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2023-03-20 23:12:29 网络860
核心提示:生态建设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区域发展的热点问题。1、生态市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前提是全

阐述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生态建设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区域发展的热点问题。

1、生态市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前提是全面发展,中心是协调发展,根本是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要为今天的发展尽力,更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建设生态市,正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提出来的。我们要通过生态市的建设,实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经济发展走上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之路,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在整体上的全面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发展。

2、生态市建设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尺度。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越强。从这个意义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以机电、化工、轻纺、建筑四大产业为主,其中机电和化工是我们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化工业的蓬勃发展,部分区域的环境恶化趋势日益加剧,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如果我们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随着经济总量增长,甚至高于经济总量增长,那么,离累积性环境问题的爆发将为期不远,到那时我们不仅将失去发展空间,甚至会影响生存的空间。

生态市建设的适时提出,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途径。坚持通过污染治理消除污染严重的劣势,发掘生态经济发展较快的“潜在优势“,保持杭州湾新区的区位与集聚优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我市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重新整合和配置,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从而紧紧抓住21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由龙山时代和曹娥江时代直接迈向杭州湾时代,呼应大绍兴,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不断增强上虞区域竞争力,进而在国内外两个市场有所突破,赢得先机。

3、生态市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

层次,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追求。开始注重城市的人居环境,普遍关心环境卫生、生态质量等问题,而且迫切要求这些方面尽快得到更大的改善。经过这几年对城市污染源的综合整治,我们上虞的生态环境与前几年相比应该说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我们这些党员干部,怎么去为人民服务?怎么去实践“三个代表”?贯彻“三个代表”,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建设生态市,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居住环境,是一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一项为民尽责、民为谋利、为民兴业的民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为人民群众创造优美、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住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总之,生态市建设是大势所趋,时代所期,人心所向。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建设生态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上虞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

1、发展生态工业

优化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生态优先,发展第一,强化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意识。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项目和企业,重点扶持机电、节能环保产业,改造提升轻纺等传统产业,适度发展化工业和新型建材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限制压缩重污染和高耗低效产业,形成以机电、化工、轻纺、节能环保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其它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

合理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以企业规模化、产业集聚化、经济特色化、污染治理集中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为目标,加快实施“北工中城南闲”的市域发展战略。按照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市区——中心镇——一般镇三级城镇发展布局和高效、集约化的城市产业发展要求,按照梯度集聚、合理规划的原则和环境资源禀赋特点,优化全市工业空间和产业布局。建立工业发展严控区,做大做强杭州湾上虞新区,做优做高上虞经济开发区,做活做特乡镇(街道)工业集聚区。重点扶持杭州湾上虞新区、上虞经济开发区和丰惠劳保用品、崧厦伞业等一批重点开发区和特色工业集聚区,整合、压缩不规范的乡镇工业集聚区。采取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向工业集聚区集聚,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上三高速、329和104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杭州湾上虞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为集聚发展区,以丰惠、小越、崧厦、章镇、上浦为发展点,符合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市域集聚态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引导废水、废气排放量较大的项目和企业向杭州湾上虞新区集聚,严格控制化工、印染等废水、废气污染较严重的建设项目在杭州湾上虞新区外落户建设,严格控制造纸、食品脱水加工等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建设项目在污水集中收集输送管网之外的区域选址建设,分散在城区内和虞中、虞南地区对环境污染影响较大的工业企业限期转产或搬迁。

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园区。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审计,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鼓励选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生产工艺、设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工业生态链,实现工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未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准投产。组织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区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完善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生态化改造

2、发展生态农业

建设特色优势生态农业。调整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品种结构,逐步提高经济作物、水产养殖、林特产品和畜禽产品在农业中的比重,重点发展蔬菜、水产、花卉、茶果、畜牧五大产业,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形成稳定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的区域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开拓市场、优化结构、提高品位、增加效益”的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名特优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在城郊和虞中平原水网地区构筑城郊型优高农业区,建设优质蔬菜产区、花木种植区、名优特色水果种植区、高档水产养殖区;在虞南丘陵山地构筑生态型农林特产区,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区、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区,建设“后花园”、“休闲区”。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

推行绿色生产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推行绿色生产营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实施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组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着力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生态农业。突出发展茶叶、干果、水果、蔬菜、竹笋等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名特优农产品。

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大力引进推广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新品种。积极推广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动植物品种优化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科学用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各类有害药物。实施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突出安全卫生指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检测体系。

3、发展生态旅游

全面整合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紧紧围绕“打造虞南旅游休闲基地,建设长三角都市后花园”的总体发展目标,着力构筑曹娥江滨水观览游憩带、春晖白马湖文化生态休闲区、洪山湖祝家庄古典风情休闲度假区、陈溪一覆卮山健身运动休闲区、四明一凤鸣山养生游览度假区、东山文化观光区“一带五区”的生态旅游框架,努力成为杭、甬旅游集散城市的副中心及浙东黄金旅游线上的旅游节点。切实加强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维护景区资源和当地生态系统,打造优美舒适的生态旅游环境。提高旅游区的文化品位,挖掘、包装具有上虞特色的“东山文化”、“曹娥文化”、“虞舜文化”、“英台文化”、“春晖白马文化”、“青瓷文化”和“名士文化”,打响生态旅游品牌,做大、做精生态旅游产业。

第三、加强生态建设。

这是建设生态市的重点,也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突出抓好三点: 一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发挥城区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森林进城”,建设以山体为绿被,以河流水系、交通绿地为脉络,街道、小区、单位绿地为补充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区绿地生态体系。充分利用滨江优势,实施曹娥江“一江两岸”绿化景观带建设,营造特色鲜明的城市中心景观区,展现生态型城市的魅力。利用杭甬运河、百松河、西横河三河贯穿城区的自然条件,精心打造城区碧水绿林人文景观带。加强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在人民路、三环路、四环路、南北中心大道、百松公路、百丰公路、329国道、104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建设纵横交错的绿色生态走廊。加强百官半山、丰山、曹娥凤凰山、峰山等自然山体的景观建设和森林、植被保护,建设城区生态休闲绿地,建设市民广场、青春广场,合理布置街道绿化,增强城市“绿肺”功能。二是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整治村落环境。结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每年100个行政村的进度,开展“百村整治”示范活动。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的要求,全面规划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拆旧建新,改造“空心村”,植树绿化,整治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达到道路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布局优化、住宅美化、服务强化等八化要求,以良好的居住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优质的社区服务实现农村城镇化。同时选择生态优势突出、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大力开展生态村建设工作,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三是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城镇排水系统。新建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对现有合流制管道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并在道路改造、旧城改造中逐步建成分流制。近期重点加快建制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步伐,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尽快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截污范围内建制镇的生活污水纳管统一处理工作,保证至2007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60%以上。非城市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内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按照集中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予以实施,并尽可能考虑与工业集聚区合建集中污水处理厂。章镇、丰惠、汤浦等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较大乡镇可分别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其余南部各乡镇由于人口不多,且较为分散,应采取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净化池或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至2007年,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外的建制镇必须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加快建设和完善城镇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建设相应的环卫基地和环卫设施,积极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近期加快改造、扩建位于城东驿亭镇的城市垃圾填埋场,以满足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需要,其它各乡镇近期必须完成现有垃圾填埋场规范化改造,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中期结合杭州湾上虞新区热电厂建设,建设生活垃圾焚烧设施,集中处置市区和道墟、崧厦、小越、驿亭、谢塘、盖北、沥海等乡镇及杭州湾上虞新区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置一般可燃固体废弃物;并逐步关闭这些乡镇的小型垃圾填埋场,做好覆土、绿化和防渗等工作;同时在这些乡镇建设密闭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提高垃圾收运效率。在小型垃圾焚烧设施技术经济条件可行的情况下,在虞南的丰惠、章镇建设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其它乡镇因较为分散,仍以建设小型无害化垃圾填埋场自行填埋处置为主,或建设垃圾堆肥厂进行综合处理。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建设和渐进发展的过程,任务重、时间长、要求高。各级各部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坚持不懈地把生态市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创建机制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建立以党政一把手为首,由分管相关工作的副市长、有关部门及重大工程项目的负责人组成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实施,协调解决生态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重大问题,确定各阶段的重点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和处理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对各项生态建设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办公室要保证人员编制到位和资金保障到位。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明确分管领导,明确职能科室或办公室。同时要加强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之间的配合、联系和协调,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和交流制度,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推动机制。

建立生态市建设首长负责制,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将生态市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生态市建设工作中取得成绩的予以相应的奖励,对严重影响生态市建设或发生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主要领导给予必要的处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把生态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纳入对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年度考核内容,并将生态市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逐项分解,下达到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建立生态市建设评估机制和行政效能监察机制,按照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对全市及各乡镇、各部门生态市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科学地分析和评价生态市建设的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市级有关部门、单位要严格按照生态市建设的职责要求,把生态市建设内容结合到本部门的重点工作中。各乡镇(街道)要按照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要求,抓紧制订工作计划,切实抓好落实。使建设任务落实到基层,实现任务到人,措施到位,确保生态市建设工作卓成有效。

2、抓好项目,落实政策,保障创建成效

建设生态市,关键要抓项目。没有一定数量、质量的项目,建设生态市就是空中楼阁。抓住了项目,也就是抓住了生态市建设的“牛鼻子”。我们在招商引资活动中,要利用生态品牌引项目、争项目、建项目。重点是抓好生态项目的开发、筛选、包装、申报和实施工作,以生态项目推动生态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要选择对生态市建设、上虞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强、社会效益好、近期可以启动的项目,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拓宽思路,多思考、多挖掘。凡是可以利用生态条件,可以挂上生态市建设的项目都可以充分挖掘出来。环保、发计、经贸等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及时综合和筛选。建设生态市,必须要有相关配套的政策保障。切实加大创建生态市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要优先保证用地、用水、用电,并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到2012年,市政府计划安排295.15亿元的资金用于生态市建设,各乡镇(街道)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单位也要筹措相应的资金用于生态市重点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和对社会资金的导向作用,坚持以改革的思路,运用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机制,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市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年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以及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拨出300万元资金,专项奖励、补助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创建生态镇(街道)村等项目和在生态市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制定鼓励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加大退耕还林工作力度。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对资源受益者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

3、强化宣传,全民参与,营造创建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拓宽思想,创新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态市建设的舆论宣传,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使生态市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单位和市民明确自己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增强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加强消费引导,大力推行绿化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风尚。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培育和弘扬。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教育,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使人民群众像关注经济增长数字那样关注环境质量的改善,像关心社会稳定那样关心环境安全。在全市上下形成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是不具备现代文明意识和公民这样一种共识。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畅通交流渠道。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律和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及群众的舆论监督力度,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不定期地公布环境状况和环保工作的信息,扩大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如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信息等,为公众关注环保、参与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条件。把开展生态市建设切实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

洪山镇的经济概况

建筑企业经营理念口号

1、品质森磊,圆您一个梦想。

2、梦想的起航,森磊的未来。

3、森磊建设,梦想之巅,续写传奇。

4、幸福哪里来,森磊加上爱。

5、大爱无边,垒起民心。

6、生活,由此而不同。

7、精心品鉴,时代大爱。

8、诚信力作,大众所向。

9、质比磐石,惠民如森。

10、森严守诚,磊落前行。

11、森磊建设,木石气魄。

12、质量求存,服务永恒。

13、森林之王,磊建百年。

14、筑品质大厦,迎世界挑战。

15、清新森林空气,宏伟磊落大厦。

16、群蚁共努,聚沙成塔。

17、建美好家园,筑天下情怀。

18、复原的历史,传承的辉煌。

19、幸福始于足,成功于建设。

20、聚木汇森,志磊天成。

21、森磊标准,行业标准。

22、神工锻造,森磊佳导。

23、众木成森设蓝图,光明磊落建幸福。

24、生态建筑,垒起幸福。

25、森磊建设,建设心中的城堡。

建筑企业经营理念口号

1. 颐享森呼吸,磊筑健康居。

2. 给幸福添砖加瓦。

3. 木石相凝,森磊而城。

4. 森磊建设,住出梦想之屋。

5. 真心智造美好未来。

6. 肩担诚信,筑造精品。

7. 建功立业,与民同乐。

8. 幸福生活,从森磊收获。

9. 圆梦明天,共拓未来。

10. 只需付出爱,理想小窝森磊帮您搞定。

11. 因为(砖筑)专注,所以放心。

12. 森磊建设,构筑温馨小窝。

13. 森磊千里行,恩泽惠万家。

14. 森磊建设,恩泽万家。

15. 森磊建设,“住”你幸福。

16. 森严于事,磊落于行。

17. 建幸福美满,筑长久心安。

18. 诚建未来,永博五洲。

19. 筑福天下,建善万家。

20. 建良心房,筑温暖家。

21. 木石原生态,森磊业长青。

22. 建设河山,用心起航。

23. 诚筑天下,智造安居。

24. 追求绿色生活,磊造安居乐园。

25. 用心筑造,磊石成城。

26. 品质生活,森磊推波。

2006年,洪山镇招商引资任务2000万元人民币,实际到位资金3900万元,占年度任务180%。近四年来,全镇招商引资总额达1.73亿元,累计引进29个项目,项目资金到位率60%。引进的主要项目有:大洪山火山地质公园建设,百家福超市、顺泰仓储、洪山购物广场建设,大众花园、龙泉两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大洪山温泉公园开发建设,大洪山生态园建设,宝珠峰食品有限公司干香茹加工建设,随南商贸城建设。通过招商建镇,引资活镇,推动洪山各项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洪山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全镇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2011年1至12月,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6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4500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50万元),出口创汇4510万美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7亿元目前,全镇已建成茶叶、香菇、板栗、葛粉、三黄鸡、富锌富硒米面、用材林、松脂、蔬菜、水产等十大农特产品基地,茶叶、罐头、三黄鸡、建材、化工已形成连带性发展的产业链。茶叶市场、香菇市场、水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服装市场、小工业品市场、摩托车市场、随南大市场、新世纪农贸市场构成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面广的市场网络,成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使洪山成为随西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基地型农业、资源性工业、专业化市场三点一线的系列化产业是洪山经济的一大特色。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洪山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功能日趋完善,常住人口达到2.1万人。自来水全面普及,日供水量可达5000吨。广播电视、邮电通信事业发达,万门程控电话与全国并网,无线寻呼、移动电话把洪山与海内外紧紧相连。洪山医院(二级乙等)辐射五县市20多个乡镇,年门诊15万人次,住院9万人次。镇区内有县级高中1所,市级金丽电脑职校职业中专学校1所、3所初中、10所小学,办学条件完善,师资力量雄厚。托儿所、幼儿园、电影院、文化馆、图书室、体育场、游乐园、福利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其中洪山福利院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百家福利院”。

洪山镇曾获得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乡镇、全国绿化先进乡镇、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省农业百强乡镇、楚天明星乡镇、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随州市(曾都区)综合实力十强乡镇等荣誉称号。1996年被省政府列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乡镇,1997年被省政府列为户籍改革试点镇,1998年列为全国费改税试点镇,2001年被省建设厅列为小城镇建设中心镇。洪山镇委、镇政府同全镇人民一道,举全镇之力,建楚天名镇,一个文明富裕、生机盎然的新洪山正一步步展现在世人面前。经省委、省政府同意,2012年4月,随县洪山镇被列入全省31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之一。 2013年元月,随州市委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2013-2015三年发展计划纲要提出,洪山镇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镇试点,赋予县级管理,计划将其建成发展领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县域小城市。 2014年被选为全国重点镇

明星乡镇

城镇建设整体升级按照湖北省重点镇建设标准,他们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完善功能”的原则,抓住省“楚天杯”、市“神农杯”、县“烈山杯”三杯同创的契机,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先后完成南门岗食品工业小区、小康城开发、新农贸市场建设、垃圾处理工程、日供水3000吨的自来水厂改造等10余项市政工程建设和排水管网改造、环卫设施配置、路灯照明、河道清淤、街道绿化、立面包装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引资5亿元建设了随南小康城、惠丰财富广场、洪景花园、中房都市花园、福景苑等近40万平方米的商居小区,提高了城镇品味。镇区现有县级重点高中一所、二级甲等医院一所,常住人口达到5.2万人。城镇规划控制区面积为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展到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一环两轴三线”的城镇建设总体框架格局。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建成了南门岗工业小区和东山头工业园区,宝珠峰食品有限公司、二月风葛文化风情园、随州市楚香隆食品有限公司、弘运液压油缸有限责任公司、永盛钢构等五家企业相继入驻并投产。后续投资2亿多元,占地数百亩的汽车配件工业园也正在筹建之中。目前,全镇规模企业达9家,2011年产值达7.7亿元,其中拥有外贸出口资质企业4家,2011年1至12月出口创汇4510万美元。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旅游产业建设,大力培育休闲养生游、绿色生态游、红色胜地游三大旅游品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培育出大洪山地质公园、大洪山玉龙温泉公园、大洪山林泉生态园、大洪山随峰茶园、双河江汉公学革命旧址等“五朵旅游金花”。实现沐温泉养生——探火山地貌——赏林泉生态——瞻江汉公学——品云峰山茶“五位一体”的休闲度假游。同时也加大了对日益兴起的“农家乐”的引导、监管力度,发展“农家乐”20余家,开创了洪山旅游配套服务产业新局面,提升了洪山旅游环境的软实力。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突出旅游兴镇、城建美镇、商贸活镇、产业强镇、生态立镇、依法治镇和党的建设,全镇经济社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1至12月,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6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4500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50万元),出口创汇4510万美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7亿元。曾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全国文明村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全省农村党的建设乡镇党委“十面红旗”、全省“百镇千村”建设示范镇、全省生育文明建设先进镇、省级文明乡镇(2008—2010年度)、五届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奖(1999年、2001年、2005年、2008年、2011年)等省级荣誉称号;随州市“十强乡镇”、随州市模范公务员集体、随州市平安乡镇等市级荣誉称号;随县2009、2010、2011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目标考核优胜单位等县级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试点镇。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及主要措施未来五年,洪山镇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80亿元,年均增长36%,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稳镇。洪山镇素有随州粮仓的美称,他们利用洪山的气候、土壤等优势,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利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栽培模式等方式大力发展粮棉油种植,确保粮食生产逐年递增。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菇耳、茶叶、葛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油茶等产业,重点抓好“洪山鸡”养殖、茶叶、葛根等项目的推广及外销力度,打造洪山农业的支柱产业链。五年后,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9%。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工业强镇。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服务环境,完善政策激励机制,积极打造招商平台,让洪山成为项目引得来,企业稳得住的投资之地。重点围绕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配件、电子产品配件等产业,建成分别占地400亩和500亩的东山头和南门岗工业小区,搭建招商平台。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内外并举的方针,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五年后,园区内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年均增长38%。三、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业洪山镇地处鄂西北与随州(曾都)、随县、钟祥、京山、宜城、枣阳七县(市)区域中心均在70公里范围内,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未来五年将在现有的几家规模购物批发广场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洪山商贸物流园,引进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同时加大对各大小餐饮进行整合,优化餐饮服务质量,打响洪山餐饮品牌。未来五年,全镇在商贸物流、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将投入10亿元,建成规模以上商贸企业12家,建成四星级宾馆1家,三星级宾馆3家,农家乐200家。五年后,全镇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业实现收入8亿元,年均增长15%。四、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打造湖北旅游名镇洪山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已打造出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三大旅游品牌,培育出玉龙温泉、琵琶湖地质公园、林泉生态园、江汉公学、云峰山茶场五大旅游精品。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大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争创湖北旅游名镇。立足招商引资,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投资5亿元的玉龙温泉石林及东区开发项目;投资1.5亿元的琵琶湖应天寺、会议接待中心、旅游路拓宽;投资2150万元的林泉生态园绿色食品种植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新引进投资2.5亿元的十八洼旅游项目正在办理之中。五年后,全镇旅游产业总投资达到20亿元,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28%。

以上就是关于阐述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