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简介

   2022-11-14 11:18:06 网络590
核心提示: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国家基本药物4 甘油概述 4.1 中文名称4.2 英文名称4.3 CAS4.4 分子式4.5 分子质量4.6 结构式4.7 沸点4.8 熔点4.9 性状描述4.10 生产方法 4.10

甘油简介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国家基本药物4 甘油概述 4.1 中文名称4.2 英文名称4.3 CAS4.4 分子式4.5 分子质量4.6 结构式4.7 沸点4.8 熔点4.9 性状描述4.10 生产方法 4.10.1 天然甘油的生产4.10.2 合成甘油的生产 4.11 用途 5 甘油药典标准 5.1 品名 5.1.1 中文名5.1.2 汉语拼音5.1.3 英文名 5.2 结构式5.3 分子式与分子量5.4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5.5 性状 5.5.1 相对密度 5.6 鉴别5.7 检查 5.7.1 颜色5.7.2 氯化物5.7.3 脂肪酸与酯类5.7.4 丙烯醛、葡萄糖与铵盐5.7.5 二甘醇、乙二醇与其他杂质5.7.6 炽灼残渣5.7.7 铁盐5.7.8 重金属 5.8 含量测定5.9 类别5.10 贮藏5.11 制剂5.12 版本 6 甘油说明书 6.1 药品名称6.2 英文名称6.3 甘油的别名6.4 分类6.5 剂型6.6 甘油的药理作用6.7 甘油的药代动力学6.8 甘油的适应证6.9 甘油的禁忌证6.10 注意事项6.11 甘油的不良反应6.12 甘油的用法用量6.13 甘油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6.14 专家点评 附:* 甘油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gān yóu

2 英文参考

glycerol [朗道汉英字典]

glycerin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甘油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512 74 硝酸甘油 片剂 500ug*100 盒(瓶) 4.9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513 74 硝酸甘油 片剂 500ug*24 盒(瓶) 1.2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514 74 硝酸甘油 片剂 500ug*48 盒(瓶) 2.4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515 74 硝酸甘油 片剂 500ug*50 盒(瓶) 2.5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516 74 硝酸甘油 注射剂 5mg:1ml 瓶(支) 3.6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517 74 硝酸甘油 注射剂 10mg:100ml 瓶(支) 14.6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518 74 硝酸甘油 注射剂 20mg:100ml 瓶(支) 24.9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4 甘油概述

甘油即1,2,3三羟基丙烷或丙三醇,是许多脂质的重要成分。甘油为无色无臭有甜味的粘稠液体,比重1.2613(20/4°),沸点290℃。可与水以任何比例混溶,有极大的吸湿性,稍溶于乙醇和乙醚,不溶于氯仿。甘油可用于制造硝化甘油,醇酸树脂等。也可用作飞机和汽车液体燃料的抗冻剂,玻璃,纸的增塑剂以及化妆品、皮革、烟草、纺织品等的吸湿剂。在实验室中可用以保存标本。以油脂为原料制取肥皂时可得到甘油。也可用发酵或人工合成法制取。

4.1 中文名称

甘油、丙三醇、1,2,3丙三醇、甘油酯

4.2 英文名称

Glycerin;Glycerol;1,2,3trihydroxypropane;technical glycerine;glycerin mist;glycerin, anhydrous

4.3 CAS

56815

4.4 分子式

C3H8O3

4.5 分子质量

92.09

4.6 结构式

4.7 沸点

290℃

4.8 熔点

18183℃

4.9 性状描述

无色透明粘稠液体。味甜,具有吸湿性,可燃。熔点17.8℃(18.17℃,20℃)。沸点290℃(分解),263.0℃(53.2kPa),240.0℃(26.6kPa)167.2℃(1.33kPa)153.8℃(0.665kPa),125.5℃(0.133kPa),闪点(开杯)177℃,相对密度1.26362(20/20℃),自燃点392.8℃,折射率1.4746,粘度(20℃)1499mPa·s,蒸气压(100℃)26Pa,表面张力(20℃)63.4mN/m。

甘油能与水和乙醇混溶,水溶液为中性。1份甘油能溶解在500份乙醚或11份乙酸乙酯中。不溶于苯、氯仿、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石油醚、油类。能从空气中吸收潮气,也能吸收硫化氢、氰化氢和二氧化硫。无气味。纯甘油外置于0℃的低温处,能形成熔点为17.8℃的有光泽斜方晶体,含少量水即妨碍结晶。

不同浓度(重量%)的甘油水溶液的冰点为:10%,1.6℃;30%,9.5℃;50%,23.0℃;66.7%,46.5℃;80%,20.3℃;90%,1.6℃。在自然界中,甘油主要以甘油酯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

4.10 生产方法

甘油的工业生产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以天然油脂为原料的方法,所得甘油俗称天然甘油;以丙烯为原料的合成法,所得甘油俗称合成甘油。

4.10.1 天然甘油的生产

1984年以前,甘油全部从动植物脂制皂的副产物中回收。直到目前,天然油脂仍为生产甘油的主要原料,基中约42%的天然甘油得自制皂副产,58%得自脂肪酸生产。制皂工业中油脂的皂化反应。

皂化反应产物分成两层:上层主要是含脂肪酸钠盐(肥皂)及少量甘油,下层是废堿液,为含有盐类,氢氧化钠的甘油稀溶液,一般含甘油916%,无机盐820%。油脂反应。油脂水解得到的甘油水(也称甜水),其甘油含量比制皂废液高,约为1420%,无机盐00.2%。

近年来已普遍采用连续高压水解法,反应不使用催化剂,所得甜水中一般不含无机酸,净化方法比废堿液简单。无论是制皂废液,还是油脂水解得到的甘油水所含的甘油量都不高,而且都含有各种杂质,天然甘油的生产过程包括净化、浓缩得到粗甘油,以及粗甘油蒸馏、脱色、脱臭的精制过程。这一过程在一些书刊中有详细介绍。

4.10.2 合成甘油的生产

从丙烯合成甘油的多种途径可归纳为两大类,即氯化和氧化。现在工业上仍在使用丙烯氯化法及丙烯不定期乙酸氧化法。

(1)丙烯氯化法 这是合成甘油中最重要的生产方法,共包括四个步骤,即丙烯高温氯化、氯丙烯次氯酸化、二氯丙醇皂化以及环氧氯丙烷的水解。环氧氯丙烷水解制甘油是在150℃、1.37MPa二氧化碳压力下,在10%氢氧化和1%碳酸钠的水溶液中进行,生成甘油含量为520%的含氯化钠的甘油水溶液,经浓缩、脱盐、蒸馏,得纯度为98%以上的甘油。

(2)丙烯过乙酸氧化法 丙烯与过乙酸作用合成环氧丙烷,环氧丙烷异构化为烯为丙醇。后者再与过乙酸反应生成环氧丙醇(即缩水甘油),最后水解为甘油。

过乙酸的生产不需要催剂,乙醛与氧气气相氧化,在常压、150160℃、接触时间24s的条件下,乙醛转化率11%,过乙酸选择性83%。上述后两步反应在特殊结构的反应精馏塔中连续进行。原料烯丙醇和含有过乙酸的乙酸乙酯溶液送入塔后,塔釜控制在6070℃、1320kPa。塔顶蒸出乙酸乙酯溶剂和水,塔釜得至甘油水溶液。此法选择性和收率均较高,采用过乙酸为氧化剂,可不用催化剂,反应速度较快,简化了流程。

生产1t甘油消耗烯丙醇1.001t,过乙酸1.184t,副产乙酸0.947t。

目前,天然甘油和合成甘油的产量几乎各占50%,而丙烯氯化法约占合志甘油产量的80%。我国天然甘油占总产量90%以上。

4.11 用途

甘油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原料,在工业、医药及日常生活中用途十分广泛,目前大约有1700多种用途,主要用于医药、化妆品、醇酸树脂、烟草、食品、饮酸树脂、赛璐咯和炸药、纺织印染等方面。醇酸树脂、赛璐咯和炸药等领域的甘油耗用量呈下降趋势。但在医药、化妆品、食品方面的应用还将继续增长。

我国前几年甘油的消费构成为涂料35.7%,牙膏32.6%,化妆品4.8%,卷烟6%,医药5.9%,聚醚4.8%,其它10.2%。在药物和化妆品制造中,甘油用以制取各种制剂、溶剂、吸湿剂、防冻剂、甜味剂,广泛用。

甘油与对硝基苯胺环合,可得到是间体6硝基喹啉。甘油与硬脂酸化得到的单硬酯是一种赋形剂,用作亲水性软膏的基质。

甘油经消除反应得到丙烯醛,曾用于生产蛋氨酸和戊二醛。

以甘油和磷酸为原料制得的甘油磷酸钾、甘油磷酸钠、甘油磷酸钙都用作营养药。甘油氯化可得到中间体一氯丙二醇,用于丙羟茶堿和愈创木酚甘油醚的生产。

甘油参加对羟基苯甲醛和,4,6三羟基3,5二甲基苯惭酮的环合、缩合,得到祛痰止咳药杜鹃素。甘油与丙酮缩合生成1,2异丙叉甘油醚。用于升高白血球药鲨肝醇的制造。甘油硝化得到三硝酸甘油酯,即血管扩张药硝化甘油。

甘油与2,5二氨基苯甲醚硫酸盐环合,可得到中间体6甲氧基4,7二氮杂菲。甘油也是中音标体6甲氧基7硝基喹啉的原料。上述由甘油和芳香伯胺得到了几个喹啉衍生物,这类反应称斯克劳普(Skraup)反应。

甘油的另一大用途是制取醇酸树脂。目前世界涂料所用的树脂以醇酸树脂、丙烯酸树脂、乙烯基树脂和环氧树脂占的比例最大,其中,醇酸树脂涂料在美国和日本都占第一位。在醇酸树脂所用的多元醇中甘油占用量的42%。

甘油易于消化而无毒,可用作食品工业的溶剂、吸湿剂和载色剂。在调味和着色食品中,由于甘油具有粘性而有助于食品成型。在食品的快速冷冻中,甘油可用作与食品直接接角的传热介质。甘油还是食品加工和包装机械的润滑剂。此外,聚甘油和聚甘油和聚甘油酯在制造松脆食品和人造奶油方面的应用正逐年增加。

甘油在烟草中(主要是雪茄烟)用作湿润剂以保持烟草的湿润,防止脆化,增加烟草的甜味。在雪茄烟纸和过滤纸中,以三乙酸甘油酯的形式用作增塑剂。三乙酸甘油酯在烟草工业中占甘油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

19701986年间我国甘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为5.3%,但同期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7%。19831986年我国共进口甘油5.24万吨,平均年进口1.31万吨,占年消量的1/4。甘油已被公认为是无毒的安全的物质,人或动物口服大剂量天然或全成甘油不出现有害影响,人体静脉注射5%甘油溶液也示发生中毒现象。

美国全国职业安全与保健学会(NIOSH)规定水中甘油含量在1000mg/L以上对人体无害。

5 甘油药典标准5.1 品名5.1.1 中文名

甘油

5.1.2 汉语拼音

Ganyou

5.1.3 英文名

Glycerol

5.2 结构式

5.3 分子式与分子量

C3H8O3    92.09

5.4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

本品为1,2,3丙三醇。含C3H8O3不得少于95.0%。

5.5 性状

本品为无色、澄清的黏稠液体;味甜,有引湿性,水溶液(1→10)显中性反应。

本品与水或乙醇能任意混溶,在丙酮中微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均不溶。

5.5.1 相对密度

本品的相对密度(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A),在25℃时不小于1.2569。

5.6 鉴别

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77图)一致。

5.7 检查5.7.1 颜色

取本品50ml,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与对照液(取比色用重铬酸钾液0.2ml,加水稀释至50ml制成)比较,不得更深。

5.7.2 氯化物

取本品5.0g,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A),与标准氯化钠溶液7.5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015%)。硫酸盐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B),与标准硫酸钾溶液2.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02%)。

5.7.3 脂肪酸与酯类

取本品40g,加新沸过的冷水40ml,再精密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 10ml,摇匀后,煮沸5分钟,放冷,加酚酞指示液数滴,用盐酸滴定液(0.1mol/L)滴定剩余的氢氧化钠,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消耗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不得过4.0ml。

5.7.4 丙烯醛、葡萄糖与铵盐

取本品4.0g,加10%氢氧化钾溶液5ml,混匀,在60℃放置5分钟,不得显黄色或发生氨臭。易炭化物  取本品4.0g,照易炭化物检查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O)项下方法检查,静置时间为1小时,如显色,与对照溶液(取比色用氯化钴溶液0.2ml、比色用重铬酸钾溶液1.6ml与水8.2ml制成)比较,不得更深。

5.7.5 二甘醇、乙二醇与其他杂质

取本品约10g,精密称定,置25ml量瓶中,精密加入内标溶液(每1ml中含0.5mg正己醇的甲醇溶液)5ml,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作为供试品溶液;取二甘醇、乙二醇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有二甘醇、乙二醇各0.5mg的溶液;精密量取5ml,置25ml量瓶中,精密加入内标溶液5ml,用甲醇稀释至刻度,作为对照品溶液。另取二甘醇、乙二醇、正己醇和甘油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有甘油400mg,二甘醇、乙二醇、正己醇各0.1mg的溶液,作为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照气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E)试验,用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为固定液(或极性相近)的毛细管柱,程序升温,起始温度为100℃,维持4分钟,以每分钟50℃的速率升温至120℃,维持10分钟,再以每分钟50℃的速率升温至220℃,维持6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检测器温度为250℃。取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各组分色谱峰之间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取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二甘醇和乙二醇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比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不得大于5%。依次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内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供试品中含二甘醇与乙二醇均不得过0.025%;如有其他杂质峰,扣除内标峰按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单个未知杂质不得过0.1%;杂质总量(包含二甘醇、乙二醇)不得过1.0%。

5.7.6 炽灼残渣

取本品20.0g,加热至发火,停止加热,使自然燃烧后,放冷,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2mg。

5.7.7 铁盐

取本品10.0g,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G),与标准铁溶液2.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0.0002%)。

5.7.8 重金属

取本品5.0g,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与水适量使成25ml,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H第一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

5.8 含量测定

取本品0.20g,精密称定,加水90ml,混匀,精密加入2.14% (g/ml)高碘酸钠溶液50ml,摇匀,暗处放置15分钟后,加50%(g/ml)乙二醇溶液10ml,摇匀,暗处放置20分钟,加酚酞指示液0.5ml,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红色,30秒内不褪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9.21mg的C3H8O3。

5.9 类别

润滑性泻药。

5.10 贮藏

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5.11 制剂

甘油栓

5.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6 甘油说明书6.1 药品名称

甘油

6.2 英文名称

Glycerol

6.3 甘油的别名

丙三醇;洁达;Glycerin

6.4 分类

消化系统药物 >促泻药物

6.5 剂型

1.栓剂:1.5g,3g,各含甘油约90%;

2.溶液:10%甘油生理盐水溶液、10%甘油葡萄葡萄糖溶液、10%甘油、10%甘露醇复方溶液、50%甘油盐水溶液、甘油维生素维生素C钠注射剂。

6.6 甘油的药理作用

1.软化、润滑大便,使之易于排出,便秘时可用甘油栓剂或50%溶液 *** 。另外,甘油还 *** 直肠收缩,引起排便反射。

2.脱水:甘油为强力高渗性溶液。口服或注射给药后,甘油可升高血浆渗透压,渗透作用使水从血管外流向血浆,故可降低颅内压。据推测,甘油降低颅内压还有其他机制,如增加缺血区血流量,降低血浆自由脂肪酸并增加甘油酯合成(实验动物中,自由脂肪酸能够导致昏迷、升高颅内压、浮肿、线粒体肿大,还会引起Reye’s综合征)。同样,甘油升高血浆渗透压也可引起眼压降低。甘油降低眼压也可能还有其他机制,如减少房水等。

3.吸湿作用:甘油外用能使局部组织软化。甘油与缩瞳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合用,具有明显协同作用。降压作用机制与甘露醇相同。但眼部有炎症时,血房水屏障崩溃,眼内甘油浓度升高,渗透压差降低,因此降压作用明显减弱。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6.7 甘油的药代动力学

甘甘油口服给药后吸收良好,并迅速代谢。用于降低颅内压和眼压时,口服10~30min起效,1h后降低眼压的作用达最大效应,作用持续5h。静脉给药用于降低颅内压和眼压时亦为10~30min起效(甘油起效时间比尿素和甘露醇慢)。口服和静脉给药降低颅内压的作用持续2~4h。直肠给药用于软化大便时15~30min起效。80%的甘油在肝脏中代谢为葡萄糖或糖原,并氧化为水和二氧化化碳,10%~20%在肾脏中代谢。甘油可被肾小球滤过,在浓度达到0.15mg/ml时,完全由肾小管重吸收。但在浓度更高时,甘油可在尿中出现并导致渗透性利尿。甘油的清除半衰期为30~45min。

6.8 甘油的适应证

1.甘油栓剂用于便秘。尤其适用于小儿及年老体弱者。能润滑并 *** 肠壁,软化大便。

2.溶液用于降低颅内压和眼压。

3.溶液外用可防治冬季皮肤干燥皲裂。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伴有严重恶心、呕吐病例,口服用药困难,不宜用甘油口服。

6.9 甘油的禁忌证

1.糖尿病。

2.颅内活动性出血。

3.头痛、恶心、呕吐患者。

4.对甘油制剂中任何成分过敏者。

5.完全无尿者。

6.严重脱水者。

7.急性肺水肿或即将发生急性肺水肿患者。

8.严重心力衰竭患者。

6.10 注意事项

1.(1)心、肝、肾病患者;(2)溶血性贫血患者。

2.严禁同氧化剂配伍。

6.11 甘油的不良反应

口服有轻微不良反应,如头痛,咽部不适、口渴、恶心、呕吐、腹泻及血压轻微下降等。空腹服用较明显。甘油高浓度(30%以上)静脉滴注可引起溶血和血红蛋白尿,浓度不超过10%则不会引起此种不良反应。

6.12 甘油的用法用量

1.降低眼压和颅内压:口服50%甘油溶液(含0.9%氧化钠),每次200ml,每天1次。必要时每天2次,但要间隔6~8h。

2.直肠给药:便秘:使用栓剂,每次1粒(大号栓)塞入 *** 。

3.外用:10%~20%甘油溶液涂搽。

4.静脉注射:30%甘油(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注射,但可引起血尿,系肾动脉损伤所致。

6.13 药物相互作用

1.高效、低毒、剂量小和用药时间短,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青光眼。

2.20%甘油和33.3%山梨醇混合液联用具有相加作用。静脉注射25ml/kg,具有作用显著,溶液性质稳定和毒副作用小的优点。适用于各型青光眼和内眼手术术前准备。

3.甘油与维生素C或山梨醇混合液同时静脉注射,可避免血尿,并取得良好的降眼压效应。

6.14 专家点评

三醋酸甘油酯 属于食品添加剂吗?需要取得生产许可才能生产吗?

性质描述: 无色油状液体。熔点-77.8℃,沸点258-259℃,130.5℃(0.39kPa),相对密度1.1596(20/4℃),折光率1.4301,闪点148.8℃。能与乙醇;乙醚;氯仿和苯混溶,微溶于水和二硫化碳,25℃时在水中溶解度为5.9g/100ml,味苦。

生产方法: 由甘油与乙酸酯化而得。将甘油预热到50-60℃后,加入乙酸;苯和硫酸。加热搅拌回流脱水,脱水完后回收苯,再加入乙酐,加热4h。冷却后用5%碳酸钠中和pH至7,分去水层,粗油用氯化钙干燥。减压蒸馏,收集128-131℃(0.93kPa)馏分,即为甘油三乙酸酯。

用途: 用作香料固定剂,溶剂,增韧剂。用于化妆品;医药和染料的生产,用作卷烟滤嘴棒的增塑剂等。

请问甘油三醋是什M

三醋酸甘油酯别名:三乙酸甘油酯,三醋精,属于食品添加剂,主要用在食用香料上的,三醋酸甘油酯的生产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国家在2010就停止颁发了,三醋酸甘油酯的生产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有效期一般是4年,如果还有三醋酸甘油酯的生产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一般是在2010前申请的,因为三醋酸甘油酯属于环保产品!

voc的峰的类型

甘油三醋又称三醋酸甘油酯、甘油三乙酸酯、三醋精,简称GTA,分子量218. 20。无色油状液体相对密度1.152~1.158。凝固点-50~一35℃。沸点258一260℃。折射率1.4328黏度(25℃)16.7mPa·s。闪点(开杯)149℃。与甲醇、乙醇、丙酮、甲苯、.醋酸、醋酸乙酯、氯仿等有机溶剂混溶,不溶于矿物油、大豆油和庚烷乞稍溶于水。无毒,LD50 6400~12800mg/kg。

《卷烟条与盒包装纸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限量》指标

序号溶剂名称国家限量(mg/㎡)

0苯0.01

1乙醇50.0

2异丙醇5.0

3丙酮1.0

4丁酮0.5

5乙酸乙酯10.0

6乙酸异丙酯5.0

7正丁醇2.5

8丙二醇甲醚60.0

9乙酸正丙酯50.0

10 4-甲基-2-戊酮1.0

11甲苯0.5

12乙酸正丁酯5.0

13乙苯0.25

14二甲苯0.25

15环己酮1.0

1)烟标的VOC

中国国家烟草局于2008年2月26日正式发布了烟草包装的VOC标准(YCXXX – 2007)的报批稿:―卷烟条与盒包装纸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限量‖。这一标准对烟标中16种有机溶剂的残留量(Solvent

retention)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请见表1)。这明确表明该标准是烟标的VOC标准而不是油墨的VOC标准,目的是控制烟标的有机溶剂残留量。

表1 卷烟条与盒包装纸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技术指标

2)烟标的VOC的标准测定方法

图1气相色谱仪的原理示意图

图2自动顶空-气相色谱仪的实物图

为了保证测定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该标准规定必须按照中国国家烟草局发布的标准―卷烟条与盒包装纸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YC/T 207-2006)进行抽样和样品测定。图1和2是气相色谱仪的原理示意图和实物图。图1表明:气体样品经载气带入并通过色谱柱(一般为内管壁上涂有特殊涂层的毛细管柱),由于不同物质在该色谱柱内的涂层中的吸附-解吸性质不同,从而样品中的成分得到分离。成分分离的好坏与色谱柱的种类以及操作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理想的情况下不同的成分有不同的保

留时间(RT)(从进样到某一成分出峰所用的时间就是该成分的保留时间。),即样品中的每一成分都有它对应的且与其他谱峰分离开的谱峰。某一化合物的RT是用纯净的该化合物通过标定实验来决定的。RT决定于检测用的气相色谱仪及其操作条件,因此,同一化合物的RT在不同仪器常常不同。然而,气相色谱仪正是用化合物的RT来做定性分析的。由于存在不同化合物有相同RT和混合物质不能完全分离开的可能性,因而气相色谱仪不是一种理想的定性分析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通过质谱来定性。气相色谱仪的定量则通常是由标定实验获得的每一化合物的校正因子将峰面积(或峰高)转换为该化合物的重量来实现的。必须注意的是不同化合物的校正因子是不同的,也即是单位重量的相应色谱峰面积(或峰高)对不同化合物是不同的。因此,除了对要检测的16种溶剂的每一种做定性标定实验来获得保留时间(RT)外,还必须做定量的标定实验。一般说,如能正确操作,气相色谱仪是一种不错的定量分析方法。

烟标的VOC的标准测定方法YC/T 207-2006 还有以下要求:

- 检测仪器必须为带有自动顶空进样器(Automated headspace sampler)的气相色谱,自动顶空进样器能保证进样的准确性和进样的组成与样品瓶中的组成的一致性。这就意味着老式的顶空进样法(将装有样品的密封瓶放入一定温度的烘箱一定时间后,针管取样)不适用,因为后者难以保证进样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检测器应为火焰离子检测器(FID),这表明其他检测器不适用,即使定性更好的质谱(MS)检测器也不建议使用。因为不同的检测器对各种有机溶剂在整个浓度范围的定量精确性不尽相同,难以保证测定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 必须使用基质校正剂,三醋酸甘油酯

该标准详细描述了气相色谱的工作条件和定量的标定方法,特别规定了要用基质校正剂,三醋酸甘油酯来配制定量的标准溶液,以及加入1000μl三醋酸甘油酯到烟标样品中再作气相色谱检测。其原因是使定量的样品和待测样品都处于相似体系中,即相同的液相(基质校正剂,三醋酸甘油酯)。在标准规定的顶空进样条件(包括平衡温度800C和平衡时间,45分钟),可保证烟标样品中残留溶剂全部气化后并在气相和液相(基质校正剂,三醋酸甘油酯)之间达到分配平衡。气相部分被顶空进样器导入色谱柱分离和检测。事实上,这些检测条件应该是基于大量实验得出的优化工作条件,在这些检测条件下,要检测的16种溶剂

能够较好地分离开,便于准确定量。图3是按标准方法做出的混合标样(含16种溶剂)的气相色谱图。如用其他气相色谱检测的国标方法来检测,测定的结果会有差别。因为测定的数据与气相色谱的工作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在实际中,常有客户要求到第三方,如SGS作检测来证明油墨的VOC是否达标。这时,必须告诉测试的实验室你要求按YC/T 207-2006 检测。否则,检测的结果不能作为判断的充分依据。

图3混合标样(含16种溶剂)的气相色谱图

- 两次平行测定

标准规定测定结果取两次平行测定的平均值,单位为毫克每平方米(mg/m2)。这样就可避免由于异常的测定结果造成误判。

当某化合物的测定结果小于该化合物的定量检出限时,应报告该化合物―未检出‖,同时报告定量检出限值。当测定结果大于或等于定量检出限但小于0.01 mg/m2时,按0.01 mg/m2报告,同时报告定量检出限值。

- 判定规则

标准规定测定结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苯含量≥0.01 mg/m2

—测定结果不符合下式要求

∑(xi/yi-1)<15.0 (1)

式中:

i——表1中的序号,i=1,2,3…15;

……xi——测定值,―未检出‖时取值为0;

……yi——指标值;

……xi/yi-1——超标比值,当xi/yi-1<0时,取值为0。

根据这一判定规则,除了苯的残留量值不能超标外,其实,烟标所含的其他标准所规范的15种溶剂的残留量值Xi可以超过表1 中的指标值Yi,只要这15种溶剂的残留量值符合求和公式(1)。按求和公式(1),粗略的说,只要烟标中除了苯外的15种溶剂的每一溶剂的残留量值小于指标值的两倍都是符合标准的。

二、正确规范油墨的VOC

影响烟标的有机溶剂残留量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印刷基材和其他辅料

·油墨的性质(树脂,溶剂的特性和组成,等)

·上墨量及面积

·印刷条件(干燥设备和温度,印刷速度,等)

由于生产中要使用表面涂层和复合胶,故烟标所用的基材,如白卡纸和复合卡纸常有包括甲苯在内的

残留溶剂。我们检测时曾发现一种烟标用的白卡纸,其甲苯的残留量竟然超过0.5 mg/m2 ,将其在70oC 烘烤30秒,其甲苯的残留量仍有0.3 mg/m2 。目前,不少烟标印刷厂已对印刷基材制定了VOC检验标准并用气相色谱对来料作检验(请见表2)。

至于烟标的上墨量及面积,这是由烟标的设计所决定的,烟标印刷厂不能做太多改变。

而印刷条件(干燥设备和温度,印刷速度,等)则是烟标印刷厂可以优化的,它们对于烟标的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当然,油墨,特别是溶剂型凹版油墨的VOC性质对烟标的有机溶剂残留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各家烟标印刷厂都将油墨,包括光油列为VOC控制的重点。由于至今还没有针对油墨的VOC的国家标准,为解决对油墨的VOC有效控制,不少烟标印刷厂和油墨生产企业都已初步制定了本企业的油墨的VOC 标准。目前无统一标准的状况,给烟标印刷厂与油墨生产企业之间对油墨VOC标准的相互认同造成了很多困难。

基于工作的需要,DIC公司收集了不少烟标印刷厂的油墨VOC标准。根据检测样品的性质,它们可大致分为两大类:

1)检测印刷样品的溶剂残留量

-检测方法:按国家标准YC/T207-2006。

-检验标准:同VOC国家标准(YCXXX – 2007)或更严。我们了解到有的客户的VOC指标值仅为国标的指标值的1/5。我们认为后者太严,实际中难以控制。是否必要,值得商榷。

-测定样品:印刷样品。

这一检测方法的制样方法有下面两种:

A.印刷机制样

有些烟标印刷厂具有打样印刷机或单张印刷机,可以很好地模拟实际印刷结果。但要注意油墨粘度,稀释剂,基材与实际印刷是否有差别,特别是凹版打样印刷机往往没有干燥装置,这会造成打样印刷机印

样的溶剂残留量比实际印刷样高。

B. 实验室制样

·凹版墨和光油:6号棒在白卡纸上打样,上墨面积大于22cmX 5.5cm, 120oC的鼓风烘箱干燥1分钟。

·UV胶印墨和光油: 用刮刀片将墨均匀刮在白卡纸上,上墨面积大于22cmX 5.5cm, 然后将印样通过UV灯箱。

·普通胶印墨: 用刮刀片将墨均匀刮在白卡纸上,上墨面积大于22cmX 5.5cm, 室温下放置4 小时。

2)检测油墨的溶剂含量

- 检测方法:无国家的统一标准,但参照测定烟标溶剂残留量的国标YC/T207-200检测。

- 检测标准:对不同油墨中的16种溶剂含量规定限量值, 单位为ppm(百万分之一)。不同烟标印刷厂有不同的标准。表2是一份典型的标准。

- 测定样品:直接取原墨,50-100 mg.,放入顶空进样瓶,再加入1000μl三醋酸甘油酯到样品中再作气相色谱检测。

- 值得探讨的问题:a)为了能检出油墨中的微量溶剂,如苯类,取样量比定量时标准溶液的加入量~1 mg 样品多了50-100倍,这使得顶空瓶中的油墨中所含溶剂在气相和液相(基质校正剂,三醋酸甘油酯)之间达到分配平衡时,两者的溶剂在气液两相中的分配状况有差别。b)这还可能造成进样量过大,使色谱柱过载而分离不良,可使定量不准。c)再者,由于国标YC/T207-200的定量标准溶液中各溶剂的组成与油墨中的各溶剂组成相差很大,如前者的甲苯在所有挥发性有机物中的含量为~8000ppm, 而待测油墨中的甲苯含量通常仅为20-150ppm,也可能造成定量误差。实际中,准确测定10ppm的溶剂亦不易。

d) 在做微量溶剂的定量时,正确鉴别信号峰和噪声峰相当困难。

特别在苯类溶剂的出峰位置,如误将噪声峰当作信号峰,则可能引起误判从而退货。一些气相色谱资料建议:只有当一个峰的高度与噪声峰的平均高度的比值大于3时,该峰才能算做一个信号峰。然而,为了

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的误判,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通过质谱来定性。

表3比较了两种油墨VOC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表2纸张和油墨的VOC标准

表3 两种油墨VOC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根据DIC公司了解的信息,目前的状况是:如用检测印刷样品的溶剂残留量的方法来检测,大的油墨生产商的烟包专用凹版墨,水性光油,UV 胶印墨和UV光油大部分都可以达到检验标准。烟标印刷厂使用这些达标油墨来印刷的烟标亦可以达到烟标2007年VOC标准。

迪爱生(广州)油墨公司也是使用这一方法来检测该公司油墨产品的VOC,但对于烟包专用凹版和柔版墨,以及水性光油,DIC公司采用更严格条件:800C干燥1分钟,并且用铜版纸为打样基材(因为白卡纸常有包括甲苯在内的残留溶剂)。检验标准为烟标VOC国家标准(YCXXX–2007)。

如用检测油墨的溶剂含量的方法检测,目前的状况是:很多烟包专用凹版墨,水性光油,UV 胶印墨和UV光油不能达到表2 给出的标准:凹版溶剂墨多是甲苯超过50ppm。水性光油多是甲苯和二甲苯超过10ppm,UV胶印墨和UV光油多是甲苯超过20ppm。事实上,烟标印刷厂只好选用那些VOC超标相对较少的油墨来印刷,烟标似乎也能达到2007年VOC标准。

事实上,由于水性光油所用的不少树脂难以避免微量的甲苯,乙苯和二甲苯,水性光油中的苯类含量并不一定比溶剂墨低。此外,我们发现水性光油直接顶空进样,由于大量水进入色谱柱,造成基线不稳,测定结果不大可靠。长期测高含水的样品,可能会对有些类型色谱柱造成一定损害。类似的,UV 胶印墨和UV光油所用的树脂难以避免微量的甲苯,几乎不可能达到20ppm的限量。因此,DIC公司建议,如希望用检测油墨的溶剂含量的方法检测,应制定一个比表2的限量值高的和合理的标准限量值。具体的标准限量值最好由烟标印刷厂和油墨生产厂合作,通过试验决定。

三、如何保证烟标的溶剂残留量达到国家的标准

1)原材料的控制

- 烟标生产厂:采用

以上就是关于甘油简介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