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014年中国建设新成就

   2022-06-02 04:56:57 网络810
核心提示:“WA中国建筑奖”(WAACA/WA Awards for Chinese Architecture)由世界建筑杂志社在2002年设立,每两年评审一次。该奖项旨在鼓励、推介结合国情并有创新价值的建成作品,以活跃中国建筑界的学术气氛,促进中国

求2014年中国建设新成就

“WA中国建筑奖”(WAACA/WA Awards for Chinese Architecture)由世界建筑杂志社在2002年设立,每两年评审一次。该奖项旨在鼓励、推介结合国情并有创新价值的建成作品,以活跃中国建筑界的学术气氛,促进中国建筑创作的繁荣,提升中国建筑的品质,促进全社会对中国建筑行业的了解与尊重,并把中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推向世界。2014年,第7届WA中国建筑奖在往届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增加了奖项的设置,明确了不同奖项的价值诉求,以鼓励更多类型的项目参与评选,从而向全国以及全世界推介更多优秀的中国建筑作品。

求一篇看完“中国建筑业以及古建筑桥梁视频”的心得或者观后感!

提问者采纳

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佛陀与梦幻交织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国的紧邻,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同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亚次大陆,有一个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陈躺,又生机无限的古老国度。这就是被人称作"月亮之国"的印度,因其国土形状宛若牛首,也有人称之为“牛颅之国”。

神游文明古国--印度 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编辑本段]【文明简介】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国的入侵。波斯人统治印度河流域近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才一度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旃陀罗笈多领导了反马其顿起义,在驱逐了侵略者后统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从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编辑本段]【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

种姓制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开始萌芽。后来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原始的社会分工形成等级化和固定化,逐渐形成严格的种姓制度。

种姓是世袭的。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影响很深,种族歧视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广大农村情况还比较严重。

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首先是制定了有关法律规定。1948年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

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女子现在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

[编辑本段]【纯美曲调】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朴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编辑本段]【古国美食】

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印度都十分流行。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欢辣的游客不用担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不同烹调风格的基础。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感冒”。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爱。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螃蟹、龙虾、虎虾和贝类等海鲜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当炉温达到600摄氏度后,烹饪相差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而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时候再蘸上酸奶酪。当食物还没上桌,那吱吱作响的碳火声,还有悠悠飘出的香味,都已经令你食指大动。

此外,在印度的多个地方,都喜欢用一种叫“thali”的大浅盘盛载食物。在用“thali”进餐时,应该入乡随俗地慢慢品尝,狼吞虎咽只会让当地人笑话。

[编辑本段]【青铜雕像】

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铜造像往往是神话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融铸着诸神之灵。印度青铜造像的传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时代的青铜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纪相继兴起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为古代印度艺术包括青铜造像提供了永恒的主题。印度中世纪(公元7——13世纪),印度青铜造像达到鼎盛时期。

论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

中国古建筑之匠心独运观后感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声的历史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一座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集中了当时文化、艺术的精华。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建筑是古代一定社会历史的缩影,是古老的珍贵的旅游资源。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各有特色。通过课堂学习方拥的《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我了解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类型、特征与思想体现。一、传统建筑类型我国传统建筑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我国古代中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奢华的宫殿多随着岁月而去,如今保存下来的宫殿实为珍稀。说到宫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故宫,因为它是当今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故宫中有乾清门,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故宫宏伟壮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我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目甚多,多集中在江南一代,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苏州地理环境极佳,文化氛围浓厚,山明水秀,物质丰裕,为园林的塑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园林内多以假山,花草树木,亭廊楼阁,水池和漏窗为主要景物,是集绘画、雕刻、山池和园艺于一身的综合体。我国古代能将天地山水与人心才情兼收并蓄、融于一体的非园林莫属,所以我国古代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首先,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二、传统建筑特征1、守成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和古代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展的,有着极久的历史,极稳定的系统。而西方建筑变幻不断,风格各异,与中国建筑风格成鲜明的对比。“祖宗之法不可变”,是中国古人行为的准则。尊重祖宗,恪守祖制的思想。所以后人对先人的建筑不会去做多的改动,所以从古代到现代,台基,柱子造型依然如故,即使到了现在很多建筑也没有用石代木,这体现出人们对木材的深情以及对传统的严格恪守。2、协调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传统建筑既重自然的山林风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风水,让人工的与自然的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中国传统建筑的第二个特点,更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可见,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必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发扬、发展,以创造优美的建筑环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3、生气从古代保存下来的来看其建筑多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三、传统建筑思想体现1、礼制思想在中国,礼制观念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其核心内容就是肯定社会等级阶层、尊卑、长幼有序的理念。其在建筑上的表现为:以建筑形式来区分人的等级,例如皇宫,会在地理位置最佳的地方设为皇上的住所,其次再是皇后妃嫔以及王子公主。这样做是为了达到维护阶级秩序的目的,这在世界上是中国仅有的。我国古代建筑的表现形式不能随心所欲,要符合礼的要求,故贵贱有别。2、天人合一古代传统建筑力求尊法自然,合于天地,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像宫殿会在外城设置天地日月四坛用来祭天,而且符合乾南坤北,日升月将的顺序。古代民居庭院将人工与自然融合,在庭院内建有假山水池,种植花草树木,尽量引入自然情趣。3、以人为本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空间布置都是为人服务的,以人为本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北京四合院规划布局形成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相处的居住环境。徽派建筑则会引水入村,目的是为了方便于人。四、总结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城市建筑的特色,优美杰出的建筑群能以无声的语言提升城市的品味。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是历史的文化积淀,既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也展示着民族的文化底蕴。在学习了这门课后我领略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课堂上老师拓展了书本知识,并结合PPT以及视频等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其建筑的不同风格,看着视频,宛如身临其境,激发了我们对古代建筑探索的欲望。所以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要向世界宣传我们的建筑文化,要合理积极的保护身边的建筑资源,要按照文物保护法法规来严格保护,把保护传统建筑文化提高到保护人类环境和人类文化的高度,把保护和利用开发科学结合起来。中国传统建筑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现代建筑师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要很好地保持传统建筑的精髓,又要按照现代人群生活理念布局设计从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从50年代开始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曾有过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

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50年代中期以前,以当时被称作“民族形式”的创作

方式为主导,是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民族形式”建筑运动的延续,

主张将宫殿、庙宇等传统建筑样式赋予新建筑,如北京友谊宾馆、重

庆人民大会堂、长春“地质宫”、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楼等,

都有一个琉璃瓦大屋顶。“民族形式”的创作,无疑与“中国人民站

起来了”对爱国建筑师所起的激励作用密不可分,但这种创作企图将

曾经适用于木结构和手工业操作方式建造的传统样式加在功能、材料、

结构、施工方法都与之大不相同的新建筑上面,除了某种特殊情况,

肯定不能成为方向。

第二阶段从50年代中至60年代中,可称为简约化时期。由于“民

族形式”建筑的昂贵,很快就引起了注意并加以纠正。但这种纠正多

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缺乏理论深度,一时间,似乎节约成

了一切,放弃了对建筑的艺术和文化品格的追求,许多作品比较平庸。

只是因为庆祝国庆十周年,在一些特殊建筑上也出现过一段对建筑艺

术价值的肯定,如北京国庆十大工程中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

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中国美术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多是在

建筑上集中置放一个或数个缩小了的宫殿式屋顶,或者采用平顶。

第三阶段即“文化大革命”,可称为庸俗艺术论时期。在“突出

政治”的气氛下,建筑被十分不恰当地要求体现某种被歪曲了的“政

治”观念,在各地兴建的“万岁馆”、城市中心广场或其他城市标志

性建筑中,就出现了可以称之为政治具象象征主义或抽象象征主义,

以及无原则模仿北京十大建筑等的“创作方法”。具象象征主义如大

量使用具有政治含义的图案(红旗、五角星、火炬、向日葵)、“万

岁馆”的平面是一个图案化的“忠”字,甚至涉及某些建筑装饰的朝

向等;抽象象征主义主要采用数字象征手法,如雕像及基座的高度、

广场分块的数目、纪念塔的层数,不管造型恰当与否,都以是否隐含

某些政治含义为取舍。

以上这些观念都同属一元建筑论,即不是片面强调建筑的这一个

侧面就是片面强调另一个侧面。第四阶段从70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

建筑艺术创作开始步上了一条健康道路,可称之为多元建筑论时期。

人们在认识到建筑的多元性的前提下,坚持创造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

有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文化,80年代以来的大量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些优秀作品可以有多种创作方法,大致可分为古风主义、新古典主

义、新乡土主义、新民族主义和本土现代主义。

古风主义是一种特殊情况下更多借鉴传统建筑外部形象的严肃创

造,几乎全是在名胜之地作为旅游对象建造的,如武昌黄鹤楼、南京

夫子庙与秦淮河、北京琉璃厂文化街等。

新古典主义是对传统建筑的外部形象有更多改造,对传统以借鉴

而不是以模仿为主,多因处在著名古建筑附近而采取的一种协调处理

手法,或建筑本身的性质要求人们更多地联想起传统文化。代表作如

曲阜阙里宾舍、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三唐工程”(唐代艺术

陈列馆、唐歌舞餐厅、唐华宾馆)、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

新乡土主义不是向以宫殿为代表的传统主流而转向民间建筑吸取

灵感,代表作如具有浓厚的闽北民居风味的福建武夷山庄宾馆、武夷

山九曲宾馆,具有皖南民居特色的黄山云谷山庄宾馆,呈现河西土堡

式民居风貌的甘肃敦煌航站楼等。

新民族主义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兴起的带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创作,

代表作如乌鲁木齐新疆迎宾馆、新疆人民大会堂、吐鲁番宾馆、西藏

拉萨贡噶机场候机楼、西藏博物馆、九寨沟宾馆和云南西双版纳体育

馆方案等。

本土现代主义更加普遍。如果说,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乡

土主义和新民族主义的创作多少都带有些特殊的性质,使它们与传统

的联系更富有内在的有机性,那么,在更多情况下,建筑却不一定和

传统有太多直接关系。但这类建筑的优秀作品仍然是从中国大地上生

长出来的,建筑师仍然没有忘记使它们在多元创造中赋予作品以鲜明

的时代感与中国气派。如重视整体环境艺术氛围的创造,取得突出成

就的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

育中心;体现中原古老文明的郑州河南博物院;采取具象象征手法,

烘托出强烈悲壮气氛的甲午海战纪念馆;处在超高层建筑群的包围中,

突现与人的尺度和谐,采取横向体量的上海博物馆;借鉴传统园林艺

术精神却不见传统“符号”的杭州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充溢着诗

意的福建长乐“海之梦”,以及上海图书馆、杭州铁路新客站、成都

三星堆博物馆、’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等,都是十分优秀的

作品。

从以上简短的回顾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宏观文化环境对于建

筑的健康发展是何等重要。中国建筑离开传统木结构手工业方式究竟

还只有几十年,从弯路中挣脱出来更不过短短十几年而已,比起漫长

的四千年传统和西方现代建筑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它所取得的成就就

更值得珍视了。它将树立起我们的信心,成为新的前进的起点。当然,

问题还是存在的,创作环境还有待优化,建筑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

在新时期中,泥沙俱下,艺术上平庸甚至低劣的建筑也还是不少,一

些被外国人讥为“舶来的二流货”如所谓欧陆风等类建筑,在商业利

益的驱动下,最近在中国就多有出现。但我们有理由充满信心地期望,

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在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强大荫庇之下,经过与新

的生活的融合,必将取得无愧于祖先也无愧于时代的更大辉煌。

以上就是关于求2014年中国建设新成就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