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既要考虑到中学生本身的特 殊性,又要考虑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同时也要在相关的课程设置上进行一些变更。英语思维的培养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在全方位考虑教育方针宏观管理的同时,更要从教学课堂的细节上进行把握。英语作为中国人学习的外语,要想真正学好它,既要从心理层面接受,也要从文化背景和知识层面进行学习浅析中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这篇论文分析的还不错,可以借鉴。
想要养成英语思维,主要有哪些方法可以锻炼?
这个朋友的问题很有趣,其实在来美国读书的五年之间,由于频繁地在两种语言间切换,我也经常在想怎么能够更加适应所谓的用英语思维。不过多半都是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粗浅认识,不过所谓重赏之下什么来着?也就忍不住要献丑了。
首先我觉得语言学习和学习其它学科,有着很本质的不同。数学物理方面的学习(由于专业关系对这两门了解较深)最注重的是理解本身,而表达这种理解的形式可以是人跟人之间完全不一样的;而语言不一样,学习语言最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模仿,所谓模仿就是要在构词造句甚至语气上跟别人模仿得越像越好。在美国,中国人英语的好坏基本上严格随着来美时年龄的大小反序排列,越小时候来的,英语越地道,原因就是人的模仿能力随年龄递减:成年人对于复杂事物的理解能力固然强于儿童,而模仿能力却相差甚远。我看楼主对中英思维差异的理论很感兴趣读了不少东西,当然是好的,但是,真的想要转换一种思维方式,我认为理论上对中英两种语言差异的理解远没有花时间大量接触英文材料(书籍,电影,人)来得有效果。
接下来,既然说到了要接触英语材料,不妨就来探讨一下应该去接触哪些。楼上的很多朋友的回答是很中肯的,广播电影音乐小说……都会有所帮助(在这里,应该指出“莞尔鱼”网友指出的一定要native的这点十分重要,尽量避免中国人写的或说的材料)。但是我通过看楼主的问题,我觉得你是喜欢看书之人。其实我也是一个喜欢看书胜于看电视的人,不如就说说阅读吧。最能体现英文中文差别的文体大概就是各种学术论著了,读多了英文文献之后你就会发现英文简直是天生的用来写学术论述的语言。允许从句的这种结构使得英语可以用一句很长的话表达一个逻辑上结构很复杂的意象;每当你想把这种句子翻译出来的时候,都会觉得必须要拆成好多句话来用中文表达,同时逻辑上还是不够清楚。其实,这种重视逻辑和结构的特色本质上贯穿了所有英语语言文化包括人的思维,多接触这类作品显然是对培养英语思维有帮助的。具体的书目呢,专业科学文献是很难懂的,不妨找些哲学著作,既没有很多专业要求,又可以体会学术文体的严谨和逻辑。这里谨推荐一本罗素的《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非常浅显易懂,同时还有点英国式的搞笑。节选一句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吧:His present-day influence is so inimical to clear thinking that it is hard to remember how great and advance he made upon all his predecessors (including Plato), or how admirable his logical work would still seem if it had been a stage in a continual progress, instead of being (as in fact it was) a dead end, followed by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of stagnation. 让人看几次都觉得很搞笑。
我向来是带着一种好奇的心情而非欣享的心情去读英文小说的,因为直到今天我也相信,有些东西是一定要靠母语来传达给说这种语言的人才行的——我不指望一个非专业的外国人可以欣赏《红楼梦》里的诗词——而我自己只是想通过这些书多了解一下很多意思的最“地道”的表达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看过的书里,最推荐初学者的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基本上背过几遍GRE的朋友都不会感觉有什么阅读障碍,同时还能学到很多你自己不会想到的说法。比方说我看完了之后就有事没事故意模仿里面福尔摩斯那种特别装酷的语气:I think, Dr. Mortimer, you would do wisely if without more ado you would kindly tell me plainly what the exact nature of the problem is in which you demand my assistance. 然后你就不妨尝试自己模仿这样的说法,几次之后语感自然会上来。除此之外,我还得推荐一下王尔德的一些剧本,同样语言很简单,但是绝对有很多你可以学习的地方。如果楼主对政治还有点兴趣的话,乔治·奥威尔的作品(本人只看过《1984》)是值得推荐的,原因同样是语言的简练,奥威尔那样一名大家,整本书里几乎却全是短词短句,而表现力不减。说完简单的说难的,总体而言,十九世纪的大多数英国文学作品都不算很好读的,但你如果就是对那种维多利亚味道的无微不至繁复到爆的感觉有兴趣,就去读它们,什么George Elliot的Middle March啊,狄根斯的xxxx啊(没读过任何一本,但是翻过)……还有如果觉得GRE单词还不够过瘾的话可以去看Henry Miller的随便几部作品,就我看过的几部Tropic of Cancer, Tropic of Capricorn,Sexus来看,都够很多朋友喝一壶的。
我主要是看见楼主说自己背过GRE才会说了这么多,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话去看那些书恐怕很难得到什么乐趣(每十个词查一个词的阅读不令人享受),这种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我不认为有什么简单解法,方法就是立刻开始背大量单词,打基础从来都很无聊,但是它显然是最重要的。
好像扯远了,总之,我的意思就是多读多练,没有捷径。以上都是完全不对别人负责的个人经验,也没什么条理,见谅。
什么是“英语思维”?
1.营造身临其境的语言环境
语言学习要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学好英语,要有足够的持续输入量,才能慢慢形成语感。在英语中,读写排在第一位。只有用英语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否则就变成“哑巴英语”。
要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加深对你语言的理解,有条件地给一位外教讲课,学习最纯粹的发音,通过真人对话沟通,了解西方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此外,还可以和同学约定每天的时间,在此期间两人之间只能用英语沟通,如果家长有能力,也可以扮演这个角色。
另外,要故意找外刊书籍、原版小说阅读,不仅要学习正统语法,还要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果没有时间阅读,看英剧或美剧,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单词的脉络,对培养英语思维也有很大帮助。闹钟,经常听的歌本可以变成英语歌,没有环境就创造环境,要经常和英语在一起。
2.具有联想能力
很多人学英语总是陷入盲点,平时句子型语法记得很多,单词也背得很多,但每次和人沟通或拿着笔写文章的时候,总是会有壳。语言是灵活的。与人沟通时,不能忘记某些单词,还可以查词典。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话。
沟通时,语境也很重要,根据情况的不同,回答也有差异。例如,当有人在你面前打喷嚏时,中国比较合适的一个方法是“肯定有人在想你”。不仅看起来你幽默幽默,还解开了场面的尴尬。
英语也是如此,英语中对这种情况的回答是“Godblessyou!“所以,去国外或见外国朋友打喷嚏时,要反射性地说‘Godblessyou’。“那是不会出丑的。
英语思维具体指什么?
第二十二讲
拥有“英语思维”,是广大英语学习者的梦想!
即使是“骨灰级”的英语大咖,也无不憧憬着有那么一天,幸运之神能够降临,让自己拥有传说中的“英语思维”。
“英语思维”拥有如此明亮的光环,让无数学子们朝思暮想,心驰神往。
一、那么到底什么是“英语思维”呢?
所谓的“英语思维”,广义上讲就是英语母语者的语言思维和表达方式。
一旦真正拥有了这种“英语思维”能力,意味着你的英语已经彻底脱离了所谓的“中式”英语,你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已经接近了英语母语者的水平。
那么英语母语者的语言思维和表达方式是如何获得的呢?
正如我们在第五讲中所介绍的,是通过“传承”的方式从父辈那里继承了母语的语言思维。
而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我们无法通过“传承”的方式来获得“英语思维”。
虽然很多人试图通过“海量”的语言输入输出,梦想着“量变到质变”的奇迹发生,可惜的是这种练习方式缺少了“传承”中的重要的环节,“校正和反刍”,以至于这种“海量”的输入输出练习成为一种极度耗时、质劣效低的学习方式。
无法通过“传承”获得英语思维,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通过学习英语的语法,来获得“英语思维”。
二、那么英语思维和英语语法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英语语法是英语语言的规律,而英语思维本质上就是英语语言规律的外在表现。
所谓的“英语思维”,狭义上讲就是英语语言的规律。
这告诉我们,通过深入透彻的学习英语的语法,我们也一样可以获得“英语思维”。只不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英语思维”和通过“母语传承”获得“英语思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为前者是“刻意为之”,后者是“浑然天成”。
虽然相较“母语传承”的方式依旧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已经相当接近真正的“英语思维”了,毕竟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毕竟我们是中国人。
那么如何建立英语思维,也就变成了如何学习语法。
正如第五讲中所讲,“宏观上建立起完整系统的语法框架体系”,“微观上透彻理解英语语法背后的原理”。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做到“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你的英语思维就慢慢清晰了。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理解了何为“英语思维”,以及如何建立“英语思维”,那么所谓的“英语语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追求“语感”呢?
三、什么是“英语语感”?
所谓的“英语语感”就是对英语语言的模糊感觉!
“感觉”很多时候是不靠谱的!
所谓的“英语语感”是指对英语语言规律的“模糊感知”,是通过一定语言练习积累后,建立起来的语言的“感性”经验。
“英语语感”带着对语言感知的“思维惯性”对我们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因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语言规律”,所以很多时候是靠不住的。
英语语感不等同英语语法,自然也不等同英语思维。
所以,我们不用神话“英语语感”,我们应该带着更理性的目光,在深入理解英语语法本质的的前提下,在正确的“思维惯性”帮助下,通过大量的练习,以获得真正正确的“英语语感”。
下一讲,我们将进入以“时态”为核心的“英语语法”的学习。
本文作者谢瑞,著有《英语思维:解密英语语法的原理》一书和《英语思维:十课建立完美语法体系》系列视频课程。
英语思维指的就是不刻意去翻译,也能理解英语内容含义的思维方式。
和英语思维相对的是中式英语的思维,在中式英语思维当中,当我们想要用英语表达一句话,会先在脑子里用汉语打初草搞,再通过自己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积累,逐步的把它翻译成英语,最后再口头表达出来。而当我们听到一句英语的时候,会先试图抓住这句话当中的每个单词,并且翻译出单词的意思,再根据单词和句子的语法组成,把整句翻译成汉语,最后再去理解。
在这种互相翻译的过程当中,其实非常消耗我们的大脑资源,影响理解和表达的速度,而且生硬的翻译出来,通常都是中式英语,没有纯正地道的感觉。
而所谓的英语思维,其实指的就是英语母语的思维,我们通过学汉语的方式,就能够清晰的体会到英语母语思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举个例子,小孩子在学汉语的时候,当他学到皮球这个词的时候,他的脑海里反映出来的是一个球的形象,而不是某一种语言用来翻译,当他学到红色这个词的时候,感受到的是真的红的颜色。这就是具体事物的学习,比如说一些名词,动词的学习,我们都可以很直观的通过图像或者记忆理解到它的意思。
除了具体事物以外,还有一些抽象的含义,比如说我饿了,我很愤怒,快与慢等等,这些事物其实也很容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
所以在练习英语思维的时候,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当你学习到一个新的单词或者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的时候,在脑海里描绘出场景,而不是翻译成汉语。
除了刻意的避免翻译以外,我们还要注重口语要素的积累,而不是单词量和语法的积累。通过口语要素,我们才能够最快的把词汇语法和表达出的含义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必须翻译才能表达或理解意思的坑。
总之,英语思维也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思维方式,起初你可能会觉得比较困难。但只要多在脑海里描绘场景,多积累口语要素,渐渐的你就会发现自己能够快速对场景作出反应,而不再依赖于纯粹的翻译去表达意思了。
以上就是关于中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英语思维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