国丰家中,从沙发到柜子上都零散堆放着婴童用品,家庭收入的大部分也用于两个女儿的教育投入,比方说家里的钢琴。

戴着眼镜的卷发妻子在一旁抱怨丈夫这些年的职业经历,“就是折腾”,但又却是他这些年家庭生活中最坚定的支持者,回归家庭成为全职妈妈。

结婚多年,夫妻间的默契透过屏幕也能感受到。外人不理解陈国丰为何要抛掉所谓的光环跑来开出租,但妻子认为,“开出租有什么,只要每天开开心心,一家人的生活有保证就可以。”

许多观众被他们的乐观、上进和勇敢打动,在弹幕评论里留下祝福。凌晨两点,节目组离开前,两夫妻还打趣要列个五年或十年计划,就像所有奋斗在大都市的异乡人最期望的那样,“以后买个看得远的大房子。”

被剪掉的镜头和未完成的故事

一个飘雨的下班高峰期,从事财务工作的女孩打算从陆家嘴回家。

女孩来自江苏,圆脸,在摄制组的车上,她便笑着提前告知,“住的地方不是很好,也没有办法改善。”打开蓝色的大门,她在局促的屋内转了一会儿,又感到抱歉,“家里比较乱,没有地方给你们坐啊。”

那个被她称为家的地方,位于半小时车程外的一处30平米的平房内。那些同样出入上海高档写字楼的同事从未到过女孩的家里做客,朋友也少有人来。

屋内的毛巾没地方放,便用衣架一条条挂在牵好的线上,卧室一面灰蓝色的墙是她自己动手刷的。一整盒沉甸甸的透明收纳箱中,甚至能找到热熔胶枪这样的工具——这些小物件记录着主人过去两年来的生活: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

说起这些的时候,女孩脸上一直是绽开的笑容,她也会像所有“沪漂”一样吐槽关于上海的房产限购政策,“总不能为了买个房子结婚吧。”这期节目收获的评论里,更多的是夸赞“女孩性格好,大方又阳光”、“三观正、可爱的小姐姐。”

来自江苏的沪漂女孩。 受访者供图

观众不知道的是,画面之外,有一幕被导演组在后期剪辑时拿掉了。

女孩的窗户外墙对着马路,只有简单的一面小帘子遮盖住屋内的隐私。当摄影师突然拉开窗帘时,发现窗外有一个窥视的中年男人。导演刘跃在事后翻看素材时,也被这个意外的镜头吓到,那张慌乱的脸在窗帘拉开后迅速闪掉。

资深制片人王晓楠提供了一组数据,《可以跟你回家吗》的废片率粗略估计在90%,这意味着呈现给观众的画面只是素材的冰山一角。

而取舍的标准是什么?主创团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抱有善意、不去伤害被拍摄对象。在某些时候,这意味着,节目里必须放弃掉一些能带来所谓流量和热度的东西。

比如,在拍摄一位把宠物当做家人对待的阿姨时,她独自抚养儿子长大,希望不要在节目里强化自己离异一事。播出时,节目组把这段内容遵照当事人意见去掉了。另一位接受采访的年轻漂亮的女孩,坦然聊到自己被包养的故事,而她的母亲也在从事一些非常边缘的职业。类似的内容同样被隐掉。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到路人的家中,有时难以避开一些尴尬时刻。

在上海市中心的淮海路商圈,李鑫曾跟拍过一位已婚女律师。她很友好,晚上十一点还会招呼前来的客人在家里吃东西,导演组随意问了一句“你老公怎么还没下班?”女律师答,他们是周末夫妻,平时都下班晚非常忙,一般不回这套房子居住。

中途,女律师的丈夫突然醉醺醺出现,房间里原本热闹的氛围瞬间凝固。她不再愿意多说一句话,节目组也匆匆中断采访离开。后来,李鑫才得知,夫妻俩当时正处于矛盾中,而那套房子正是两人都敏感的话题。

还有一些故事在一开始就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完成。

在宜家,刘跃曾碰到一位复旦大学的老教授。老人把女儿一路培养到硅谷工作,退休后的前几年一直在美国帮女儿带小孩。但上海人的归家情节,让他最终选择跟爱人一起回到国内养老。老先生保留着一些在国外生活的习惯,会定期去打保龄球,运动结束去买面包、牛奶和瑞典的香肠。

简短几句闲聊后,老先生对纪录片拍摄非常理解,欣然答应。但就在送他回家的路上,老伴在一通电话中发火,质问丈夫为什么要带陌生人回家。解释、沟通,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一位受访者在向摄制组讲述故事。 受访者供图

那些平凡的、微小的、治愈的

在超过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级大都市上海,其中超过四成是外来的异乡人。

这也是当初导演选择上海作为主拍摄地的原因:人群构成多元、南北交融、夜生活相对丰富。还以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在试拍阶段,摄制组在上海和北京都进行了试拍,由于是夜间街拍,冬末初春的北方街头在深夜少有人逗留,上海的气候反而成为优势。

这部在豆瓣上评分为7.9的纪录片,实际成本投入并不高。由于存在太多未知,以至于制片人张顗会要求每一个拍摄小组都精简成本和人员,细到“能自己解决的拍摄设备绝不外借”。

整部片子里,没有大英雄式的人物,那些普通人的生活有时因缺乏戏剧性而略显平淡。但在网友评论中,最多被提及的是节目中主角生活的真实感和那些认真对待人生的姿态,也有人将片中人物的经历投射到自己身上,“我也想为扛过苦难的自己点个赞”。

一位主创团队成员曾在导演手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这几个月里,我们各个组拍摄了近百个人物。但甚至包括我们摄制组有感而发私下分享的各自的故事里,我唯独没有听到“幸福”二字。人们讲起爱好与骄傲的部分时眼睛会发光,大多聊起的还是记忆深刻的悲痛。无论富有还有贫穷的人,都是如此。

“大家都是普通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脆弱的一面,我们拍的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可能是稀疏平常就能轻易做到的一些事情,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就要费尽所有的力气,才能够得着。但是他们的共性就是都没有放弃,还是在努力。”总导演李鑫认为,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承载的一种特别的功能,当一个人需要有情绪的出口和表达欲时,除了日常交流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在家里这样一个熟悉而私密的环境里,面对陌生人和镜头,或许会倾诉一些平时没有机会说出口的故事。

在片中,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音乐,都是那首极具治愈感的《Let it be》。

这首发布于上世纪70年代的歌曲,是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歌词中反复吟唱的那句“let it be”也隐含着《可以跟你回家吗》这部纪录片最想传达的主旨:let it be,顺其自然。

以上就是关于令人痛心的实验,千万不要让孩子给陌生人开门!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