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历史简介有关的名人分别是谁

   2022-11-13 19:52:11 网络1160
核心提示:“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 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相传4000多年

绍兴的历史简介有关的名人分别是谁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

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

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

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

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

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

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你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

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

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建置: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

吴黄龙元年(22*****山阴隶属会稽郡。

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

陈后主时(583~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

隋开皇九年(58*****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4县,入会稽县。

唐武德七年(62*****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

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复置山阴县。

大历二年(76*****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

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

元和六年(81*****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

十年复置山阴县。

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

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

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

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

山阴、会稽两县属之。

元至元十三年(12*****建两浙都督府,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

朱元璋丙午年(13*****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

清因明制。

清咸丰十一年(18*****太平军攻占绍兴府,山阴、会稽两县属太平天国。

同治二年(18*****清军收复绍兴,山、会两县隶属复旧。

宣统三年(19*****月,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

民国元年(19*****月,废绍兴府,原山阴、会稽两县,改为绍兴县,隶属浙江军 *** 。

三年,设会稽道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

十六年,废道,绍兴县区属省。

二十四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

翌年,以数名区,绍兴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三十年四月,日军陷绍兴,县 *** 先后迁至王坛,蒋村、裘村,政令仅及龙会、稽东两乡。

6月,绍兴城区设伪乡镇联合会,次年6月,设汪伪绍兴县 *** ,属伪第五专署。

三十四年8月,伪政权垮台。

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改编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绍兴县隶属之。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6月6日,绍兴县人民 *** 成立。

属浙江省第十专署。

10月,析绍兴县,置会稽县。

城区设绍兴市(县级),11月,改第十专置为绍兴专员公署,两县一市俱隶属之。

1950年5月,撤绍兴市、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

9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县级),隶属依旧。

1952年1月,绍兴县直属省府。

1953年2月,改属宁波地区专员公署。

1958年2月,绍兴县、市合并,称绍兴县。

1962年1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

1964年9月,复绍兴地区专员公署,绍兴县为其辖区。

1981年3月,绍兴县改建绍兴市(县级)。

1*****年7月,撤绍兴地区,建立省辖绍兴市(地级),恢复绍兴县。

(《绍兴县志》第一编建置)

自然环境

:

绍兴地处杭州湾南,会稽山北麓,北纬29°42′02〃~30°19′15〃,东经120°16′55〃~120°46′39〃,东西宽46.6公里,南北长68.5公里,周边长356*****公里,总面积149*****平方公里。

【西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区】会稽山脉尾闾分成二支,成西南—东北方向伸入县境南部和西部,构成一片崎岖低山、丘陵、河谷地,面积75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0.76%。

区内群山连绵,山势险要,山体抬升强烈,地形深切、破碎,水系源短流急。

一般海拔在300~400米之间,最高骆家尖747米,延伸到萧甬铁路南侧约5~10公里地带,高度即降至海拔20米左右,与无数冲积扇和中北部冲积平原相连,坡度以15°~25°和大于25°为主。

地貌类型复杂,还可分成丘间谷地、低丘、高丘和低山四类,主要有夏履、型塘、漓渚、兰亭、平水、石泄及小舜江河谷,王坛、平水盆地。

此类河谷与盆地面积较小,山垅较狭,水流湍急,砂砾含量较高,土壤冲积明显。

与水网平原交界处均有大片坡地、阶地,尤以漓渚、兰亭、南池、坡塘、九里、上蒋一带面积较大。

坡度皆在10°以下,土层深厚,适宜农耕。

新石器时代已有频繁农垦活动,现大部辟为茶、桑、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地和旱粮地,在绍兴农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北部水网平原区】面积57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8.33%。

除零星火成岩残丘外,皆为冲积、淤积、海积而成。

地势平坦,平均海拔6~7米。

偶有孤丘残丘高度一般亦不超过200米。

中部,河流纵横,湖泊星散,农田被切割成大小渡田,有“水乡泽国”之称。

靠近古海溏北部狭长地带,地势低平,平均海拔4.5米,河流较少,水面狭窄,为向滨海滩涂过渡地带。

历史上称山会平原,原为一片浅海沼泽,潮汐出没。

全球性冰后期为海水所淹。

距今6000年前,漓渚、平水均为海水直拍之山丘和海岸交界处。

公元前21世纪左右开始海退,海岸北移。

海退结束,海岸线轮廓已与近代相似。

因泥沙来源丰富,溺谷淤浅不畅,浅海逐渐垫高而变成咸潮出没之沮洳沼泽,《管子·水地》称“越之水重浊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

距今3000年前后,越族居民从会稽山内部北移,开始垦殖咸潮所不及之山麓冲积扇和平原中一些较大孤丘及附近坡地,从而形成中部冲积平原。

公元前5世纪初,越国把都城从会稽山南部迁到沼泽平原,经过与近世围垦滩涂相似之围堤、筑塘、拒咸、蓄淡,造就会稽山北麓冲积扇以下大批耕地。

秦汉时代,北人南迁,湖沼地加快开发。

至公元2世纪中叶,鉴湖建成,湖以下开辟良田9000顷。

海塘建设和河湖网也加速整治。

唐垂拱二年(686)山阴与萧山50里界塘筑成;开元十年(72*****会稽县令李俊之主持增修山会海塘。

后经大历十年(77*****大和六年(83*****次增修,才形成东起上虞,西至山阴,全长百余里之防海塘,山会平原全面形成。

至今,中北部水网平原610个自然村中,以溇、湖、埭、桥、江、墅、葑、塘、渎、堰、岸、港、浦等命名者计226个,占34%,展现水乡特定景观。

【东北部滨海平原区】淤涨型滩涂,地势平坦,人工水系纵横交错,海拔5米左右。

区域总面积16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0.91%,已围垦67.4平方公里,潮上带或潮间带尚待开发。

受钱塘江和曹娥江涌潮顶托,北岸不断被侵蚀,南岸逐渐淤涨。

明永乐至万历(1403~1620)间,钱塘江主槽北移,山会两县海涂外涨,已有人自发垦殖,种植棉、瓜、豆和水稻。

清咸丰年间(1851~186*****度成为三江口西部乾、坤两号沙地,面积超过4万亩。

清末民初,滩涂曾向杭州湾伸展20多里,有磨盘丘、豆腐畈等垦区。

此后,由于钱塘江南股槽游移,滩涂大片坍方,至建国前夕,丧失殆尽。

1969年开始有组织地大规模人工围涂造地,至1991年,围涂10次,获土地66.3平方公里(1993年10月至1994年4月“九三丘”第一期围涂获土地8.7平方公里,未计入内),才有滨海平原,并奠定境内自南而北山脉—平原—海岸梯阶式地貌。

矿产:

金属矿产

【铁矿】分布在西南部漓渚一带,有磁铁矿5处,铁硫矿1处、铁锌矿1处。

按1986年资料,探明储量为876*****万吨,占全省探明储量72.6%。

矽卡岩型矿床矿体有脉状、透镜状、层状、扁豆状。

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闪锌矿、褐铁矿、磁黄铁矿、赤铁矿、黄铁矿、方铅矿、毒砂等,伴有黄铜矿、镜铁矿;脉石矿物有粒硅镁石、透辉石、透闪石、石榴石等。

如花街磁铁矿、新桥铁硫矿和谢坞铁锌矿。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体呈脉状或受交错之裂隙控制,无一定形状,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赤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

如平水园里岙、上杨滩磁铁矿。

层控矽卡岩型矿床。

矿体呈似层状、层状、脉状产出。

矿石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辉铜矿。

脉石矿物有石榴石、透辉石、金云母、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等。

如漓渚磁铁矿。

中温裂隙充填型矿床矿体呈不规则细脉状。

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偶见镜铁矿及赤铁矿。

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及绿泥石等。

如夏履马家地磁铁矿。

【钼矿】仅见于漓渚枫塘坞一带,系沉积改造型,矿体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

矿石由辉钼矿、辉砷镍矿、金云母、绢云母、绿泥石、蛇纹石、绿帘石、方解石、石英组成。

【铜矿】有8个,五种类型。

按1986年资料探明储量为39.09万吨,占全省探明储量69.9%。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多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为主,伴生元素有钇、钛、镍。

矿石含cu0.22~2.38%。

有兰亭黄岘、平水江白鹤殿和桃红等铜矿。

火山喷发沉积型矿床,呈层状或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为主,伴生磁铁矿、方铅矿等。

含cu0.35~4.74%。

如平水西裘和六里岙铜矿。

矽卡岩型矿床,呈似层状、透镜状,以辉铜矿、孔雀石为主,次为黄铜矿、兰铜矿等。

含cu0.3~0.59%。

如兰亭皇游荡铜矿。

中温热液型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含铜黄铁矿,矿体呈脉状,含cu0.5~1.2%。

如南池马园里铜矿。

中温热液型铜钼矿,矿体为平行脉状,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物由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等组成。

如夏履马家地铜矿。

【铅锌矿】两处,矿体以透镜状为主,次为不规则脉状。

矿石矿物多为方铅矿、闪锌矿,矿石品位pb0.76~20.37%。

【多金属矿】两处,储量2.6万吨。

矽卡岩型多金属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以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为主。

兰亭镇灰灶头多金属矿床属此。

多金属矿,矿体呈不规则脉状为主,单个矿脉由若干个断续相连之透镜状组成。

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次为方铅矿及黄铜矿,伴有黄铁矿;矿石品位pb0.17~10.80%、zn0.16~17.50%、cu0.16~1.5%、ag32~65×10—6。

南池大焦岭矿床属此。

【贵金属矿】有19处,几乎均产于江—绍断裂两侧之老地层中,多数受断裂构造和破碎带控制,与火山热液有关,总储量3.14吨。

平水江乡何山中温热液型金矿,呈脉状、透镜状,黄金呈微粒状赋存于石英、黄铁矿、云母片之间。

含au7.24×10—6。

*****变质热液型金矿赋存于含金石英脉或蚀变岩中,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产出。

以金为主,含au0.1~19.78×10—6。

平水镇天衣寺、石其、铸铺岙、中岙、官山、孔坞岙、野猪窝、平水江沙滩,南池胡家塔、茅秦等处金矿属此。

中低温热液型金矿,有上灶大烟帽,南池马园里两处。

矿体赋存于含金石英脉之中。

中低温热液裂隙型金矿,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及北西向硅化破碎带中。

含au0.04~18.3×10—6。

型塘矿化点属此。

含金石英脉或含金硅化破碎带金矿,有平水镇大桥头西北侧、上灶乡金岙、鉴湖镇百家、秦望山北侧、马园里水库等处。

【稀有金属】有铌铁矿两处和含铌锐钛矿一处,在碱性—酸性侵入岩中,均属矿化点。

岩浆型铌铁矿,矿化花岗岩体呈北东向延伸或略呈透镜状,矿石矿物为铌铁矿,脉石矿物石英、钾长石、钠长石、更长石、绢云母为主。

富盛镇义峰山、万户山两处属此。

含铌锐钛矿,矿点产于燕山期霏细斑岩岩脉中成群分布,矿石矿物为铌锐钛矿、磷钇矿;含铌锐钛矿155*****克/吨。

富盛镇庙前山矿点属此。

非金属矿

有萤石、磷矿、钾矿、高岭土、瓷石、叶蜡石、钾长石、云母、石墨等16种。

【萤石矿】有富盛镇龙潭岗和王化下祝两处,均为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脉状。

龙潭岗萤石呈桃红、紫和白色,少量灰—黑灰色及绿色;下祝萤石呈绿色、白色,少量紫色。

伴有石英、粘土和方解石。

储量3.9万吨。

【磷矿】位于谢家桥—奕村背斜东南翼,属沉积型,矿体似层状、透镜状。

地表可见磷结核。

【钾矿】位于佳山—墨城背斜东北端,属沉积型,层状,矿石矿物以水云母、白云母为主。

储量924万吨。

【高岭土】有兰亭镇皇游荡、上灰灶、谢家桥、花街4处,均为低温热液交代型。

系石英斑岩岩脉或霏细斑岩岩脉风化而成,脉状,矿石矿物以高岭土为主,属酸性型粘土,灰白色粉土状、砂状结构。

风化强烈者呈乳白色土状,粘结,可塑性及燃烧性能好。

风化程度差者碾磨后用。

【瓷石矿】有富盛镇义峰山、方岙、鲶鱼山、花街4处,风化型,呈脉状或似层状。

矿石矿物由粉土质、隐晶长英质或由碱性长石和石英组成。

由霏细斑岩风化或蚀变而成。

【叶蜡石矿】在平江乡秦望山东坡,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透镜状块状构造,灰白色。

【钾长石矿】在兰亭镇松坑村,属花岗斑岩型,团块状及不规则状,矿石矿物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脉石矿物为石英、黑云母、角闪石。

【云母矿】有富盛镇北山、两溪长岭、上蒋山皇3处。

前两处为伟晶岩型,产于变质岩之伟晶岩脉中。

后者为沉积变质型,夹于浅色片理化石英砂岩中,呈层状。

储量141*****吨。

【石墨矿】在红山瓜林,属裂隙充填型矿床,多为细脉或团块状,破碎带中部亦有呈透镜状分布。

石墨呈细鳞片状或隐晶质。

脉石矿物有石英。

【石英矿】分脉石英和石英砾岩两类。

储量200*****万吨。

富盛镇方岙石英矿,属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脉状,伴少量长石和粘土。

鉴湖镇下濮山、福全镇两处沉积型石英矿为石英砾岩。

岩性为灰黄色之含砾粗砂岩间夹白色泥质页岩,大量石英砂砾岩。

矿体呈层状。

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胶结物。

【白云岩矿】在兰亭镇谢坞,属沉积型,层状,以白云石为主,少量方解石。

【石灰岩矿】有兰亭镇谢坞、上灰灶、皇游荡、棠棣曹家4处,属沉积型。

层状,灰—深灰色,性脆,坚硬,主要成份为方解石。

【黑曜斑岩矿】在稽江乡傅家岙,属火山喷溢型。

透镜状,层状产出。

矿物成份以雏晶玻璃为主,大于95%,尚有微量磷灰石,珍珠构造。

珍珠岩矿】在稽江乡车头,属火山喷溢型,透镜状,黑色珍珠岩,玻璃光泽,具贝壳状断口,斑晶为中性斜长石、辉石;基质以隐晶—霏细状长英质为主。

【石料】节理不发育之角砾凝灰岩,为较好建筑材料,有开采场150余家。

【花岗石矿】有型塘九岭下、陶堰义峰山和大和山花岗石矿3处。

花岗闪长岩、正长岩或辉石闪长岩呈小岩株状产出。

灰白、略带浅绿色、墨绿色或黑色,微粒到细柱粒或中细柱结构,块状构造。

荒料率30~40%。

燃料矿产

【石煤】有漓渚、坡塘、坡塘岭下3处,沉积型,层状,延伸500~2000米,厚1~4米,高炭质硅质页岩。

赋存荷塘组之中。

发热量902~1700卡/克,储量473万吨。

【泥炭】有容山、孟家葑、陶堰、藕塘头、?湖5处,全新统湖沼相沉积型,层状、透镜状,可见1~2层。

厚0.5~1米,亦有1.5~3米。

棕红色,氧化后变黑色。

以草木根为主。

发热量1047~4128卡/克。

储量114.2万吨。

【天然气】山(阴)会(稽)古海塘以南,现萧山市党山乡夹灶村,于1986年发现天然气资源。

1987年起,居民利用探矿钻孔取气作炊,天然气压力3公斤/平方公分。

该钻孔是浙江省石油勘探处、地质研究所为开发浅层天然气而设置之夹灶—马鞍(绍兴)试区之一,位于东经120°33′22〃,北纬30°9′17〃,离县境230米~370米,地质条件相同,故县域内可能有浅层生物成因之甲烷型天然气。

灾异

:

【洪涝】1961至1990年,全县发生三日过程两量≥100~300毫米,日最大雨量50~150毫米之洪涝34次,年均1次以上。

其中全县性洪涝12次,占35%,不到三年发生1次,且有11次在梅雨季季节,占91.7%,其余均为局部性洪涝。

【干旱】1961~1990年,境内发生干旱33次,其中30天以上者各级干旱27次占82%。

平均一年发生一次。

18次是全县性干旱,占67%。

1967年伏秋冬连旱,三江闸一带干旱长达133天,24.5万亩晚稻受灾。

【台风】1961~1990年,受过程降雨≥30毫米之台风影响102次,年均3.4次。

最多195*****年分别有7次。

1956年8月12号台风,过程降水176.1~196.4毫米,风力12级以上,最大风速40米每秒。

【冰雹】据1950至1980年观测,31年中发生冰雹30次,年均近1次。

人口

:

【分布】清前无人口分布资料可稽,及至宣统年间,方分别统计城坊、乡镇户口,断续不全。

因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居住习惯等因素,分布不匀:仅占地域总面积0.6%之城厢、坊里,密集总人口10%以上;平原乡镇占总面积40%,亦占总人口60%;低山丘陵区占地面积约59%,却仅占总人口30%左右。

【密度】绍兴一向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高,并呈上升趋势。

南北两地差别明显:北部水乡平原,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稠密;南部低山丘陵,经济发展较为滞缓,人口相对稀疏。

清前史疏分县记载人口密度。

民国元年(19*****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始有人口密度统计,每平方公里为593人。

十七年为608人。

二十一年为640人。

二十四年为568人。

三十年为611人。

三十四年,因战乱下降至430人。

三十六年446人。

建国后,才有全县性完整记载。

【流动】绍兴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变动:句践二十九年(周贞定王元年,前468)越国灭吴后迁都琅琊,带去越地居民3万户。

秦始皇二十七至三十七年(前220至前210),徙大越民到浙西、皖南一带。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迁中原居民到会稽等地。

西晋末年(永嘉年间)北方发生战乱,晋室南迁,中原人士避居会稽、山阴。

安史之乱,居民离散,越州各县人口有显著上升。

靖康之乱,宋室南迁,山阴、会稽人口大量增加。

至清乾隆五十六年(17*****山阴县人口100*****会稽县人口266*****合计126*****人,数量剧增。

沦陷期间,居民逃离,由民国二十四年(19*****户,108*****人,降到三十六年197*****户,853*****人,下降21.55%。

1949年中国人民 *** 南下,随军地方工作干部定居近千人。

水利

:

【水库】境内水库,始于越王句践之时。

南池、吴塘、苦竹塘,均属国内早期小型水库。

东汉在若耶溪口筑成之回涌湖,属中型规模,系均质土坝构筑,利用天然山岙泄洪。

明代建芝塘湖,缓解夏履江、西小江水患。

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集体经济壮大,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山区、半山区掀起兴修水利热潮,共建中、小型水库59座,塘坝410座、灌溉塘945座,可正常蓄水564*****万立方米。

【海塘】海塘修筑始于于越。

而较为系统,初具规模之海塘建筑首见于《新唐书·地理志》,守李俊之、皇甫温、李左次等均有“增修”会稽海塘之举,可见唐以前境内确已有海塘工程。

山阴海塘始载于《嘉泰会稽志》所记“界塘”,比李俊之增修会稽防海塘早36年。

县境海塘,历经自南而北扩展和零星分散逐步联成一体之漫长演变过程。

明嘉靖汤绍恩建成三江闸,海塘遂成一线,无多变动,直至60年代后期,随治江围涂工程大规模兴起,海塘堤线急速北移。

现境内海塘总长88.*****公里,由萧绍海塘(境内段)18*****公里和围垦大堤69.*****公里组成。

海塘结构与施工技术也不断发展,初筑土塘、柴塘,宋兴石塘,清筑鱼鳞石塘、丁由石塘。

民国期间出现浆砌块石斜坡塘。

建国后又由人力筑塘改为机械筑塘。

抗御潮洪能力大增。

今之一线海塘,浆砌块石护坡塘已达50~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抛石土塘已达20年以上一遇之防洪标准。

【闸堰】南宋鉴湖湮废,浦阳江又借道钱清江出三江口入海,平原水利形势明显恶化,水旱剧增。

明初戴琥、彭谊、张焕等先后修建扁拖诸闸,并筑坝修塘,整治河湖,稍有缓和。

但因无据要津、杀水势、蓄众水之大型排涝枢纽工程,水旱频仍,海塘决筑不绝,劳民耗资。

明嘉靖年间太守汤绍恩顺应民心,创筑我国古代著名滨海大闸—三江闸根治水害。

《闸务全书》称,自此“旱御有备。

旱则闭以蓄之,田足以灌溉;涝则启以泄之,稼不至浸淫。

三邑之民,安居乐业”。

钱塘江下游出水主道自南而北变迁,三江闸外自清康熙起出现涨沙之患,三江闸遂由130多年之全盛期,转入效能衰减期。

平原抗旱除涝又显艰困。

建国后,相继建成马山闸、新三江闸等大中型排涝骨干工程,绍兴平原水利局面一新,旱涝灾害得到较好防御。

【河湖整治】建国前夕,境内河湖多岸塌堪倾,湖淤河塞,涝不能畅泄,旱无力久抗。

建国后围绕发挥河湖蓄泄效能,以“上蓄、中疏、下泄”为整治原则,上游兴修蓄水滞洪之塘库;中下游全面整理闸江,疏拓河道;沿海兴建大中小水闸等工程。

共疏挖河道826.3公里,拆建阻水桥梁580座,河道砌石护岸125*****公里。

行政区划一览

** 区划资料截至2006年9月;面积、人口根据《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绍兴市 面积8256平方千米,人口433万人。

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越城区 面积 338平方千米,人口 64万人。

邮编312000。

区人民 *** 驻塔山街道延安路。

诸暨市 面积2311平方千米,人口106万人。

邮编311800。

市人民 *** 驻暨阳街道红旗路26号。

上虞市 面积1427平方千米,人口 77万人。

邮编312300。

市人民 *** 驻百官街道市府路5号。

嵊州市 面积1771平方千米,人口 73万人。

邮编312400。

市人民 *** 驻北直路37号。

绍兴县 面积1196平方千米,人口 70万人。

邮编312030。

县人民 *** 驻柯桥街道群贤路1661号。

新昌县 面积1213平方千米,人口 43万人。

邮编312500。

县人民 *** 驻人民路190号。

绍兴概况

长话区号:0575

邮政编码:312000

位置:位于宁绍平原西部,南屏会稽山,北濒钱塘江,西连杭州,东接宁波,总面积79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

区划:现辖越城区及绍兴县、新昌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

人口:426万,其中市区人口31万。

绍兴名人榜:

1:鲁迅,原名周树人

2:秋瑾,就义于绍兴市区古轩亭口

3:蔡元培,原北大校长

4:徐文长,即徐渭。

5:周恩来

6:西施

7:越王勾践

绍兴名胜古迹:

1、鲁迅故里

2、鉴湖

3、兰亭国家森林公园

4、西施故里

5、柯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五泄风景区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

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你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建置: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吴黄龙元年(22*****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陈后主时(583~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隋开皇九年(58*****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4县,入会稽县。唐武德七年(62*****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复置山阴县。大历二年(76*****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元和六年(81*****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十年复置山阴县。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山阴、会稽两县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建两浙都督府,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朱元璋丙午年(13*****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清因明制。清咸丰十一年(18*****太平军攻占绍兴府,山阴、会稽两县属太平天国。同治二年(18*****清军收复绍兴,山、会两县隶属复旧。宣统三年(19*****月,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民国元年(19*****月,废绍兴府,原山阴、会稽两县,改为绍兴县,隶属浙江军政府。三年,设会稽道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十六年,废道,绍兴县区属省。二十四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翌年,以数名区,绍兴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三十年四月,日军陷绍兴,县政府先后迁至王坛,蒋村、裘村,政令仅及龙会、稽东两乡。6月,绍兴城区设伪乡镇联合会,次年6月,设汪伪绍兴县政府,属伪第五专署。三十四年8月,伪政权垮台。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改编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绍兴县隶属之。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6月6日,绍兴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浙江省第十专署。10月,析绍兴县,置会稽县。城区设绍兴市(县级),11月,改第十专置为绍兴专员公署,两县一市俱隶属之。1950年5月,撤绍兴市、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9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县级),隶属依旧。1952年1月,绍兴县直属省府。1953年2月,改属宁波地区专员公署。1958年2月,绍兴县、市合并,称绍兴县。1962年1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1964年9月,复绍兴地区专员公署,绍兴县为其辖区。1981年3月,绍兴县改建绍兴市(县级)。1*****年7月,撤绍兴地区,建立省辖绍兴市(地级),恢复绍兴县。(《绍兴县志》第一编建置)

自然环境

:

绍兴地处杭州湾南,会稽山北麓,北纬29°42′02〃~30°19′15〃,东经120°16′55〃~120°46′39〃,东西宽46.6公里,南北长68.5公里,周边长356*****公里,总面积149*****平方公里。

【西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区】会稽山脉尾闾分成二支,成西南—东北方向伸入县境南部和西部,构成一片崎岖低山、丘陵、河谷地,面积75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0.76%。区内群山连绵,山势险要,山体抬升强烈,地形深切、破碎,水系源短流急。一般海拔在300~400米之间,最高骆家尖747米,延伸到萧甬铁路南侧约5~10公里地带,高度即降至海拔20米左右,与无数冲积扇和中北部冲积平原相连,坡度以15°~25°和大于25°为主。地貌类型复杂,还可分成丘间谷地、低丘、高丘和低山四类,主要有夏履、型塘、漓渚、兰亭、平水、石泄及小舜江河谷,王坛、平水盆地。此类河谷与盆地面积较小,山垅较狭,水流湍急,砂砾含量较高,土壤冲积明显。与水网平原交界处均有大片坡地、阶地,尤以漓渚、兰亭、南池、坡塘、九里、上蒋一带面积较大。坡度皆在10°以下,土层深厚,适宜农耕。新石器时代已有频繁农垦活动,现大部辟为茶、桑、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地和旱粮地,在绍兴农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北部水网平原区】面积57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8.33%。除零星火成岩残丘外,皆为冲积、淤积、海积而成。地势平坦,平均海拔6~7米。偶有孤丘残丘高度一般亦不超过200米。中部,河流纵横,湖泊星散,农田被切割成大小渡田,有“水乡泽国”之称。靠近古海溏北部狭长地带,地势低平,平均海拔4.5米,河流较少,水面狭窄,为向滨海滩涂过渡地带。历史上称山会平原,原为一片浅海沼泽,潮汐出没。全球性冰后期为海水所淹。距今6000年前,漓渚、平水均为海水直拍之山丘和海岸交界处。

公元前21世纪左右开始海退,海岸北移。海退结束,海岸线轮廓已与近代相似。因泥沙来源丰富,溺谷淤浅不畅,浅海逐渐垫高而变成咸潮出没之沮洳沼泽,《管子·水地》称“越之水重浊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距今3000年前后,越族居民从会稽山内部北移,开始垦殖咸潮所不及之山麓冲积扇和平原中一些较大孤丘及附近坡地,从而形成中部冲积平原。

公元前5世纪初,越国把都城从会稽山南部迁到沼泽平原,经过与近世围垦滩涂相似之围堤、筑塘、拒咸、蓄淡,造就会稽山北麓冲积扇以下大批耕地。

秦汉时代,北人南迁,湖沼地加快开发。至公元2世纪中叶,鉴湖建成,湖以下开辟良田9000顷。海塘建设和河湖网也加速整治。唐垂拱二年(686)山阴与萧山50里界塘筑成;开元十年(72*****会稽县令李俊之主持增修山会海塘。后经大历十年(77*****大和六年(83*****次增修,才形成东起上虞,西至山阴,全长百余里之防海塘,山会平原全面形成。至今,中北部水网平原610个自然村中,以溇、湖、埭、桥、江、墅、葑、塘、渎、堰、岸、港、浦等命名者计226个,占34%,展现水乡特定景观。

【东北部滨海平原区】淤涨型滩涂,地势平坦,人工水系纵横交错,海拔5米左右。区域总面积16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0.91%,已围垦67.4平方公里,潮上带或潮间带尚待开发。受钱塘江和曹娥江涌潮顶托,北岸不断被侵蚀,南岸逐渐淤涨。明永乐至万历(1403~1620)间,钱塘江主槽北移,山会两县海涂外涨,已有人自发垦殖,种植棉、瓜、豆和水稻。清咸丰年间(1851~186*****度成为三江口西部乾、坤两号沙地,面积超过4万亩。清末民初,滩涂曾向杭州湾伸展20多里,有磨盘丘、豆腐畈等垦区。此后,由于钱塘江南股槽游移,滩涂大片坍方,至建国前夕,丧失殆尽。1969年开始有组织地大规模人工围涂造地,至1991年,围涂10次,获土地66.3平方公里(1993年10月至1994年4月“九三丘”第一期围涂获土地8.7平方公里,未计入内),才有滨海平原,并奠定境内自南而北山脉—平原—海岸梯阶式地貌。

矿产:

金属矿产

【铁矿】分布在西南部漓渚一带,有磁铁矿5处,铁硫矿1处、铁锌矿1处。按1986年资料,探明储量为876*****万吨,占全省探明储量72.6%。

矽卡岩型矿床矿体有脉状、透镜状、层状、扁豆状。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闪锌矿、褐铁矿、磁黄铁矿、赤铁矿、黄铁矿、方铅矿、毒砂等,伴有黄铜矿、镜铁矿;脉石矿物有粒硅镁石、透辉石、透闪石、石榴石等。如花街磁铁矿、新桥铁硫矿和谢坞铁锌矿。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体呈脉状或受交错之裂隙控制,无一定形状,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赤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如平水园里岙、上杨滩磁铁矿。

层控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呈似层状、层状、脉状产出。矿石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辉铜矿。脉石矿物有石榴石、透辉石、金云母、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等。如漓渚磁铁矿。

中温裂隙充填型矿床矿体呈不规则细脉状。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偶见镜铁矿及赤铁矿。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及绿泥石等。如夏履马家地磁铁矿。

【钼矿】仅见于漓渚枫塘坞一带,系沉积改造型,矿体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矿石由辉钼矿、辉砷镍矿、金云母、绢云母、绿泥石、蛇纹石、绿帘石、方解石、石英组成。

【铜矿】有8个,五种类型。按1986年资料探明储量为39.09万吨,占全省探明储量69.9%。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多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为主,伴生元素有钇、钛、镍。矿石含cu0.22~2.38%。有兰亭黄岘、平水江白鹤殿和桃红等铜矿。火山喷发沉积型矿床,呈层状或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为主,伴生磁铁矿、方铅矿等。含cu0.35~4.74%。如平水西裘和六里岙铜矿。

矽卡岩型矿床,呈似层状、透镜状,以辉铜矿、孔雀石为主,次为黄铜矿、兰铜矿等。含cu0.3~0.59%。如兰亭皇游荡铜矿。

中温热液型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含铜黄铁矿,矿体呈脉状,含cu0.5~1.2%。如南池马园里铜矿。

中温热液型铜钼矿,矿体为平行脉状,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物由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等组成。如夏履马家地铜矿。

【铅锌矿】两处,矿体以透镜状为主,次为不规则脉状。矿石矿物多为方铅矿、闪锌矿,矿石品位pb0.76~20.37%。

【多金属矿】两处,储量2.6万吨。

矽卡岩型多金属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以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为主。兰亭镇灰灶头多金属矿床属此。

多金属矿,矿体呈不规则脉状为主,单个矿脉由若干个断续相连之透镜状组成。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次为方铅矿及黄铜矿,伴有黄铁矿;矿石品位pb0.17~10.80%、zn0.16~17.50%、cu0.16~1.5%、ag32~65×10—6。南池大焦岭矿床属此。

【贵金属矿】有19处,几乎均产于江—绍断裂两侧之老地层中,多数受断裂构造和破碎带控制,与火山热液有关,总储量3.14吨。

平水江乡何山中温热液型金矿,呈脉状、透镜状,黄金呈微粒状赋存于石英、黄铁矿、云母片之间。含au7.24×10—6。

*****变质热液型金矿赋存于含金石英脉或蚀变岩中,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产出。以金为主,含au0.1~19.78×10—6。平水镇天衣寺、石其、铸铺岙、中岙、官山、孔坞岙、野猪窝、平水江沙滩,南池胡家塔、茅秦等处金矿属此。

中低温热液型金矿,有上灶大烟帽,南池马园里两处。矿体赋存于含金石英脉之中。

中低温热液裂隙型金矿,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及北西向硅化破碎带中。含au0.04~18.3×10—6。型塘矿化点属此。

含金石英脉或含金硅化破碎带金矿,有平水镇大桥头西北侧、上灶乡金岙、鉴湖镇百家、秦望山北侧、马园里水库等处。

【稀有金属】有铌铁矿两处和含铌锐钛矿一处,在碱性—酸性侵入岩中,均属矿化点。岩浆型铌铁矿,矿化花岗岩体呈北东向延伸或略呈透镜状,矿石矿物为铌铁矿,脉石矿物石英、钾长石、钠长石、更长石、绢云母为主。富盛镇义峰山、万户山两处属此。

含铌锐钛矿,矿点产于燕山期霏细斑岩岩脉中成群分布,矿石矿物为铌锐钛矿、磷钇矿;含铌锐钛矿155*****克/吨。富盛镇庙前山矿点属此。

非金属矿

有萤石、磷矿、钾矿、高岭土、瓷石、叶蜡石、钾长石、云母、石墨等16种。

【萤石矿】有富盛镇龙潭岗和王化下祝两处,均为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脉状。龙潭岗萤石呈桃红、紫和白色,少量灰—黑灰色及绿色;下祝萤石呈绿色、白色,少量紫色。伴有石英、粘土和方解石。储量3.9万吨。

【磷矿】位于谢家桥—奕村背斜东南翼,属沉积型,矿体似层状、透镜状。地表可见磷结核。

【钾矿】位于佳山—墨城背斜东北端,属沉积型,层状,矿石矿物以水云母、白云母为主。储量924万吨。

【高岭土】有兰亭镇皇游荡、上灰灶、谢家桥、花街4处,均为低温热液交代型。系石英斑岩岩脉或霏细斑岩岩脉风化而成,脉状,矿石矿物以高岭土为主,属酸性型粘土,灰白色粉土状、砂状结构。风化强烈者呈乳白色土状,粘结,可塑性及燃烧性能好。风化程度差者碾磨后用。

【瓷石矿】有富盛镇义峰山、方岙、鲶鱼山、花街4处,风化型,呈脉状或似层状。矿石矿物由粉土质、隐晶长英质或由碱性长石和石英组成。由霏细斑岩风化或蚀变而成。

【叶蜡石矿】在平江乡秦望山东坡,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透镜状块状构造,灰白色。

【钾长石矿】在兰亭镇松坑村,属花岗斑岩型,团块状及不规则状,矿石矿物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脉石矿物为石英、黑云母、角闪石。

【云母矿】有富盛镇北山、两溪长岭、上蒋山皇3处。前两处为伟晶岩型,产于变质岩之伟晶岩脉中。后者为沉积变质型,夹于浅色片理化石英砂岩中,呈层状。储量141*****吨。

【石墨矿】在红山瓜林,属裂隙充填型矿床,多为细脉或团块状,破碎带中部亦有呈透镜状分布。石墨呈细鳞片状或隐晶质。脉石矿物有石英。

【石英矿】分脉石英和石英砾岩两类。储量200*****万吨。富盛镇方岙石英矿,属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脉状,伴少量长石和粘土。鉴湖镇下濮山、福全镇两处沉积型石英矿为石英砾岩。岩性为灰黄色之含砾粗砂岩间夹白色泥质页岩,大量石英砂砾岩。矿体呈层状。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胶结物。

【白云岩矿】在兰亭镇谢坞,属沉积型,层状,以白云石为主,少量方解石。

【石灰岩矿】有兰亭镇谢坞、上灰灶、皇游荡、棠棣曹家4处,属沉积型。层状,灰—深灰色,性脆,坚硬,主要成份为方解石。

【黑曜斑岩矿】在稽江乡傅家岙,属火山喷溢型。透镜状,层状产出。矿物成份以雏晶玻璃为主,大于95%,尚有微量磷灰石,珍珠构造。

珍珠岩矿】在稽江乡车头,属火山喷溢型,透镜状,黑色珍珠岩,玻璃光泽,具贝壳状断口,斑晶为中性斜长石、辉石;基质以隐晶—霏细状长英质为主。

【石料】节理不发育之角砾凝灰岩,为较好建筑材料,有开采场150余家。

【花岗石矿】有型塘九岭下、陶堰义峰山和大和山花岗石矿3处。花岗闪长岩、正长岩或辉石闪长岩呈小岩株状产出。灰白、略带浅绿色、墨绿色或黑色,微粒到细柱粒或中细柱结构,块状构造。荒料率30~40%。

燃料矿产

【石煤】有漓渚、坡塘、坡塘岭下3处,沉积型,层状,延伸500~2000米,厚1~4米,高炭质硅质页岩。赋存荷塘组之中。发热量902~1700卡/克,储量473万吨。

【泥炭】有容山、孟家葑、陶堰、藕塘头、��湖5处,全新统湖沼相沉积型,层状、透镜状,可见1~2层。厚0.5~1米,亦有1.5~3米。棕红色,氧化后变黑色。以草木根为主。发热量1047~4128卡/克。储量114.2万吨。

【天然气】山(阴)会(稽)古海塘以南,现萧山市党山乡夹灶村,于1986年发现天然气资源。1987年起,居民利用探矿钻孔取气作炊,天然气压力3公斤/平方公分。该钻孔是浙江省石油勘探处、地质研究所为开发浅层天然气而设置之夹灶—马鞍(绍兴)试区之一,位于东经120°33′22〃,北纬30°9′17〃,离县境230米~370米,地质条件相同,故县域内可能有浅层生物成因之甲烷型天然气。

灾异

:

【洪涝】1961至1990年,全县发生三日过程两量≥100~300毫米,日最大雨量50~150毫米之洪涝34次,年均1次以上。其中全县性洪涝12次,占35%,不到三年发生1次,且有11次在梅雨季季节,占91.7%,其余均为局部性洪涝。

【干旱】1961~1990年,境内发生干旱33次,其中30天以上者各级干旱27次占82%。平均一年发生一次。18次是全县性干旱,占67%。1967年伏秋冬连旱,三江闸一带干旱长达133天,24.5万亩晚稻受灾。

【台风】1961~1990年,受过程降雨≥30毫米之台风影响102次,年均3.4次。最多195*****年分别有7次。1956年8月12号台风,过程降水176.1~196.4毫米,风力12级以上,最大风速40米每秒。

【冰雹】据1950至1980年观测,31年中发生冰雹30次,年均近1次。

人口

:

【分布】清前无人口分布资料可稽,及至宣统年间,方分别统计城坊、乡镇户口,断续不全。因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居住习惯等因素,分布不匀:仅占地域总面积0.6%之城厢、坊里,密集总人口10%以上;平原乡镇占总面积40%,亦占总人口60%;低山丘陵区占地面积约59%,却仅占总人口30%左右。

【密度】绍兴一向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高,并呈上升趋势。南北两地差别明显:北部水乡平原,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稠密;南部低山丘陵,经济发展较为滞缓,人口相对稀疏。清前史疏分县记载人口密度。民国元年(19*****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始有人口密度统计,每平方公里为593人。十七年为608人。二十一年为640人。二十四年为568人。三十年为611人。三十四年,因战乱下降至430人。三十六年446人。建国后,才有全县性完整记载。

【流动】绍兴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变动:句践二十九年(周贞定王元年,前468)越国灭吴后迁都琅琊,带去越地居民3万户。秦始皇二十七至三十七年(前220至前210),徙大越民到浙西、皖南一带。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迁中原居民到会稽等地。西晋末年(永嘉年间)北方发生战乱,晋室南迁,中原人士避居会稽、山阴。安史之乱,居民离散,越州各县人口有显著上升。靖康之乱,宋室南迁,山阴、会稽人口大量增加。至清乾隆五十六年(17*****山阴县人口100*****会稽县人口266*****合计126*****人,数量剧增。沦陷期间,居民逃离,由民国二十四年(19*****户,108*****人,降到三十六年197*****户,853*****人,下降21.55%。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随军地方工作干部定居近千人。

水利

:

【水库】境内水库,始于越王句践之时。南池、吴塘、苦竹塘,均属国内早期小型水库。东汉在若耶溪口筑成之回涌湖,属中型规模,系均质土坝构筑,利用天然山岙泄洪。明代建芝塘湖,缓解夏履江、西小江水患。

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集体经济壮大,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山区、半山区掀起兴修水利热潮,共建中、小型水库59座,塘坝410座、灌溉塘945座,可正常蓄水564*****万立方米。

【海塘】海塘修筑始于于越。而较为系统,初具规模之海塘建筑首见于《新唐书·地理志》,守李俊之、皇甫温、李左次等均有“增修”会稽海塘之举,可见唐以前境内确已有海塘工程。山阴海塘始载于《嘉泰会稽志》所记“界塘”,比李俊之增修会稽防海塘早36年。

县境海塘,历经自南而北扩展和零星分散逐步联成一体之漫长演变过程。明嘉靖汤绍恩建成三江闸,海塘遂成一线,无多变动,直至60年代后期,随治江围涂工程大规模兴起,海塘堤线急速北移。现境内海塘总长88.*****公里,由萧绍海塘(境内段)18*****公里和围垦大堤69.*****公里组成。海塘结构与施工技术也不断发展,初筑土塘、柴塘,宋兴石塘,清筑鱼鳞石塘、丁由石塘。民国期间出现浆砌块石斜坡塘。建国后又由人力筑塘改为机械筑塘。抗御潮洪能力大增。今之一线海塘,浆砌块石护坡塘已达50~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抛石土塘已达20年以上一遇之防洪标准。

【闸堰】南宋鉴湖湮废,浦阳江又借道钱清江出三江口入海,平原水利形势明显恶化,水旱剧增。明初戴琥、彭谊、张焕等先后修建扁拖诸闸,并筑坝修塘,整治河湖,稍有缓和。但因无据要津、杀水势、蓄众水之大型排涝枢纽工程,水旱频仍,海塘决筑不绝,劳民耗资。明嘉靖年间太守汤绍恩顺应民心,创筑我国古代著名滨海大闸—三江闸根治水害。《闸务全书》称,自此“旱御有备。旱则闭以蓄之,田足以灌溉;涝则启以泄之,稼不至浸淫。三邑之民,安居乐业”。

钱塘江下游出水主道自南而北变迁,三江闸外自清康熙起出现涨沙之患,三江闸遂由130多年之全盛期,转入效能衰减期。平原抗旱除涝又显艰困。建国后,相继建成马山闸、新三江闸等大中型排涝骨干工程,绍兴平原水利局面一新,旱涝灾害得到较好防御。

【河湖整治】建国前夕,境内河湖多岸塌堪倾,湖淤河塞,涝不能畅泄,旱无力久抗。建国后围绕发挥河湖蓄泄效能,以“上蓄、中疏、下泄”为整治原则,上游兴修蓄水滞洪之塘库;中下游全面整理闸江,疏拓河道;沿海兴建大中小水闸等工程。共疏挖河道826.3公里,拆建阻水桥梁580座,河道砌石护岸125*****公里。

行政区划一览

** 区划资料截至2006年9月;面积、人口根据《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绍兴市 面积8256平方千米,人口433万人。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越城区 面积 338平方千米,人口 64万人。邮编312000。区人民政府驻塔山街道延安路。

诸暨市 面积2311平方千米,人口106万人。邮编311800。市人民政府驻暨阳街道红旗路26号。

上虞市 面积1427平方千米,人口 77万人。邮编312300。市人民政府驻百官街道市府路5号。

嵊州市 面积1771平方千米,人口 73万人。邮编312400。市人民政府驻北直路37号。

绍兴县 面积1196平方千米,人口 70万人。邮编312030。县人民政府驻柯桥街道群贤路1661号。

新昌县 面积1213平方千米,人口 43万人。邮编312500。县人民政府驻人民路190号。

绍兴概况

长话区号:0575

邮政编码:312000

位置:位于宁绍平原西部,南屏会稽山,北濒钱塘江,西连杭州,东接宁波,总面积79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

区划:现辖越城区及绍兴县、新昌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

人口:426万,其中市区人口31万。

绍兴名人榜:

1:鲁迅,原名周树人

2:秋瑾,就义于绍兴市区古轩亭口

3:蔡元培,原北大校长

4:徐文长,即徐渭。

5:周恩来

6:西施

7:越王勾践

绍兴名胜古迹:

1、鲁迅故里

2、鉴湖

3、兰亭国家森林公园

4、西施故里

5、柯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五泄风景区

以上就是关于绍兴的历史简介有关的名人分别是谁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