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中标准化的作用

   2022-06-21 01:11:52 网络960
核心提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扩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进口关税调低后,国外产品必然大量涌入我国市场,我国啤酒、饮料机械行业产品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对此,如何运用标准化为发展和保护我国民族工业服务以及如何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新产品开发,是值

机械制造中标准化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扩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进口关税调低后,国外产品必然大量涌入我国市场,我国啤酒、饮料机械行业产品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对此,如何运用标准化为发展和保护我国民族工业服务以及如何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新产品开发,是值得重视的新课题。

重视标准化工作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标准化工作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标准化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组织现代化、集成化生产的重要条件,是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是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的重要技术基础。"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其标准化工作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导和基础保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标准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布国家标准19865项,行业标准62000多项。基本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同时积极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了我国的标准水平。目前已有43.5%的国家标准和一批行业标准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重点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已达到了60%以上。

重新认识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及标准化工作的三个阶段

作为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重视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企业标准化工作做好了,就能有助于企业赢得市场竞争。

标准化工作的三个阶段:首先要制定好能确切反映市场需求令用户满意的产品标准。

企业只有真正实行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想和仅凭以往的经验来制定标准,只有了解市场需求,包括显在的和潜在的需求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化为标准中的质量要求,才能制定出由用户来定义质量的产品标准。

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标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生产率的提高。

以产品标准为核心,包括保证产品标准实施所必需的配套标准,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叫标准体系。其目的是保证产品标准的实施和产品质量的稳定,从而使企业能稳定地占领市场。只有一个孤立的产品标准是不解决问题的,一个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涉及许多内部外部的因素,这些因素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不能稳定,所以建立标准体系就是对影响产品质量的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标准加以规范。

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新产品开发,使企业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即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企业要想长久地赢得市场,就一定要有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主要体现在新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这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标准化只有全面支持新产品开发,才能最终确立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

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是为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的。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时间里标准化基础上的大规模生产,遇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这就是市场需求统一化的解体和市场多元化,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日渐增强并占据统治地位。这实际上是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挑战,挑战的核心不是大规模生产方式本身,而是其结果。过去的大规模生产,产品是标准化的,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当长。现今的生产模式是多样化和定制式的产品代替了标准化产品,多样化细分的市场,从统一的市场中迅速成长,逐渐摆脱大规模生产而转向一个新的生产模式,人们把这个新的生产模式,叫大规模定制式生产。

由于新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如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企业重组,流程再造等)的应用,新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向市场提供多样化、定制式的产品,而且不断增大的生产数量可以实现一定规模生产。 由于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变过程中,人们发现以往的那种过分单一的标准产品虽然已经过时,但标准化的方法和原理,对大规模定制式生产是极其有用的,例如:用标准化零件,按多种方式进行组合,就能形成多种最终产品。采取这样的生产模式,既可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又可实现一定的生产规模,降低成本。

产品系列化,不仅基础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而且还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发展变型产品。由于零部件标准化和系列内的通用化,既提高制造过程的生产批量,又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大规模定制是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型生产服务方式,被认为是当今企业竞争的新前沿,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在实现大规模定制的这种生产模式的过程中,标准化可以发挥出极其有效的作用,除了模块化之外,产品系列化、组合化也符合这个思路。

因此,首先应制定好产品标准,然后形成体系,再运用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这样一些标准化形式使标准化向纵深推进。大规模定制是对以标准产品为基础的大量生产的否定,并不是否定标准化本身而是否定标准化从前的模式,这是推动标准化向新模式、向制高点发展的原动力。

运用标准化保护具有最新最前沿技术的新产品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以关税为壁垒的贸易壁垒的减弱,要充分重视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认证等技术壁垒,这些技术壁垒已成为多边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欧盟、美国及日本都在积极利用标准化以发展和保护各自的工业并取得了成效。 我们要力争在《TBT协定》框架下保护民族工业,《TBT协定》既反映了大多数缔约方的意愿,也照顾、考虑到某些缔约方的实际情况与特殊利益,因此它除了包括共同遵守的原则与条款外,也包含部分例外尽管在技术法规制定、实施方面要求不得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但如果为了国家安全、防止欺骗、保护人类安全和健康、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等正当的,可进行例外处理;在标准的制定、实施方面,如果由于气候、地理因素或基本技术问题等,某种国际标准不适用时,则不要求勉强与该标准一致;执行本协议要给予发展中国家更优惠的待遇,照顾他们特殊的发展、资金与贸易上的需求,允许他们保护当地技术,而不需与国际标准一致,在一段时期内,可全部或部分免除他们对本协定应尽的义务。但任何国家为保护其自身利益而有意识地利用"例外条款",即使造成了技术壁垒也不违法。在这种形势下,更有必要根据我国的民族、人文、资源、气候、地理、基本技术及发展中国家地位等特点,用好用足"例外条款",在《TBT协定》的原则下保护我国民族工业,做到有理、有礼、有节。

要按照WTO/TBT协议的要求,继续清理现行强制性标准,开展强制性国家标准向WTO成员国的通报和咨询工作。继续清理现行强制性标准,对强制性标准不适应和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调整。

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要及时了解掌握国际标准发展动态,把国外动态追踪工作落到实处,国外公司标准或行业团体标准经常修订,一旦行业有了某种技术上的突破,很快制定成标准,供生产直接采用。如只跟国际标准,不积极追踪国外先进标准,特别是本行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某些国家或行业标准,仍将落后于人。因此,追踪国外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发展动态,吸收他人的先进技术,不断调整我国相关行业产品质量指标,这不仅有利于出口,还可利用别人的技术及限制措施武装自己以发展和保护我国民族工业。我国还要致力掌握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动权。应把发展作为保护民族工业的主旋律,着力于开发具有最新、最前沿技术的新产品。利用技术标准壁垒限制进口,只能是权宜之计,发展是主动保护,而限制为被动行为。从长远的观点看,应鼓励企业大胆引进和消化吸收,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标准,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具有我国民族工业特色的新产品,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机械制造行业,装配车间如何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

1、为了充分发挥生产、科研、教学以及监督、检验等方面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机械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快速协调发展,特成立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本技术委员会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下的全国性机械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

3、为贯彻国家关于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方针和促进我国机械产品在有关机械安全标准方面尽量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科学、合理的机械安全标准体系,本技术委员会的专业领域与ISO/TC199(机械安全)的工作领域相一致,其主要职责是:

----负责全国机械安全基础(A类)标准和通用(B类)标准的技术归口及ISO/TC199的国内对口管理工作;

----负责全国机械安全的A类标准和B类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负责协调机械安全的C类(专业机械)标准与A类和B类标准之间的关系及技术一致性问题。

第二章 工作任务

4、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有关部门提出机械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技术措施的建议。

5、按照我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技术经济政策,提出本专业制修订及复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建议。

6、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有关部门批准的计划,组织本专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7、组织本专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送审稿的审查工作,提出审查结论意见,并对标准涉及的技术问题负责。

8、定期复审本专业已发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提出继续执行、修订或废止的意见。

9、根据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积极组织收集和分析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发展动态,做好本专业国家标准的通报和咨询工作,搜集对已颁布标准的意见,向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有关部门提出本专业标准化成果奖励项目的建议。

10、承担对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99)的标准化技术业务工作,其中包括对国际标准文件的表态,审查我国提案和国际标准的中文译稿以及开展国家标准化技术交流的建议等。

11、承担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委托办理的与机械安全标准化工作有关的其他事宜。

12、受有关部门委托,负责本专业范围内标准水平和标准符合性评价工作。

13、开展与本专业标准化有关的科研工作。

14、在完成本委员会任务的前提下,接受有关省市和企业集团、公司、工矿企业委托,承担本专业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制定、审查及有关标准化工作。

第三章 组织形式

15、本技术委员会由委员25至30人组成,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秘书长1人,必要时可设副秘书长1人。正副主任、秘书长和委员应由在职工作人员担任。技术委员会同时设通讯成员,并可根据需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

16、本技术委员会委员由在生产、使用、科研、教学和监督检验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热心于标准化工作、能积极参加标准化活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担任。委员由有关主管部门推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核后聘任,并颁发聘书。每届任期5年,委员可连聘连任。委员应积极参加技术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在技术委员会内有表决权。对不履行职责,无故两次不参加技术委员会年会或因工作变动及其他原因不适宜再继续担任委员者,技术委员会可提请主管部门重新推荐人选,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重新聘任。

17、凡与专业生产、使用、科研等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均可申请通讯成员,由技术委员会审查批准。通讯成员有权取得本技术委员会的有关技术资料,就与自身负责的领域有关的事项提出建议,但没有表决权。

18、本委员会实现会员制,委员与通讯成员每年均应向技术委员会交纳会费。

19、秘书处设在机械科学研究院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正副主任的领导下,由秘书长负责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秘书处同时受机械科学研究院生产力促进中心行政领导,生产力促进中心应为秘书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并将秘书处的工作纳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计划。

20、技术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标准制订工作组,负责标准制修订的具体工作。工作组组长单位由技术委员会确定。工作组成员由有关部门自愿报名,工作组组长确定,报秘书处备案。工作组组长和工作组成员应优先在委员或其单位成员中选择。工作组应力求精干,在工作期间人员应相对稳定。

第四章 工作程序

21、技术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制制修订计划的要求,提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和复审批准项目的建议,报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有关部门。

22、技术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有关部门下达的计划,协助组织计划的实施,指导和督促工作组或主要负责起草单位进行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23、工作组或标准主要负责起草单位在调查研究和试验验证的基础上,提出标准征求意见稿(包括附件),送技术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必要时,可分送有代表性的单位和个人),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一般为两个月。工作组对所提意见进行分析综合后,对标准草案进行修改,提出标准送审稿,报送秘书处。送审稿经技术委员会审查后,工作组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报批稿,报秘书处。由秘书处按程序上报。工作组或主要负责起草单位应对标准报批稿的技术内容和标准的编写质量负责。

24、秘书处将标准送审稿送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初审后,提交全体委员审查,审查送审稿可以采取会议的形式进行,也可采取函审形式进行。标准审查时,原则上应取得协调一致。如需表决,必须有全体委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会审时未出席会议,也未说明意见者,以及函审时未按规定时间投票者,按弃权计票)。

对有分歧意见的标准或条款,须有不同观点的论证材料。

审查标准的投票情况应书面材料记录在案,作为标准审查意见说明的附件。

25、标准报批稿经秘书处复核,秘书长签字后,送主任委员或其委托的副主任委员审核签字报下达标准项目计划的主管部门审核,并按规定的程序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

26、技术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可与审查标准结合进行),总结上年度工作,安排下年度计划,检查经费使用情况等。技术委员会应每年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书面报告一次工作。

第五章 经费

27、技术委员会的活动经费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筹集和开支。技术委员会的经费由以下几方面提供:

(1)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经费;

(2) 委员和通讯成员交纳的费用;

(3) 开展本专业标准化的咨询、服务工作的收入;

(4) 有关方面对本专业标准化工作的资助。

28、技术委员会的经费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委员会会议等活动经费;

(2) 对外联络工作费;

(3) 向委员提供资料所需费用;

(4) 标准审查费、出版物编辑、国际标准文件翻译等稿酬和人员劳务费等费用;

(5) 秘书处为完成技术委员会所需费用。

29、制修订技术标准所需费用主要由计划项目的主管部门提供标准补助经费。

30、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应指派专人对技术委员会的经费进行管理,经费的预决算应由技术委员会审定,秘书处执行,秘书处每年向全体委员做经费收支情况报告,并书面报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有关部门。

我国机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特点及发展趋势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首席顾问 蒋明炜

1.前言

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本文仅就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作一些研究,供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考。

2.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然而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由于受到30-40年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1)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尚未实施ERP的机械制造企业几乎100%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过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距离现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相差甚远。

(2)企业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3)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4)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5)科层式的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

(6)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通过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7)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有的企业也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8)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差。例如: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准时生产JIT、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企业资源计划ERP等。

3.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械制业管理水平

上述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刻不容缓任务。所以建立联接厂内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选择先进、成熟、适合企业管理需求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等软件系统,通过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重组,优化设计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应用上述软件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以克服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做出的必然选择。系统建设的目标是:

作者:222.211.106.* 2008-12-7 01:33 回复此发言

--------------------------------------------------------------------------------

2 我国机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特点及发展趋势

(1)建成一个覆盖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统一与并行运作,并通过Intranet、Internet 实现企业内、外部充分的信息交流及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形成有效的敏捷供需链系统。

(2) 采用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方法。打破台套计划的方式,按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建立一个有效、灵活的由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的三级计划所组成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采购周期、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和成本,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有条件的企业推行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

(3)实现全公司基础数据(如物料数据、产品结构数据、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生产能力数据等)统一生成、统一维护和统一管理,供经授权的各相关部门使用,真正做到数出一家、数据共享,避免冗余。通过ERP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理顺企业的管理程序,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针对目前各管理部门中信息分割的情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动态信息反馈和监控体系,实现对每项任务从合同签订、设计、生产、采购、成本核算到成品发货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使每项任务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5)加强财务管理和健全成本核算功能。真正建立起二级成本核算体系,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较为准确地核算出零部件成本和产品成本,为销售报价和财务核算提供可靠依据。进行成本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因素,有效降低成本。

6)使用计算机加强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充分利用质量检测数据,利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统计和分析。有力地监督和提高质量水平。

(7)通过计算机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广大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机会学习管理理论和提高管理技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4.中国机械制造业管理的特点

机械制造业与其它制造业的管理具有共性也有个性;机械制造业本身随着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其管理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企业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下面就这些特点加以论述:

(1)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其管理软件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下图列出生产类型的划分:

这些制造类型的特征:

离散制造——不同的物料经过非连续的移动,通过不同路径,生产出不同的物料和产品。如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

流程工业——物料经过混合、分离、成型或者化学反应,物料大多连续地通过相同路径,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它又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和混合制造几种类型。在管理上要求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多个质量等级、批号跟踪、保质期等特点,一般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

单件生产——产品按订单设计、按客户需求生产,产品很复杂。产品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有时一个合同按部件多次交货。如三大动力厂(大电机、汽轮机、锅炉)重型机械、造船等。生产组织按工艺划分,设备是通用的。生产管理中除应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整套方法外,需增加网络计划(项目管理),关键资源排序。这里CRM就并不重要。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需求可以是预测,或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分车间、工段、班组,如铸、锻、铆、焊、车、铣、刨、磨、装配等。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他们也需要CRM,SCM等。

大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或少数选配。需求主要靠预测,也考虑订单。生产设备是以物料(零件、部件)为对象组成一条条流水生产线。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将传统MRPII与JIT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和批量生产的零件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计划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CRM,电子商务就很重要。

大规模定制——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需求和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优势相结合。生产组织仍是流水线,但产品配置是多种多样。在生产计划控制方面它需要结合MRP、JIT、配置控制等综合应用。是前两种的混合制造模式。

所以,企业生产类型不同,在选择ERP软件时要按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寻找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你是个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厂,软件中没有JIT我看就不合适。你是个重型机械厂,他产品中没有项目管理,关主件质量跟踪,我看也不行。另外,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销售非常复杂,但生产简单。有的采购和生产制造非常复杂,但一年只有几个合同,销售管理并不重要。所以,一定要辩证施治、对症下药。

作者:222.211.106.* 2008-12-7 01:33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我国机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特点及发展趋势

(2)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西方ERP系统在中国的应用问题。

西方以“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所以西方ERP系统是根据以法为重的企业文化、政(论文库)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设计开发的;比较重时间进度,重计划,以保证交货期为目标,以时间计划为主线,以标准化为基础,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物料按正确的量送到正确的地方。软件功能和逻辑符合所在国政(论文库)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人们严格遵守合约,重计划、守纪律。 应当说,ERP较好地解决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问题。

东方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这种管理由于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却忽略制度效应和条例管理,从而表现出在强调人事关系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充分,而在强调任务和规则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不充分。因此,法规制度的不严,人事关系过多,理性精神不足,正是中国式管理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其在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较多考虑“后果”。所谓的“主人翁”精神,否认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注重自己行为的价值标准,他们重承诺,轻合约;重调度,轻计划;重情感,轻制度;随意性强,守时性差。所以西方ERP在中国的应用必须注重对人的价值观的管理。所以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全面进行企业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ERP这个现代制造业的管理工具,它有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个方面。就其自然属性而言,中外企业没有多大差别。它们都追求最大限度的缩短生产制造周期,降低成本,降低库存,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因此ERP的普遍原理是中外适用的。但就其社会属性而言,企业管理受国家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ERP一定要考虑国情化。例如,ERP中的财务软件,它必须符合中国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在现阶段还要处理“三角债”;以物易物的“磨帐”处理;在成本核算中保留计划价逐步接转,差异分摊的方法;既有财务应收帐,还要记录销售应收帐;双重工时定额等。

(4)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机械制造业由于物料品种规格多,生产不连续,生产制造过程复杂,所以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比其他制造业复杂。另外,中国机械制造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专业化分工没有像国外那样细,中国企业内部的管理相对国外要复杂,所以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

5.械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涌现,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作为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工具---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发展。下面我们从管理思想、系统性能和软件开发平台三个方面讲述其发展趋势。

(1)管理思想的发展

1.在网络系统支持下,新的ERP系统将给世界带入这样一种境界:消费者或客户通过互联网络在电子商场了解产品性能、价格,通过电子商务给生产厂商下达订单;生产者通过ERP系统下达物料采购和生产制造指令,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物料采购、支付活动;经过生产制造,最后将商品按时送交用户,在网上完成交易和结算。它使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客户,通过供应链紧密集成,物料不间断的流动,达到减少库存,最大限度减少经营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所以供应链管理SCM,电子商务EC将必不可少。

2.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制造商要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客户关系管理CRM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客户视角,赋予企业更完善的与客户交流的能力,是一种最大化客户收益率的方法。它在充分了解客户的特殊需求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全新的关系。CRM既是技术,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哲理和机制。

作者:222.211.106.* 2008-12-7 01:34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我国机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特点及发展趋势

3.支持敏捷制造和虚拟制造。敏捷制造是使企业具有卓越的自适应能力,在多变的环境中占据竞争主导地位的总体战略。在经营管理范畴中其实现的技术手段包括:准时生产JIT,精良生产LP,并行工程CE,业务流程再造BPR,虚拟制造VM等。通过快速建模工具和参考模型库,加快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的体系结构和软构件技术,通过标准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完全可以构建虚拟制造的环境,支持虚拟企业和虚拟制造的管理需求。

4.企业绩效管理EPM(Enterpri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EPM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设置各个部门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层层分解为每个员工的目标,通过ERP系统采集其执行情况,并与分配的目标进行比较,以确定员工的报酬和奖励。并对整个公司、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进行分析。EPM包括计划、管理和分析的全过程。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成公司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绩效。

5.ERP要走专业化的道路。鉴于不同行业在管理细节上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运作机理,设置相应的业务流程、搭建相应的组织结构并设计相应的软件架构去实现。不能指望用一个通用解决方案去适用所有行业,特别是在涉及到生产、销售、采购和成本这样的企业业务细节时,必须拥有专注于某一行业的方案才能有效解决不同应用环境的信息化问题。另外专业化的ERP软件产品其开发周期短、升级换代快、实施容易、成本低等特点。

(2)系统性能的要求

1.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ERP系统需要发展商务过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和工作流管理,支持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动态建模。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实现功能可裁剪、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过程可管理。

2.为了使广大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广大员工进入应用系统,ERP系统必须提供对内对外的可集成性和灵活性。对内ERP系统要与CIMS、OA、立体仓库、条形码,数据挖掘等系统紧密集成。对外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异构系统集成,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支持移动办公和无线接入。

3.支持集团公司业务。支持多公司、多组织,跨地域的商业运作模式。

(3)软件开发平台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管理功能和系统性能的要求,ERP软件开发平台必须采用以下技术:1. 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多层体系结构。为了使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操作数据成为可能,大大拓展客户范围,将客户扩展到整个Internet网络上,采用J2EE或.NET开发平台,实现客户端的浏览器层、Web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的多层体系结构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实现模块之间的互通、互操作,管理构件的搭建与跨环境的部署和管理,都需要中间件的支撑。

2.了使ERP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集成性、互操作性,必须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的开发语言、开发工具、通信协议和数据库系统。使应用软件真正做到独立于操作系统(NT,UNIX,Linux),独立于数据库(ORACLE,SQL SERVER,Sybase,DB2)自然也独立于硬件平台。

3.了实现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软件开发要采用软构件技术。

4.支持分布式应用系统。新一代的管理软件系统是超大规模的,也可根据需要剪裁成中小型应用系统。它将不再是集中在同一局域网络服务器上的系统,因此支持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是未来管理软件的一个特征。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企业是管理非常复杂的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非常不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是不容置疑的。文章讲述了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特点,从管理思想、ERP系统性能要求和软件开发平台三个方面谈了技术发展趋势。供ERP软件供应商开发软件和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考。

以上就是关于机械制造中标准化的作用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