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地区嫁娶习俗.....

   2022-12-24 23:14:28 网络610
核心提示:1看八字2合婚探话,找介绍人。3去女方家提亲,带上彩礼和糕点等4择日(办宴会的日子)5办婚礼(这个礼节两家商量)这是大概流程,具体细节,需要了解我再补发。女子蒙古舞参赛作品有哪些分类实用舞蹈-分传统,流行两类.需自己亲临参与,具有参与感.传

请问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地区嫁娶习俗.....

1看八字

2合婚探话,找介绍人。

3去女方家提亲,带上彩礼和糕点等

4择日(办宴会的日子)

5办婚礼(这个礼节两家商量)

这是大概流程,具体细节,需要了解我再补发。

女子蒙古舞参赛作品有哪些

分类

实用舞蹈-分传统,流行两类.需自己亲临参与,具有参与感.

传统实用舞蹈

宗教舞蹈

西洋古代宫廷舞-公元1100年代-公元1900年代

流行实用舞蹈

流行交谊舞-主分快,慢,3,4步。中国解放前1949年达到高峰,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禁止,20世纪80年代恢复,又重新大流行20年,目前在年轻人中已逐渐被迪斯科等新的舞蹈形式所取代。

吉特巴(水兵舞)

土风舞-历久弥新,参与之舞者具怡情,健身,交友之三大实用性。

国际土风舞公元800-迄今

妈妈土风舞

秧歌舞

霹雳舞

迪斯科-一种现代舞

街舞

表演舞蹈-亦分传统,流行两类.看别人跳,成就别人,成就归舞者,观者难具参与感.舞者更有来自观众之心理压力.

传统表演舞蹈

东洋古代宫廷舞含日本德川,江户幕府及高丽时期

中国古代宫廷舞公元前1000-公元1910

古典芭蕾舞

民族舞蹈

流行表演舞蹈-电子媒体兴起后该领域已受压缩.

现代芭蕾舞

中国近代样板舞公元1966-公元1977

儿童舞蹈

国际标准交谊舞,即体育舞蹈

爱尔兰踢踏舞

西班牙弗拉明戈舞

阿根廷探戈舞

巴西桑巴舞

夏威夷草裙舞

阿拉伯肚皮舞

现代舞

舞蹈

dance

以人的形体动作创造形象、表达感情的艺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从广义上说,凡是借助人体有组织有节律的运动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都可称为舞蹈;至于表演的舞蹈艺术,指的则是以经过提炼的典型动作,鲜明的舞蹈形象,结合音乐、诗歌、戏剧、美术 、杂技等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艺术。舞蹈艺术包含舞蹈表情、舞蹈节奏和舞蹈构图3个基本要素。节奏是舞蹈的时间因素,构图是它的空间因素,舞蹈表情不只是指表演者的面部表情(这当然也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结合节奏(时间)、构图(空间)的造型表情,主要通过舞蹈动作的力度、速度和幅度来体现。这3个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形成了舞蹈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

发展简史 在人类最原始的劳动生活中,就孕育了舞蹈。动作和节奏同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论哪一种劳动,人的手和脚总是要运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于踩踏,连续重复这种运动,就会产生某种节奏。节奏形成规律,就产生了舞蹈,有时还伴以呼喊或击打木棍石块。

在原始社会,舞蹈具有全社会性。人类处在组织散漫和不安定的状态下,需要一种社会感应力才能团结起来。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狩猎还是战争,整个部落必须一起行动,舞蹈就成为共同行动的一种号召和激励。图腾不仅是原始部落的标志,也是部落共同的崇拜对象。在共同行动前后围绕图腾手舞足蹈,在原始人类中已成为惯例,这就是图腾舞蹈。中国的龙舞就是图腾舞蹈的遗存。由于若干部落归并融合成部落联盟,原先某一部落的图腾已不能代表部落联盟,于是把原先一些部落的图腾的特征结合起来 ,出现了由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和鹰的爪综合而成龙的形象。至今美洲的印第安人还跳野牛舞,他们认为跳这种舞野牛就会出现,让他们狩猎。澳大利亚的土著还跳蛇舞,舞蹈者涂面纹身,装扮成蛇。

戴着面具跳民族舞蹈的不丹人

原始社会解体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图腾崇拜同巫术结合起来产生了巫舞。图腾舞蹈是社会性的集体舞,而巫舞则是巫师个人的“表演”。在巫术中,巫师作为人与神之间的桥梁,他用吟唱和舞蹈为手段,制造出神秘气氛,以利于人神的沟通。巫舞比图腾舞蹈前进了一大步。它从比较粗糙的集体舞转向日趋精湛的个人舞,从“业余”转向了职业 。舞蹈内容也丰富了,出现了人物(神鬼)和故事情节。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舞十分盛行,规模宏大,服饰华丽,形式和内容都丰富多彩。

奴隶社会末期,巫舞开始世俗化,更多地被奴隶主阶级利用。到了封建社会,巫舞逐渐演变为宫廷舞。因为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植,宫廷舞得到迅速的发展,按性质它可分为祭祀性的和宴饮助兴的两类。中国的汉魏和隋唐是宫廷舞发展的两个高峰。宫廷内设有专门收集、管理乐舞的机构,如乐府、太常寺、梨园等,负责培养专职的宫廷艺人。东方国家如印度、波斯、日本,宫廷舞也十分发达。古希腊、罗马在奴隶社会后期,宫廷舞一度十分繁荣,但在中世纪,舞蹈被教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加以禁止,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宫廷舞才再度辉煌。从18世纪起,西方宫廷舞有相当一部分成为社交手段,并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下走向社会大众,渐渐发展成为舞厅舞。芭蕾是从欧洲表演性的宫廷舞发展而来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整套技术规范和程式要求,因此它是表演性舞蹈中要求最严格、最讲究技巧和形式的舞蹈。20世纪初,在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现代舞兴起。虽然它的流派很多,但总的倾向是反对传统艺术观念,提倡法则自然。芭蕾和现代舞是世界性的舞蹈,流传极广。

在漫长的舞蹈发展史上,民间舞常常被人忽视,其实只有民间舞才是舞蹈发展的主流,也是舞蹈发展的源头。历史地看,原始舞蹈、图腾舞蹈、巫舞本身就是民间舞蹈,而宫廷舞蹈也是从民间舞提炼加工,使其符合贵族审美趣味而形成的。芭蕾和现代舞中也包含着大量民间舞和民间舞素材 。民间舞源远流长,它没有因为被禁止而停滞不前,也没有因为被宫廷舞吸收而改变自己的乡土本色,始终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民间流传发展。

蒙古族舞蹈《鄂尔多斯婚礼》

功能 中国古籍《毛诗·序》说 :“情动于中 ,而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的意思是 ,当人的感情高度冲动时,就会不知不觉地舞蹈起来。的确 ,舞蹈的最原始的意义就在于自娱和宣泄感情,而这种作用今天依然存在。这种作用正是舞蹈的审美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舞蹈的节奏、表情、构图给人的美感和愉悦上。但舞蹈的审美功能并不是孤立地单独地存在着,它总是结合着一种动机,去为某种目的服务。

捷克民间舞蹈

舞蹈的第二个功能是教育功能。有人甚至认为舞蹈的教育功能早于审美功能而存在。因为在审美作用产生以前,原始人类已经在用舞蹈传授狩猎技艺、厮杀搏击和宗教信仰了。阶级社会出现以后,统治者从来都很重视舞蹈教育,如在中国的周代,“设乐师掌国学之政,教国事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周礼·春官》)其目的就在于利用舞蹈,潜移默化地把一整套规范化的礼仪道德输入贵族子弟之中。同样,在欧洲国家,舞蹈也曾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

舞蹈是人类社会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决定着舞蹈的发展,通俗些说,也就是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舞蹈,舞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就是舞蹈的认识功能。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了解这些历史时期经济 、政治、伦理、哲学、宗教乃至风俗等各个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曾以某个国家或王朝的乐舞风气来判断它的民风和盛衰。

舞蹈的这些功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在一般情况下,它们总是统一地作用于人和社会。

一、什么是舞蹈?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舞蹈?我们将怎么回答呢?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二、舞蹈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有哪些共同性?又有哪些区别?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三、舞蹈的起源---舞蹈艺术是从哪里来的?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 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性爱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四、舞蹈有哪些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五、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能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

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及其产生的过程等,就非常必要了。在前面我们曾谈过,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舞蹈`

张韶涵阿云嘎结婚

(三)作品表演欣赏

1.《鄂尔多斯舞》

《鄂尔多斯舞》由贾作光编导,明太编曲,1953年于呼和浩特由贾作光、斯琴塔日哈等和内蒙古歌舞团第一场演出。1955年获第五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好节舞蹈比赛冠军,1994年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经典作品奖。

《鄂尔多斯舞》是著名编舞家贾作光的创作和表演,开始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作品取材于内蒙古宗教舞蹈《喇嘛舞》中的“鹿神”和“拜金”等动作材料。舞蹈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欢快的节奏,表现了内蒙古人民解放和主人翁的骄傲和独特的光明豪迈的性格。

整个作品贯穿着情感,强调对生活激情的表达,但情感的层次是清晰而细腻的。第一部分是中板,音乐的感觉很广泛。这是一个舒适,强大,平静和稳定的民间旋律。男子有力的律动,衬托出蒙古人民刚毅的英雄气概。第二部分是小快板,音乐变成了快乐,自由和放松的心情。女性的出现体现了蒙古女性的美丽和聪慧,以及她们与男性接触时对生活的热情。男女之间的交流从未停止过,充满了欢乐。舞蹈的高潮是依靠情绪和音乐节奏的变化来衬托的。音乐是快乐和乐观的,男女群舞,融合生活的激情。

这部作品的动作素材来源于喇嘛舞、蒙古族民间舞蹈和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喇嘛舞表现力强,动作粗犷,有助于表现牧民的生活和特点。这是蒙古人所熟悉的,编导将其发扬光大,创造性地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动态人物形象。一开始,男人们用手放在臀部和肩膀上,迈着大步。在每个动作的第三和第四拍,肩膀随着手臂的摆动而抖动,线条很长,自由,轻松,有力。动作之间的呼吸充分而深沉。手臂和肩膀充满了内在的力量。膝盖的弯曲降低了重心。步伐沉稳坚实,肌理粗犷有力。挺胸、仰卧的姿态,充满了草原的博大气度,也显示了鄂尔多斯人对建设草原的坚定信心。在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女性形象的出现细化了生活中的挤奶、骑马等劳动动作,体现了牧民生活的特点和氛围。肩部动作轻盈,但健康大方,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头部的运动总是稳定的,因为在生活中,女性戴沉重的头饰,脖子支撑着相当重的重量,所以在跳舞时,女性的头部不会晃动。自女性出现以来,男性的长线条动作开始跳跃。步骤的频率被加速。他们和女人结对跳舞。当他们恋爱时,他们甚至用一只脚跳。他们的手放在头顶上。他们像孩子一样快乐。与第一段对比,圆上对穿和顺时针转也用跑动和跳跃感的横错步完成。

20世纪40年代贾作光来到内蒙古草原后,蒙古族舞蹈开始走上艺术舞台。他对草原的热爱成为了他无尽艺术生命的源泉。他创作了几十种反映草原和牧民生活的舞蹈,不仅为中国舞蹈创造了一种新的当代艺术形式,也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认可和喜爱。此外,他还建立了一套蒙古族舞蹈动作训练体系,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词汇都来源于这套体系。贾作光对蒙古族舞蹈的历史贡献,使他在中国舞蹈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2.《奔腾》

《奔腾》的首次演出是在1986年,舞蹈编舞家事马跃。首演团队是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第83届大专班,有申文龙等演员。1986年,《奔腾》在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994年,《奔腾》获得了“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的金奖。

《奔腾》是蒙古族男子群舞,它是情感舞蹈的多阶段身体结构。拉开帷幕时,一个令人敬畏的战士的造型。在炽烈的红色阳光下,优美而流畅的抒情音乐使广阔的舞蹈充满了草原牧羊犬的青春活力。

作品《奔腾》的结构简洁,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首尾相互呼应能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并在蒙古传统民间舞蹈的加工,开发和创造的基础上,采用多种“马步”,“摇肩”,“跳脚”等动作,塑造了蒙古青年牧民骑马奔驰的英俊形象。

该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快板,慢板和快板的舞蹈气氛进行。舞蹈还借鉴了电影艺术中的“慢动作”处理手法,放慢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脚步,彰显着优美的身姿和节奏感,充分体现了牧民的英雄气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三段舞蹈动作是第一段快板的发展和演变。它围绕“核心”运动的象征性主题展开,并且在无数变化中不会失去其“灵魂”。因此,作品传达出强烈的紧张感和震惊感。在节奏的处理中,情绪和身体部位的节奏和节奏是完全和谐的,舞蹈节奏,音乐节奏和情感节奏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第一个快速节奏中,运动幅度并不大,这主要是由于牧民放牧和骑马的感觉。在第二个较慢模式中,根据心理情感的内部节奏突出了肩膀动作的节奏。第三段绿浪,音乐节奏加快预示高潮的到来,同时整场演出的演员以大幅度擦臂动作像踩踏大草原的数千名士兵和数千匹马。放牧骑马,将舞蹈推向高潮。临近结束时的鼓乐节奏很快,在不规则的打击乐中彼此回响,出现了“双飞燕”技术,并且第一部分的主题被一次又一次地强调。作品节奏的独特处理反映了它与传统蒙古语词汇之间的差异,真实反映了时代潮流下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真正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

舞蹈《奔腾》充分表现了这个民族的舞蹈特点。该作品的语汇以蒙古族的民间舞蹈动作为基础,并从反映蒙古青年的实际生活情感和精神气质的角度,努力发展和创造具有民族风格特征的动作词汇。蒙古舞各个步骤,肩膀和手臂动作的节奏和动态极大地丰富了蒙古舞的动作语汇。

该作品通过塑造蒙古族青年牧民的群体形象,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蒙古人民的民族勇气,从广义上讲,而且代表着整个新时期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状态。

3.《顶碗舞》

《顶碗舞》取材于内蒙古流传已久的传统舞蹈《顶碗舞》,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整理变化而来。但创作中却融合了许多现当代建构的蒙古族舞蹈新动态语汇,它不仅在视觉上优雅,而且在技术上困难、复杂和具有挑战性。舞蹈显示传统的顶碗的技术,还包含许多现代和当代蒙古舞蹈动态语汇,特别是上半身和手臂的运动基本上是达到了极致,如大部分的动作在舞蹈的手臂,挥舞着双手,和硬手腕等手臂运动,且强调上半身运动的性能,如肩膀、胸部和肋骨等。

该作品的动作构图、空间的调度,以及作品的段落设计合理,动作的许多特点都是在中间做的,随着形态的变化,通过类似斜线、并排、三角形、正方形的排列和单人、三人、集体的舞蹈片段,来表现动作的个体结构,同时又表现出作品的整体形态,达到清晰的视觉效果,不仅充分展现了自身空间的动作过程,也形成作品整体的骨架。

作为民间舞,该作品在原顶碗的基础上,增加了碗的数量,增加了舞蹈的难度。该舞蹈的技巧就是通过对道具的运用而体现的,该剧目以自身的民族舞蹈文化口味,以及现当代纯民族舞蹈素材创作的模式,广受观众的欢迎与认可,同时也被不同学院民间舞专业的学生学习效仿。

蒙古族舞蹈的动作和技巧

您是想问张韶涵阿云嘎结婚了吗?没有。

张韶涵(Angela Zhang,1982年1月19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省桃园县,毕业于加拿大温斯顿爵士邱吉尔中等学校,中国台湾女歌手、演员。

阿云嘎(1989年10月23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中国内地音乐剧演员、影视男演员、流行乐歌手,北京舞蹈学院特聘教师,北京歌剧舞剧院音乐剧团团长。

一、上肢的动作技巧

蒙古族舞蹈上肢动作比较丰富,包括手部动作、臂部动作、肩部动作。在蒙古族的早期,舞蹈动作还不是太丰富,舞蹈形式多为集体舞,在部落重大集会时,整个部落的人们都会“绕树而舞”,动作就是简单的拍手、挥手、顿足、转圈等。这些简单的动作一直延续至今,如著名的“安代舞”的舞步主要以“顿足”、“拍手”、“挥帕”为主,手帕是“安代舞”的主要道具。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等地流行的“托普修尔舞”,其表演形式则是在乐器伴奏下跳舞,动作特点是绕臂、提压腕和抖手,同时整个身体上下轻微颤动,这些动作都极具蒙古族特色。蒙古族民间舞蹈经常出现鹰击长空、鸿雁高飞、天鹅翩翩的舞姿形象,这方面的舞蹈代表作有《雁舞》、《鹰》等。蒙古族舞蹈的男子动作技巧,经常模仿鹰击长空、展翅翱翔的形象,动作特点是抖肩、昂首挺胸、双臂舒展,模仿雄鹰在高空飞翔的动作,使手臂呈波浪式摆动,表达了蒙古族人民豪放博大的胸怀和顽强的生命力。

“筷子舞”和“盅碗舞”是鄂尔多斯草原上广为流传的蒙古族传统舞蹈。由于要在狭小的毡房中表演,限于室内的空间,舞蹈者道具较为简单,多为筷子、酒盅或瓷碗等小巧的物品,动作也较为简单,没有大幅度的跑跳等动作,姿态多为坐姿、蹲姿和跪姿,手拿道具,以上肢动作为主,通过手部、臂部、肩部和腰部的动作变化形成舞蹈动态。筷子和盅碗等道具在舞蹈中通过舞者按照一定的节奏敲击或碰撞,发出美妙的声音,配合伴奏音乐形成节奏,表现了蒙古族舞蹈编创者的艺术智慧。蒙古族舞蹈中上肢动作主要来源于对鹰、雁、马等动物的模仿,因为这些动物对草原牧民来说是最熟悉、最重要的。马是他们必需的交通工具和生活伙伴;雁的南去北归告诉牧民季节的更替;鹰的凶猛自由是蒙古族崇拜的对象。这些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因素深深地影响着蒙古族舞蹈。

二、下肢的动作技巧

在蒙古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中,由于牧民日常居住在空间狭小的毡房内,在舞蹈时限于空间,不能大范围地移动脚步和跳跃,所以下肢动作受到限制。而腰部以上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技巧比较丰富,尤其是手臂和肩部的动作成为蒙古族舞蹈的一大特色,这是生活环境所决定的。蒙古族人民是天生乐观、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有悠久的舞蹈传统。《多桑蒙古史》记载:“忽图剌汗率部进击篾儿乞部时,曾祷于树下,若胜敌,将以美布饰此树,后果胜……率其士卒,绕树而舞。”“绕树而舞”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其下肢动作就是蹬踏、顿足、走步、转圈,舞蹈动作相当简单,但蒙古族人民却乐此不疲,史料记载,古代蒙古人跳舞竟然“直跳出没胁之蹊,没膝之尘”。继承这个传统的是“安代舞”,它是草原上特色最为鲜明的舞蹈,舞蹈动作热烈奔放,气势雄健、粗犷,主要以顿足、踏步、跳、转等下肢动作为主,跳起来激情四射、热情高涨。

游牧民族需要常年骑马,蒙古族人和马共同生活、不离不弃,马在蒙古人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传统蒙古族舞蹈中,很多动作都是模仿和表现马匹的动作形态的。这些动作被称为马步步法,它是蒙古族舞蹈特有的动作技巧。蒙古人长时间的马上生活动作也被融进舞蹈动作当中,像“打马扬鞭”和“单勒马”等动作就是表现蒙古人在骏马上奔驰的飒爽英姿。由于马上动作表现在舞蹈中动感更强、更有气势,所以跟马有关的动作在蒙古族舞蹈技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下肢的舞蹈动作的设计也以模拟人体在骏马奔驰时的状态为主。

三、体态的动作技巧

蒙古族舞蹈的体态动作特征主要模仿骏马驰骋的动态和继承蒙古族传统集体舞蹈的步态。在蒙古族古代部落举办的盛大聚会上,经常以跳集体舞为庆典仪式。在古代,产生部落首领对任何一个部落来说都是重要事件。蒙古族在选举首领后就要举行庆典,庆典的高潮就是全民大跳集体舞蹈。《元朝秘史》中记载了一段古代历史事件:“全蒙古,泰赤兀惕,聚会于斡难之豁纳黑川,立忽图剌为可汗焉。蒙古之庆典,则舞蹈延宴以庆也。既举忽图剌为可汗,可豁儿豁纳黑川,绕蓬松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胁之蹊,没膝之尘矣。

蒙古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是游牧,草原地广人稀,牧民们需要不断地更换草场,人们聚少离多,生产和生活方式单一,乏味寂寞。在单调的游牧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为了排解寂寞,蒙古人逐渐创造了特点鲜明的民族舞蹈,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之后,蒙古族舞蹈的动作造型形成了基本的姿态――站姿:双手一位,脸向八点斜上方,开肩、屏息挺胸、脚站四位,胸间一点,腰微后倾,抬头、目视远方。此基本姿态舒展、挺拔,给人以开阔、端庄的感觉,舞蹈动作族传统精神气质的外化,而蒙古族豪迈的精神气质是长时期的游牧生活所积累的。

总之,无论是四肢的动作技巧还是整个体态的动作技巧,无不体现着蒙古族深厚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蒙古族舞蹈的动作和神韵都是典型的蒙古文化氛围的反映,体现了蒙古族传统的审美意识。

四、特色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四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尔沁地区查玛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二是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三是广场查玛。在大雄宝殿前广场上表演。人物众多,程式固定,动作规范,舞蹈性最强,流传较为普遍。在查玛表演中,登场者统称护法神。护法神分大查玛(主神)、小查玛(皈神)两类。查玛一般由13—15个舞蹈段落组成。凡属大查玛者,均以单人舞的形式表演一个独立舞段;亦有一神化作多神、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同时起舞的。小查玛多以四人舞的形式出现;亦可在主神舞蹈时,以侍者的身份在旁伴舞。相对而言,舞蹈中大查玛的动作沉稳犷悍,神态超然,举手投足都很有造型性,体现了强烈的宗教内涵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小查玛则动作灵活,节奏明快,不拘形态,较少神威,有很强的韵律性。某些规模较大的召寺,为了便于传承,还将近似的人物动作予以规范,确定名称。

五是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科尔沁地区的博舞动作基本相同,但风格各异,有的古朴雄壮,有的典雅健美,有的刚柔相济,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舒缓曼妙,有的潇洒明快。个别女博跳的博舞,其舞姿更是细腻柔媚,别具风韵。博舞也有其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博们在行博时都须头戴沉重的铜制五佛冠,腰扎九个圆形铜镜,身着法裙、法服等;行博过程中要做出颤腿、扭腰、旋转、跳跃等动作,并且能够对神鼓、神鞭、铜镜、宝剑、腰刀等运用自如。粗犷、炽烈、颠狂的激情表演是科尔沁博舞的独特风格。

五、种类

安代

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院里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解放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性的。

顶碗舞

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动作有双手横绕八字,上身随左右八字(阿拉伯字)亦左右摆动;双手上、下、左、右十字形击盅,身体随手上下起伏;双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划圈;双手向舞台位置的二点或八点抖盅,身体随手起落,脸和视线与手呈反方向,盅伸向哪一侧,哪一侧的耳朵便随身探过去听盅声;绕圆动律一一手在头上方另一手在身前侧由里向外绕圈;双手从身后向一旁慢慢摆出,动作范围在胯旁为小,在身体的正旁为中,一手至头上一手在腰后为大,依次左右做即谓横摆扭动律。下身动作有双腿跪着,亦有迂回步等各种舞步伴之。头可顶碗、也可顶灯。舞得端庄质朴,韵味持稳雄恽,刚柔相济。

角斗

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跤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跤姿式(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成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跤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普修尔乐舞

又称托普修尔乐舞。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语跳民间舞称为贝.贝伊勒,汉语意为身体的律动。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准格尔、陶尔扈特、杜尔别特、和硕特,每一个部落都有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他们具有一种古老的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名叫托普修尔,按巴拉特蒙古的习俗,托普修尔一响必随之贝·贝伊勒,贝·贝伊勒必在托普修尔的乐声中进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间舞蹈又称托普修尔乐舞。托普修尔乐曲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有12—17支曲,以内容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称和不同的动作和跳法,如黑吉马、育老人、慢撤布尔登等,巴特拉蒙古民间舞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有表现劳动的,如剪羊毛、赶毡、挤奶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如梳头、照镜、戴头饰等;有模仿飞禽走兽的,如鹰展翅、山羊跑跳、走马、骆驼步等;有模拟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形式上分徒手与带道具2种,带道具的有顶碗和双手各拿一双筷子跳。手拿托普修尔边弹边跳,其动作中除硬肩、耸肩、转身之外有反弹托普修尔的舞姿和动作。跳法有达勒勒恩贝伊勒(招手式,指提压腕动作)、敖德勒恩贝伊勒(缠绕式跳,指绕臂动作)、阿查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双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着甲,二人面对面跳),整个舞蹈贯穿绕围动律,以双滕微微颤动,典型动作:硬肩、耸肩、压提腕、抖手、绕臂,在2人、3人和多人的对舞中动作即兴中可千变万化。

圈舞

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狂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奔放。

舞蹈预防受伤

根据调查有氧舞蹈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依次为胫骨、脚、背、膝、踝、头,产生有氧舞蹈的受伤的主要原因是运动过度,脚扭伤。韧带拉伤等。

产生有氧受伤的原因:

1.外因,服装鞋的问题、准备活动、放松、伸展不充分、动作有问题、教练教法不好等。

2.内因,自己的舞蹈技术掌握不够,调整不够,腿太紧,髋部没力,急于求成。

预防有氧受伤的方法:

1.针对外因可以,穿适合运动的服装和鞋、准备活动、放松、伸展要充分、跟好的教练等。

2.针对内因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课程、不急于求成,同时要注意自己身体基本素质的提高。

以上就是关于请问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地区嫁娶习俗.....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广告投放>下面是赞助商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