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吴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手里“擎两条铜链”,这两条铜链有什么用?

   2021-12-04 17:35:07 zhujuer2120
核心提示:吴用的“铜链”,写作“铜鍊”。“鍊”本意是冶炼金属,同时也作为“链”的通假字,因此现代简体字版的《水浒传》写作“铜链”。实际上,“鍊”字还有另一种解释,《康熙字典》“鍊”字有“车轴

《水浒传》中,吴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手里“擎两条铜链”,这两条铜链有什么用?

吴用的“铜链”,写作“铜鍊”。“鍊”本意是冶炼金属,同时也作为“链”的通假字,因此现代简体字版的《水浒传》写作“铜链”。实际上,“鍊”字还有另一种解释,《康熙字典》“鍊”字有“车轴铁”之义,而“锏”字的解释也是“车轴铁”;而《正字通》,“锏”字的解释中有“互见前鍊注”,可见“鍊”、“锏”两字也可以通用。《水浒传注略》中,对“两条铜鍊”的 解释是“鍊即锏字,军器,似剑,有脊而无刃,非锻鍊字”。因此,吴用的兵器应该是“铜锏”,而不是“铜链”。

锏本意是包在车轴上的铁,后来指一种带手柄的长条形砸击类兵器。锏与鞭类似,一般来说,锏有棱无节,鞭有节无棱,但这种区分并不绝对。宋代兵书《武经总要》收录了铁鞭和铁简(锏),“四棱者谓之铁简,言方棱似简型,皆鞭类也”,可见鞭锏其实就是同一类兵器。

据传,锏的发明者是北魏时期的尔朱荣。《魏书.尔朱荣传》记载,尔朱荣率军攻打葛荣,战前,他认为“人马逼战,刀不如棒”,所以让手下军士马上带“神(袖)棒一枚”,战斗时用棒击打敌军。史书并未提及尔朱荣军队带的“袖棒”具体是什么形制,推测可能是短棒一类,但据此就将尔朱荣认定为锏的发明者却太过牵强。实际上,汉代已经有类似于锏的兵器,北京大葆山汉墓出土的铜八棱兵器,有柄,有棱,与后世的锏已经非常相似。虽然尔朱荣并不是锏的发明者,但“人马逼战,刀不如棒”这一说法却反映了锏的实战价值。在贴近战斗中,面对身披重甲的对手,刀剑的杀伤力受到限制,而鞭锏等砸击类兵器具有重量大、重心靠前的优势,可以利用重击透过铠甲给对手造成严重的钝击伤害。

宋代,锏的广泛的用于战阵,这可能与宋代广泛装备重甲有关。《宋史.兵志》记载,北宋时期,仅中央的南北作坊就“岁造涂金脊铁甲等凡三万二千”;南宋绍兴四年,军器所造甲“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可见宋代广泛装备铁甲,而且非常厚重。而宋朝的北方敌国也多装备重甲,西夏军“衣重甲,乘善马,以铁骑为前锋”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头条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推荐产品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